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在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最早提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它主要是指人们内部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之间的和谐化以及协调化,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准则与职业化要求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健康产生新的认识,在关注生理卫生以及维护身体健康的过程中,把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医学进行有机融合。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概括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可见,健康不仅包含身体健康,而且还包含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性条件,然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性条件。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生理层面以及心理层面都在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大改变,始终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状态。具体来说,尽管大学生的生理日趋成熟,然而因大学生的阅历相对较浅,社会经验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在社会流行思潮冲击之下,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受到家长的庇护比较多。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大学生往往在应对策略上显得不够成熟。尽管很多大学生可以对引起自身心理变化的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或者运用一些科学化的心理理论进行处理,但很多情况下,最终还是无法妥善解决问题。大学生这种能力的缺乏会严重阻碍其对生活事件的有效处理,从而造成心理问题。
2.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另外,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些学生仍想保持中学时所处的尖子生地位,但一进大学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同学之间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从而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疼甚至神经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的学生深感自尊心受挫,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情绪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
3.人际交往问题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他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流技巧。
4.情感问题
目前,大学生校园恋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比较空虚,从而借助恋爱来排遣这种不良心理感受;另一些学生会在自身心理状态的压迫之下与异性交往;还有一些学生会受到失恋的影响而出现长时间的精神萎靡状态,甚至会出现轻生的想法。
5.网络心理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会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交际困难,从而将人际交往重点转移到网络世界中,以寻找心理上的安慰。还有一部分学生为网络世界所吸引。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对虚拟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严重的还会染上网瘾,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世界中,自我封闭,进而与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隔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较大的考验。现阶段,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知识人,往往最先感觉到这些变化,并受到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另外,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出现与之前阶段不同的变化,该变化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反应。
2.家庭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对大学生的较高期望既能促使其勤奋学习,又可能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于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这些学生不愿意看到父母失望,因而积极参与到学业竞争当中去;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学费以及日常生活开支最终使这些大学生产生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了过度重视集体而忽视个体化发展的教育观,造成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脱节,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最终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4.个人因素
崔伊薇(1996)研究认为,具有比较外向、情绪稳定、不固执倔强等个性特点的人,心理会更健康。而性格内向或不稳定者较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马惠霞(1995)认为,个性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个性方面的主要不足主要有情绪不稳定、好感情用事、自律严谨不够等。他们认为主要应在个性特征和情绪、意志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
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媒介, 广泛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社会实践等。
2.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
大学生遇到一般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整就能摆脱困境。要对自己有较全面的认识,可以通过反思,和老师沟通交流,和朋友聊天,或者心理测试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要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情绪的转移,学会分散注意力,稳定情绪,将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欲望转移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
3.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和心理健康教师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适当关注,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教育他们处理好同老师、同学、室友等的关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使之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当今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社会需要拥有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优秀人才。学校和社会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引导好当代大学生的心态,促使大学生主动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所需人才,迎接建设祖国重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历彦军,丁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1-132.
[2]王秋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透视及对策探究[J].决策管理,2008(28).
[3]崔伊蔹.大学青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3).
[4]马惠霞,等.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3).
