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维生素C;肿瘤;剂量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41-03中图分
类号:R 977.23文献标识码:A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具有许多生物学功能的水溶性己糖衍生物,它的分子式是C6H8O6,其分子中2位和3位碳原子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释放出H.+,而被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维生素C和脱氢维生素C在人体内形成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此系统在生物氧化、还原作用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的吸收,促使血脂下降;提高CI补体酯酶活性,增加补体CI的产生,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抑制病毒的增生;增加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参加解毒功能,并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生成的作用。维生素C在不同情况下显示不同的作用:低浓度时为抗氧化作用,而高浓度时为强氧化作用[1]。现就维生素C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人体内维生素C的水平低下与肿瘤的发生关系
在动物体内,维生素C是从葡萄糖转化而来的,而人体内由于缺乏一种所谓“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 ”基因,不能将葡萄糖转化为维生素C,只能由体外摄入。研究表明人类每天最佳抗坏血酸的摄入量是2.3克~9.5克,这是通过一般食物无法实现的,故人体普遍存在维生素C水平低下[2]。
维生素C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尽管红细胞中维生素C的浓度比其它有核细胞低很多,但它能很好的保护红细胞免受细胞外氧化应激,能保护红细胞免受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3]。可以还原超氧化物、羟基、次氯酸以及其它活性氧化剂,这类氧化剂可能影响DNA转录或损伤DNA、蛋白质或膜的结构,所以维生素C在细胞氧化防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最近发现其在决定数千种细胞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羟化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4]。羟化反应是由各种含非血红素铁的二氧化酶催化,包括脯氨酰、天冬酰胺酰和赖氨酰二氧化酶、DNA修复酶,最重要的是在这些酶中活性形式的铁离子(Fe2+)是由维生素C维持,故这些酶的活性依赖铁离子和维生素C[5]。在某些金属致癌物如镍、钴离子等一方面是竞争二氧化酶中的铁离子,另一方面是与维生素C反应耗尽细胞内的维生素C[4]。曾有人对因癌症死亡病人解剖发现病人体
内的维生素C含量几乎为零。
维生素C对机体细胞抗损伤和防瘤作用
人体内由于代谢原因可产生氧自由基,这种氧自由基的氧化反应对体细胞的许多结构有损害作用。许多肿瘤的发生都是由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对DNA的氧化损伤造成的,尽管其中大部分损伤可以修复,但仍有一些被氧化的碱基留在DNA中,这些氧化产物足以产生十分严重的基因突变。一些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进食含丰富维生素类物质的食物,人群肿瘤的发病率低。Saygili等[6]调查发现,在同年龄段的正常人血浆内维生素C 的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结肠癌患者。研究人员给12 735人在食物中添加维生素C及维生素E,连续应用2年,然后通过8年的随访,发现服用维生素组肿瘤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Zeegers 等[7]给120 852名55~69岁荷兰志愿者食物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抗氧化剂,经6.3年随访,结果显示维生素C可明显降低膀胱癌的发病危险。诺贝尔化学奖、和平奖获得者莱纳期·鲍林认为,维生素C的最重要作用是增强身体的自然防御功能,特别是增强免疫功能。在肿瘤免疫学方面,维生素C和其他一些巯基抑制药类似,可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力,维生素C可激活T细胞,能增加干扰素的合成。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分子是由2个二硫键( 2S2S2)连接组成,而半胱氨酸是组成二硫键的基本物质。但因食物中缺乏半胱氨酸,体内的半胱氨酸是由胱氨酸通过氧化还原产生和提供。维生素C可促进胱氨酸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加半胱氨酸的合成,为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提供了必须的原料[8]。张晓岚等[9]研究表明, 维生素C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某些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参数;能刺激白细胞介素IL-1、IL-6产生;可提高CD3+、CD+4、 CD+4/CD+8,降低CD+8。研究人员给志愿者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膳食后,测定淋巴细胞和尿液中的80羟基脱氧鸟苷(800HdG) (假定的DNA 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的排泄量发现,体内DNA的氧化损伤水平有所降低。有研究人员用质粒为载体大量扩增相关基因的系统实验证明,维生素C能阻止H2O2 诱导的人类细胞基因突变[10]。Schneider等[11]认为吸烟会使体内氧自由基浓度上升而损害DNA,导致疾病如肺癌的发生。维生素C可以稳定氧自由基,阻止其对DNA的损伤,给24名吸烟及不吸烟的志愿者口服1 000 mg维生素C 7天,然后检测细胞DNA损伤,发现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DNA损伤率都下降,而吸烟者下降更明显。维生素C亦能保护机体防止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Muralikrishnan等[12]给予
