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非常规语序:一个特殊的文本语言现象
非常规语序,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换句子中的语言成分,使得这种语言顺序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序,以期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试举一例说明。
原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鲁迅《故乡》)
还原: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
解析:“老屋”是客观事物,是受体,是被动的一方,“我”才是动作发出的一方,是主体。常规语序中,“我”作为主语,当然应该放在最前面,但鲁迅变换主动被动的顺序,自有一番深意。老屋离“我”愈远了,表明“我”是被迫离开,而不是主动的行为,表明“我”在精神上是不愿意离开“老屋”离开“我”的故乡的。“我”仍是原来的“我”,而印象中的那个老屋却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儿时的玩伴闰土也变得陌生了,从前那个温暖快乐的家乡已然不再。如今物是人非,一切都已经改变,作者有意把“老屋”放在前面,更平添一份隔膜和忧伤。
二、语文教材中非常规语序语法样式探讨
非常规语序是作者写作时的一个“秘密武器”,许多名家在经典作品中利用这一“武器”呈现出让人叹服的表达。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一)定语的位置顺序
原文:“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还原: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已经纯乎分明是一个乞丐了。
解析:“空的”说明:1.她没有讨到任何吃的,显出人物命运的悲惨可怜;2.没有人愿意帮助她,表现出人情的冷漠。“下端开了裂”表明她做乞丐的时间很长,也就是说被鲁四老爷和四婶赶出来的时间很长,表现出当时整个社会的冷酷无情。此处同样把句子中的定语成分单独拎出来,表现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同情,他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也做了一定的批判。
“分明”是第一印象,一到眼前看到的就是乞丐印象(有依据的主观判断);“已经”是已发生的结果,说明祥林嫂成为乞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做乞丐时间很久;“纯乎”是程度词(强调结果的彻底性)说明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是一个乞丐了。此处颠倒语言顺序是为了凸显定语修饰语,更是为了突出人物命运的悲惨以及整个社会的冷漠无情。鲁迅的批判不是直接的、呼告式的批判,而是隐藏于言语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一旦找到这些细节,发现作者对语言的用心处理,我们也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阅读就会往更深处迈进,我们的阅读体验也随之有了提升。
(二)词语的内部顺序
原文:“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还原:“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解析:睡熟,强调一种结果。睡得很香,睡得很死,感觉没有一点心事,而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是满怀心事,可是他的妻子(他最亲密的人)却无法理解他內心的苦闷,体现出一种疏离感、冷漠感。熟睡,强调一种状态;酣睡,有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
很明显,作者选择“睡熟”而不是“熟睡”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依然无法排解,甚至隐隐透露出他苦闷的原因,也许就有来自最亲密的人的不理解不关心。
(三)分句的顺序
前文:“祥林嫂,你放着罢!”
后文:“你放着罢!祥林嫂。”(鲁迅《祝福》)
解析:第一句话是祥林嫂失去了贺老六和她的儿子阿毛之后再一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四叔和四婶觉得她是不祥之物,不让她做和“祝福”有关的事。第二句出现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自认为自己赎了罪,所以她正大光明地想去参与“祝福”相关活动,却没想到四婶更加嫌弃她厌恶她,这也成了压倒祥林嫂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前文把“祥林嫂”放在前面,是带有商量的语气,这时候的四婶对祥林嫂的可怜同情更胜于对她的嫌弃,后文把“祥林嫂”放在后面,这是命令的语气,是对祥林嫂决绝的否定,重点突出四婶对祥林嫂的不满日益加重,甚至已达顶峰。
语言杀人于无形,简单地换一个顺序,语气就变得不一样,情节也随之有了陡转,主旨更往深里面进了一层,这就是大作家的笔力。