关键词:心理健康;心理问题;成因;对策
现代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在现代化以及城市化进程中人的心理压力不断加大,严重威胁心理健康。大学生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美国精神病学家斯惠特最早提出“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一词。它主要是指人们内部心理以及外部行为之间的和谐化以及协调化,能够很好地适应现代化的社会准则与职业化要求的状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人们不断地对健康产生新的认识,在关注生理卫生以及维护身体健康的过程中,把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医学进行有机融合。世界卫生组织曾把健康概括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应在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能力上都处于完好的状态。”可见,健康不仅包含身体健康,而且还包含心理健康。从某种程度上讲,身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性条件,然而心理健康又是身体健康的必要性条件。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生生理层面以及心理层面都在现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基础上得到了较大改变,始终处在由不成熟向成熟转化的状态。具体来说,尽管大学生的生理日趋成熟,然而因大学生的阅历相对较浅,社会经验比较欠缺,不能很好地认识自己,在社会流行思潮冲击之下,非常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适应心理问题
目前,大学生很多都是独生子女,在生活中受到家长的庇护比较多。对于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大学生往往在应对策略上显得不够成熟。尽管很多大学生可以对引起自身心理变化的原因进行一定程度的分析,或者运用一些科学化的心理理论进行处理,但很多情况下,最终还是无法妥善解决问题。大学生这种能力的缺乏会严重阻碍其对生活事件的有效处理,从而造成心理问题。
2.学习心理问题
学习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另外,对大学的学习方法不适应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有些学生仍想保持中学时所处的尖子生地位,但一进大学发现自己原来只是一个普通人。同学之间彼此实力相当,优越感的丧失使得一部分学生无法适应,从而会出现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头疼甚至神经衰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学习成绩下降。还有的学生深感自尊心受挫,由过去的自负变为自卑,情绪低落,丧失学习积极性。
3.人际交往问题
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同高中阶段相比,大学生对人际关系问题的关注程度超过了学习,也成为大学生心理困扰的主要来源之一。人际关系问题常常表现为难以和他人愉快相处,没有知心朋友,缺乏必要的交流技巧。
4.情感问题
目前,大学生校园恋爱是比较常见的现象。一些学生在心理上比较空虚,从而借助恋爱来排遣这种不良心理感受;另一些学生会在自身心理状态的压迫之下与异性交往;还有一些学生会受到失恋的影响而出现长时间的精神萎靡状态,甚至会出现轻生的想法。
5.网络心理问题
有一部分大学生会由于在现实生活中遭遇了交际困难,从而将人际交往重点转移到网络世界中,以寻找心理上的安慰。还有一部分学生为网络世界所吸引。从某种程度上讲,大学生对虚拟网络的依赖程度日益加深,严重的还会染上网瘾,每天花费大量时间在网络世界中,自我封闭,进而与现实世界产生一定的隔阂。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
随着社会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给人们的心理带来了较大的考验。现阶段,大学生作为思想活跃的知识人,往往最先感觉到这些变化,并受到这些变化所带来的冲击。另外,大学阶段的学生处于人格以及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都会出现与之前阶段不同的变化,该变化会对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强烈的反应。
2.家庭因素
从某种程度上说,父母对大学生的较高期望既能促使其勤奋学习,又可能给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负担。特别是对于家庭环境相对较差的学生来说,一方面,这些学生不愿意看到父母失望,因而积极参与到学业竞争当中去;而另一方面,较高的学费以及日常生活开支最终使这些大学生产生相对较大的心理压力,甚至会出现心理问题。
3.学校因素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模式重视智力发展,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形成了过度重视集体而忽视个体化发展的教育观,造成人的理性和感性之间的脱节,容易使大学生的心理处于矛盾状态,最终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4.个人因素
崔伊薇(1996)研究认为,具有比较外向、情绪稳定、不固执倔强等个性特点的人,心理会更健康。而性格内向或不稳定者较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马惠霞(1995)认为,个性可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大学生个性方面的主要不足主要有情绪不稳定、好感情用事、自律严谨不够等。他们认为主要应在个性特征和情绪、意志方面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四、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途径
1.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
学校一方面要充分利用网络、宣传栏等宣传媒介, 广泛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另一方面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组织心理健康知识竞赛,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社会实践等。
2.培养学生自我心理调整的能力
大学生遇到一般心理问题,学会自我调整就能摆脱困境。要对自己有较全面的认识,可以通过反思,和老师沟通交流,和朋友聊天,或者心理测试来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大学生要通过自我调节来实现情绪的转移,学会分散注意力,稳定情绪,将一些不良的情绪反应和欲望转移到正常的人生轨道上来。
3.认真做好心理咨询工作
学校应设立心理健康中心, 由经验丰富的专业咨询人员和心理健康教师解答学生的心理问题。对存在一般心理问题的学生,予以适当关注,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辅导,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困难,教育他们处理好同老师、同学、室友等的关系。学校在教学过程中自觉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并使之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
当今社会充满激烈竞争,社会需要拥有健全人格、强健体魄的优秀人才。学校和社会必须重视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积极引导好当代大学生的心态,促使大学生主动地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全的社会所需人才,迎接建设祖国重任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历彦军,丁颖.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与对策探析[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5):131-132.
[2]王秋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透视及对策探究[J].决策管理,2008(28).
[3]崔伊蔹.大学青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人格特征相互关系的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1996(3).
[4]马惠霞,等.山西省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19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