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反切注音法

来源 :七彩语文·中学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bedwin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无法从字面上直接拼出它的读音。我们在阅读古书的过程中如果遇上不认识的字,只好通过工具书去查找它的读音。例如“讳”字,我们可以查到它的读音为汉语拼音huì。但是,古代没有如今的汉语拼音字母,因而不得不采取其他的一些注音方法。这些方法多种多样,例如譬况法、读若法、直音法,其中最为重要而常见的就是反切的方法。比起汉语拼音来,反切的注音方法虽然比较原始、落后,同时也有许多局限性,可是我国古代的典籍大多采用这种方法注音,因此弄清它的原理与应用,对于读懂古书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反切的方法大约起源于东汉末,曹魏时期开始盛行,《颜氏家训·音辞》篇说:“孙叔言创《尔雅音义》,是汉末人独知反语。至于魏世,此事大行。”句中的“反语”就是反切,是一种利用两个汉字的读音以拼出一个新的读音的注音方法。具体来说,例如“红,胡笼切”,这是指“红”字的读音是由“胡”与“笼”相拼以后得出来的。反切的方法在开始时叫作“反”,又叫作“翻”,到了唐代,由于统治阶级忌讳“反”有造反的意思,所以改为“切”,后世则合称反切,又可以叫“反语”“反言”。从意义上说,无论是“反、翻、切”,还是叫“反切、反语、反言”,都是拼音的意思。反切所用的两个字,依据旧时汉字直行书写的款式,习惯上分别称为反切上字与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则称为被反切字。
  那么,反切中的上下两个字是怎样拼出一个新读音来的呢?古人由于没有现代语音学常识,因此都认为反切的原理很深奥,不易弄清。清代音韵学家李汝珍在他的著名小说《镜花缘》中就曾借黑齿国紫衣女子之口说过“昔人有言:每每学士大夫论及反切,便瞪目无语,莫不视为绝学”的话。其实,我们只要掌握一些语音学的常识,懂得拼音的规则,反切的原理就是十分容易理解的了。
  我们知道,每一个汉字都代表了一个音节,而汉语里的音节一般由声母、韵母(包括声调)构成。因此反切上下两个字就有了上字声母、上字韵母(包括声调)与下字声母、下字韵母(包括声调)四个部分。我们在用反切上下字拼音的时候,只要记住“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包括声调)”的原则,就能得出一个新的读音。所谓“上字取声”,指的是在反切上字中只要取它的声母,而不要去管它的韵母(包括声调);所谓“下字取韵”,指的是在反切下字中只要取它的韵母(包括声调),而不要去管它的声母。这就是反切的原理,如果借用汉语拼音来进行分析,可以做如下理解。
  “红,胡笼切”
  红=胡(hú)+笼(lóng)
   =h+óng=hóng
  “坎,苦感切”
  坎=苦(kǔ)+感(gǎn)
   =k+ǎn=gǎn
  “相,息亮切”
  相=息(xī)+亮(liàng)
   =x+iàng=xiàng
  “条,徒聊切”
  条=徒(tú)+聊(liáo)
   =t+iáo=tiáo
  需要指出的是,有些汉字所代表的音节起首的第一个音素不是辅音,而是元音或半元音,例如:啊(ā)、安(ān)、恩(ēn)、乌(ū)、央(iāng)。对于这些音节,我们通常称之为“零声母”。遇有零声母的汉字,依然可以运用上述公式,只是如果被反切字是零声母时,反切上字也必须是一个零声母。例如:
  “乌,哀都切。”
  乌=哀(āi)+都(dū)
   =零声母+ū=ū(汉语拼音写作wū)
  “影,於丙切”
  影=於(yú)+丙(bǐng)
   =零声母+ǐng=ǐng(汉语拼音写作yǐng)
  不过,反切的拼音方法也有很大的缺点,我们阅读古书时遇到用反切注音,有时并不能拼读出该字现代的正确读音。这主要是因为古今语音系统发生变化,汉字的读音也随之有了不同。从声母的角度观察,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的j、q、x,有一部分就是由古音g、k、h分化出来的。例如“鸡”与“古”的声母在古代都是g,“契”与“苦”的声母在古代都是k,“奚”与“胡”的声母在古代都是h,因此《广韵》在注音时分别为:“鸡,古奚切”,“契,苦计切”,“奚,胡鸡切”。用变化了的声母去拼读这些反切,当然无法得出正确的读音。再从声调的角度观察,中古的四声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而在现代汉语普通话里,中古的平声已经分化为阴平、阳平,中古的入声已经消失了。例如“公”与“红”,“龙”与“钟”在中古都是平声;“滑”与“八”,“別”与“列”在中古都是入声。因此《广韵》在注音时分别为:“公,古红切”,“龙,力钟切”,“滑,户八切”,“别,皮列切”。用变化了的声调去拼读这些反切,当然也不能得出正确的读音。此外,古今韵母的变化也是造成反切不准的重要原因,只是因为它的情况甚为复杂,这里就不介绍了。
  其次,反切的上字下字用字并不统一,有时甚至极为复杂,也是它的一个重要缺点。例如《广韵》中用的反切上字有452个,反切下字有1195个。许多同音字却要用上两组完全不同的反切,例如《经典释文·诗经释文》:“帅,色类反”,又“所愧反”,这就让人感到茫无头绪。此外,在古书中,前人因偶尔疏忽而用错了反切的情况,一时找不到恰当的字而权宜变通的现象也会常常出现,这也给反切的使用带来了许多麻烦。
  自明清以来,一些学者为了避免反切的缺点,做了许多改良反切的工作,但由于他们始终未能脱离用汉字来注音的束缚,因而总带有很大的局限性。要突破这种局限,只有创造一种以音素为最小单位的字母式的拼音方法。现在我们有了汉语拼音方案,给汉字注音的问题才算得到圆满的解决。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文学院)
