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被炸的大使馆还在吗?它还有哪些后续故事?中国人还记得“5.8事件”吗?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有一个地方留给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痛,这种痛至今让人难以释怀。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原驻南联盟大使馆。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时候,美军轰炸机发射的三枚导弹严重损毁了中国大使馆馆舍,夺去了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中国记者的生命,另有多人受伤。十多年过去了,这座被炸的大使馆还在吗?它还有哪些后续故事?中国人还记得“5.8事件”吗?2009年10月到贝尔格莱德之后,我最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前往被炸的中国使馆,凭吊蒙难的同胞并寻找相关的答案。
伤逝在多瑙河和萨瓦河畔
平缓而宽阔的多瑙河自西北向东南从贝尔格莱德市的北部流过,同样平缓但不那么宽阔的萨瓦河自南向北流入多瑙河。萨瓦河东岸是作为塞尔维亚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老城。走过萨瓦河上绿色的萨瓦桥和白色的布兰科桥,就到了新贝尔格莱德,这里有狭长的河边公园、大大小小的水上餐厅,还有非常有名的贝尔格莱德饭店。被炸的中国大使馆就在新贝尔格莱德,离贝尔格莱德饭店不是很远的地方。
由于周围正在建造新的楼房,大街上的行人也比较少,我颇费周折才在一个十字路口处找到大使馆所在的地方。这是一幢五层楼房,院落不算大,外边用铁栅栏围着。站在这座建筑的正面,几乎看不出任何被炸的痕迹,倒很像外装修没有完成的工程。这也不奇怪,因为导弹是从楼顶垂直打进去的,穿过楼体后在楼的里面爆炸。外表上,这座建筑物只是玻璃门窗和一些墙砖被震坏或震掉。但是,从楼房的一侧可以看到导弹穿过的洞,这一面的外墙皮全都被震掉了。1999年5月8日以后,这座被美军炸毁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馆舍便大门紧闭,据说只有一个长者在门卫室里守着。我来此参观的那天,塞尔维亚的建筑工人在离使馆不远的空地上正紧锣密鼓地建造新的住宅楼。大使馆前面的铁围栏上挂着二十来个花环,由于风吹日晒,它们多半褪成暗红色,系着的挽带上的字已模糊不清,但从残存的文字辨认,它们多半都是中国人送的。据说,每年5月7日前后,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当地华人以及塞尔维亚民间团体和个人都会陆续前来凭吊,献上花环或花圈。另外,对于到贝尔格莱德访问的中国人来说,这里更是必到的地方。
站在这座“伤残”的使馆外,我内心五味杂陈。在忧伤而模糊的视线中,孤独的大楼逐渐化为北约飞机的轰鸣声,导弹的爆炸声,中国人的抗议声,化作十年前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南联盟、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的复杂关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为什么要轰炸中国大使馆呢?这个疑问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施暴者始终说是因为“误”用了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旧地图,将中国大使馆当成了南联盟的军需仓库而“误炸”。可谁信呢?美国人自吹在万米高空可以辨出地上行使的汽车牌号,怎么会看不见飘扬在大使馆楼顶上的五星红旗呢?在中国国内,人们都认定美国是故意而为之,但理由不尽相同。有人说是因为中国记者如实报道了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相,有人说西方国家害怕中国强大和阻止中国现代化建设,还有人说美国故意要借此引起中国国内动乱。这些说法或许都有各自的道理,可似乎都没有绝对的说服力。对于一个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大多数人能说明它的缘由,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还在于表象的背后,不是谁都能一眼看穿的。现在看来,只有等到哪天美国人良心发现,将全部真相公布出来,才能真正揭开“斯芬克斯”之“谜底”。
