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宁鸿彬老师说过,“课堂教学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情感的启发者,应具备一定的情感素养,包括高尚的情操、崇高的人格、优雅的风度、赤诚的爱心、丰富的情趣、愉快的心境、幽默与机智、活泼与开朗的性格等。教师职业本身就是与人打交道的职业,情商涵养起很大的作用,它是感性和理性的调节器,是生命力的源泉。作为一名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从自我认识、自控能力、自我激励、抵制诱惑、沟通协调和组织管理各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情商。
“两点一线串”,即教材的“动情点”和学生的“发光点”通过教师的一线情而串联,达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的境界。在这个“情感的黄金三角洲”内,利用三股力的齐驱,则有望喷出学生情感的火花,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知情并进,全面发展。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怒喝过、批评责骂过,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久而久之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課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在上《花的话》这篇童话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我把那些平日不大爱发言的女生扮成各种花儿,在课堂上表演,模仿群花的神态、语言、动作,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个个都跃跃欲试,每位同学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了,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
“两点一线串”,即教材的“动情点”和学生的“发光点”通过教师的一线情而串联,达到“教情”“学情”“文情”“三情合一”的境界。在这个“情感的黄金三角洲”内,利用三股力的齐驱,则有望喷出学生情感的火花,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知情并进,全面发展。
俄国大作家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每位语文老师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课堂上,任你老师讲得唾沫乱飞,可偏偏就有一些学生要么偷看小说,要么东张西望,有的看似正襟危坐,却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有的耷拉着脑袋,精神不振,甚至进入了梦乡……面对这些情况,我大声怒喝过、批评责骂过,有时干脆把学生罚站在教室后面听课。久而久之才发觉,这样做,不但对课堂教学不会有一点儿好处,反而容易使师生间产生情绪上的对立,最后教学效果更差。仔细想想,学生上课睡觉,很大程度上与老师的课堂教学、课堂组织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你的课堂还不够精彩、不具吸引力,学生根本不感兴趣。因此,只好把老师的讲解当作催眠曲罢了。教育家斯特金认为:“教学效果基本上取决于学生的学习态度。”人的兴趣调节着情感,学生如果有浓厚的学习兴趣,就会表现出巨大的热情。爱因斯坦也曾这样说过:“只有热爱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推动学生探获知识的一种强烈欲望。作为课堂组织者的老师,只有从自身出发,调动一切可行因素,激发每位学生学习兴趣,点燃他们心中激情,才能改变这种不良现象,从而提高教学实效。那么,如何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语文课堂“激情飞扬”,通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总结,我认为可以采用以下几种途径:
一、注重自身形象,营造良好气氛。
有人把课堂比作舞台,一堂课,就是一场精彩的演出。作为“主要演员”的老师,其形象、气质、精神状态,将会影响和感染教室里的每一位学生。其言语、神态、举手投足都要有吸引力,有感染力。“演员”要用自己对剧本的透彻理解,用渗透情感的语言,用富于激情的动作,将学生带入到预想的境界,再挖掘出剧本的内涵,表现出剧本的特色,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有了兴趣就有了学习的动力。精彩的课堂好比优美的文章,文章开头写好了,就能吸引读者,让人趣兴味起,有经验的老师都比较注重新课的导入。精美的课堂导语,能使学生对你这堂课一见钟情,有先声夺人之效。像一块磁铁牢牢抓住学生的心魄,唤起他们求知的欲望,使每一个人都积极思维,全身心投入到课堂中来。因此,我们应该精心为每堂課都设计精美的导语。我在上《在烈日和暴风雨下》这篇课文时,借鉴了有位老师的做法,为这篇课文设计了这样的导语,“祥子怎么这么傻,这么笨呢?烈日,他不知躲;暴雨,他不知避,老舍为什么写这么一个大傻瓜呢?”全班学生听到这一句,大为震惊:是呀,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大家就叽叽喳喳投入到议论中。注意力便情不自禁地集中了起来。为了一开始便抓住学生的心,顺利进行教学,还可借助其他手段。在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课文前,我就利用多媒体播放《好汉歌》音乐画面,从一开始,学生就被精彩的画面和气势磅礴的歌声所吸引和感染,自然趣味盎然,兴致百倍。这堂课自始至终,没有一个人偷懒睡觉,每位学生都积极思考和回答问题,课堂上激情飞扬。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当然,教学内容不同,教师的素质和个性不同,导语的设计方法也就各异。我们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设计方式,达到激发学生兴趣、调动情绪的目的,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常言道,响鼓还需要重槌擂,老师要用导语这一“重槌”敲响课堂“响鼓”第一槌。这一槌一定要浑厚激越,声声击到学生的心扉上,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产生智慧的火花,用语言弹奏起美妙动人的乐曲。
三、巧妙组织课堂,调动学生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上课睡觉,也反映出他们对课堂不感兴趣,不“好之”,更谈不上“乐之”了。我们的语文教学,尤其是农村学校,很大程度上仍没有跳出“应试怪圈”,仍沿袭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 ---- “教师一讲到底,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是师生互动、学生学习的主阵地,老师的“一言堂”已不再适应现代教育理念。语文课文姹紫嫣红,风光无限,学生只要全身心地投入,自主地阅读,亲自和作者交流,用心去感受欣赏,就能领会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美妙意境!教师可利用一切可行的手段,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充分调动学生情绪,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间断的波浪式的兴奋状态,每个人都具有求知的冲动,把学习语文的激情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从而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气氛。“手里拿着小提琴,就不会干坏事”,也就更不会“睡觉”了!在上《花的话》这篇童话时,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积极性,我把那些平日不大爱发言的女生扮成各种花儿,在课堂上表演,模仿群花的神态、语言、动作,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个个都跃跃欲试,每位同学都主动参加到课堂中来了,积极思考,认真回答问题。教学效果自是不言而喻。总之,如何巧妙地组织课堂教学,每位老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方法。教师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需要、学习特征、可能出现的问题等,寻求最佳课堂组织模式。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巧妙组织,就能把每一个学生都吸引到所进行的教学内容上,让其为你的精彩而倾倒,并自始至终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我们的课堂也就会变得更加生机勃勃,充满智慧欢乐与创造的快意,哪会还有“呼呼大睡”者?
语文教师,在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塑造良好教师形象作好学生表率的同时,应经常考虑如何灵活巧妙、富有创造性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学生能力。从教案的设计,课堂的引入,到精妙地组织课堂教学,以及如何启发、引导学生,使语文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局面,一改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昏昏欲睡的状态。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我们去作精心准备,努力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变“苦学”为“乐学”,用真情拨动学生“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激情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