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利用资源,创设情境,体验课程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赵忠祥和倪萍的主持视频,运用情境体验导入知识要点,创设体验过程,三个片段的视频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披情入文,以思索者、探究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视频中主持激情满怀、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在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思的过程中激发出一种学习语文的高潮,更好地触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动机。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体验效果明显,探究意识增强,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大语文观。
附:央视春节晚会主持人三段串词。
(1)新的一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征程和新的目标,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让我们团结一致,斗志昂扬地走进新时代。(引出歌曲:走进新时代)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引出舞蹈:梅)
(3)春天的钟声是对成年人三百六十五个日子辛勤耕耘的礼赞,是孩子们追赶太阳的晨曲;新春的钟声唤醒了绿色的田野,播撒下风调雨顺的希望,新春的钟声敲响一长串长长的祝福。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零点钟声。(引出歌曲:春天的钟声)
附:2006湖北卷:
21: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2):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二.激活思维,知识碰撞,体验探究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语文课将打破时空界限,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内心。”在2008年1月9日上午,南海区九江中学和日本兵库县立新宫高等学校的学生文化交流会在九江中学隆重举行。九江中学和新宫高校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但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很有意思,特别是对加深两国之间友好关系而言,意义非常重大。在长达4天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都很激动和兴奋,并彼此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因此,我在语文课上出了一道语言表达题:给日本的学生写张贺卡。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他们所写的句子,语言不再干瘪无味,缺乏感情,许多同学写得真挚、感人。那为什么在平时的模拟考里有如此大的反差?就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将语文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试卷上所指定的老师和同学成了两个抽象的概念,无真实感情可言。学生们刚与日本学生交流完,还意犹未尽,心情非常激动。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创设和谐、体验的环境,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结果许多美丽的句子脱口而出。如:①“朋友,在我失意的时候,你像柔和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你的语言如一缕清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朋友。”②“一句寒暖,一线相喧;一句叮咛,一笺相传;一心相盼;一份友情,一生挂念。”“淡淡一点的友情很真,淡淡一点的依恋很轻,淡淡一点的思念很深,淡淡一点的祝福最真!”等等。语言表达的实践性很强,它是一个包括激活思维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运用。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体验探究教学法其实就是在“体验”上做文章。“体验”是“探究”的条件,“探究”是“体验”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了大脑的思维;通过活动,提高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明于思维,善于表达。
三.内化能力,促进发展,体验迁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次次心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在新课标里,语言表达题历来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验田”。不少题目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现实生活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检测。而漫画是最具幽默感和讽刺效果的绘画,它具有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生动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描绘,通过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在做题中,在思考中,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在探究中感悟提升,从而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例如在教学2006山东卷第22题语言表达题,第一步:我先用投影打出三幅图:图一,泛着白沫的黑污河水;图二,遍地垃圾;图三,工厂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通过创设感悟情境,大家摆事实,看资料,明确了“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自身”的道德观点。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观念,伴随着积极的道德情感,深入学生心灵,道德信念初步形成。第二步:再来看这道漫画高考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出现的内容,也可以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高考题目的要求,初步写出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这时,有很多同学就积极发言了,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最后明确内容:地上只有树桩,而没有了树;地上只有身体与斧头,而没有了人头。明确寓意:自然被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没有了,人也就不存在了。第三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比如说2010年上海为了迎接“世博会”,践行低碳理念,进行旧区改造,将高165米烟囱改造成世博气象信号塔。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的附近、我们的身边,我们如何去保护大自然,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珍惜我们现有的生活环境等等。有的同学说不浪费饭菜,有的同学说响应学校号召,将垃圾分类,有的同学说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由一个问题引发开去,学生积极思考,内化能力,情感升华,体验迁移,形成了好的习惯,形成了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附:2006山东卷第22题语言表达题: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在课堂上“体验探究法”体现在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探究问题的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高中语文新课程》明确规定了语文课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就是要求要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宗旨,以新课标精神为指针,以能力考查为目的,以贴近现实的选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养、感悟能力和表达素质。而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达到“自我情感升华”、“个性完善”的内化和外显,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行高效性教学的创新模式。