还能留下什么
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后,由于中国使馆主体损毁严重,里面辐射严重超标,更由于“伤残”的它已经成为压在中国人心头上的一块重石,这个馆舍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使用了。有朋友告诉我,自那以后,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直租用一些场所分散办公。2004年,中国政府与塞黑政府就馆舍重建问题签署协议,中方将被炸使馆旧址及其使用权移交给塞黑,而后者无偿向中国提供建设新馆用地。经过几年准备,2008年5月7日,在“5.8事件”九周年之际,新使馆奠基仪式在贝尔格莱德使馆区举行。新馆址周边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包括铁托在内的前南斯拉夫党和国家高官都曾在这附近拥有别墅。新馆舍的承建者是山东省济南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预计2010年建成,其面积将是原馆舍的三倍。2009年5月8日,也就是中国使馆被炸十周年之际,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与贝尔格莱德市政府联合举行了纪念活动。贝尔格莱德市政府正式在被炸的使馆前面立了一个长方型纪念牌,上面用塞中两种文字写道:“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和贝尔格莱德的市长共同为纪念牌揭幕。
不应怀疑,塞尔维亚人正式立块纪念牌并且在牌上写这句话是真心实意的。但是,我多少有些不解的是,塞尔维亚为什么在中国大使馆被炸十年后才立这样的牌子?2010年年底,贝尔格莱德市政当局要拆除和清理中国使馆的旧址,据说这是塞尔维亚全面拆除和整理被北约炸毁的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两国政府已达成的协议,塞方这样做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媒体上的相关报道说,2010年5月9日,中国驻塞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家属、中国驻塞的新闻记者身着素装在被炸的馆舍前肃立,向它作最后的道别。耐人寻味的是,塞尔维亚方面当时向中方做出了一个承诺,不仅要永久保留这块纪念牌,而且旧址的使用也不违背中方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塞尔维亚与米洛舍维奇时代完全不同,它正努力地同西方国家和解,对外政策的主要奋斗目标是要加入欧盟和北约。所以,在这块记载着复杂情仇的地方将来还能够留下什么?幸运的是,在这座记载着无限和复杂情感的中国大使馆馆舍被拆除之前,我凭吊了它。
有志者应立长志
时过境迁,被炸毁的中国大使馆即将消失,永远逝去的还有当时的南联盟。它已被塞尔维亚、黑山两个独立国家和科索沃一个准国家所取代。人们还会忆得“5.8事件”吗?行笔至此,我蓦然想起当年的一些片断。除了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领导人的强硬讲话之外,得知中国大使馆遭到美国飞机轰炸的消息后,“肺都气炸了”的中国人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各地纷纷举行座谈会、集会、发抗议信或抗议电。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地的青年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美国的暴行。在北京,愤怒的人们甚至包围了美国驻华大使馆或其他驻华机构并向里面投掷石块等。许多准备到美国留学的大学生大义地宣称,“不考托(TOFEL),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更有人提出将5月8日定为国耻日,呼吁要“抗美援南”。
