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建筑色彩研究

来源 :艺术科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ruebu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篇论文以中国特有的五色,青、朱、白、黑、黄,来阐述历代更替所赋予的建筑色彩倾向和象征意义。原始色彩是色彩象征性的最初依托。物质的本色彩象征性是普遍存在的,人类依据色彩本色及长期的生活经验,定义色彩的“生命性格”特征。为生命本质活动的需要而选择色彩,成为了人类色彩象征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关键词:色彩;五色说;公共艺术
  1 中国古建筑色彩的来源
  中国古典建筑色泽艳丽,颜色种类繁多,大面积色块铺垫对比,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味用色方案。建筑物上的色彩缤纷,是我们特有的民族特色。
  1.1 本色的影响
  建筑物的色彩很大程度上是由材质自身色彩倾向带来的。砖瓦、石头、金属、木材等各有的原色,自然矿物质颜色如绿松石、碳、蛤蜊白、金、银等。在常用的“五彩并举”的混合结构中,便自然形成了多种色彩。地面上“中庭丹彩”就是本来烧制的红砖的颜色。建筑中白色基台和石栏杆,就是“汉白玉”或花岗岩的原色。屋面主要是砖瓦本身的颜色,灰色或者青灰色,墙身的砖则是烧制出得来的颜色,至于夯土墙,表面都被涂上防止雨水冲刷的白灰,虽然可以随意添加其他颜色,但还是以原色为主。至于黑色,大量的木材,用于取火,烧成的木炭为黑色。泥土原有的土黄色,和茅屋屋顶农作物或其他植物(在此称之为“草”)干枯后的颜色这里也便有了几种传统主色红(砖)、白(墙)、青(瓦)、黑(碳)、黄(草)。
  1.2 当时科学条件下,所能提炼的必要条件的影响
  颜料的发明,矿物质颜料、植物质颜料以及动物质颜料的提取技术的完善。从大自然中提取颜色是古人惯用技巧。建筑色彩也主要体现在木材的油漆上、金属的装饰以及后期发明的琉璃建筑材料上。
  2 色彩象征的发展
  2.1 传统色彩心理的形成
  在远古时代,色彩的象征性以季节和方位为主要依据。五色制体系建立主要是基于原始颜色或颜色的象征意义。 春季万物生长为青色,夏季刺眼烈日为朱色,秋季多雾气,为白色。冬季夜长星黑,为黑色。土地本色为黄色。
  2.2 时代发展赋予色彩的新内容
  五方观念东、西、南、北、中央在商后期已经构成,甲骨文中也有不少“四方”“四土”的记载。《左传》有“天有六气,发有五色”之说,将“红、黄、青(蓝绿)、白、黑”五色定为正色。五色制的色彩体系是在对色彩的原始感知上根据“五德”“五行”规则建立起的。从天地四方、自然属性在四时轮回及时间长河中进行有倾向性色彩掌控。随着社会等级的产生,色彩便成为为政治、宗教服务的工具。《周礼·冬官考工记第六》中颜色已作为“明贵践、辨等级”之用。汉代,继承发展了周代五色,代表方位更加具体化。青 青龙,东方;朱 朱雀,南方;白 白虎,西方;黑 玄武,北方;黄龙,表中央。五色:木为青;火为红;土为黄;金为白;水为黑。五方:木为东;火为南;金为西;水为北;土为中央。四季:春为青;夏为红;秋为白;冬为黑。
  2.3 重要朝代更替与色彩地位的影响
  朝代的更替,必有色征:“夏氏后尚黑……殷人尚白……周人尚赤。”《礼记·擅弓》。
  (1)原始社会时期(炎黄)单色肯定。炎黄二帝将中国主色调红、黄、黑三色基本的色彩共识确立起来。人类对于自然的崇拜、敬畏和向往都是色彩共识形成的基础。红:“尊黄尚红”来源于对太阳、大地、火的崇拜和生命、血液以及对贵重金属的崇拜。黑:在古代黑色涂料比较容易获得的,对夜晚的敬畏产生黑色的崇拜,巫术活动加深了对黑的敬畏。红与黑因程度相生,黑色与红色在当时具有咒术性特性。黄:对土地的向往崇拜赋予了黄色的象征意义,出于对粮食的向往,农业的发展,奠定了收获的意义。
