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论文以中国特有的五色,青、朱、白、黑、黄,来阐述历代更替所赋予的建筑色彩倾向和象征意义。原始色彩是色彩象征性的最初依托。物质的本色彩象征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依据色彩本色及长期的生活经验,定义色彩的“生命性格”特征。为生命本质活动的需要而选择色彩,成为了人类色彩象征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色彩;五色说;公共艺术
1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色泽艳丽,颜色种类繁多,大面积色块铺垫对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用色方案。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1.1 本色的影响
建筑物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材质自身色彩倾向带来的。砖瓦、石头、金属、木材等各有的原色,自然矿物质颜色如绿松石、碳、蛤蜊白、金、银等。在常用的“五彩并举”的混合结构中,便自然形成了多种色彩。地面上“中庭丹彩”就是本来烧制的红砖的颜色。建筑中白色基台和石栏杆,就是“汉白玉”或花岗岩的原色。屋面主要是砖瓦本身的颜色,灰色或者青灰色,墙身的砖则是烧制出得来的颜色,至于夯土墙,表面都被涂上防止雨水冲刷的白灰,虽然可以随意添加其他颜色,但还是以原色为主。至于黑色,大量的木材,用于取火,烧成的木炭为黑色。泥土原有的土黄色,和茅屋屋顶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在此称之为“草”)干枯后的颜色这里也便有了几种传统主色红(砖)、白(墙)、青(瓦)、黑(碳)、黄(草)。
1.2 当时科学条件下,所能提炼的必要条件的影响
颜料的发明,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以及动物质颜料的提取技术的完善。从大自然中提取颜色是古人惯用技巧。建筑色彩也主要体现在木材的油漆上、金属的装饰以及后期发明的琉璃建筑材料上。
2 色彩象征的发展
2.1 传统色彩心理的形成
在远古时代,色彩的象征性以季节和方位为主要依据。五色制体系建立主要是基于原始颜色或颜色的象征意义。 春季万物生长为青色,夏季刺眼烈日为朱色,秋季多雾气,为白色。冬季夜长星黑,为黑色。土地本色为黄色。
2.2 时代发展赋予色彩的新内容
五方观念东、西、南、北、中央在商后期已经构成,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四方”“四土”的记载。《左传》有“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之说,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五色制的色彩体系是在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根据“五德”“五行”规则建立起的。从天地四方、自然属性在四时轮回及时间长河中进行有倾向性色彩掌控。随着社会等级的产生,色彩便成为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工具。《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颜色已作为“明贵践、辨等级”之用。汉代,继承发展了周代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化。青 青龙,东方;朱 朱雀,南方;白 白虎,西方;黑 玄武,北方;黄龙,表中央。五色:木为青;火为红;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五方: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四季:春为青;夏为红;秋为白;冬为黑。
2.3 重要朝代更替与色彩地位的影响
朝代的更替,必有色征:“夏氏后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擅弓》。
(1)原始社会时期(炎黄)单色肯定。炎黄二帝将中国主色调红、黄、黑三色基本的色彩共识确立起来。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向往都是色彩共识形成的基础。红:“尊黄尚红”来源于对太阳、大地、火的崇拜和生命、血液以及对贵重金属的崇拜。黑:在古代黑色涂料比较容易获得的,对夜晚的敬畏产生黑色的崇拜,巫术活动加深了对黑的敬畏。红与黑因程度相生,黑色与红色在当时具有咒术性特性。黄:对土地的向往崇拜赋予了黄色的象征意义,出于对粮食的向往,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收获的意义。
(2)奴隶制时期(夏商周)五彩并用,红为尊。五色形成: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又各自与五行相连: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黑:除了继承原始时期的意义,黑色又具有了贬义之性。屈原在《九章·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红: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有“周人尚赤”之说。《吕氏春秋·名类》上说,“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在这种尚赤风气影响下,建筑色彩中以红色为最尊贵。周天子宫殿的柱、墙、台基等都涂成红色。这样,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其尊贵地位日益巩固。黄: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土地之色。《论语·乡党》记载,在年终举行腊祭时穿“黄衣狐裘”。青:是植物的色彩,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白:白色的象征性在中国具有多义性。在《易·贲》中提到:“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白色在这里是吉祥的象征。
(3)古代史开端(秦)黑色为尊崇拜。黑:“别黑自而定一尊”。“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同时秦人在建筑上也崇尚黑色它又象征“神秘肃穆”等含义。红:秦代建筑上宫殿的柱子仍涂红色,红色仍有很高地位。
