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结合自身的工作实践,结合新老校区后勤(物业)管理模式,从两者的管理模式和弊端等进行比较分析,探索新的管理模式。
关键词 高校 物业管理 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新校区,改善了教学条件,由此也对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校区物业管理是继续沿袭老校区管理模式,还是建立新型的物业管理体系,这值得我们思考。
一、老校区的物业管理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高校老教学区在管理模式及教学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也制约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1、物业管理的范围广.教学区的物业管理,主要指教学楼、办公楼、学院楼、图书馆等楼宇的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大楼、教室及公共部位有损设施、设备的报修;教学区各楼楼内的安全;教室、报告厅、会议室等教学、工作场所的管理服务等工作,物业管理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业管理工作,也是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物业管理的部门多.目前部分高校老教学区在物业管理工作上,存在着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的现象。如某高校老校区的教学区,涉及物业管理工作的部门,有四、五个之多。教学区的办公楼、教学楼、报告厅等由学校后勤物业中心管理,图书馆、一些学院楼的物业管理工作及运动场地的卫生保洁则由各自部门管理。
3、物业管理的人员杂.高校老教学区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导致物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也不高。物业服务队伍不断扩大,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但权益缺乏保障,激励政策缺乏,物业服务队伍呈现不稳定状态,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的频繁流动、流失。
二、老校区的物业管理存在问题
1、物业管理部门不统一。 物业管理的部门未统一由物业部门管理,有个别部门存在着小物业,这些部门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精力,去管理本该由后勤部门管理的事务,从而也影响了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且各区域内的物业管理工作标准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也容易引起管理纠纷。
2、管理队伍不专业化。由于老教学区物业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导致管理水平不到位,办事往往停留在按部就班的阶段,办公缺乏自动化、智能化,工作缺乏创造性,往往停留在繁杂的事务处理当中,方法相对陈旧,效率相对低下,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开拓性,,影响并阻碍了高校物业服务队伍自身的发展。
3、管理人员场所混居.高校老校区工作人员住在楼内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住在楼内,就意味着楼内安家、楼内生活,包括在楼内洗衣服、晾晒衣服;有些管理人员、清卫人员还在楼内烧饭、做菜。2002年,某高校老校区的教学区,就发生因清卫人员用电饭煲烧饭引发火灾的事故,严重地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秩序。从管理制度讲,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极易留下安全隐患。
三、新校区物业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老教学区旧的物业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弊端有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短时间可能无法改变,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的原因。针对上述几方面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新校区教学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高校新校区教学区物业管理工作的体会与思路。
1、物业统一管理。鉴于高校老教学区物业管理的部门较多,由此带来诸多弊端,我校黄金校区投入之前,我们就制定后勤管理工作方案,教学区的物业管理统一由学校后勤托管。根据工作性质、管理范围等,按定额确定人员编制。目前,教学区的行政楼、教学楼、学院楼、图书馆、体育馆包括运动场所均由学校后勤物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2、管理队伍专业化.只有实现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才能提高竞争力,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及专业化程度,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配备专业化物业管理人才。一靠培养,有计划的培训,加快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多渠道的上升空间;二靠招聘,积极引进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注重员工结构的调整;装备专业化的工具设备。使用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劳动生产工具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减轻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3、规范管理制度。教学区物业管理工作在后勤托管方案中规定,教学区的物业管理人员不得在楼内住宿,校区内个人一律不得烧饭、做菜;所有的物业管理人员统一入住生活区员工宿舍;在各楼配备了管理员、夜间值班员等,并制定了《物业管理与服务规范》、《校园环境卫生保洁服务规范》、《值班工作标准》、《保洁工作标准》等管理制度,明确后勤物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工作标准及服务要求;校区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以书面“工作联系单”形式,发给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要求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职能部门进行复查。
4、引进竞争机制。目前我校的物业管理工作还是由学校的后勤独家管理,但从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高校教学区的物业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至少可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前的一种探索或尝试。同时高校后勤物业也可以通过与社会物业的比较,吸取社会物业的优点,结合高校实际进行必要的改革。
四、高校新模式的探索
在新校区教学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中,逐步建立了新型的物业管理体系,从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角度,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教学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这样不仅适应而且应该是促进新校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高校教学区物业的统一管理既避免了管理工作中的纠纷及扯皮现象,也使许多部门脱开了物业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等工作。管理队伍的逐步专业化促进了高校物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建设优秀物业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撐。相关制度的制订、实施对物业工作形成了有效的考核机制,保证物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合理、科学地规划、安排教室及教学服务配套设施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竞争机制的引进,同步提升了高校物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使高校物业不局限于校园内部,通过比较、鉴戒,达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蔡炳华.试论高校物业管理[J].今日科苑,2013(1).
[2]王彪.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师,2012(11).
[3]朱翔宇.多校区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探讨[J].硅谷,2011(1).