  (2)奴隶制时期(夏商周)五彩并用,红为尊。五色形成:传统色彩的五色体系又各自与五行相连:金白、木青、水黑、火赤、土黄。黑:除了继承原始时期的意义,黑色又具有了贬义之性。屈原在《九章·怀沙》中:“变白为黑兮,倒上为下”。红: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有“周人尚赤”之说。《吕氏春秋·名类》上说,“天先见火,赤乌衔丹书集于周社,文王曰:火气胜。火气胜,故其色尚赤,其事则火。”在这种尚赤风气影响下,建筑色彩中以红色为最尊贵。周天子宫殿的柱、墙、台基等都涂成红色。这样,红色成了王权的象征,其尊贵地位日益巩固。黄:中国远古时代把黄称为“中和”之色。土地之色。《论语·乡党》记载,在年终举行腊祭时穿“黄衣狐裘”。青:是植物的色彩,象征着天空、春天、水等。白:白色的象征性在中国具有多义性。在《易·贲》中提到:“上九,白贲,无咎。象曰:白贲无咎,上得志也。”王弼注:“以白为饰,而无忧患,得志者也。”白色在这里是吉祥的象征。
  (3)古代史开端(秦)黑色为尊崇拜。黑:“别黑自而定一尊”。“始皇推终始五德之传,以为周得火德,秦代周德,从所不胜。方今水德之始,改年始,朝贺皆自十月朔。衣服旎族节旗皆上黑”。同时秦人在建筑上也崇尚黑色它又象征“神秘肃穆”等含义。红:秦代建筑上宫殿的柱子仍涂红色,红色仍有很高地位。
  (4)秦后(汉唐宋元明清)黄色为尊崇拜。黄:黄为王室专用观念产生,把黄色奉为彩色之主。尊黄、爱黄的习俗早在唐汉就已经形成,土被奉为五行之首,“黄生阴阳”的说法成了一切物质元素中的主宰。《汉书》中说:“黄者,中之色,君之服也”。再加上古代又有“龙战于野,其血玄黄”的说法,黄色成为君主独占的颜色,经隋唐至宋之后,渐渐成了其专用色。明清时,尚黄之风达到最高点。唐宋时期己大量使用黄色琉璃瓦屋顶。黄色琉璃瓦成了皇家建筑的重要特征。红:等级较高的色彩。自汉代起,重要建筑木构部分的色彩都以红色为基调。另外,宫殿,官署,庙宇大都使用红墙,唐朝建筑以红白为主,并一直延续到明清。
  2.4 儒、释、道的思想对色彩观念的影响
  儒家的正五色,道家的尚黑,佛家的绚丽多金。
  (1)儒家。儒家初期色彩观念把五色与“仁”、“德”、“善”结合,运用于“礼”的形式中,实现那个时代的“五彩彰施”的色彩辉煌。儒家把红、黄、青、白、黑定为“正色”。孔子曾斥责青杂色“恶紫之夺朱”。以礼的形式保持颜色的单纯性。儒家思想赋予了道德使命感推动了古代美学思想的发展。然而这种规范化的价值体系,也严重制约了色彩表达的意识。
  (2)道家。《老子》:“五色令人目盲”、“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表现出到家“无色而无色成焉”主张朴素玄化,反对错金赋彩,尚黑色回归基本趋向。
  (3)佛家。佛教的传入给中国色彩增加了异域风情,大量的鎏金佛像,鎏金顶的出现,不仅极大地推崇了黄色的地位,又增加了金本身贵重的气息。
  3 结语
  中国传统建筑的色彩是在华夏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逐渐演变形成的。随着朝代的更替,建筑色彩随之发生着变中国色彩的形成和发展。多元的文化必定影响着建筑色彩的多样性统一在整个民族共识继承和发展上!在中国漫长历史中,各类流派的学说、政权、宗教,无不借色彩明道示礼,从帝王到市井小民,都对色彩诚惶诚恐、仰之畏之。因此,中国传统色彩承载了除了色彩本身特性以外大量历史阶段特征性文化信息。在一定程度上,中国传统色彩可以用作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系统。
  参考文献:
  [1] 王其钧.中国传统建筑色彩[J].建筑技术,2009.
  [2] 李允和.华夏意匠:中国古建筑设计原理分析[J].建筑技术,2005.
  [3] 于非闇.中国画颜色的研究(修订版)[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3.