(4)秦后(汉唐宋元明清)黄色为尊崇拜。黄:黄为王室专用观念产生,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尊黄、爱黄的习俗早在唐汉就已经形成,土被奉为五行之首,“黄生阴阳”的说法成了一切物质元素中的主宰。《汉书》中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渐渐成了其专用色。明清时,尚黄之风达到最高点。唐宋时期己大量使用黄色琉璃瓦屋顶。黄色琉璃瓦成了皇家建筑的重要特征。红:等级较高的色彩。自汉代起,重要建筑木构部分的色彩都以红色为基调。另外,宫殿,官署,庙宇大都使用红墙,唐朝建筑以红白为主,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2.4 儒、释、道的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儒家的正五色,道家的尚黑,佛家的绚丽多金。
(1)儒家。儒家初期色彩观念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实现那个时代的“五彩彰施”的色彩辉煌。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孔子曾斥责青杂色“恶紫之夺朱”。以礼的形式保持颜色的单纯性。儒家思想赋予了道德使命感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然而这种规范化的价值体系,也严重制约了色彩表达的意识。
(2)道家。《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出到家“无色而无色成焉”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赋彩,尚黑色回归基本趋向。
(3)佛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色彩增加了异域风情,大量的鎏金佛像,鎏金顶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崇了黄色的地位,又增加了金本身贵重的气息。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建筑色彩随之发生着变中国色彩的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文化必定影响着建筑色彩的多样性统一在整个民族共识继承和发展上!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各类流派的学说、政权、宗教,无不借色彩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市井小民,都对色彩诚惶诚恐、仰之畏之。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历史阶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色彩可以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J].建筑技术,2009.
[2] 李允和.华夏意匠:中国古建筑设计原理分析[J].建筑技术,2005.
[3] 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李佳婷,女,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王晓华
关键词:色彩;五色说;公共艺术
1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色泽艳丽,颜色种类繁多,大面积色块铺垫对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用色方案。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1.1 本色的影响
建筑物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材质自身色彩倾向带来的。砖瓦、石头、金属、木材等各有的原色,自然矿物质颜色如绿松石、碳、蛤蜊白、金、银等。在常用的“五彩并举”的混合结构中,便自然形成了多种色彩。地面上“中庭丹彩”就是本来烧制的红砖的颜色。建筑中白色基台和石栏杆,就是“汉白玉”或花岗岩的原色。屋面主要是砖瓦本身的颜色,灰色或者青灰色,墙身的砖则是烧制出得来的颜色,至于夯土墙,表面都被涂上防止雨水冲刷的白灰,虽然可以随意添加其他颜色,但还是以原色为主。至于黑色,大量的木材,用于取火,烧成的木炭为黑色。泥土原有的土黄色,和茅屋屋顶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在此称之为“草”)干枯后的颜色这里也便有了几种传统主色红(砖)、白(墙)、青(瓦)、黑(碳)、黄(草)。
1.2 当时科学条件下,所能提炼的必要条件的影响
颜料的发明,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以及动物质颜料的提取技术的完善。从大自然中提取颜色是古人惯用技巧。建筑色彩也主要体现在木材的油漆上、金属的装饰以及后期发明的琉璃建筑材料上。
2 色彩象征的发展
2.1 传统色彩心理的形成
在远古时代,色彩的象征性以季节和方位为主要依据。五色制体系建立主要是基于原始颜色或颜色的象征意义。 春季万物生长为青色,夏季刺眼烈日为朱色,秋季多雾气,为白色。冬季夜长星黑,为黑色。土地本色为黄色。
2.2 时代发展赋予色彩的新内容
五方观念东、西、南、北、中央在商后期已经构成,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四方”“四土”的记载。《左传》有“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之说,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五色制的色彩体系是在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根据“五德”“五行”规则建立起的。从天地四方、自然属性在四时轮回及时间长河中进行有倾向性色彩掌控。随着社会等级的产生,色彩便成为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工具。《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颜色已作为“明贵践、辨等级”之用。汉代,继承发展了周代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化。青 青龙,东方;朱 朱雀,南方;白 白虎,西方;黑 玄武,北方;黄龙,表中央。五色:木为青;火为红;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五方: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四季:春为青;夏为红;秋为白;冬为黑。
