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起始于2003年,2005年作为省级课题立项(序号JG05099),2009 年9月结题,2012年被评为安庆市优秀教研成果一等奖。
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大语文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理论之上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学语文教学规律、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感到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成为自己人生的伴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语文教学尽快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让主体性学习由一种理念成为一种方法和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涉及到语文教学的三个方面(也可称为三个环节),即“主体教学”、“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而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课堂五字教学法”,因此,“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也可称作“五字三环教学模式”(或称之为“三主体教学模式”)。
先说说“主体教学”。
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课堂五字教学法”,即“导——知——悟——赏 ——究”。
导——即“引导、导入”。引之入门,导之以法,使之尽快进入角色,进入文本,进入情境。“导”,主要是教师的任务,“导”可激趣,可有效调动并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叙述故事迂回导入,提出问题自然导入,欣赏音像情境导入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各有其特点,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而定。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导”这样一个环节,它对设置教学情境,指导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乃至培养学习习惯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是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头,一曲戏的扣人的序幕,一堂课的生动的导入(“导”),同样可以获得相当的艺术效果。
知——即“感知”。它是学习文本的第一步。所谓“感知”,就是在学习(文本和生活)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学习的对象所进行的认识、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粗略的,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一步,以下几个过程便难以进行下去。如何“知”,有哪些规律或方法,这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可对“知”的主要方法作如下概括:
①通过了解行文线索进行感知,如散文教学等;
②通过熟悉文章情节进行感知,如小说、戏剧教学等;
③通过语言学习进行感知,如古诗文教学等;
④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行感知,如实用文等;
⑤通过视频学习进行感知,如对文学名著的学习,可先通过相关视频了解故事梗概等等。
……
悟——即“感悟”。即要求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对文本的深层内容如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有所领悟;并进而对生活、社会乃至人生的本质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学会感悟,运用感悟,是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思想。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悟习惯和感悟能力,使之养成较高的“悟”性。
“悟”的方法也很多。主要有:
从重点词、句入手,感悟语言的内涵;从行文线索入手,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从情节和细节入手,感悟作品的形象;从形象或意境入手感悟作品的主题等等。这些方法,分而言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有时我们对某个内容的感悟,却可以多管齐下,譬如,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就可以从语言、情节和细节等多个方面展开。
赏——即“鉴赏”。即要求学生转换学习的角度,去发现并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情境美、语言美、艺术美等,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鉴赏不同于欣赏:欣赏只是对“美的呈现”的认同和感受,即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种结果;而鉴赏,则需要我们探究这种“美的呈现”的过程、方法和途径等等,它需要我们作更加深入的、细致的分析。
这里的鉴赏,不是指狭义的诗歌鉴赏。这里的“鉴赏”是广义的,它涵盖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文体,譬如,我们可以鉴赏实用文语言的通俗、简洁和流畅,可以鉴赏哲理文的思想、逻辑和理趣,可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等。
究——即“探究”。它是文本学习的深化、细化和拓展。即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疑点、难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等展开研究;也可跳出文本,将目光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从而获得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探究,就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探究,就不会发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