然而,激动得快,平息得也快。中美之间矛盾不可能没有,冲突也时有发生,但中美关系一定要发展,两国之间的联系也没法中断。麦当劳还得吃,可口可乐还得喝,没过太长时间,中美关系的“钟摆”就回到正常化的轨道上来了。那些当时喊“不考托,不考寄”的大学生也随即改变了说法:“又考托,又考寄,还是到美国后方去”。这不奇怪,这是全球化时代和密切的中美关系使然。问题在于,在一阵痛快淋漓的宣泄之后,中国人还需要将一些情感理性地沉淀起来,压在心底并延续下去。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国际关系更是复杂的,但只有实力强的国家才能主导这些关系。中国人更需立长志立大志。
(作者供图)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有一个地方留给中国人民刻骨铭心的痛,这种痛至今让人难以释怀。这个地方就是中国原驻南联盟大使馆。在北约轰炸南联盟的时候,美军轰炸机发射的三枚导弹严重损毁了中国大使馆馆舍,夺去了邵云环、许杏虎和朱颖三位中国记者的生命,另有多人受伤。十多年过去了,这座被炸的大使馆还在吗?它还有哪些后续故事?中国人还记得“5.8事件”吗?2009年10月到贝尔格莱德之后,我最想做的事情之一就是前往被炸的中国使馆,凭吊蒙难的同胞并寻找相关的答案。
伤逝在多瑙河和萨瓦河畔
平缓而宽阔的多瑙河自西北向东南从贝尔格莱德市的北部流过,同样平缓但不那么宽阔的萨瓦河自南向北流入多瑙河。萨瓦河东岸是作为塞尔维亚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枢纽的老城。走过萨瓦河上绿色的萨瓦桥和白色的布兰科桥,就到了新贝尔格莱德,这里有狭长的河边公园、大大小小的水上餐厅,还有非常有名的贝尔格莱德饭店。被炸的中国大使馆就在新贝尔格莱德,离贝尔格莱德饭店不是很远的地方。
由于周围正在建造新的楼房,大街上的行人也比较少,我颇费周折才在一个十字路口处找到大使馆所在的地方。这是一幢五层楼房,院落不算大,外边用铁栅栏围着。站在这座建筑的正面,几乎看不出任何被炸的痕迹,倒很像外装修没有完成的工程。这也不奇怪,因为导弹是从楼顶垂直打进去的,穿过楼体后在楼的里面爆炸。外表上,这座建筑物只是玻璃门窗和一些墙砖被震坏或震掉。但是,从楼房的一侧可以看到导弹穿过的洞,这一面的外墙皮全都被震掉了。1999年5月8日以后,这座被美军炸毁的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馆舍便大门紧闭,据说只有一个长者在门卫室里守着。我来此参观的那天,塞尔维亚的建筑工人在离使馆不远的空地上正紧锣密鼓地建造新的住宅楼。大使馆前面的铁围栏上挂着二十来个花环,由于风吹日晒,它们多半褪成暗红色,系着的挽带上的字已模糊不清,但从残存的文字辨认,它们多半都是中国人送的。据说,每年5月7日前后,中国使馆工作人员、当地华人以及塞尔维亚民间团体和个人都会陆续前来凭吊,献上花环或花圈。另外,对于到贝尔格莱德访问的中国人来说,这里更是必到的地方。
站在这座“伤残”的使馆外,我内心五味杂陈。在忧伤而模糊的视线中,孤独的大楼逐渐化为北约飞机的轰鸣声,导弹的爆炸声,中国人的抗议声,化作十年前中国与美国、中国与南联盟、中国与俄罗斯等国的复杂关系。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南联盟,为什么要轰炸中国大使馆呢?这个疑问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斯芬克斯之谜”。施暴者始终说是因为“误”用了中央情报局提供的旧地图,将中国大使馆当成了南联盟的军需仓库而“误炸”。可谁信呢?美国人自吹在万米高空可以辨出地上行使的汽车牌号,怎么会看不见飘扬在大使馆楼顶上的五星红旗呢?在中国国内,人们都认定美国是故意而为之,但理由不尽相同。有人说是因为中国记者如实报道了北约轰炸南联盟的真相,有人说西方国家害怕中国强大和阻止中国现代化建设,还有人说美国故意要借此引起中国国内动乱。这些说法或许都有各自的道理,可似乎都没有绝对的说服力。对于一个重大国际政治事件,大多数人能说明它的缘由,但国际政治的复杂性,还在于表象的背后,不是谁都能一眼看穿的。现在看来,只有等到哪天美国人良心发现,将全部真相公布出来,才能真正揭开“斯芬克斯”之“谜底”。