通过对“非常规语序”的一些个案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体会作者对作品语言的独具匠心,读者也可以享受到更精深的阅读体验。教师如何把握文本语言,直接影响了学生如何进入语言现场。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语感锤炼,细微体察文本语言,关注一些特别的语言现象,在师生共读中,慢慢培养起学生的语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到阅读文本的路径,真正自由的、个性化的阅读将会开启,学生将会拥有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一中)
(栏目编辑:葛 杰)
非常规语序,顾名思义,就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有意识地调换句子中的语言成分,使得这种语言顺序不符合约定俗成的语序,以期达到一种特殊的表达效果。试举一例说明。
原文:“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鲁迅《故乡》)
还原:我离老屋愈远了;我渐渐远离了故乡的山水。
解析:“老屋”是客观事物,是受体,是被动的一方,“我”才是动作发出的一方,是主体。常规语序中,“我”作为主语,当然应该放在最前面,但鲁迅变换主动被动的顺序,自有一番深意。老屋离“我”愈远了,表明“我”是被迫离开,而不是主动的行为,表明“我”在精神上是不愿意离开“老屋”离开“我”的故乡的。“我”仍是原来的“我”,而印象中的那个老屋却已经不再是记忆中的模样,儿时的玩伴闰土也变得陌生了,从前那个温暖快乐的家乡已然不再。如今物是人非,一切都已经改变,作者有意把“老屋”放在前面,更平添一份隔膜和忧伤。
二、语文教材中非常规语序语法样式探讨
非常规语序是作者写作时的一个“秘密武器”,许多名家在经典作品中利用这一“武器”呈现出让人叹服的表达。苏教版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这方面的例子。
(一)定语的位置顺序
原文:“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祝福》)
还原: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空的破碗;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她已经纯乎分明是一个乞丐了。
解析:“空的”说明:1.她没有讨到任何吃的,显出人物命运的悲惨可怜;2.没有人愿意帮助她,表现出人情的冷漠。“下端开了裂”表明她做乞丐的时间很长,也就是说被鲁四老爷和四婶赶出来的时间很长,表现出当时整个社会的冷酷无情。此处同样把句子中的定语成分单独拎出来,表现鲁迅对小说人物的同情,他对当时社会人情的冷漠也做了一定的批判。
“分明”是第一印象,一到眼前看到的就是乞丐印象(有依据的主观判断);“已经”是已发生的结果,说明祥林嫂成为乞丐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做乞丐时间很久;“纯乎”是程度词(强调结果的彻底性)说明她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是一个乞丐了。此处颠倒语言顺序是为了凸显定语修饰语,更是为了突出人物命运的悲惨以及整个社会的冷漠无情。鲁迅的批判不是直接的、呼告式的批判,而是隐藏于言语的细节之中,需要我们细致地观察,一旦找到这些细节,发现作者对语言的用心处理,我们也就找到了解读文本的钥匙,文本阅读就会往更深处迈进,我们的阅读体验也随之有了提升。
(二)词语的内部顺序
原文:“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朱自清《荷塘月色》)
还原:“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熟睡好久了。”
解析:睡熟,强调一种结果。睡得很香,睡得很死,感觉没有一点心事,而通过整篇文章的阅读我们发现作者是满怀心事,可是他的妻子(他最亲密的人)却无法理解他內心的苦闷,体现出一种疏离感、冷漠感。熟睡,强调一种状态;酣睡,有一种甜蜜温馨的感觉。
很明显,作者选择“睡熟”而不是“熟睡”表现出他内心的苦闷依然无法排解,甚至隐隐透露出他苦闷的原因,也许就有来自最亲密的人的不理解不关心。
(三)分句的顺序
前文:“祥林嫂,你放着罢!”
后文:“你放着罢!祥林嫂。”(鲁迅《祝福》)
解析:第一句话是祥林嫂失去了贺老六和她的儿子阿毛之后再一次回到鲁四老爷家。四叔和四婶觉得她是不祥之物,不让她做和“祝福”有关的事。第二句出现在祥林嫂捐了门槛以后自认为自己赎了罪,所以她正大光明地想去参与“祝福”相关活动,却没想到四婶更加嫌弃她厌恶她,这也成了压倒祥林嫂精神的最后一根稻草。前文把“祥林嫂”放在前面,是带有商量的语气,这时候的四婶对祥林嫂的可怜同情更胜于对她的嫌弃,后文把“祥林嫂”放在后面,这是命令的语气,是对祥林嫂决绝的否定,重点突出四婶对祥林嫂的不满日益加重,甚至已达顶峰。
语言杀人于无形,简单地换一个顺序,语气就变得不一样,情节也随之有了陡转,主旨更往深里面进了一层,这就是大作家的笔力。
通过对“非常规语序”的一些个案研究,我们能够更深刻体会作者对作品语言的独具匠心,读者也可以享受到更精深的阅读体验。教师如何把握文本语言,直接影响了学生如何进入语言现场。因此,身为教师,我们应该加强自身的语感锤炼,细微体察文本语言,关注一些特别的语言现象,在师生共读中,慢慢培养起学生的语感。“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当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寻找到阅读文本的路径,真正自由的、个性化的阅读将会开启,学生将会拥有更美好的阅读体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一中)
(栏目编辑:葛 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