合成纤维细胞肉瘤大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5-氟尿嘧啶引起血浆中脂质代谢异常,同时给予维生素C后可抑制这种脂质代谢异常,对化疗的个体起保护作用。Blasiak等[13]应用细胞培养方法,检测顺铂及三氧化硒造成的细胞及基因毒性,结果发现维生素C可保护这种损伤,而对DNA修复的细胞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故认为维生素C可减轻抗癌药物的副作用。
维生素C治疗肿瘤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而且对肿瘤细胞还有抑制及杀伤作用。有文献报道维生素C可影响肿瘤凋亡相关基因p53, c-myc及bcl-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内DNA复合物合成,干扰肿瘤细胞代谢周期,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限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14]。Hung CF等[15]将神经角质细胞瘤细胞与维生素C一起培养,发现维生素C可抑制神经角质细胞瘤的DNA内收形成及芳香胺-N-乙酰转移酶活性及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神经角质细胞瘤细胞生长。Reddy VG等[16]认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癌蛋白使p53蛋白降解,导致细胞周期异常,维生素C能下调转述因子AP-1 对靶病毒(HPV)E6氧化还原的敏感性,稳定p53,导致Bax基因上调,Bcl-2基因和端粒酶活性下调,引起p53及其靶基因Bax积聚而使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引起细胞凋亡。李能等[17]研究亦认为维生素C体内血药浓度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其凋亡。王新保等[18]研究认为维生素C对不同类型的胃癌细胞均表现为抑生长作用,并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维生素C不仅单独使用表现出抗肿瘤作用,尤其作为辅助药表现出很好抗肿瘤的协同作用。Grad JM等[19]在培养的骨髓瘤细胞中加入维生素C,可降低谷胱甘肽的水平,维生素C与三氧化二砷起协同作用,能增加骨髓瘤细胞的凋亡。Gilloteaux J等[20]把维生素C 与维生素K 一同加入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T24中,发现可引起细胞膜及有丝分裂缺陷、细胞体积缩小,同时染色体裂解、核浓缩及碎裂、核体积减小造成细胞类似于核裂解的死亡,这种细胞死亡不同于凋亡。李媛等[21]研究显示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一定剂量的Vit C与As2O3联用能显著提高单用As2O3的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维生素C能显著增强As2O3诱导细胞集中于S期,从而增强其促细胞凋亡作用。Bachleitner O Hofmann等[22]用维生素C和三氧化二砷(As2O3)共培养急性前髓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发现维生素C并不是抗肿瘤细胞凋亡,而是协同As2O3 诱导APL细胞凋亡。维生素C 和As2O3共同诱导APL细胞的凋亡率是单独用As2O3 诱导APL 细胞凋亡率的6倍,同样仅维生素C处理该细胞系则未出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的凋亡。Verrax 等[23]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协同维生素K3杀伤肿瘤细胞,并指出主要是因为能激活肿瘤细胞死亡所需的酸性或碱性DNase,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或死亡。Gilloteauxj等[24]将维生素C与维生素K同时加入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T24中,也发现可引起细胞膜及有丝分裂缺陷、细胞体积缩小,同时核改变、染色体裂解、核浓缩及碎裂、核体积缩小造成细胞类似于核裂解的死亡,这种细胞死亡不同于凋亡。此外,王晓红等[25]在临床应用中, 通过大剂量天然维生素C加电磁波联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提高,无并发症发生,总有
效率(CR+PR) 治疗组达63.13 %,对照组46.17%, 在疗效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维生素C防治肿瘤的可能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剂量的维生素C在治疗或作为辅助药联合其他抗癌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它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可能有以下方面:
1.捕灭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研究已经证实,自由基是致机体衰老,诱发细胞癌变的祸首。维生素C在体内和氧自由基结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清除有害的氧自由基,对机体细胞起保护作用[26]。多数作者认为维生素C可以进一步减少肿瘤细胞内本来就缺乏的过氧化物酶,并增加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H2O2在过氧化物酶缺乏时在细胞内聚集,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27,28]。正常细胞过氧化物酶含量是癌细胞10~100倍。这可能是维生素C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宿主细胞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维生素C可以阻止某些肿瘤细胞DNA合成而抑制细胞增殖。
2.导致细胞周期异常,加速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 维生素C可能为一种特异的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 /G1期,使其不能进入S期,通过影响DNA的合成而抑制细胞增殖。另在恶变的组织细胞中环磷酸鸟苷(cGMP)活性水平显著升高,该酶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长的作用,而cAMP则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维生素C在体内通过促进肾上腺素合成途径,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加速cAMP合成;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分解,提高癌细胞内cAMP的含量过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裂,促进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