蔡伟芳,教师,现居广东佛山。
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提出“心物交融”说,所谓“物色之动,心亦摇焉”,“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观点,说明客观外物会激起人的情感活动;情感活动又会触发语言表达的动机。高考语言表达题被称为是高考的“创新实验田”,在2006年的湖北高考卷中出现了新型的创新题:写串词。这种创新题型令学生无从下手,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学校的电脑平台资源,在课前精心挑选了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赵忠祥和倪萍的主持视频,运用情境体验导入知识要点,创设体验过程,三个片段的视频创设一种氛围,引导学生披情入文,以思索者、探究者、研究者的身份投入学习,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视频中主持激情满怀、绘声绘色的表演,学生在动眼看、动耳听、动脑思的过程中激发出一种学习语文的高潮,更好地触发了学生语言表达的动机。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感悟留给学生,体验效果明显,探究意识增强,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轻松愉快地学习知识,同时也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原则——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紧密联系、大语文观。
附:央视春节晚会主持人三段串词。
(1)新的一年,带给我们新的机遇和新的挑战,面对新的征程和新的目标,我们信心百倍,豪情满怀。让我们团结一致,斗志昂扬地走进新时代。(引出歌曲:走进新时代)
(2)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引出舞蹈:梅)
(3)春天的钟声是对成年人三百六十五个日子辛勤耕耘的礼赞,是孩子们追赶太阳的晨曲;新春的钟声唤醒了绿色的田野,播撒下风调雨顺的希望,新春的钟声敲响一长串长长的祝福。让我们静静地等待着:零点钟声。(引出歌曲:春天的钟声)
附:2006湖北卷:
21:学校举行课本剧汇报演出,请你结合剧情内容为主持人写两段串联词,将下面三个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字。
第一个节目《雷雨》演出结束
串联词(1):
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罗密欧与朱丽叶》,由高二(1)班演出。
串(2):
下面请欣赏高二(4)班演出的《西厢记·长亭送别》。
二.激活思维,知识碰撞,体验探究
正如钱理群教授所说:“语文课将打破时空界限,你们将触摸集中了人世大智大勇的高贵的头颅,融会了人间大欢喜大悲悯大憎恨的博大情怀的颗颗内心。”在2008年1月9日上午,南海区九江中学和日本兵库县立新宫高等学校的学生文化交流会在九江中学隆重举行。九江中学和新宫高校虽然存在着很多不同点,但是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很有意思,特别是对加深两国之间友好关系而言,意义非常重大。在长达4天的交流活动中,同学们都很激动和兴奋,并彼此结交了很多新朋友。因此,我在语文课上出了一道语言表达题:给日本的学生写张贺卡。从学生答题情况看,他们所写的句子,语言不再干瘪无味,缺乏感情,许多同学写得真挚、感人。那为什么在平时的模拟考里有如此大的反差?就是因为学生不善于将语文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试卷上所指定的老师和同学成了两个抽象的概念,无真实感情可言。学生们刚与日本学生交流完,还意犹未尽,心情非常激动。我就利用这个契机,创设和谐、体验的环境,让他们说出自己最想说的话,结果许多美丽的句子脱口而出。如:①“朋友,在我失意的时候,你像柔和的阳光照耀了我的心房,让我感到无比温暖。”“你的语言如一缕清风,吹散我心灵的阴霾,感谢您,亲爱的朋友。”②“一句寒暖,一线相喧;一句叮咛,一笺相传;一心相盼;一份友情,一生挂念。”“淡淡一点的友情很真,淡淡一点的依恋很轻,淡淡一点的思念很深,淡淡一点的祝福最真!”等等。语言表达的实践性很强,它是一个包括激活思维和语言信息的输入输出的实践过程,因此,必须把学生置于运用语言的活动中去感知、分析、理解、操练,从模拟交际到真实交际,以期达到真正掌握运用。
陶行知先生说:“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体验探究教学法其实就是在“体验”上做文章。“体验”是“探究”的条件,“探究”是“体验”的出发点、依据和最终归宿。学生通过体验,激活了大脑的思维;通过活动,提高了认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语文的教学目的,让学生明于思维,善于表达。
三.内化能力,促进发展,体验迁移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的性质“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我看来,语文课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教给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一次次心灵的碰撞,潜移默化地影响一个人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一个人对社会对世界的感受、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成为他精神世界中最深沉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我以为这才是语文课的特殊意义所在。
在新课标里,语言表达题历来被称为高考语文试卷的“试验田”。不少题目紧扣时代脉搏,注重挖掘现实生活内容,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对考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进行检测。而漫画是最具幽默感和讽刺效果的绘画,它具有简洁明了而又形象生动的特点,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性。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形象的描绘,通过与现实的联系,学生在做题中,在思考中,在体验中探究学习,在探究中感悟提升,从而学会了学习,学会了做人。例如在教学2006山东卷第22题语言表达题,第一步:我先用投影打出三幅图:图一,泛着白沫的黑污河水;图二,遍地垃圾;图三,工厂的烟囱冒着滚滚黑烟。通过创设感悟情境,大家摆事实,看资料,明确了“保护环境,就是挽救人类自身”的道德观点。学生的情绪非常高涨,“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道德观念,伴随着积极的道德情感,深入学生心灵,道德信念初步形成。第二步:再来看这道漫画高考题,让学生仔细观察画面中出现的内容,也可以小组讨论谈谈自己的看法,根据高考题目的要求,初步写出漫画的内容和寓意。这时,有很多同学就积极发言了,你一言我一语,热烈讨论,最后明确内容:地上只有树桩,而没有了树;地上只有身体与斧头,而没有了人头。明确寓意:自然被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没有了,人也就不存在了。第三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思考,比如说2010年上海为了迎接“世博会”,践行低碳理念,进行旧区改造,将高165米烟囱改造成世博气象信号塔。那么在现实生活中,就在我们的附近、我们的身边,我们如何去保护大自然,如何与大自然和谐相处,如何珍惜我们现有的生活环境等等。有的同学说不浪费饭菜,有的同学说响应学校号召,将垃圾分类,有的同学说节约用电、节约用水……由一个问题引发开去,学生积极思考,内化能力,情感升华,体验迁移,形成了好的习惯,形成了正确的、健康的价值观。
附:2006山东卷第22题语言表达题:请说明下面漫画的题面内容。
以上是我在教学过程中的点滴体会,在课堂上“体验探究法”体现在学生带着强烈的兴趣、丰富的情感体验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同时能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乐于竞争,喜欢接受探究问题的挑战;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不断有创新的火花迸发。《高中语文新课程》明确规定了语文课要“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就是要求要以大语文教育思想为宗旨,以新课标精神为指针,以能力考查为目的,以贴近现实的选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学养、感悟能力和表达素质。而学生在“体验探究”中达到“自我情感升华”、“个性完善”的内化和外显,实现知、情、意、行相统一,这正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实行高效性教学的创新模式。
蔡伟芳,教师,现居广东佛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