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教学机智 激活语文课堂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nwkn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机智是一种善于根据现实课堂教学情况变化,面对学生不同的学习状态,有针对性地不失时机地调整教学安排的课堂生成,同时又能创造性地进行教学设计,引领学生开展合理有效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能随机应变、敏捷、果断地处理问题,巧妙地、精确地、发人深省地给人指导、铺垫、点拨、启发、思考的教学能力。
  语文课堂相对于其他学科应该更为鲜活,涉及的知识面更加广泛,综合性更强,提供给学生的思维空间更大,能够更多地体现出学生的个性。我们面对的每一位学生都是鲜活的个体,作为语文教师更应该懂得运用教学机智,开放自己的课堂,在互动、生成中激发学生思维,创造和谐氛围,保护学生学习热情,催生课堂精彩。当下,在大概念教学、群文阅读、项目学习、单元重组教学等的语文教改大背景下,巧用教学机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三十多年前,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执教鲁迅小说《故乡》时,面对学生“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的提问,沉着地将这一旁逸斜出的问题巧妙纳入少年闰土的形象上来,这样的教学机智常让人心生艳羡,也让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不断模仿与探寻。下面就是笔者的一些心得。
  一、引导催生精彩的教学对话
  作为教师,我们都渴望精彩的课堂,而学生精彩的回答显得尤为重要。这除了要求学生自身有较厚的文学底子、睿智的思维,更少不了课堂上教师积极聪慧的引导。
  虽时隔多年,笔者仍记得学生小储在学习鲁迅的《风筝》这篇回忆性散文时对于“悲剧”的精妙概括:大而且無法弥补的错误就是悲剧。《风筝》一文叙写了鲁迅年轻时粗暴对待制作风筝的小弟,等到长大后想去弥补,小弟却早已忘却。这件事在鲁迅心中留下了永远的悲哀。要理解作者的这种情愫,以及作者对于封建教育观念的批判,对于缺乏一定阅历和知识储备的初中生来说十分困难。笔者和学生们一起探讨鲁迅关于“悲剧就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一观点的内涵时,抓住文中的悲剧因素展开师生对话,让学生看到了文中的美,看到了美的毁灭,以此引导学生理解文本。这样的引导,催生了学生对于本文悲剧色彩新的理解。
  学生在课堂上的精彩思维离不开教师的机智引导,教师的机智引导就是学生思维的催化剂,通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与文本对话,从而催生学生精彩的回答,点亮学生思维的火花,成就精彩的课堂。
  二、提问创造和谐的师生关系
  精彩的课堂离不开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教的班级,班风各种各样:沉闷的、调皮的、活跃的,各种类型我们都要适应。哪怕一节课的交流,或者可以说是“交锋”,也要运用教学机智。
  笔者曾借班上一节示范课,这个班级的学生确实聪慧灵动,却有点桀骜不驯。上的课文是《马说》,问他们课文会读了,异口同声回答:“当然。”问有什么不理解的词语吗,干脆回答:“没有。”其实,《马说》这篇文章虽然短小,却有许多的知识难点。面对这样有点调皮的班级,直接压服不行,一味退让也不行,笔者直接挑了最难读的段落,让他们读“食”和“石”,结果不少人读错了;挑最难的“马之千里者”中“之”的解释让他们翻译,结果不会了。他们这才谦虚地低头,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的学习中来。
  面对不同性格的学生,我们要及时摸清他们的特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沉闷的班级鼓励多一些。过于活跃的班级考验多一些,聪慧的班级挑战多一些,如此,才能创设课堂氛围,和谐师生关系。
  三、评价保护、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课堂上我们有时会碰到学生回答问题出现明显的偏差和错误而引起哄堂大笑的情况。这可能会挫伤回答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影响到该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这时,教师应该及时地介入,运用机智的评价,保护好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时还能激发他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在教授西蒙诺夫的《蜡烛》一课时,笔者提问:“在炮火连天的战场,这位南斯拉夫的老妇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如此庄严而仔细地对待战死的苏联红军士兵,甚至给他插上了结婚时的蜡烛?”学生们积极回答,一位学生不假思索地回答:“因为这位老妇人是苏联红军士兵的母亲。”学生们大笑起来,回答问题的学生意识到不对,脸窘得通红,紧张得不知如何应对。笔者机智地追问:“你的意思是不是这位老妇人就像母亲一样对待死去的红军士兵呢?”听到这样的评价,他笑着说:“是的。”看着他的微笑,笔者也感到满足。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弥足珍贵的,有时我们的教学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果仅因为一次回答错误就挫伤了他们的积极性,那是多么可惜的事。有时,教师一次机智的评价、一次善意的肯定,也许会变成他学习进取的不竭动力。
  教学机智在课堂的运用是广泛的,较好地运用课堂机智会对课堂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虽然我们都渴望在课堂的某一刻灵光乍现,但是机智不是无中生有,更不是有意预设,更多的是教学经验的不断积累,是平时教学习惯的自觉反应。与其等待,不如在平时教学中不断实践,反复运用,反思改进,真正做到用教学机智成就精彩课堂。
  (作者单位:陈驰科,宜兴市树人中学;周金良,无锡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栏目编辑:顾晓白    周  彦)
