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担负着为学生打好初步的数学基础,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的光荣任务。那么,在日常的教学中,如何构建小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提高教学质量呢?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质量
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这是一对阻碍学生学好数学的矛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好处。
一、充分预习熟悉内容
一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我们要做的不是要百分之百地集中学生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学生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20分钟时间里发挥潜力,如果一堂课的内容,学生事先都没有预习,从何而来20分钟潜力的发挥。所以预习非常重要。教师布置了预习题,学生提前感知课文,再上课时就能做到心领神会。特别提出的是新教材的课本图文并茂, 内容十分吸引学生, 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去看课文,提高学习兴趣,增加预习效果,从而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语文课堂情境
在小学生的學习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将课文表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通过语言叙述、多媒体展示、现场表演、音乐情境等多种方式直观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无尽的新鲜感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茫茫戈壁滩时,可以在正式讲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荒原沙漠的资料,并将相关的图片展示于课堂,让学生在加深对荒漠一望无垠、气候恶劣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课文的理解学习,自然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精神感情有更深的体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可以在室外淘取一些黄沙,让学生去触摸感受贴切的变化。这样的比照结合,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和思想随着教学的推进变化而不断深入,思维和想象随着教学的深入而清晰明确,感情也逐渐变得鲜明和强烈。学生的心智变化都离不开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我们要借境传情,以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消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学方法就不一样。要想培养渴望学习的学生,教师就应运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吻合的多样教学技巧。目前,我们主要的讲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可以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讨论,也可以在学到适当的内容时与学生进行"实战演习",让学生当堂实践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样既改变了教法单一带来的死板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因此,我们在一节课中要多种教法结合使用,将教学方法进行最佳组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进行,科学运用。这样既有利于课堂效果,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让学生在玩中探索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把物体的一个面,用力压在桌面的细沙上,把图形印下来。然后设疑:老师想把你们印的图形,拿起来给全班小朋友看,你们看得见吗?“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当学生觉得在细沙上印图形的方法不方便全体学生观看时,产生了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接着让学生自己把物体的面印或画在白纸上,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围,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且创新品质得到了发展。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自行车、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呢?”学生众说纷纭,知道了做成圆的车轮滚动起来才平稳。这时,我又追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才会平稳呢?”这时学生已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研究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的学习。
六、课后布置适量作业
减负增效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给小学生布置作业要适量,如果太少,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太多,又会令学生感到厌倦,疲于应付。布置精而简的作业是激发学生课后学习兴趣的前提,但是“十指有长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强有弱,对于那些几次三番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学生在家中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为了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防止忘记作业或回家对家长撒谎说没有作业的情况,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巧的本子专门用来记作业,每次布置的作业要求,我都会认真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小本子上,记完后,同桌互相检查。家长想知道当天的作业是什么,一翻记作业的本子便明了了。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雪蕊,浅谈小学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看法 [J] ,科学大众,2009,(06)
[2]陶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学策略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
【关键词】小学数学 兴趣教学 高效课堂 教学质量