“课堂五字教学法”,既可用于教师常规教学,即按照“五字”的顺序,设计教学环节;又可用于学生解读文本,即按照“知——悟——赏 ——究”的顺序,去解读文本,从而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运用于日常的语文(文本)学习,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供一个必要的方法和思路支撑。且无论是它作为教法还是作为学法,遵循的都是“由浅入深,立体推进,相对独立,互为关联”的原则。遵循这个原则,教者与学者,均可根据教与学的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突出某一方面。譬如诗歌教学,突出的是五字中的“悟”和“赏”,而小说教学,突出的则是“五字”中的“知”与“究”。总之,“五字教学法”为教者和学者提供的只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或模式,按照这个模式设计的教案或学案,就具有相对的规律性和层递性,从而使语文的教与学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与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因此,“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就成为“主体教学”的发展和提升。语文学习,重在活动,重在运用,而“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就成为学生“主体学习”的一个训练,一个检测,一个提升。其实,“三主体”之间,不是对立和割裂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支撑,互为“一体”(即学生的主体能力)的。在这一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有了“主体活动”,就会为学生的“主体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有了“主体写作”,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开展才会更精彩、更有效;而“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主体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 课题实验过程中,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自己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等,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编文集……从2004年到2008年,我们组织了许多规模较大的“主体活动”,开展了多次有意义的“主体写作”:“在当代,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的精彩辩论,折服了在场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不仅让听众受到感动,受到教育,而且也让他们领略到桐中学子的动人风采;“来自乡村(社区)的报告”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报告会,桐城电视台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2010年获安庆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成果二等奖);“春天,我们去看海子”系列活动,更是在古老的校园掀起一股“海子热”、诗歌热(以此为蓝本编辑而成的校本教材于2009年获安庆市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从手抄报到文集”,记录的不仅仅是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更是主体精神的充分体现;《天涯共此时》,收录的不仅仅是诗歌、散文和小说,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一种风采……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后来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震撼并感染了同学们的心,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以我心荐轩辕”大型征文活动在校园悄悄展开。短短三天时间,一百余件作品汇聚在老师案头。同学们在课余阅读作品,评选作品,共选出10件优秀作品,其中有5篇作品在国家级期刊发表。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的主体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仅在2007和2008年两届安徽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获奖作品就有120余件,且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居多。40余件优秀作品收录于《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和《安徽新高考全程复习》等书中。更有许多作品发表于《中学生阅读》《读写天地》《中学生》《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桐城文学》等报刊上。
“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主体教学,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教师,使他们的教学更趋成熟和理性。5年来,课题组老师有5人分别于《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发表教学论文、设计以及课件和教学案例等30余篇(个),并有10几篇论文(课件)等或安庆市及以上论文(课件)评比一、二等奖。
2005年11月,吴幸福老师在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安庆市参加省赛并获三等级奖;2008年12月,陶淑文老师参加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获一等奖;2010年11月,张付红老师参加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大都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其中,胡双全老师被评为安庆市首届和第二届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和安庆市首届名师团成员,并成为“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现已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苏凯老师被评为安庆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陶淑文老师被评为安庆市第三届“教坛新星”,吴幸福老师被评为桐城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
课题研究不仅墙内开花,也在墙外结果,近几年来,不仅在桐城市和安庆市的部分学校,甚至在周边省份的一些学校,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五字教学法”,在教坛新星评选、优质课大赛中运用“五字”设计教学,获得成功。桐城二中的占淑红、朱仲莉、汪玉清,桐城碧峰学校的陈莉,安庆石化一中的周宗富,湖北宜昌二中的彭琼等青年教师,在教坛新星评选和优质课大赛中获得成功,都曾得益于“五字教学法”的有效支持。
