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从字面上直接拼出它的读音。我们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只好通过工具书去查找它的读音。例如“讳”字,我们可以查到它的读音为汉语拼音huì。但是,古代没有如今的汉语拼音字母,因而不得不采取其他的一些注音方法。这些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其中最为重要而常见的就是反切的方法。比起汉语拼音来,反切的注音方法虽然比较原始、落后,同时也有许多局限性,可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注音,因此弄清它的原理与应用,对于读懂古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反切的方法大约起源于东汉末,曹魏时期开始盛行,《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句中的“反语”就是反切,是一种利用两个汉字的读音以拼出一个新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具体来说,例如“红,胡笼切”,这是指“红”字的读音是由“胡”与“笼”相拼以后得出来的。反切的方法在开始时叫作“反”,又叫作“翻”,到了唐代,由于统治阶级忌讳“反”有造反的意思,所以改为“切”,后世则合称反切,又可以叫“反语”“反言”。从意义上说,无论是“反、翻、切”,还是叫“反切、反语、反言”,都是拼音的意思。反切所用的两个字,依据旧时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习惯上分别称为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则称为被反切字。
那么,反切中的上下两个字是怎样拼出一个新读音来的呢?古人由于没有现代语音学常识,因此都认为反切的原理很深奥,不易弄清。清代音韵学家李汝珍在他的著名小说《镜花缘》中就曾借黑齿国紫衣女子之口说过“昔人有言:每每学士大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莫不视为绝学”的话。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一些语音学的常识,懂得拼音的规则,反切的原理就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音节,而汉语里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包括声调)构成。因此反切上下两个字就有了上字声母、上字韵母(包括声调)与下字声母、下字韵母(包括声调)四个部分。我们在用反切上下字拼音的时候,只要记住“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声调)”的原则,就能得出一个新的读音。所谓“上字取声”,指的是在反切上字中只要取它的声母,而不要去管它的韵母(包括声调);所谓“下字取韵”,指的是在反切下字中只要取它的韵母(包括声调),而不要去管它的声母。这就是反切的原理,如果借用汉语拼音来进行分析,可以做如下理解。
“红,胡笼切”
红=胡(hú)+笼(lóng)
=h+óng=hóng
“坎,苦感切”
坎=苦(kǔ)+感(gǎn)
=k+ǎn=gǎn
“相,息亮切”
相=息(xī)+亮(liàng)
=x+iàng=xiàng
“条,徒聊切”
条=徒(tú)+聊(liáo)
=t+iáo=tiáo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汉字所代表的音节起首的第一个音素不是辅音,而是元音或半元音,例如:啊(ā)、安(ān)、恩(ēn)、乌(ū)、央(iāng)。对于这些音节,我们通常称之为“零声母”。遇有零声母的汉字,依然可以运用上述公式,只是如果被反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也必须是一个零声母。例如:
“乌,哀都切。”
乌=哀(āi)+都(dū)
=零声母+ū=ū(汉语拼音写作wū)
“影,於丙切”
影=於(yú)+丙(bǐng)
=零声母+ǐng=ǐng(汉语拼音写作yǐng)
不过,反切的拼音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我们阅读古书时遇到用反切注音,有时并不能拼读出该字现代的正确读音。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系统发生变化,汉字的读音也随之有了不同。从声母的角度观察,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j、q、x,有一部分就是由古音g、k、h分化出来的。例如“鸡”与“古”的声母在古代都是g,“契”与“苦”的声母在古代都是k,“奚”与“胡”的声母在古代都是h,因此《广韵》在注音时分别为:“鸡,古奚切”,“契,苦计切”,“奚,胡鸡切”。用变化了的声母去拼读这些反切,当然无法得出正确的读音。再从声调的角度观察,中古的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中古的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中古的入声已经消失了。例如“公”与“红”,“龙”与“钟”在中古都是平声;“滑”与“八”,“別”与“列”在中古都是入声。因此《广韵》在注音时分别为:“公,古红切”,“龙,力钟切”,“滑,户八切”,“别,皮列切”。用变化了的声调去拼读这些反切,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此外,古今韵母的变化也是造成反切不准的重要原因,只是因为它的情况甚为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
其次,反切的上字下字用字并不统一,有时甚至极为复杂,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缺点。例如《广韵》中用的反切上字有452个,反切下字有1195个。许多同音字却要用上两组完全不同的反切,例如《经典释文·诗经释文》:“帅,色类反”,又“所愧反”,这就让人感到茫无头绪。此外,在古书中,前人因偶尔疏忽而用错了反切的情况,一时找不到恰当的字而权宜变通的现象也会常常出现,这也给反切的使用带来了许多麻烦。