3.阻止亚硝胺、玻璃酸酶的合成 亚硝胺是公认的致胃癌、食管癌的物质。硝酸盐和动物蛋白代谢后产生的胺相结合,即产生亚硝胺。而维生素C会与胺竞争结合硝酸盐,抑制亚硝胺的生成。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使亚硝胺的生成增加而导致癌症。另有报道认为癌症与玻璃酸酶的释放有关,各种不同细胞的增殖,包括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玻璃酸酶的释出。而维生素C可抑制玻璃酸酶的形成。食物中若缺少维生素C,血清内玻璃酸酶水平升高,从而使细胞间质解聚,使肿瘤细胞增殖,扩散。
维生素C防治肿瘤的应用前景
长期以来,人们只了解维生素C营养学作用,近些年来对它的抗癌作用尤其是作为辅助药与各种抗癌药物联合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今后致力的方向主要包括:①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分子机制。阐明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分子机制不仅可为临床应用治疗肿瘤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并开发安全有效的维生素C类似药物提供线索,扩大治疗范围;②维生素C与一些抗癌药物协同作用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为临床上对肿瘤实施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③新近的研究有发现维生素C量的使用不当会给机体细胞带来毒副作用、致DNA 损伤作用以及放大某些致癌剂的致癌作用,因此我们在利用维生素C 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它可能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Casciari J J,Riordan N H,Schmidt TL,et al.Cytotoxicity ofascorbate,lipoic acid,and other antioxidants in hollow fibrein vitro tumours[J].B r J Cancer,2001,84 (11):1544-1550.
[2]张科生,黄山鹰.人类抗坏血酸(维生素C)遗传缺陷学说暨人类第一病因学说(上)——五个关于维生素C 的重大发现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深远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27 (7):55-58.
[3]James M.May ,Zhi-chao Qu.Maturational loss of the vitamin C transporter in erythrocytes[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7,360:295-298.
[4]Konstantin Salnikow and Kazimierz S.Kasprzak.Ascorbate Depletion:A Critical Step in Nickel Carcinogenesi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5,113(5):577-584.
[5] Hewitson KS,McNeill LA,Elkins JM,et al.The role of iron and 2-oxoglutarate oxygenases in signalling[J].Biochem Soc Trans,2003,31:510-515.
[6]Sayygil I E I,Konu Koglu D,Papila C,et al.Levels of plasma vitamin E,vitamin C,TBARS,and cholesterol in mal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tumors[J].Biochemistry(Mosc),2003,68(3):325-328.
[7]Zeegers M P,Goldbohm R A,Brandt P A,et al.Are retinol,vitamin C,vitamin E,folate and carotenoids intake associat 2 ed with bladder cancer risk?Results from the Netherlands Cohort Study[J].Br J Cancer,2001,85(7):977-983.
[8]李晓诗.维生素C在肿瘤细胞代谢与凋亡中的作用[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6 (2):180-182.
[9]张晓岚,姚希贤,李永军,等.大剂量维生素C对肝硬变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 (6):649-652.
[10]Lutsenko E A,Carcamo J M,Golde D M.VitaminC prevents DNA mutation induced by oxidative stress[J].J Bi2ol Chem,2002,277(19):16895-16899.
[11]SchneiderR M,Diemer K,Engelhart K,et al.Pro2 tective effects of vitamins C and E on the number of micronu 2 clei in lymphocytes in smokers and their role in ascorbate free radical formation in plasma[J].Free Radic Res,2001,34(3):209-219.
[12]Mural Ikrishnan G,Amalan S V,Sadasivan P K.Dual role of vitamin C on lipid profile and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yclophos Ophamide,methotrexate and 50fluorouracil treatment in fibrosarcoma bearing rats[J].Cancer Lett,2001,169(2):115-120.
[13]Blasiak J,Kowal IKJ.Protective action of vitamin C a-gainst DNA damage induced by selenium cisplatin conjugate[J].Acta Biochim Pol,2001,48(1):233-240.
