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乡村来说,教师就是文明的化身,学校是乡村文化的前沿阵地和引领者,担当着乡村孩子的教育培养、先进文化的传播弘扬和传统文化的植根深化工作。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工作中,如何建设美丽学校,成为地方建设和教育发展的应有之义。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中心,就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就"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等内容,为农村教育的"美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农村学校的现状鸟瞰
一是硬软件配置不高:设备设施投入不足,许多学校各个功能室不齐备;教师紧缺,特别是音体美、科技、英语等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在岗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开齐课程在农村并不稀奇。
二是师生幸福指数偏低:大量教师视教书为谋生手段,收入偏低致使心理失衡,精神迷失,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和教育的成就感。大量存在的留守儿童,虽然享有营养改善计划,但家庭教育管理失策,存在教育空档任由自然,学生"长身不长心",教师难管难教,劳心费神。
三是教育质量低差:由于基础性投入缺失,加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教师"老牛拉破车"的教育方式,学生得过且过的学习惯性,让农村教育质量在低水平徘徊,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农村学校美丽的内涵解读
中国梦之教育,农村教育占半壁江山,那是关于"希望、公平、优质"的渴望回响--留下农村教育发展需要什么来打造和支撑的沉重思考。
乡村学校的美丽,是学校内在气质和外在表情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的自然表情,就是相得益彰的草木栽培,即自然之美。这是校园环境的美丽特征,也是感官性的美丽特征。环境的美丽是学校美丽的最形象表达。当下有个观点,乡村教育不能和城市教育同质化,意思是农村教育有乡村教育的特征,不能抹杀农村教育的"乡村"个性。
二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就是以人为本的彰显,即和谐之美。这是活力校园、快乐校园的美丽特征。哲学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池塘。"美丽校园是师生和谐相融的,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教师自由创造的田园。每个学校都以自己的生存样态,作为自己的"学校密码"个性化地存在着。
三是学校的内涵特质,就是教育美的呈现,即特色之美。这是体现办学水平、育人质量的美丽特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要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美丽人。如果说,前面二者是显性的美丽,那么,学校的内涵特质就是学校美丽的根本和核心。因为,学校的第一功能就是育人,就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才能获取优良的社会效益,也才是永恒的"美丽"。
三、倾力筑就农村教育的美丽
(一)建构学校的环境之美。学校表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认识到一草一木皆育人的作用,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自然条件,栽鲜花、种绿草、植大树,四季鲜花绿草,春意盎然,蓬勃向上,让校园成为师生生活的家园。二是人文环境创设。结合学校传统文化,结合学校的育人本性,借鉴先贤的智慧结晶和校本师生的创作才情,通过标语、镜框、雕塑等的文化表情,彰显学校办学特征和育人导向。
(二)濡染学校的和谐之美。海德格尔讲,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作为活生生有追求、有梦想的师生,让他们诗意地栖居校园,就是让他们找到自我归属的感觉,使其才干情感释放,思想活力迸发,美丽校园的就是师生的美丽,这是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只有美丽的心情,才能美丽地学习和工作。生命的幸福指数,通过精神面貌得以彰显。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必须带着真感情关爱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要求。
作为学校精神领袖的校长,必须加强教育民生管理,深刻认识和保障师生的现实需要和高级需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建立温暖的慰藉机制,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真正让教育成为师生生命的幸福旅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致力打造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共同体。
(三)积淀学校的特色之美。激活学校发展生机,唤醒师生成长的内在自觉,让育人的每一个细节生动起来,并成为其成长的美丽记忆。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唤醒"人",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和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师生在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蓄势各不相同。只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育常规、狠抓特色教育的学校,其美丽的属性才与时剧增。我认为,书香校园是现代农村学校最坚实和丰富的成长点。琅琅书声是学校最美丽的气象,师生只有与书为友,学校是"知识的圣殿"的称谓才名副其实。校长要以改变教师生存状态为己任,引领教师成为读书人,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在"常"中做"优","优"中做"亮",在"亮"中做"特"。遵循科学育人的培养规律,彰显个性,放眼未来,追求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教育梦是神奇的,乡村教育梦是美丽的!在打造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当下,"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过渡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学校精神领袖的校长,只有立足农村,以校为家,以人为本,实现人文管理,才能践行"快乐"的教育理念,唱响"幸福"的管理乐章,描绘"美丽"的时代画卷,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