2.3 重要朝代更替与色彩地位的影响
朝代的更替,必有色征:“夏氏后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擅弓》。
(1)原始社会时期(炎黄)单色肯定。炎黄二帝将中国主色调红、黄、黑三色基本的色彩共识确立起来。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向往都是色彩共识形成的基础。红:“尊黄尚红”来源于对太阳、大地、火的崇拜和生命、血液以及对贵重金属的崇拜。黑:在古代黑色涂料比较容易获得的,对夜晚的敬畏产生黑色的崇拜,巫术活动加深了对黑的敬畏。红与黑因程度相生,黑色与红色在当时具有咒术性特性。黄:对土地的向往崇拜赋予了黄色的象征意义,出于对粮食的向往,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收获的意义。
(2)奴隶制时期(夏商周)五彩并用,红为尊。五色形成: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又各自与五行相连: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黑:除了继承原始时期的意义,黑色又具有了贬义之性。屈原在《九章·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红: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有“周人尚赤”之说。《吕氏春秋·名类》上说,“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在这种尚赤风气影响下,建筑色彩中以红色为最尊贵。周天子宫殿的柱、墙、台基等都涂成红色。这样,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其尊贵地位日益巩固。黄: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土地之色。《论语·乡党》记载,在年终举行腊祭时穿“黄衣狐裘”。青:是植物的色彩,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白:白色的象征性在中国具有多义性。在《易·贲》中提到:“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白色在这里是吉祥的象征。
(3)古代史开端(秦)黑色为尊崇拜。黑:“别黑自而定一尊”。“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同时秦人在建筑上也崇尚黑色它又象征“神秘肃穆”等含义。红:秦代建筑上宫殿的柱子仍涂红色,红色仍有很高地位。
(4)秦后(汉唐宋元明清)黄色为尊崇拜。黄:黄为王室专用观念产生,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尊黄、爱黄的习俗早在唐汉就已经形成,土被奉为五行之首,“黄生阴阳”的说法成了一切物质元素中的主宰。《汉书》中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渐渐成了其专用色。明清时,尚黄之风达到最高点。唐宋时期己大量使用黄色琉璃瓦屋顶。黄色琉璃瓦成了皇家建筑的重要特征。红:等级较高的色彩。自汉代起,重要建筑木构部分的色彩都以红色为基调。另外,宫殿,官署,庙宇大都使用红墙,唐朝建筑以红白为主,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2.4 儒、释、道的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儒家的正五色,道家的尚黑,佛家的绚丽多金。
(1)儒家。儒家初期色彩观念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实现那个时代的“五彩彰施”的色彩辉煌。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孔子曾斥责青杂色“恶紫之夺朱”。以礼的形式保持颜色的单纯性。儒家思想赋予了道德使命感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然而这种规范化的价值体系,也严重制约了色彩表达的意识。
(2)道家。《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出到家“无色而无色成焉”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赋彩,尚黑色回归基本趋向。
(3)佛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色彩增加了异域风情,大量的鎏金佛像,鎏金顶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崇了黄色的地位,又增加了金本身贵重的气息。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建筑色彩随之发生着变中国色彩的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文化必定影响着建筑色彩的多样性统一在整个民族共识继承和发展上!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各类流派的学说、政权、宗教,无不借色彩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市井小民,都对色彩诚惶诚恐、仰之畏之。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历史阶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色彩可以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J].建筑技术,2009.
[2] 李允和.华夏意匠:中国古建筑设计原理分析[J].建筑技术,2005.
[3] 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李佳婷,女,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王晓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