其他文献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三本京剧教材,听专业老师的京剧讲座,了解京剧知识,感受戏曲文化魅力。  2.精读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文章,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参观梅兰芳纪念馆,全面立体地了解梅兰芳先生光辉的艺术人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  3.阅读一组与戏曲相关的作品,进剧场观看京剧《四郎探母》演出,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戏曲文化现象,拓
期刊
教材到底如何使用?教读课如何发挥教材助学系统中单元导语、预习、练习等的作用,让教师能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追求教得有效?诸如此类的问题仍令一线教师感到苦恼,继而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下面,笔者将以《老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教材的助学系统助力语文教学,彰显独特光芒。  一、初读文本须自由  《老王》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
期刊
师:郑板桥曾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的三、四两段。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下面先给同学们两三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两段,看看还有没有文字上的“拦路虎”,标记出来等一会儿共同解决。(过程略)  师:言是文的基础,排除了文字障碍,我们就可以亲密接触课文了。接触这两段内容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前两段
期刊
一、倾听——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入微,到了课堂上,就非常渴望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备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但是,正因为教师的准备极其充分,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压制”。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学生所说的和我所预设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但到底是不是呢?或许只是学生选择迎
期刊
语文作为“运用”的工具,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实用工具”,比如能读懂说明书,比如能说比较流畅的普通话,比如能写请假条,等等,即学习语文是为了应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种种需要和问题。——这种实用并非不用“思维”,但它只需要“反射性”“理解性”“应对性”的浅层思维。二是“思维工具”,即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工具所指向的多为“思考性”“研究性”“创新性”的深层思维。  这第
期刊
审题,是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为了确保符合作文命题的题意。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到如今较为普遍的材料作文,审题的角度、方法、思考方法,既有共同点亦有不同处。简言之,共同之处就是都强调要审定题意并把准题意,不同就在于各种命题方式的题意各有其旨,合乎其旨的标准及要求也就各有其相应的尺度了。  话题作文,是一种只规定“中心”而无具体限制的作文,思维可以很宽泛,思考可以很广阔,表达可以很灵活,表现可以
期刊
我的外公是个“电视迷”。只要他在家,遥控器就一直在他手里,谁都别想碰。  外公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有时像个孩子似的哈哈大笑,有时气得直跺脚,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电视节目里。  有一次,外婆鱼汤烧到一半,有急事要外出,出门前再三关照正在看电视的外公:“待会儿把火关掉,不要忘啦!”外公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吧,忘不了。”等到外婆回家,一大锅汤都熬干了,鱼像锅巴似的粘在锅底,厨房里全是刺鼻的煳味。外公还坐
期刊
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是有独特的抒情智慧的,如果把情感比作水,那么诗歌就是浸透水的海绵,而抒情的智慧则是这海绵中精妙的蓄水结构,主要体现在情感定格、突转创新和意象突破三个方面。教学古典诗歌时,若能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情感表达智慧,就更利于学生走入诗歌。  一、情感定格  尽管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渗透着喜怒哀愁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等共通的情感却是相对稳定的,而我国的古典诗歌从其源头《诗经》起,就很
期刊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从字面上直接拼出它的读音。我们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只好通过工具书去查找它的读音。例如“讳”字,我们可以查到它的读音为汉语拼音huì。但是,古代没有如今的汉语拼音字母,因而不得不采取其他的一些注音方法。这些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其中最为重要而常见的就是反切的方法。比起汉语拼音来,反切的注音方法虽然比较原始、落后,同时也有许多局限性,可是我国
期刊
除夕夜,我们全家正看着春节联欢晚会,突然听见外面鞭炮声大作。我急忙跑到阳台一看,外面热闹非凡,夜空绚丽多彩。  “儿子,走!下去放焰火!”爸爸像小孩子一样,兴奋地喊道。  爸爸抱出一桶焰火放在地上,点燃引火线。火苗“嘶嘶”地向焰火箱蔓延,吓得我赶紧捂住双耳。只听见“嗖”的一声,一支焰火蹿入夜空。紧接着又是“砰”的一声巨响,烟花四溅,宛如火树银花。随后,焰火接二连三地冲向高空,炸开一朵朵巨大的花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