党的十八大报告围绕"努力办人民满意教育"这一中心,就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提出了明确要求。特别就"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扶持困难群体,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水平"等内容,为农村教育的"美丽"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农村学校的现状鸟瞰
一是硬软件配置不高:设备设施投入不足,许多学校各个功能室不齐备;教师紧缺,特别是音体美、科技、英语等专业教师严重不足,在岗教师素质参差不齐,无法开齐课程在农村并不稀奇。
二是师生幸福指数偏低:大量教师视教书为谋生手段,收入偏低致使心理失衡,精神迷失,缺乏专业成长的内驱力和教育的成就感。大量存在的留守儿童,虽然享有营养改善计划,但家庭教育管理失策,存在教育空档任由自然,学生"长身不长心",教师难管难教,劳心费神。
三是教育质量低差:由于基础性投入缺失,加之教师厌教、学生厌学现象严重,学生苦学,教师苦教,教师"老牛拉破车"的教育方式,学生得过且过的学习惯性,让农村教育质量在低水平徘徊,教育同质化现象严重。
二、农村学校美丽的内涵解读
中国梦之教育,农村教育占半壁江山,那是关于"希望、公平、优质"的渴望回响--留下农村教育发展需要什么来打造和支撑的沉重思考。
乡村学校的美丽,是学校内在气质和外在表情给人愉悦的审美感受,应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学校的自然表情,就是相得益彰的草木栽培,即自然之美。这是校园环境的美丽特征,也是感官性的美丽特征。环境的美丽是学校美丽的最形象表达。当下有个观点,乡村教育不能和城市教育同质化,意思是农村教育有乡村教育的特征,不能抹杀农村教育的"乡村"个性。
二是师生的精神面貌,就是以人为本的彰显,即和谐之美。这是活力校园、快乐校园的美丽特征。哲学家梭罗认为,"好学校是池塘。"美丽校园是师生和谐相融的,是学生成长的乐园,是教师自由创造的田园。每个学校都以自己的生存样态,作为自己的"学校密码"个性化地存在着。
三是学校的内涵特质,就是教育美的呈现,即特色之美。这是体现办学水平、育人质量的美丽特征。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学校要切实做到以文化人,以美丽人。如果说,前面二者是显性的美丽,那么,学校的内涵特质就是学校美丽的根本和核心。因为,学校的第一功能就是育人,就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只有教育质量高的学校,才能获取优良的社会效益,也才是永恒的"美丽"。
三、倾力筑就农村教育的美丽
(一)建构学校的环境之美。学校表情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自然环境。认识到一草一木皆育人的作用,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学校的自然条件,栽鲜花、种绿草、植大树,四季鲜花绿草,春意盎然,蓬勃向上,让校园成为师生生活的家园。二是人文环境创设。结合学校传统文化,结合学校的育人本性,借鉴先贤的智慧结晶和校本师生的创作才情,通过标语、镜框、雕塑等的文化表情,彰显学校办学特征和育人导向。
(二)濡染学校的和谐之美。海德格尔讲,人诗意地栖居在地球上。作为活生生有追求、有梦想的师生,让他们诗意地栖居校园,就是让他们找到自我归属的感觉,使其才干情感释放,思想活力迸发,美丽校园的就是师生的美丽,这是教育人文关怀的体现。只有美丽的心情,才能美丽地学习和工作。生命的幸福指数,通过精神面貌得以彰显。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多,必须带着真感情关爱留守儿童,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理想的人、有道德的人,堂堂正正的中国人。这就是教育工作的主题,也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体现,是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的要求。
作为学校精神领袖的校长,必须加强教育民生管理,深刻认识和保障师生的现实需要和高级需要,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平台,建立温暖的慰藉机制,营造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真正让教育成为师生生命的幸福旅程,教师乐教,学生乐学,致力打造学校成为师生的幸福共同体。
(三)积淀学校的特色之美。激活学校发展生机,唤醒师生成长的内在自觉,让育人的每一个细节生动起来,并成为其成长的美丽记忆。鲁洁教授认为,教育的原点是育人,教育的终极关怀是唤醒"人",对完满、完美、完善的追求,对智慧、理想和幸福的瞻望,对人性、生命、灵魂的思考。师生在办学理念引领下,学校的办学方向和发展蓄势各不相同。只有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落实教育常规、狠抓特色教育的学校,其美丽的属性才与时剧增。我认为,书香校园是现代农村学校最坚实和丰富的成长点。琅琅书声是学校最美丽的气象,师生只有与书为友,学校是"知识的圣殿"的称谓才名副其实。校长要以改变教师生存状态为己任,引领教师成为读书人,教育学生成为读书人。在日常教育活动中,在"常"中做"优","优"中做"亮",在"亮"中做"特"。遵循科学育人的培养规律,彰显个性,放眼未来,追求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中国教育梦是神奇的,乡村教育梦是美丽的!在打造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当下,"学有所教"向"学有优教"过渡成为必然趋势。作为学校精神领袖的校长,只有立足农村,以校为家,以人为本,实现人文管理,才能践行"快乐"的教育理念,唱响"幸福"的管理乐章,描绘"美丽"的时代画卷,从而提高育人质量和提升学校办学品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