还能留下什么
科索沃战争结束之后,由于中国使馆主体损毁严重,里面辐射严重超标,更由于“伤残”的它已经成为压在中国人心头上的一块重石,这个馆舍显然已经不适合继续使用了。有朋友告诉我,自那以后,中国大使馆的工作人员一直租用一些场所分散办公。2004年,中国政府与塞黑政府就馆舍重建问题签署协议,中方将被炸使馆旧址及其使用权移交给塞黑,而后者无偿向中国提供建设新馆用地。经过几年准备,2008年5月7日,在“5.8事件”九周年之际,新使馆奠基仪式在贝尔格莱德使馆区举行。新馆址周边绿树成荫,环境优美,包括铁托在内的前南斯拉夫党和国家高官都曾在这附近拥有别墅。新馆舍的承建者是山东省济南四建(集团)有限公司,预计2010年建成,其面积将是原馆舍的三倍。2009年5月8日,也就是中国使馆被炸十周年之际,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馆与贝尔格莱德市政府联合举行了纪念活动。贝尔格莱德市政府正式在被炸的使馆前面立了一个长方型纪念牌,上面用塞中两种文字写道:“谨此感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塞尔维亚共和国人民最困难的时刻给予的支持和友谊”。中国驻塞尔维亚大使和贝尔格莱德的市长共同为纪念牌揭幕。
不应怀疑,塞尔维亚人正式立块纪念牌并且在牌上写这句话是真心实意的。但是,我多少有些不解的是,塞尔维亚为什么在中国大使馆被炸十年后才立这样的牌子?2010年年底,贝尔格莱德市政当局要拆除和清理中国使馆的旧址,据说这是塞尔维亚全面拆除和整理被北约炸毁的建筑的组成部分之一。根据两国政府已达成的协议,塞方这样做当然是无可厚非的。媒体上的相关报道说,2010年5月9日,中国驻塞使馆全体工作人员和家属、中国驻塞的新闻记者身着素装在被炸的馆舍前肃立,向它作最后的道别。耐人寻味的是,塞尔维亚方面当时向中方做出了一个承诺,不仅要永久保留这块纪念牌,而且旧址的使用也不违背中方的利益。需要注意的是,如今的塞尔维亚与米洛舍维奇时代完全不同,它正努力地同西方国家和解,对外政策的主要奋斗目标是要加入欧盟和北约。所以,在这块记载着复杂情仇的地方将来还能够留下什么?幸运的是,在这座记载着无限和复杂情感的中国大使馆馆舍被拆除之前,我凭吊了它。
有志者应立长志
时过境迁,被炸毁的中国大使馆即将消失,永远逝去的还有当时的南联盟。它已被塞尔维亚、黑山两个独立国家和科索沃一个准国家所取代。人们还会忆得“5.8事件”吗?行笔至此,我蓦然想起当年的一些片断。除了中国政府的严正声明和领导人的强硬讲话之外,得知中国大使馆遭到美国飞机轰炸的消息后,“肺都气炸了”的中国人更是表现出了“极大的愤慨和强烈的爱国热情”。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各地纷纷举行座谈会、集会、发抗议信或抗议电。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沈阳等地的青年学生举行大规模的示威游行,抗议美国的暴行。在北京,愤怒的人们甚至包围了美国驻华大使馆或其他驻华机构并向里面投掷石块等。许多准备到美国留学的大学生大义地宣称,“不考托(TOFEL),不考寄(GRE),一心一意打美帝”。更有人提出将5月8日定为国耻日,呼吁要“抗美援南”。
然而,激动得快,平息得也快。中美之间矛盾不可能没有,冲突也时有发生,但中美关系一定要发展,两国之间的联系也没法中断。麦当劳还得吃,可口可乐还得喝,没过太长时间,中美关系的“钟摆”就回到正常化的轨道上来了。那些当时喊“不考托,不考寄”的大学生也随即改变了说法:“又考托,又考寄,还是到美国后方去”。这不奇怪,这是全球化时代和密切的中美关系使然。问题在于,在一阵痛快淋漓的宣泄之后,中国人还需要将一些情感理性地沉淀起来,压在心底并延续下去。中美关系是复杂的,国际关系更是复杂的,但只有实力强的国家才能主导这些关系。中国人更需立长志立大志。
(作者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