[14]Kang J H,Shi YM,Zheng R L.Effects of ascorbic acid onhuman hepatoma cell p roliferation and redifferentiation[J].Acta Pharm acol S inica,1999,20 (11):1019-1024.
[15]Hung CF,Lu KH.Vitamin C inhibited DNA adduct formation and 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gene expression in rat glial tumor cells[J].Neurochem Res,2001,26 (10):1107-1112.
[16]Reddy VG,Khanna N,Singh N.Vitamin C augments chemotherapeutic response of cervical carcinoma HeLa cells by stabilizing p53[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1,282 (2):409-415.
[17]李 能,周 波,陈忠东.维生素C对Hela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2(2):161-163.
[18]王新保,秦 双,张迎黎.维生素C对体外胃癌细胞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8,15(4):333-335.
[19]Grad JM,Bahlis NJ,Reis I,et al.Ascorbic acid enhances arsenic tri-oxide 2 induced ytotoxicity in multiple myeloma cells[J].Blood,2001,98(3):805-813.
[20]Gilloteaux J,Jamison JM,Arnold D,et al.Ultrastructural aspects of autoschizis:a new cancer cell death induced by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ascorbate/ menadione on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cells[J].Ultra-struct Pathol,2001,25(2):183-192.
[21]李 媛,李晶晶,胡本容,等.三氧化二砷和维生素C联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2006,1(25):3-5.
[22]Bachl Eitner O Hofmann T,GisslInger B,Grumbeck E,et al.Arsenic trioxide and ascorbic acid:en-ergy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eloidleukemia ? [J].Br J Haematol,2001,112(3):783-786.
[23]Verrax J,Cadrobbi J,Delvaux M,et al.The as 2 sociation of vitamins C and K3 kills cancer cells mainly by au2 toschizis,a novel form of cell death. Basis for their potential use as coadjuvants in anticancer therapy[J].Eur J Med Chem,2003,38(5):451-457.
[24]GilloteauX J,Jamison J M,Arnold D,et al.U 12 trastructural aspects of autoschizis:a new cancer cell death in 2 duced by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ascorbate/ menadione on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cells[J].Ultrastruct Pathol,2001,25(2):183-192.
[25]王晓红,毋永娟,钱 森,等.大剂量天然维生素C加电磁波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33(3):207-209.
[26]魏秀春,柳月安,房居高.维生素C作用的防癌与致癌双重性[J].肿瘤防治杂志,2002,9 (4):340-341.
[27]Zheng Q S,Zhang Y T,Zheng R L.Ascorbic acid induces rediffe2 and growth inhibition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by increasing endogenous hydrogen peroxide[J].Pharm azie,2002,57(11):753-757.