更让人欣慰的是,课题研究使广大学生从中大受裨益,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有效方法,而且,他们也敢于走上讲台,尝试“为人师”的快乐。2007年6月,由桐城中学高一(10)和高一(11)班学生组织的“我上讲台做老师”的活动,再次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研究与运用的有效性。由该班赵琪、张哲、于小桐、项萍、吴中惠等同学合作备课并执教的研讨课《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等,受到这两个班全体同学的欢迎和好评,尤其是项萍同学的灵活提问,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让人至今难忘。从中,我们也欣喜地感悟到:只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他们的身上,将会发掘出无尽的创造潜能,闪现可贵的创造精神!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教诲,我辈当躬行之!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期望,定会硕果累累!
“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践行的就是叶老的教育思想。
我们期待着,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皖江大地播种,在江淮大地开花,在长城内外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
这一课题的研究,是基于大语文教育观和素质教育理论之上的,是在新形势下对中学语文教学规律、方法的探索和实践。
研究这个课题的目的,一方面在于让学生获得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让他们感到语文的魅力和学习语文的快乐,从而自觉地去学习语文,运用语文,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语文成为自己人生的伴侣;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让语文教学尽快走出高耗低效的困境,让主体性学习由一种理念成为一种方法和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这一教学模式,涉及到语文教学的三个方面(也可称为三个环节),即“主体教学”、“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而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课堂五字教学法”,因此,“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也可称作“五字三环教学模式”(或称之为“三主体教学模式”)。
先说说“主体教学”。
主体教学的核心是“课堂五字教学法”,即“导——知——悟——赏 ——究”。
导——即“引导、导入”。引之入门,导之以法,使之尽快进入角色,进入文本,进入情境。“导”,主要是教师的任务,“导”可激趣,可有效调动并强化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角色。导入的方法很多,如开门见山直接导入,叙述故事迂回导入,提出问题自然导入,欣赏音像情境导入等等。这些方法和手段,各有其特点,在具体运用过程中,要视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而定。总之,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忽视“导”这样一个环节,它对设置教学情境,指导学习方法,激发学习兴趣,乃至培养学习习惯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就像是一篇文章的精彩开头,一曲戏的扣人的序幕,一堂课的生动的导入(“导”),同样可以获得相当的艺术效果。
知——即“感知”。它是学习文本的第一步。所谓“感知”,就是在学习(文本和生活)的初始阶段,我们对学习的对象所进行的认识、了解的过程。这一过程是粗略的,但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一步,以下几个过程便难以进行下去。如何“知”,有哪些规律或方法,这都是我们研究的内容。通过研究和实践,我们可对“知”的主要方法作如下概括:
①通过了解行文线索进行感知,如散文教学等;
②通过熟悉文章情节进行感知,如小说、戏剧教学等;
③通过语言学习进行感知,如古诗文教学等;
④通过相关知识的了解进行感知,如实用文等;
⑤通过视频学习进行感知,如对文学名著的学习,可先通过相关视频了解故事梗概等等。
……
悟——即“感悟”。即要求学生在“知”的基础上,深入研读文本,对文本的深层内容如思想、情感、价值取向等有所领悟;并进而对生活、社会乃至人生的本质有所认识,有所思考。学会感悟,运用感悟,是新的课程标准中所提出的一个新的教学思想。其实,语文教学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的感悟习惯和感悟能力,使之养成较高的“悟”性。
“悟”的方法也很多。主要有:
从重点词、句入手,感悟语言的内涵;从行文线索入手,感悟作品的内容和思想;从情节和细节入手,感悟作品的形象;从形象或意境入手感悟作品的主题等等。这些方法,分而言之,是可行且有效的。但有时我们对某个内容的感悟,却可以多管齐下,譬如,我们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分析,就可以从语言、情节和细节等多个方面展开。
赏——即“鉴赏”。即要求学生转换学习的角度,去发现并欣赏作品的思想美、情境美、语言美、艺术美等,从而获得美的熏陶和享受。鉴赏不同于欣赏:欣赏只是对“美的呈现”的认同和感受,即我们面对的只是一种结果;而鉴赏,则需要我们探究这种“美的呈现”的过程、方法和途径等等,它需要我们作更加深入的、细致的分析。
这里的鉴赏,不是指狭义的诗歌鉴赏。这里的“鉴赏”是广义的,它涵盖包括诗歌在内的所有文体,譬如,我们可以鉴赏实用文语言的通俗、简洁和流畅,可以鉴赏哲理文的思想、逻辑和理趣,可以鉴赏文学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艺术风格等等。
究——即“探究”。它是文本学习的深化、细化和拓展。即要求学生对文本中的疑点、难点、以及与之相关的一些内容等展开研究;也可跳出文本,将目光转向与之有关的其他方面,从而获得更深、更广、更有价值的东西。没有探究,就不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没有探究,就不会发展和创新。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就是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主体精神。