由于数学是一门逻辑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而小学生正处在由形象思维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认知阶段,这是一对阻碍学生学好数学的矛盾。但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提升小学数学课堂的趣味性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以及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有很大的好处。
一、充分预习熟悉内容
一堂课40分钟,一个正常人真正可以集中精力的只有20分钟左右,我们要做的不是要百分之百地集中学生40分钟的注意力,而是根据学生注意力的能力让他在有效的20分钟时间里发挥潜力,如果一堂课的内容,学生事先都没有预习,从何而来20分钟潜力的发挥。所以预习非常重要。教师布置了预习题,学生提前感知课文,再上课时就能做到心领神会。特别提出的是新教材的课本图文并茂, 内容十分吸引学生, 教师可以据此引导学生去看课文,提高学习兴趣,增加预习效果,从而在课堂上提高学习效率。
二、创设语文课堂情境
在小学生的學习过程中,教师结合生活的实际和学生的理解能力,将课文表现的故事情节和思想感情通过语言叙述、多媒体展示、现场表演、音乐情境等多种方式直观地在学生脑海中形成印象,让他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产生无尽的新鲜感和想象力,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讲述茫茫戈壁滩时,可以在正式讲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一组荒原沙漠的资料,并将相关的图片展示于课堂,让学生在加深对荒漠一望无垠、气候恶劣的感性认识基础上进行课文的理解学习,自然对课文的中心思想和精神感情有更深的体会。随着教学过程的深入,教师可以在室外淘取一些黄沙,让学生去触摸感受贴切的变化。这样的比照结合,可以让学生的认识和思想随着教学的推进变化而不断深入,思维和想象随着教学的深入而清晰明确,感情也逐渐变得鲜明和强烈。学生的心智变化都离不开教师创设的具体情境,我们要借境传情,以情境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加深对课文主旨的理解消化,切实提高教学效率。
三、要多种教学方法结合进行
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不同的内容、不同的课型,教学方法就不一样。要想培养渴望学习的学生,教师就应运用与学生学习风格相吻合的多样教学技巧。目前,我们主要的讲课方式是老师讲,学生听。那么,教师可以根据适当的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讨论,也可以在学到适当的内容时与学生进行"实战演习",让学生当堂实践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这样既改变了教法单一带来的死板效果,又可以激发学生的思考积极性。因此,我们在一节课中要多种教法结合使用,将教学方法进行最佳组合,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进行,科学运用。这样既有利于课堂效果,又有利于学生智力的发展,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四、让学生在玩中探索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此可见,探索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对知识的发现过程,接受过程和创造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尽量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创设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放手让学生玩,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实验、操作和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自主探索,在探索中发现数学、感悟数学和体验数学。
例如:教学“认识图形”时,我先让学生把物体的一个面,用力压在桌面的细沙上,把图形印下来。然后设疑:老师想把你们印的图形,拿起来给全班小朋友看,你们看得见吗?“问题是数学教学的心脏。”当学生觉得在细沙上印图形的方法不方便全体学生观看时,产生了认知的不平衡,激起强烈的求知欲,形成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索的精神。接着让学生自己把物体的面印或画在白纸上,并展示自己的作品。这样教学,教师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形成了一定的自主探索的氛围,在玩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手、眼、脑等多种感官的协同活动,而且创新品质得到了发展。
五、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果能够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已有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让他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是数学,数学与生活同在,这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应用意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在生活中,你们见过的哪些物体是圆的?”学生举了很多例子:圆桌的桌面是圆的,一元钱硬币的面是圆的,光盘是圆的,自行车、汽车的轮胎是圆的,我又问:“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而不做成正方形或其他形状的呢?”学生众说纷纭,知道了做成圆的车轮滚动起来才平稳。这时,我又追问:“为什么做成圆形的车轮滚动起来才会平稳呢?”这时学生已难以用学过的知识做出科学、准确的回答。我就此引入新课:“今天我们研究圆的特征,同学们就会对这个问题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学生带着寻求实际问题答案的急切心情进入了新的学习。
六、课后布置适量作业
减负增效是近几年教育改革的重点。教师给小学生布置作业要适量,如果太少,起不到巩固知识的作用;太多,又会令学生感到厌倦,疲于应付。布置精而简的作业是激发学生课后学习兴趣的前提,但是“十指有长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有强有弱,对于那些几次三番不完成作业的学生,老师应及时和家长沟通,争取家长的配合,督促学生在家中保质保量完成作业。为了让学生明确作业要求,防止忘记作业或回家对家长撒谎说没有作业的情况,我让学生每人准备一个小巧的本子专门用来记作业,每次布置的作业要求,我都会认真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记在小本子上,记完后,同桌互相检查。家长想知道当天的作业是什么,一翻记作业的本子便明了了。
结语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总之,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更新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他们的学习潜能,唯有如此,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王雪蕊,浅谈小学数学激发学生兴趣的几点看法 [J] ,科学大众,2009,(06)
[2]陶晓霞,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有效使用情境教学策略 [J]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