[28]高 飞,易 静,史桂英,等.维生素C增强氧化砷联用二甲萘醌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及其机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3(1):9-11.
(收稿日期:2008-08-27 修回日期:2008-11-21)
(编辑:梁明佩)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6-0741-03中图分
类号:R 977.23文献标识码:A
维生素C(又称抗坏血酸)是具有许多生物学功能的水溶性己糖衍生物,它的分子式是C6H8O6,其分子中2位和3位碳原子的两个烯醇式羟基极易解离,释放出H.+,而被氧化成脱氢维生素C。维生素C和脱氢维生素C在人体内形成可逆的氧化还原系统,此系统在生物氧化、还原作用及细胞呼吸中起重要作用。维生素C参与氨基酸代谢、神经递质、胶原蛋白和组织细胞间质的合成;可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加速血液凝固,刺激凝血功能,促进铁在肠内的吸收,促使血脂下降;提高CI补体酯酶活性,增加补体CI的产生,促进干扰素的产生,干扰病毒mRNA的转录,抑制病毒的增生;增加对感染的抵抗能力,参加解毒功能,并有抗组胺的作用及阻止致癌物质生成的作用。维生素C在不同情况下显示不同的作用:低浓度时为抗氧化作用,而高浓度时为强氧化作用[1]。现就维生素C防治肿瘤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人体内维生素C的水平低下与肿瘤的发生关系
在动物体内,维生素C是从葡萄糖转化而来的,而人体内由于缺乏一种所谓“L-古洛糖酸内酯氧化酶(L-gulonolactone oxidase) ”基因,不能将葡萄糖转化为维生素C,只能由体外摄入。研究表明人类每天最佳抗坏血酸的摄入量是2.3克~9.5克,这是通过一般食物无法实现的,故人体普遍存在维生素C水平低下[2]。
维生素C是一种很好的抗氧化剂,尽管红细胞中维生素C的浓度比其它有核细胞低很多,但它能很好的保护红细胞免受细胞外氧化应激,能保护红细胞免受高铁血红蛋白的影响[3]。可以还原超氧化物、羟基、次氯酸以及其它活性氧化剂,这类氧化剂可能影响DNA转录或损伤DNA、蛋白质或膜的结构,所以维生素C在细胞氧化防御中可能起重要作用。最近发现其在决定数千种细胞蛋白质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的羟化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4]。羟化反应是由各种含非血红素铁的二氧化酶催化,包括脯氨酰、天冬酰胺酰和赖氨酰二氧化酶、DNA修复酶,最重要的是在这些酶中活性形式的铁离子(Fe2+)是由维生素C维持,故这些酶的活性依赖铁离子和维生素C[5]。在某些金属致癌物如镍、钴离子等一方面是竞争二氧化酶中的铁离子,另一方面是与维生素C反应耗尽细胞内的维生素C[4]。曾有人对因癌症死亡病人解剖发现病人体
内的维生素C含量几乎为零。
维生素C对机体细胞抗损伤和防瘤作用
人体内由于代谢原因可产生氧自由基,这种氧自由基的氧化反应对体细胞的许多结构有损害作用。许多肿瘤的发生都是由于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 对DNA的氧化损伤造成的,尽管其中大部分损伤可以修复,但仍有一些被氧化的碱基留在DNA中,这些氧化产物足以产生十分严重的基因突变。一些流行病学观察发现,进食含丰富维生素类物质的食物,人群肿瘤的发病率低。Saygili等[6]调查发现,在同年龄段的正常人血浆内维生素C 的水平明显高于同年龄段结肠癌患者。研究人员给12 735人在食物中添加维生素C及维生素E,连续应用2年,然后通过8年的随访,发现服用维生素组肿瘤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Zeegers 等[7]给120 852名55~69岁荷兰志愿者食物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A、维生素E、叶酸等抗氧化剂,经6.3年随访,结果显示维生素C可明显降低膀胱癌的发病危险。诺贝尔化学奖、和平奖获得者莱纳期·鲍林认为,维生素C的最重要作用是增强身体的自然防御功能,特别是增强免疫功能。在肿瘤免疫学方面,维生素C和其他一些巯基抑制药类似,可诱导产生抗肿瘤免疫力,维生素C可激活T细胞,能增加干扰素的合成。在体液免疫中,抗体分子是由2个二硫键( 2S2S2)连接组成,而半胱氨酸是组成二硫键的基本物质。但因食物中缺乏半胱氨酸,体内的半胱氨酸是由胱氨酸通过氧化还原产生和提供。维生素C可促进胱氨酸的氧化还原反应,增加半胱氨酸的合成,为免疫球蛋白的形成提供了必须的原料[8]。张晓岚等[9]研究表明, 维生素C具有提高细胞免疫和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作用:能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增强某些细胞介导免疫反应参数;能刺激白细胞介素IL-1、IL-6产生;可提高CD3+、CD+4、 CD+4/CD+8,降低CD+8。研究人员给志愿者补充富含维生素C的膳食后,测定淋巴细胞和尿液中的80羟基脱氧鸟苷(800HdG) (假定的DNA 氧化损伤的生物标志物) 的排泄量发现,体内DNA的氧化损伤水平有所降低。有研究人员用质粒为载体大量扩增相关基因的系统实验证明,维生素C能阻止H2O2 诱导的人类细胞基因突变[10]。Schneider等[11]认为吸烟会使体内氧自由基浓度上升而损害DNA,导致疾病如肺癌的发生。维生素C可以稳定氧自由基,阻止其对DNA的损伤,给24名吸烟及不吸烟的志愿者口服1 000 mg维生素C 7天,然后检测细胞DNA损伤,发现吸烟者和不吸烟者的DNA损伤率都下降,而吸烟者下降更明显。维生素C亦能保护机体防止化疗药物对正常组织的损伤,Muralikrishnan等[12]给予