  作者简介:李佳婷,女,河北藁城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公共艺术。
  指导老师:王晓华
其他文献
摘 要:民国时期,关紫兰是最早一批留日学画的女性画家,也是最具才华的画家之一,其作品色彩鲜艳,富有新颖之生命,所取得的艺术成就也得到画坛的高度赞誉。1930年出版的展览图录——《关紫兰女士个人油画展览会目录》,见证了同年6月她在上海所举办的个人画展,此文献“孤本”再现,得到学术关注,并引发我们对于优质美术资源如何转化的思考。  关键词:关紫兰;留日;展览图录;美术资源  关紫兰,祖籍广东南海,19
期刊
摘 要:本文是关于中国山水画与欧洲风景画观念理清、整合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观察和讨论。两种地域、历史、人文、环境的差异,造就两大对待视觉自然呈现方式的艺术系统,由此相生出不同的艺术法理、伦理。由于历史的原因,各种观念、元素的介入,各自在其发展的轨迹上呈现出不同的当代态势。在全球化进程中,当代中国山水画在展示情境、艺术立场、价值尺度等方面流变成西方主导下当代艺术的区域性艺术,远远失去了古代作为文化软实力
期刊
摘 要:范宽和黄公望两人都是性情随和豁达之人,受到道教思想的熏陶,两人对待绘画都是近乎痴迷的心态。相比之下,黄公望更具仙人之气,超凡脱俗:范宽则更为厚重,所谓“画山画骨更画魂”,有着对自然无限的热爱与膜拜。如此反观两位大家的雪景山水画,自不难领悟出其中的奥妙。范宽之作,大气凌然,山峦浑厚,势状雄强,得山之骨,与山传神;公望之画,超凡脱俗,树木苍秀,意态忽忽,平中寓险,风格雄奇。  关键词:范宽;黄
期刊
摘 要:现代社会,科技、人文飞速发展,在表面上现代艺术空间设计与传统文化格格不入,但实际上他们有着很多内在的联系。结合现代与古典,我们已经找到了他们之间的那个完美的平衡点,也就是现代中式风格——中国风。中国风是一个很大的艺术载体它包罗万象,新式的餐具、衣服、建筑、装饰以及各类物品都用到了中国风。中国风的盛行不仅肯定了中国国力的日益增强和世界人民对中国悠久历史的肯定与欣赏,也反映出现代文化艺术交流加
期刊
摘 要:日本艺术家儿玉幸子与竹野美奈子的作品《突出、流动》是艺术与物理学跨学科研究的代表作品,所谓艺术离不开科学,科学也离不开艺术。如乔治·萨顿(George Sutton)所说:“理解科学需要艺术,而理解艺术也需要科学”。[1]  关键词:跨学科;艺术;磁流体  1 跨学科简述  20世纪以来,跨学科的研究已成为世界社会的焦点问题,在世界各国科学界、医学界、教育界等学科领域“跨学科”一词频繁出现
期刊
摘 要:70年代至今,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新媒体为信息的高速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动态图形设计作为一种新型的视觉设计形态,在国内外渐渐获得广泛的认知。于是,作为平面设计与影像的结合,动态图形与传统静态图形最本质的区别就在于对时间的设计。时间设计使图形设计更具质量与价值,使人们的感官得到延伸,满足了当下人们新的审美观念,满足了这个时代对信息处理的需求,推动视觉艺术进入了新的时期。  关键词
期刊
摘 要:随着现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文化发展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对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插画文化也得到了发展与重视。插画是我国民族文化中的重要展现之一,同时又是一种民族风格的体现,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内容之一。传统文化中的插画在包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且带动了包装产业的发展与进步。  关键词:插画设计;民族风格  在进行插画包装的过程中,需要根据时代的需要对插画进行设计,同时重
期刊
摘 要:本文以日本新潟大地艺术三年展中“区域振兴计划”“空屋计划”等为研究对象,就越后妻有地区在艺术的改变下重新换发青春与活力展开研究。希望探讨好的方式,掘发土地的文化,增加乡村的艺术氛围和发展,为乡村注入新的活力。  关键词:大地艺术;区域振兴  “穿过县界长长的隧道,就是雪国。”川端康成在《雪国》中描绘的便是日本新潟越后妻有地区。越后妻有在史前的绳纹时代曾经有过灿烂的原始文化,极具视觉表现力和
期刊
摘 要:本文以紫罗兰家纺的产品为例,通过分析卷草纹样在家纺艺术设计中的艺术表现,探讨了“加、减”艺术的设计法则在家纺产品中的具体应用以及呈现效果。  关键词:卷草纹;家纺艺术;加减法  花卉、藤蔓等植物造型元素,被广泛应用在各大产品得设计领域上。它们以自然为本体,变化、衍生出各式各样的纹样,通过印染、织物、提花、刺绣等工艺方式装点着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家纺艺术的设计中,卷草纹通过加减法则的恰当应用,
期刊
摘 要:王闿运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学术与政治人物,他一生研习经学,关注政治,表现出积极的入世精神。面对清王朝的腐朽统治,他无情揭露,希望统治阶级自身采取一些修复措施修明内政;面对风起云涌的农民反抗运动,他则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主张坚决镇压;面对西方列强的入侵,他则主张用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来化导外夷,以期达到中外相安、天下太平的理想境地。从中可以看出,在晚清社会转型期文人王闿运既对政局不满,但又寄予希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