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下,教师想要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就必须适当根据教材内容设置课前预习环节。有效地课前预习不仅能提高学生对新知识的目的性,而且还能提高学生对所学部分的针对性,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课前预习是教师最不能忽视的教学环节之一,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预习,从而提高数学预习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维导图;答疑解惑;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前预习就是正式上课前学生的自我准备过程,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准备教学环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拿到课堂上,再由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接下来笔者将从思维导图、答疑解惑、动手操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课前浏览数学教材内容,对于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并不深刻,难以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教师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课前预习环节可以与思维导图相结合,思维导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梳理知识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将这节课的内容大致读一遍,标题依次列出,然后进行总结,因此,这节课的数学知识框架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例如,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多边形图形的面积,并掌握这些图形面积公式。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会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制作面积公式的思维导图,总结之前学习的面积公式并将本课学习的新公式进行整理,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图形的概念以及公式的文字与字母两种形式写到相对应的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回忆与巩固,我还会让学生将相应的周长公式写在旁边。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进行讲解:“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现在呢为了检测大家的学习成果和预习成果,我将随机叫取两名学生来到讲台前写下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其余的同学将各自的思维导图与同桌之间进行交换并检查。”这样学生在检查思维导图的同时,还可以加深这些公式在脑海中的印象,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梳理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对于知识点一目了然,从而进行巩固。
二、答疑解惑,查漏补缺
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经常遇到数学难题,但在正式课堂上却不敢举手提问,导致了学生数学知识薄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这些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提问。在面对知识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记的形式写下来,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热情。
例如,以学习《折线统计图》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接触过统计图的学习,但这是第一次接触折线统计图,所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这样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如:在课下学生进行预习时将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部分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正式上课时交到讲台前。在正式上课时我将随机抽取10个字条,将字条的内容写到黑板上,由知道答案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我将进行补充。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不敢举手这一情况,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完成自身的查漏补缺。
三、动手操作,实践总结
小学生正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年纪,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课前预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难点之一,所以在进行这一课的课前预习环节设计时,我将采取动手操作教学法,我将这样布置课下预习作业,如:先预习课本内容,然后利用两张硬卡纸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制作完成后并观察这两个物体,根据教材内容和物体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可以减少学生的知识盲点,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这些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全面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课下长时间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的目的不仅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2]丁德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99-100.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思维导图;答疑解惑;动手操作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自主学习能力,这个问题已经成为了每个教师都应该思考的问题,课前预习就是正式上课前学生的自我准备过程,所以在正式上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来准备教学环节,将学生在预习中遇到的难点,拿到课堂上,再由教师进行讲解,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接下来笔者将从思维导图、答疑解惑、动手操作三个方面进行详细地阐述。
一、思维导图,梳理知识点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在课前浏览数学教材内容,对于要学习的内容认识并不深刻,难以起到提高学习效率的作用。教师想要改变这一现状,课前预习环节可以与思维导图相结合,思维导图还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梳理知识的能力,首先让学生将这节课的内容大致读一遍,标题依次列出,然后进行总结,因此,这节课的数学知识框架已经清晰地呈现出来了。
例如,以学习《多边形的面积》这一课为例,这一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多边形图形的面积,并掌握这些图形面积公式。在学习这一课之前,我会让学生根据本课内容制作面积公式的思维导图,总结之前学习的面积公式并将本课学习的新公式进行整理,如: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等,然后让学生将这些图形的概念以及公式的文字与字母两种形式写到相对应的位置,为了帮助学生回忆与巩固,我还会让学生将相应的周长公式写在旁边。在正式上课时我将这样为学生们进行讲解:“在学习这节课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以及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现在呢为了检测大家的学习成果和预习成果,我将随机叫取两名学生来到讲台前写下这些图形的面积公式,其余的同学将各自的思维导图与同桌之间进行交换并检查。”这样学生在检查思维导图的同时,还可以加深这些公式在脑海中的印象,思维导图教学法的出现,可以帮助学生准确地梳理数学知识点,让学生对于知识点一目了然,从而进行巩固。
二、答疑解惑,查漏补缺
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经常遇到数学难题,但在正式课堂上却不敢举手提问,导致了学生数学知识薄弱。面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鼓励这些学生以不同的方式提问。在面对知识难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笔记的形式写下来,达到查漏补缺的效果,从而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渴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学习的热情。
例如,以学习《折线统计图》这一课为例,在学习这一课之前,学生接触过统计图的学习,但这是第一次接触折线统计图,所以在预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疑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我将这样为学生布置预习作业,如:在课下学生进行预习时将自己不能理解的知识点部分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在正式上课时交到讲台前。在正式上课时我将随机抽取10个字条,将字条的内容写到黑板上,由知道答案的学生进行解答,最后我将进行补充。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地改变学生不敢举手这一情况,不仅可以很好地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还能完成自身的查漏补缺。
三、动手操作,实践总结
小学生正是对一切都充满好奇的年纪,能很快接受新事物,因此,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进行教学。教师可以根据课本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将课前预习与动手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动手操作,对教材中的知识点有更全面的了解,同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以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为例,这一课主要是让学生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体积。《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课的内容属于小学数学教材中的重难点之一,所以在进行这一课的课前预习环节设计时,我将采取动手操作教学法,我将这样布置课下预习作业,如:先预习课本内容,然后利用两张硬卡纸制作长方体和正方体,制作完成后并观察这两个物体,根据教材内容和物体进行总结。让学生进行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直观地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这样在正式上课时,可以减少学生的知识盲点,同时通过动手操作可以加深这些知识点在学生脑海中的印象,巩固学习效果。
课前预习的存在,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点的全面理解,而且还有助于学生在课下长时间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前预习的目的不仅是为教师服务,更是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积极思考数学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重视课前预习,积极创造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
参考文献:
[1]江苗.浅谈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的重要性[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16):160.
[2]丁德秀.小学数学课前预习浅见[J].课程教育研究,2018(09):99-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