合成纤维细胞肉瘤大鼠环磷酰胺、甲氨蝶呤及5-氟尿嘧啶引起血浆中脂质代谢异常,同时给予维生素C后可抑制这种脂质代谢异常,对化疗的个体起保护作用。Blasiak等[13]应用细胞培养方法,检测顺铂及三氧化硒造成的细胞及基因毒性,结果发现维生素C可保护这种损伤,而对DNA修复的细胞动力学无明显影响,故认为维生素C可减轻抗癌药物的副作用。
维生素C治疗肿瘤的作用
维生素C不仅对细胞有保护作用,而且对肿瘤细胞还有抑制及杀伤作用。有文献报道维生素C可影响肿瘤凋亡相关基因p53, c-myc及bcl-2的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内DNA复合物合成,干扰肿瘤细胞代谢周期,诱导肿瘤细胞的分化,限制肿瘤细胞的生长,促进肿瘤细胞凋亡[14]。Hung CF等[15]将神经角质细胞瘤细胞与维生素C一起培养,发现维生素C可抑制神经角质细胞瘤的DNA内收形成及芳香胺-N-乙酰转移酶活性及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神经角质细胞瘤细胞生长。Reddy VG等[16]认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的癌蛋白使p53蛋白降解,导致细胞周期异常,维生素C能下调转述因子AP-1 对靶病毒(HPV)E6氧化还原的敏感性,稳定p53,导致Bax基因上调,Bcl-2基因和端粒酶活性下调,引起p53及其靶基因Bax积聚而使宫颈癌细胞系Hela细胞的细胞周期阻滞,引起细胞凋亡。李能等[17]研究亦认为维生素C体内血药浓度对体外培养的人宫颈癌细胞的增殖有明显抑制作用,使其细胞周期阻滞于G0/G1期,并诱导其凋亡。王新保等[18]研究认为维生素C对不同类型的胃癌细胞均表现为抑生长作用,并发现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增强。维生素C不仅单独使用表现出抗肿瘤作用,尤其作为辅助药表现出很好抗肿瘤的协同作用。Grad JM等[19]在培养的骨髓瘤细胞中加入维生素C,可降低谷胱甘肽的水平,维生素C与三氧化二砷起协同作用,能增加骨髓瘤细胞的凋亡。Gilloteaux J等[20]把维生素C 与维生素K 一同加入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T24中,发现可引起细胞膜及有丝分裂缺陷、细胞体积缩小,同时染色体裂解、核浓缩及碎裂、核体积减小造成细胞类似于核裂解的死亡,这种细胞死亡不同于凋亡。李媛等[21]研究显示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株HepG2,一定剂量的Vit C与As2O3联用能显著提高单用As2O3的细胞抑制率和细胞凋亡率,维生素C能显著增强As2O3诱导细胞集中于S期,从而增强其促细胞凋亡作用。Bachleitner O Hofmann等[22]用维生素C和三氧化二砷(As2O3)共培养急性前髓细胞性白血病(APL)细胞,发现维生素C并不是抗肿瘤细胞凋亡,而是协同As2O3 诱导APL细胞凋亡。维生素C 和As2O3共同诱导APL细胞的凋亡率是单独用As2O3 诱导APL 细胞凋亡率的6倍,同样仅维生素C处理该细胞系则未出现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的凋亡。Verrax 等[23]研究表明维生素C能协同维生素K3杀伤肿瘤细胞,并指出主要是因为能激活肿瘤细胞死亡所需的酸性或碱性DNase,从而促进肿瘤细胞凋亡或死亡。Gilloteauxj等[24]将维生素C与维生素K同时加入培养的膀胱癌细胞系T24中,也发现可引起细胞膜及有丝分裂缺陷、细胞体积缩小,同时核改变、染色体裂解、核浓缩及碎裂、核体积缩小造成细胞类似于核裂解的死亡,这种细胞死亡不同于凋亡。此外,王晓红等[25]在临床应用中, 通过大剂量天然维生素C加电磁波联合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提高,无并发症发生,总有
效率(CR+PR) 治疗组达63.13 %,对照组46.17%, 在疗效方面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维生素C防治肿瘤的可能机制
近年来的研究显示大剂量的维生素C在治疗或作为辅助药联合其他抗癌药物治疗恶性肿瘤方面具有很大的潜能,体外及动物实验证实它对多种肿瘤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机制主要可能有以下方面:
1.捕灭氧自由基保护细胞免受损伤,对肿瘤细胞的杀伤作用 研究已经证实,自由基是致机体衰老,诱发细胞癌变的祸首。维生素C在体内和氧自由基结合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清除有害的氧自由基,对机体细胞起保护作用[26]。多数作者认为维生素C可以进一步减少肿瘤细胞内本来就缺乏的过氧化物酶,并增加过氧化氢(H2O2)的产生。H2O2在过氧化物酶缺乏时在细胞内聚集,对肿瘤细胞产生杀伤作用[27,28]。正常细胞过氧化物酶含量是癌细胞10~100倍。这可能是维生素C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不损伤宿主细胞的重要原因。另一方面, 维生素C可以阻止某些肿瘤细胞DNA合成而抑制细胞增殖。