“课堂五字教学法”,既可用于教师常规教学,即按照“五字”的顺序,设计教学环节;又可用于学生解读文本,即按照“知——悟——赏 ——究”的顺序,去解读文本,从而作为一种基本方法,运用于日常的语文(文本)学习,为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提供一个必要的方法和思路支撑。且无论是它作为教法还是作为学法,遵循的都是“由浅入深,立体推进,相对独立,互为关联”的原则。遵循这个原则,教者与学者,均可根据教与学的内容,有选择、有重点地突出某一方面。譬如诗歌教学,突出的是五字中的“悟”和“赏”,而小说教学,突出的则是“五字”中的“知”与“究”。总之,“五字教学法”为教者和学者提供的只是一种基本的方法或模式,按照这个模式设计的教案或学案,就具有相对的规律性和层递性,从而使语文的教与学回归到理性的轨道上来。通过这种模式进行教与学,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主体能力,从而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在“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突出他们的主体地位,而且注重在具体的语文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发展他们的主体能力。因此,“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就成为“主体教学”的发展和提升。语文学习,重在活动,重在运用,而“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就成为学生“主体学习”的一个训练,一个检测,一个提升。其实,“三主体”之间,不是对立和割裂的,而是互相依存,互相支撑,互为“一体”(即学生的主体能力)的。在这一教学模式研究过程中,我们始终将学生的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来抓。有了“主体活动”,就会为学生的“主体写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思想;有了“主体写作”,学生的“主体活动”的开展才会更精彩、更有效;而“主体活动”和“主体写作”又会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意识和能主体能力的增强,进而促进学生的“主体学习”。 课题实验过程中,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自己组织辩论会、演讲会、报告会等,利用寒暑假进行社会调查,自编自演课本剧,自编文集……从2004年到2008年,我们组织了许多规模较大的“主体活动”,开展了多次有意义的“主体写作”:“在当代,竞争与合作哪个更重要”的精彩辩论,折服了在场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同学;“感恩教育”演讲比赛,声情并茂的演讲效果不仅让听众受到感动,受到教育,而且也让他们领略到桐中学子的动人风采;“来自乡村(社区)的报告”是一场独具特色的报告会,桐城电视台曾为此作了专题报道(2010年获安庆市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成果二等奖);“春天,我们去看海子”系列活动,更是在古老的校园掀起一股“海子热”、诗歌热(以此为蓝本编辑而成的校本教材于2009年获安庆市校本教材评比二等奖);“从手抄报到文集”,记录的不仅仅是同学们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过程和成果,更是主体精神的充分体现;《天涯共此时》,收录的不仅仅是诗歌、散文和小说,更是他们的一种精神,一种风采……
2008年5月,汶川特大地震以及后来在抗震救灾中涌现出的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震撼并感染了同学们的心,在老师的引导下,“我以我心荐轩辕”大型征文活动在校园悄悄展开。短短三天时间,一百余件作品汇聚在老师案头。同学们在课余阅读作品,评选作品,共选出10件优秀作品,其中有5篇作品在国家级期刊发表。
近几年来,由于大量的主体活动的开展,为同学们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仅在2007和2008年两届安徽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中,课题实验班级的学生获奖作品就有120余件,且获一、二等奖的作品居多。40余件优秀作品收录于《新课程议论文写作实验教本》和《安徽新高考全程复习》等书中。更有许多作品发表于《中学生阅读》《读写天地》《中学生》《新安晚报》《安徽青年报》《桐城文学》等报刊上。
“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不仅有效地推动了主体教学,促进了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且,在这个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培养了一大批年轻教师,使他们的教学更趋成熟和理性。5年来,课题组老师有5人分别于《语文教学通讯》《语文教学研究》《语文学习》《中学语文教学》《中国多媒体教学学报》发表教学论文、设计以及课件和教学案例等30余篇(个),并有10几篇论文(课件)等或安庆市及以上论文(课件)评比一、二等奖。
2005年11月,吴幸福老师在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中获一等奖,并代表安庆市参加省赛并获三等级奖;2008年12月,陶淑文老师参加安徽省高中语文优质课大奖赛,获一等奖;2010年11月,张付红老师参加安庆市高中语文优质课大赛获一等奖。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大都成为学校的教学骨干,其中,胡双全老师被评为安庆市首届和第二届高中语文学科带头人和安庆市首届名师团成员,并成为“安庆市名师工作室”主持人之一,现已被评为安徽省特级教师;苏凯老师被评为安庆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陶淑文老师被评为安庆市第三届“教坛新星”,吴幸福老师被评为桐城市第二届“学科带头人”……
课题研究不仅墙内开花,也在墙外结果,近几年来,不仅在桐城市和安庆市的部分学校,甚至在周边省份的一些学校,不少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尝试运用“五字教学法”,在教坛新星评选、优质课大赛中运用“五字”设计教学,获得成功。桐城二中的占淑红、朱仲莉、汪玉清,桐城碧峰学校的陈莉,安庆石化一中的周宗富,湖北宜昌二中的彭琼等青年教师,在教坛新星评选和优质课大赛中获得成功,都曾得益于“五字教学法”的有效支持。
更让人欣慰的是,课题研究使广大学生从中大受裨益,他们不仅掌握了语文学习的一些有效方法,而且,他们也敢于走上讲台,尝试“为人师”的快乐。2007年6月,由桐城中学高一(10)和高一(11)班学生组织的“我上讲台做老师”的活动,再次证明这一教学模式研究与运用的有效性。由该班赵琪、张哲、于小桐、项萍、吴中惠等同学合作备课并执教的研讨课《苏武传》《张衡传》《李贺小传》等,受到这两个班全体同学的欢迎和好评,尤其是项萍同学的灵活提问,将师生互动推向高潮,让人至今难忘。从中,我们也欣喜地感悟到:只要让我们的学生真正掌握了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热情,在他们的身上,将会发掘出无尽的创造潜能,闪现可贵的创造精神!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教诲,我辈当躬行之!
“教是为了不教”,叶老的期望,定会硕果累累!
“中学语文主体性发展教学模式研究”,践行的就是叶老的教育思想。
我们期待着,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在皖江大地播种,在江淮大地开花,在长城内外收获……
(作者单位:安徽省桐城市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