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也是数学科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任务。在数学教材中蕴藏着大量有利于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素材,同时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也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数学教师要自觉的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1 数学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
1.1 完整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不完整,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根据学生的这种弱点,训练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 次数多。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发问。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训练。每次都要强调语言的完整性,以此来增强学生说完整话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1.1.2 方式新。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并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求异精神。这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求异性和灵活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发展。
1.2 准确性。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科学合理,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如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围成”和“组成”含意相差甚远。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只有三角形,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却不一定是三角形。因此,用词要准确,描述要贴切,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1.3 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之,要求学生要说得连贯,说得有理,说得完满。
2 数学语言训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1 看图说话。教学中可通过看图说话,表述图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得是什么,让学生能根据不同图意学会讲几句话。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出示玩具娃娃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娃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每行有4个,有3行;或每列有3个,有4列。接着要求学生列算式。学生一般列出的是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在这基础上告诉学生,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于是引出乘法算式,并告诉“×”叫乘号。接着讲乘法的两种写法和乘法算式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练习读乘法的算式和复述乘法的意义。
2.2 编应用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2.3 归纳小结。一堂数学课上完了,我们常常要归纳本堂课所传授的数学知识的算理、计算法则、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等等。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绝好机会,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而应让学生来说。例如,在教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后,要总结计算方法,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举手发言。当然,学生不一定归纳的很完整,也有可能表述的不是很准确,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一点一点的说出来。
2.4 动手操作。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圆柱的外形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进一步认识圆柱的特点。
①在桌上滚圆柱;
②用铁圈套一套圆柱;
③依次把圆柱上下两个面按在纸上用铅笔把它描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要仔细的观察,认真分析看到的现象,同组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圆柱具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亲手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后,再让学生说说圆柱的特点,学生就显得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准确的说出圆柱的三个特点:圆柱可以来回滚动;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一样。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数学感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
1 数学语言训练的基本要求
1.1 完整性。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零散的、不系统的,思维单一,语言不完整,不会有意识地说一句完整的话。根据学生的这种弱点,训练学生的时候要注意让学生用完整的话来回答别人的问题。用问题来引导他们学说完整的话。在训练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1.1 次数多。教师要以不同的形式多次发问。每一天,每一节课都要进行训练。每次都要强调语言的完整性,以此来增强学生说完整话的意识,促进学生养成说完整话的习惯。
1.1.2 方式新。要求学生用完整的话回答问题时,鼓励他们以不同的方式来回答同一个问题,并及时充分地肯定学生的求异精神。这有助于发展他们思维的求异性和灵活性,语言的表达能力也得以发展。
1.2 准确性。数学的科学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准确性。无论是下定义,还是做判断,都要求用词恰当,科学合理,不允许有一丝一毫的偏差。如三角形是:“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不能说成:“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因为“围成”和“组成”含意相差甚远。由三条边围成的图形只有三角形,而由三条边组成的图形却不一定是三角形。因此,用词要准确,描述要贴切,决不能含含糊糊,模棱两可。
1.3 条理性。数学的逻辑性决定了它的语言的条理性。概念的形成、公式的推导、法则的归纳,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律。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是要学生学会利用判断和推理,“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再把思考过程完整地叙述出来,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学习公式,要求能说出其推导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其归纳过程;学习法则,要求能列举出计算原理;做应用题要求能说出解题思路。”总之,要求学生要说得连贯,说得有理,说得完满。
2 数学语言训练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2.1 看图说话。教学中可通过看图说话,表述图意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的训练。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全面地看图,看清图上画得是什么,让学生能根据不同图意学会讲几句话。例如,在教学《乘法的初步认识》的时候,我们可以先出示玩具娃娃图,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一共有多少个玩具娃娃?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引导学生说出:每行有4个,有3行;或每列有3个,有4列。接着要求学生列算式。学生一般列出的是加法算式。再引导学生观察算式,说说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在这基础上告诉学生,像这样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算,于是引出乘法算式,并告诉“×”叫乘号。接着讲乘法的两种写法和乘法算式的读法及表示的意义。学生根据教师的讲解练习读乘法的算式和复述乘法的意义。
2.2 编应用题。语言是思维的工具。重视学生的数学语言训练,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教学中可以通过让学生编应用题等方法对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训练。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述能力,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应用题的结构特征。由于数学语言较抽象,对数学语言的准确理解,只有在不断应用的过程中逐步形成,所以在表述过程中,可能出现语言不精炼,用词不当,思路迂回等现象,这时,教师要耐心地予以引导,使学生从敢说到会说,从那些朦胧认识和儿童的自然语言,逐步过渡到规范、准确的数学语言。
2.3 归纳小结。一堂数学课上完了,我们常常要归纳本堂课所传授的数学知识的算理、计算法则、应用题的结构、数量关系等等。这个环节也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的绝好机会,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切不可包办代替,而应让学生来说。例如,在教完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以后,要总结计算方法,这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并在小组中讨论,然后举手发言。当然,学生不一定归纳的很完整,也有可能表述的不是很准确,这时教师可以适当的进行引导,让学生一点一点的说出来。
2.4 动手操作。小学生思维的直观性占主导地位,主要是形象思维。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直觀教具的演示和学具的操作来发展儿童的数学语言。在课堂中,让学生动手操作,学生边想、边做、边说,使脑、手、口共同参与活动,达到和谐统一。例如,教学圆柱的认识,在学生直观认识了圆柱的外形之后,我们可以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进一步认识圆柱的特点。
①在桌上滚圆柱;
②用铁圈套一套圆柱;
③依次把圆柱上下两个面按在纸上用铅笔把它描下来,比较它们的大小。
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实验,要求学生在操作的时候要仔细的观察,认真分析看到的现象,同组讨论:这种现象说明了圆柱具有什么特点?由于有了亲手操作的过程,学生通过讨论后,再让学生说说圆柱的特点,学生就显得比较轻松,大部分学生都能比较准确的说出圆柱的三个特点:圆柱可以来回滚动;圆柱从上到下一样粗;圆柱的上下两个面是圆形,大小一样。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让学生通过语言能力的提高,进一步提高数学感悟能力,思维能力和理解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