自明清以来,一些学者为了避免反切的缺点,做了许多改良反切的工作,但由于他们始终未能脱离用汉字来注音的束缚,因而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突破这种局限,只有创造一种以音素为最小单位的字母式的拼音方法。现在我们有了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的问题才算得到圆满的解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反切的方法大约起源于东汉末,曹魏时期开始盛行,《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句中的“反语”就是反切,是一种利用两个汉字的读音以拼出一个新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具体来说,例如“红,胡笼切”,这是指“红”字的读音是由“胡”与“笼”相拼以后得出来的。反切的方法在开始时叫作“反”,又叫作“翻”,到了唐代,由于统治阶级忌讳“反”有造反的意思,所以改为“切”,后世则合称反切,又可以叫“反语”“反言”。从意义上说,无论是“反、翻、切”,还是叫“反切、反语、反言”,都是拼音的意思。反切所用的两个字,依据旧时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习惯上分别称为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则称为被反切字。
那么,反切中的上下两个字是怎样拼出一个新读音来的呢?古人由于没有现代语音学常识,因此都认为反切的原理很深奥,不易弄清。清代音韵学家李汝珍在他的著名小说《镜花缘》中就曾借黑齿国紫衣女子之口说过“昔人有言:每每学士大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莫不视为绝学”的话。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一些语音学的常识,懂得拼音的规则,反切的原理就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音节,而汉语里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包括声调)构成。因此反切上下两个字就有了上字声母、上字韵母(包括声调)与下字声母、下字韵母(包括声调)四个部分。我们在用反切上下字拼音的时候,只要记住“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声调)”的原则,就能得出一个新的读音。所谓“上字取声”,指的是在反切上字中只要取它的声母,而不要去管它的韵母(包括声调);所谓“下字取韵”,指的是在反切下字中只要取它的韵母(包括声调),而不要去管它的声母。这就是反切的原理,如果借用汉语拼音来进行分析,可以做如下理解。
“红,胡笼切”
红=胡(hú)+笼(lóng)
=h+óng=hóng
“坎,苦感切”
坎=苦(kǔ)+感(gǎn)
=k+ǎn=gǎn
“相,息亮切”
相=息(xī)+亮(liàng)
=x+iàng=xiàng
“条,徒聊切”
条=徒(tú)+聊(liáo)
=t+iáo=tiáo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汉字所代表的音节起首的第一个音素不是辅音,而是元音或半元音,例如:啊(ā)、安(ān)、恩(ēn)、乌(ū)、央(iāng)。对于这些音节,我们通常称之为“零声母”。遇有零声母的汉字,依然可以运用上述公式,只是如果被反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也必须是一个零声母。例如:
“乌,哀都切。”
乌=哀(āi)+都(dū)
=零声母+ū=ū(汉语拼音写作wū)
“影,於丙切”
影=於(yú)+丙(bǐng)
=零声母+ǐng=ǐng(汉语拼音写作yǐng)
不过,反切的拼音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我们阅读古书时遇到用反切注音,有时并不能拼读出该字现代的正确读音。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系统发生变化,汉字的读音也随之有了不同。从声母的角度观察,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j、q、x,有一部分就是由古音g、k、h分化出来的。例如“鸡”与“古”的声母在古代都是g,“契”与“苦”的声母在古代都是k,“奚”与“胡”的声母在古代都是h,因此《广韵》在注音时分别为:“鸡,古奚切”,“契,苦计切”,“奚,胡鸡切”。用变化了的声母去拼读这些反切,当然无法得出正确的读音。再从声调的角度观察,中古的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中古的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中古的入声已经消失了。例如“公”与“红”,“龙”与“钟”在中古都是平声;“滑”与“八”,“別”与“列”在中古都是入声。因此《广韵》在注音时分别为:“公,古红切”,“龙,力钟切”,“滑,户八切”,“别,皮列切”。用变化了的声调去拼读这些反切,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此外,古今韵母的变化也是造成反切不准的重要原因,只是因为它的情况甚为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
其次,反切的上字下字用字并不统一,有时甚至极为复杂,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缺点。例如《广韵》中用的反切上字有452个,反切下字有1195个。许多同音字却要用上两组完全不同的反切,例如《经典释文·诗经释文》:“帅,色类反”,又“所愧反”,这就让人感到茫无头绪。此外,在古书中,前人因偶尔疏忽而用错了反切的情况,一时找不到恰当的字而权宜变通的现象也会常常出现,这也给反切的使用带来了许多麻烦。
自明清以来,一些学者为了避免反切的缺点,做了许多改良反切的工作,但由于他们始终未能脱离用汉字来注音的束缚,因而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突破这种局限,只有创造一种以音素为最小单位的字母式的拼音方法。现在我们有了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的问题才算得到圆满的解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