关键词 高校 物业管理 模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基本都建立了新校区,改善了教学条件,由此也对高校后勤物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新校区物业管理是继续沿袭老校区管理模式,还是建立新型的物业管理体系,这值得我们思考。
一、老校区的物业管理模式
由于历史原因,许多高校老教学区在管理模式及教学服务配套设施等方面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一些弊端,从而影响了整个教学区的物业管理水平,也制约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等工作进一步的发展。
1、物业管理的范围广.教学区的物业管理,主要指教学楼、办公楼、学院楼、图书馆等楼宇的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大楼、教室及公共部位有损设施、设备的报修;教学区各楼楼内的安全;教室、报告厅、会议室等教学、工作场所的管理服务等工作,物业管理工作的优劣,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各项工作的正常进行。从这个意义上讲,物业管理工作,也是学校后勤管理、服务工作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
2、物业管理的部门多.目前部分高校老教学区在物业管理工作上,存在着由不同的部门管理的现象。如某高校老校区的教学区,涉及物业管理工作的部门,有四、五个之多。教学区的办公楼、教学楼、报告厅等由学校后勤物业中心管理,图书馆、一些学院楼的物业管理工作及运动场地的卫生保洁则由各自部门管理。
3、物业管理的人员杂.高校老教学区由于历史遗留等问题导致物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管理人员文化素质也不高。物业服务队伍不断扩大,但人员结构不合理,管理、技术人员少,综合素质水平不高,与高校发展不相适应。非正式在编员工比例不断上升,但权益缺乏保障,激励政策缺乏,物业服务队伍呈现不稳定状态,专业管理、技术人才的频繁流动、流失。
二、老校区的物业管理存在问题
1、物业管理部门不统一。 物业管理的部门未统一由物业部门管理,有个别部门存在着小物业,这些部门在完成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的同时,还要抽出一定的精力,去管理本该由后勤部门管理的事务,从而也影响了这些部门的主要工作,且各区域内的物业管理工作标准既不统一,也不规范,也容易引起管理纠纷。
2、管理队伍不专业化。由于老教学区物业基层管理人员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直接导致管理水平不到位,办事往往停留在按部就班的阶段,办公缺乏自动化、智能化,工作缺乏创造性,往往停留在繁杂的事务处理当中,方法相对陈旧,效率相对低下,缺乏专业性、创造性、开拓性,,影响并阻碍了高校物业服务队伍自身的发展。
3、管理人员场所混居.高校老校区工作人员住在楼内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住在楼内,就意味着楼内安家、楼内生活,包括在楼内洗衣服、晾晒衣服;有些管理人员、清卫人员还在楼内烧饭、做菜。2002年,某高校老校区的教学区,就发生因清卫人员用电饭煲烧饭引发火灾的事故,严重地干扰了学校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的秩序。从管理制度讲,是不科学、不规范的,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极易留下安全隐患。
三、新校区物业管理模式
综上所述,老教学区旧的物业管理模式带来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弊端有的是历史原因形成的,短时间可能无法改变,但更多的是由于管理观念、管理手段的原因。针对上述几方面的问题,笔者结合我校新校区教学区物业管理工作的实际,从以下几方面谈高校新校区教学区物业管理工作的体会与思路。
1、物业统一管理。鉴于高校老教学区物业管理的部门较多,由此带来诸多弊端,我校黄金校区投入之前,我们就制定后勤管理工作方案,教学区的物业管理统一由学校后勤托管。根据工作性质、管理范围等,按定额确定人员编制。目前,教学区的行政楼、教学楼、学院楼、图书馆、体育馆包括运动场所均由学校后勤物业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2、管理队伍专业化.只有实现物业管理的专业化才能提高竞争力,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何提升管理队伍的素质及专业化程度,要从两个方面努力:配备专业化物业管理人才。一靠培养,有计划的培训,加快技术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建立多渠道的上升空间;二靠招聘,积极引进专业对口、经验丰富的管理人员,注重员工结构的调整;装备专业化的工具设备。使用专业化、自动化、智能化的劳动生产工具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也有利于减轻劳动工作量和劳动强度。
3、规范管理制度。教学区物业管理工作在后勤托管方案中规定,教学区的物业管理人员不得在楼内住宿,校区内个人一律不得烧饭、做菜;所有的物业管理人员统一入住生活区员工宿舍;在各楼配备了管理员、夜间值班员等,并制定了《物业管理与服务规范》、《校园环境卫生保洁服务规范》、《值班工作标准》、《保洁工作标准》等管理制度,明确后勤物业管理部门的管理职责、工作标准及服务要求;校区职能部门定期检查、不定期抽查,发现问题,以书面“工作联系单”形式,发给责任单位,限期整改,并要求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职能部门进行复查。
4、引进竞争机制。目前我校的物业管理工作还是由学校的后勤独家管理,但从高校后勤改革发展的趋势看,高校教学区的物业管理引进竞争机制也是一个必然趋势,至少可作为高校后勤社会化前的一种探索或尝试。同时高校后勤物业也可以通过与社会物业的比较,吸取社会物业的优点,结合高校实际进行必要的改革。
四、高校新模式的探索
在新校区教学区的物业管理工作中,逐步建立了新型的物业管理体系,从有利于学校教学、科研和广大师生的工作、学习、生活需要的角度,整体规划、科学安排教学区的物业管理工作。这样不仅适应而且应该是促进新校区各项工作的发展。
高校教学区物业的统一管理既避免了管理工作中的纠纷及扯皮现象,也使许多部门脱开了物业管理工作,集中精力搞好教学、科研等工作。管理队伍的逐步专业化促进了高校物业的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支创新型专业人才队伍是实现建设优秀物业这一目标的有力支撐。相关制度的制订、实施对物业工作形成了有效的考核机制,保证物业工作的健康有序发展。合理、科学地规划、安排教室及教学服务配套设施为高校教学科研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竞争机制的引进,同步提升了高校物业的管理服务水平,使高校物业不局限于校园内部,通过比较、鉴戒,达到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蔡炳华.试论高校物业管理[J].今日科苑,2013(1).
[2]王彪.高校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其对策[J].经济师,2012(11).
[3]朱翔宇.多校区物业管理现状分析及探讨[J].硅谷,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