其他文献
钟嵘在《诗品·序》中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文学作品是伴着生命的感发而孕育发生的,所冀望的是传递出一种感发的力量。但在赏读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削减了对作品中感发生命的直接传述和发挥,因而再读《故都的秋》,我想从体悟作品的感发力量入手,由心及物、由物及心,经由感发而一同进入作者北国之秋那种清、静、悲凉的意境中。  那是怎样的一种“清”“静”?  “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
期刊
好奇是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你看,课堂上这几位同学总是有许多问题,我们就“采摘”一个,也许能解开你的疑问——    有学生问:“匹”字本是用作纺织物的量词,如“一匹白绢”,怎么却用到马身上来了呢?  我们还是来看看典故上是怎么说的吧!  有一次,孔子和颜回一起去旅行,登上了当时鲁国境内的泰山。师生二人向东南方向眺望。孔子问颜回:“你有没有看见苏州的阊门?”阊门是苏州城的西门。颜回看了一会说:“看到
期刊
一、学习目标与内容  1.阅读三本京剧教材,听专业老师的京剧讲座,了解京剧知识,感受戏曲文化魅力。  2.精读一篇关于梅兰芳的文章,观看纪录片《百年巨匠——梅兰芳》,参观梅兰芳纪念馆,全面立体地了解梅兰芳先生光辉的艺术人生,学习跨媒介的信息获取、呈现与表达,观察、思考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现象。  3.阅读一组与戏曲相关的作品,进剧场观看京剧《四郎探母》演出,在阅读、表达中探析有关戏曲文化现象,拓
期刊
教材到底如何使用?教读课如何发挥教材助学系统中单元导语、预习、练习等的作用,让教师能够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有效确定教学内容及重难点,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追求教得有效?诸如此类的问题仍令一线教师感到苦恼,继而影响着学生能力的提高、素养的形成。下面,笔者将以《老王》一课为例,谈谈如何让教材的助学系统助力语文教学,彰显独特光芒。  一、初读文本须自由  《老王》一文教学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先给学生几
期刊
师:郑板桥曾说:“《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钜鹿之战、鸿门之宴、垓下之围为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鸿门宴》的三、四两段。课前大家都做了预习,下面先给同学们两三分钟的时间,请大家再次默读这两段,看看还有没有文字上的“拦路虎”,标记出来等一会儿共同解决。(过程略)  师:言是文的基础,排除了文字障碍,我们就可以亲密接触课文了。接触这两段内容之前,我们先回忆一下前两段
期刊
一、倾听——体现对学生真正的尊重  很多一线的语文教师,备课都非常认真,对文本的解读也细致入微,到了课堂上,就非常渴望把自己精心准备的备课内容呈现给学生。但是,正因为教师的准备极其充分,学生的课堂呈现就极容易被教师忽视甚至“压制”。教师在听学生回答的时候,常常会思考“学生所说的和我所预设的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教师总是想尽办法把学生的思路引导到自己预设的轨道上。但到底是不是呢?或许只是学生选择迎
期刊
语文作为“运用”的工具,有两个基本内容。一是“实用工具”,比如能读懂说明书,比如能说比较流畅的普通话,比如能写请假条,等等,即学习语文是为了应对、解决现实生活中种种需要和问题。——这种实用并非不用“思维”,但它只需要“反射性”“理解性”“应对性”的浅层思维。二是“思维工具”,即学习语文是为了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种思维工具所指向的多为“思考性”“研究性”“创新性”的深层思维。  这第
期刊
审题,是作文至关重要的一环。这是为了确保符合作文命题的题意。从话题作文到命题作文,再到如今较为普遍的材料作文,审题的角度、方法、思考方法,既有共同点亦有不同处。简言之,共同之处就是都强调要审定题意并把准题意,不同就在于各种命题方式的题意各有其旨,合乎其旨的标准及要求也就各有其相应的尺度了。  话题作文,是一种只规定“中心”而无具体限制的作文,思维可以很宽泛,思考可以很广阔,表达可以很灵活,表现可以
期刊
我的外公是个“电视迷”。只要他在家,遥控器就一直在他手里,谁都别想碰。  外公总是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有时像个孩子似的哈哈大笑,有时气得直跺脚,整个人完全沉浸在电视节目里。  有一次,外婆鱼汤烧到一半,有急事要外出,出门前再三关照正在看电视的外公:“待会儿把火关掉,不要忘啦!”外公信誓旦旦地说:“放心吧,忘不了。”等到外婆回家,一大锅汤都熬干了,鱼像锅巴似的粘在锅底,厨房里全是刺鼻的煳味。外公还坐
期刊
古典诗歌中的情感表达是有独特的抒情智慧的,如果把情感比作水,那么诗歌就是浸透水的海绵,而抒情的智慧则是这海绵中精妙的蓄水结构,主要体现在情感定格、突转创新和意象突破三个方面。教学古典诗歌时,若能引导学生把握这些情感表达智慧,就更利于学生走入诗歌。  一、情感定格  尽管时代在变,人也在变,但渗透着喜怒哀愁的亲情、爱情、友情、家国情等共通的情感却是相对稳定的,而我国的古典诗歌从其源头《诗经》起,就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