2.导致细胞周期异常,加速环磷酸腺苷(cAMP)合成 维生素C可能为一种特异的细胞周期抑制因子,将肿瘤细胞阻滞于G0 /G1期,使其不能进入S期,通过影响DNA的合成而抑制细胞增殖。另在恶变的组织细胞中环磷酸鸟苷(cGMP)活性水平显著升高,该酶具有促进肿瘤细胞增长的作用,而cAMP则可抑制肿瘤细胞的增长。维生素C在体内通过促进肾上腺素合成途径,激活细胞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加速cAMP合成;通过抑制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分解,提高癌细胞内cAMP的含量过程,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分裂,促进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分化。
3.阻止亚硝胺、玻璃酸酶的合成 亚硝胺是公认的致胃癌、食管癌的物质。硝酸盐和动物蛋白代谢后产生的胺相结合,即产生亚硝胺。而维生素C会与胺竞争结合硝酸盐,抑制亚硝胺的生成。缺乏维生素C可能会使亚硝胺的生成增加而导致癌症。另有报道认为癌症与玻璃酸酶的释放有关,各种不同细胞的增殖,包括肿瘤细胞的增殖,均有玻璃酸酶的释出。而维生素C可抑制玻璃酸酶的形成。食物中若缺少维生素C,血清内玻璃酸酶水平升高,从而使细胞间质解聚,使肿瘤细胞增殖,扩散。
维生素C防治肿瘤的应用前景
长期以来,人们只了解维生素C营养学作用,近些年来对它的抗癌作用尤其是作为辅助药与各种抗癌药物联合治疗各种疾病的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兴趣,在治疗肿瘤的实验研究和临床治疗中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并显示出良好的前景,今后致力的方向主要包括:①进一步研究和阐明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分子机制。阐明维生素C的生理作用分子机制不仅可为临床应用治疗肿瘤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也为寻求并开发安全有效的维生素C类似药物提供线索,扩大治疗范围;②维生素C与一些抗癌药物协同作用的机制也有待进一步探讨,为临床上对肿瘤实施新的治疗方法奠定基础;③新近的研究有发现维生素C量的使用不当会给机体细胞带来毒副作用、致DNA 损伤作用以及放大某些致癌剂的致癌作用,因此我们在利用维生素C 优势的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它可能的负面效应。
参考文献
[1]Casciari J J,Riordan N H,Schmidt TL,et al.Cytotoxicity ofascorbate,lipoic acid,and other antioxidants in hollow fibrein vitro tumours[J].B r J Cancer,2001,84 (11):1544-1550.
[2]张科生,黄山鹰.人类抗坏血酸(维生素C)遗传缺陷学说暨人类第一病因学说(上)——五个关于维生素C 的重大发现及其对人类健康的深远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 2006, 27 (7):55-58.
[3]James M.May ,Zhi-chao Qu.Maturational loss of the vitamin C transporter in erythrocytes[J].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 Communications,2007,360:295-298.
[4]Konstantin Salnikow and Kazimierz S.Kasprzak.Ascorbate Depletion:A Critical Step in Nickel Carcinogenesis?[J].Environ Health Perspect,2005,113(5):577-584.
[5] Hewitson KS,McNeill LA,Elkins JM,et al.The role of iron and 2-oxoglutarate oxygenases in signalling[J].Biochem Soc Trans,2003,31:510-515.
[6]Sayygil I E I,Konu Koglu D,Papila C,et al.Levels of plasma vitamin E,vitamin C,TBARS,and cholesterol in male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tumors[J].Biochemistry(Mosc),2003,68(3):325-328.
[7]Zeegers M P,Goldbohm R A,Brandt P A,et al.Are retinol,vitamin C,vitamin E,folate and carotenoids intake associat 2 ed with bladder cancer risk?Results from the Netherlands Cohort Study[J].Br J Cancer,2001,85(7):977-983.
[8]李晓诗.维生素C在肿瘤细胞代谢与凋亡中的作用[J].临床肿瘤学杂志,2001,6 (2):180-182.
[9]张晓岚,姚希贤,李永军,等.大剂量维生素C对肝硬变患者肝功能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9 (6):649-652.
[10]Lutsenko E A,Carcamo J M,Golde D M.VitaminC prevents DNA mutation induced by oxidative stress[J].J Bi2ol Chem,2002,277(19):16895-16899.
[11]SchneiderR M,Diemer K,Engelhart K,et al.Pro2 tective effects of vitamins C and E on the number of micronu 2 clei in lymphocytes in smokers and their role in ascorbate free radical formation in plasma[J].Free Radic Res,2001,34(3):209-219.
[12]Mural Ikrishnan G,Amalan S V,Sadasivan P K.Dual role of vitamin C on lipid profile and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cyclophos Ophamide,methotrexate and 50fluorouracil treatment in fibrosarcoma bearing rats[J].Cancer Lett,2001,169(2):115-120.
[13]Blasiak J,Kowal IKJ.Protective action of vitamin C a-gainst DNA damage induced by selenium cisplatin conjugate[J].Acta Biochim Pol,2001,48(1):233-240.
[14]Kang J H,Shi YM,Zheng R L.Effects of ascorbic acid onhuman hepatoma cell p roliferation and redifferentiation[J].Acta Pharm acol S inica,1999,20 (11):1019-1024.
[15]Hung CF,Lu KH.Vitamin C inhibited DNA adduct formation and 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 activity and gene expression in rat glial tumor cells[J].Neurochem Res,2001,26 (10):1107-1112.
[16]Reddy VG,Khanna N,Singh N.Vitamin C augments chemotherapeutic response of cervical carcinoma HeLa cells by stabilizing p53[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1,282 (2):409-415.
[17]李 能,周 波,陈忠东.维生素C对Hela细胞系增殖及细胞周期的影响[J].南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32(2):161-163.
[18]王新保,秦 双,张迎黎.维生素C对体外胃癌细胞的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1998,15(4):333-335.
[19]Grad JM,Bahlis NJ,Reis I,et al.Ascorbic acid enhances arsenic tri-oxide 2 induced ytotoxicity in multiple myeloma cells[J].Blood,2001,98(3):805-813.
[20]Gilloteaux J,Jamison JM,Arnold D,et al.Ultrastructural aspects of autoschizis:a new cancer cell death induced by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ascorbate/ menadione on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cells[J].Ultra-struct Pathol,2001,25(2):183-192.
[21]李 媛,李晶晶,胡本容,等.三氧化二砷和维生素C联合诱导肝癌细胞凋亡的作用研究[J].医药导报,2006,1(25):3-5.
[22]Bachl Eitner O Hofmann T,GisslInger B,Grumbeck E,et al.Arsenic trioxide and ascorbic acid:en-ergy potential implications for the treatment of acute myeloidleukemia ? [J].Br J Haematol,2001,112(3):783-786.
[23]Verrax J,Cadrobbi J,Delvaux M,et al.The as 2 sociation of vitamins C and K3 kills cancer cells mainly by au2 toschizis,a novel form of cell death. Basis for their potential use as coadjuvants in anticancer therapy[J].Eur J Med Chem,2003,38(5):451-457.
[24]GilloteauX J,Jamison J M,Arnold D,et al.U 12 trastructural aspects of autoschizis:a new cancer cell death in 2 duced by the synergistic action of ascorbate/ menadione on human bladder carcinoma cells[J].Ultrastruct Pathol,2001,25(2):183-192.
[25]王晓红,毋永娟,钱 森,等.大剂量天然维生素C加电磁波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肺癌[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33(3):207-209.
[26]魏秀春,柳月安,房居高.维生素C作用的防癌与致癌双重性[J].肿瘤防治杂志,2002,9 (4):340-341.
[27]Zheng Q S,Zhang Y T,Zheng R L.Ascorbic acid induces rediffe2 and growth inhibition in human hepatoma cells by increasing endogenous hydrogen peroxide[J].Pharm azie,2002,57(11):753-757.
[28]高 飞,易 静,史桂英,等.维生素C增强氧化砷联用二甲萘醌诱导的U937细胞凋亡及其机制[J].中华血液学杂志,2002,23(1):9-11.
(收稿日期:2008-08-27 修回日期:2008-11-21)
(编辑:梁明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