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助力”点燃脱贫攻坚青春引擎

来源 :中国共青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shua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0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地处福建省东北部的宁德,曾是全国18个集中连片贫困区之一,一度被称作中国东南沿海“黄金断裂带”。30多年来,宁德以“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成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成功实践,“宁德模式”被誉为“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典范”。
  为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团宁德市委在中共宁德市委和团福建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通过“三个助力”主动融入全市扶贫工作格局,动员团员青年为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作出积极贡献。

助力创新创业 激发产业发展新活力


  产业兴旺,乡村才能振兴。为了让青年创新创业活力成为带动乡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团宁德市委在综合调研宁德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摸底宁德青年创业领域和普遍难题后,将帮扶农村创业青年作为重要发力点,助力乡村振兴。
  青年创业处在起步阶段时,常常遇上关键技术和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对此,团宁德市委积极对接福建省农科院,2018年建立青年农业专家实践基地示范项目,针对宁德市6個省级扶贫开发县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有农业技术需求的创业青年企业、合作社、农场设立了10个项目,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关系。两年来,青年农业专家实践基地项目共引进示范新品种、新技术49个,示范推广种植面积435亩,畜禽5.9万羽,开展技术培训15场,受训人数300多人,解决技术难题23项。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新增经济效益540.4万元,带动贫困户脱贫45户。
  为进一步提升青年创业综合能力,2011年团宁德市委建立了青年创新创业顾问和导师团队,聘用126名法律、金融、技术、财税等领域专家和企业家,为创业青年提供项目论证、政策咨询、技术支持、金融帮扶和财务法律等陪伴式创业服务,创业导师为青年提供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达到5600多小时,完成了105个青年创业项目的巡诊、66个项目的实地考察。
  除了创业能力,创业资本资金也是影响青年创业的一大瓶颈。对此,团宁德市委深化“银团合作”,每年选派10名以上优秀金融青年干部赴市县级团委兼职,实现了9个县(市、区)挂职全覆盖,为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提供金融扶持。通过开展“陇上行+线上行”轻骑兵活动,为辖区“多形式、广覆盖、强服务”的普惠金融服务网络提供重要补充,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提供有力支撑。
  在团市委的不断帮扶和推动下,宁德市青年创业协会269名返乡创业青年的企业规模不断扩大,涌现出一批优秀创业青年,他们不断反哺家乡发展,带动乡亲们共同致富。
  宁德市“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工作成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其中,曾耀、余海燕、林恩辉、缪带弟4名青年连续两届获评“全国农村青年致富带头人”,不断反哺家乡发展,带动村民共同富裕;陈清、姚丽云等多名创业青年典型事迹被媒体宣传报道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为进一步激发农村创业青年的责任感和使命感,2019年“宁德共青团”微信公众号开设了“闽青创客”专栏,通过图文视频、互动游戏等方式讲述农村青年创业者的故事,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引导更多农村青年创业致富。

助力人才回归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力


  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活力、最具创造性的群体,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面对农村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缺少人才的发展短板,团宁德市委充分发挥团组织网络优势,整合各方青年智力资源,为农村发展提供人才动力。
  “宁智回归”工程是宁德市实施的人才强市战略,旨在吸引在外人才回归家乡,助推宁德经济社会加快发展。2019年以来,团宁德市委通过全面摸底闽东籍在外大学生信息,共收集名单5222人,其中包含985高校892人、211高校1495人、省内部分重点高校2835人,在全省首创返家乡宁德籍大学生兼任基层党团岗位工作。两年来,团宁德市委联合有关部门,面向全国高校招募561名宁德籍在校大学生赴全市乡镇(街道)、社区开展兼职锻炼,采取“五个一”措施,即组织一系列宁德籍大学生学习新思想活动、建立一个宁德籍在外大学生信息库、举办一系列宁德籍在外学子返乡实践营、选拔一批驻校学生团工委负责人和开展一次宁德籍大学生“返家乡”社会实践活动,积极主动联系服务闽东籍大学生,得到广泛好评。
  除了直接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实践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家乡的归属感、对农村的认同感,“返家乡、助脱贫、献青春”的就业择业观正影响着他们的职业规划。
  除了本地籍在校大学生,团宁德市委进一步借力全国高校科研资源,广泛吸纳人才助力宁德乡村振兴工作。2019年暑假期间,“追寻初心·服务宁德”百所高校千名师生闽东行活动吸引了全国各地高校的102支社会实践队、1095名师生来到闽东乡村一线,他们围绕农村脱贫攻坚、党建引领、美丽乡村等102个实践课题,累计撰写专业性较强、现实意义较高的乡村振兴调研报告62篇。其中,清华大学社会实践队帮助福鼎市嵛山镇进行民宿开发方案设计、房屋立面改造、美丽巷道建设,打造风格独特的海岛民宿集群;南京大学暑期社会实践队参与寿宁县竹管垅乡茶产业策划、空间规划,以及当地白茶品牌形象及包装的身份化设计等特色规划;保定学院实践团队借助无人机等工具,开展“绘制手绘旅游地图”“拍摄文旅资源宣传片”等实践活动,激发乡村旅游新活力。
  “用两年的时间,做一件终身难忘的事情”是一群大学生志愿者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近年来,毕业后选择到欠发达地区参与志愿服务,成了宁德籍大学生的“新时尚”。每年3月,团宁德市委面向全市乡镇摸底,根据各地发展情况确定约78个条件较为困难的乡镇和农村学校,分门别类梳理教育、医疗、规划等专业需求,招募符合条件的高校毕业生参与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受到了广大青年的高度关注。志愿者深入基层开展为期两年的志愿服务,服务内容覆盖乡村基层党建、精神文明、扶贫开发、强农富农等各项工作。   为进一步保障项目规范科学运行,团宁德市委积极创新大学生志愿者招募、日常管理等工作机制,引导志愿者扎根一线,有力助推基层发展,受到社会各界肯定。2018年12月,《福建青年》刊发了《争当制度创新的先行者——宁德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项目改革初显成效》一文,推广宁德做法;2019年7月,宁德市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代表等5人在福建省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欠发达地区计划优秀事迹宣讲会暨志愿者出征仪式上作典型发言,交流经验。

助力资源整合 激起智志双扶新合力


  扶贫必扶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來,增强青少年学生的“志”与“智”,支持贫困家庭子女、贫困地区留守儿童接受更多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根本途径。近年来,团宁德市委集合社会各方力量,为贫困青少年、留守儿童送去生活上的救助、精神上的关怀、学习上的帮助,积极对接福建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为4所山区学校捐赠校园净水设备,帮助改善山区孩子的饮水条件。
  2003年,团宁德市委牵头组织发起“希望工程-阳光助学行动”,10余年来,全市多方募集“希望工程-阳光助学行动”项目资金5716.09万元,直接资助了28629名贫困学生。2019年,团宁德市委创新形式,发起了《您转发一次,爱心企业多捐5元!一起为宁德学子圆大学梦!》网络助学活动,短时间内超过2.4万网民转发助力,号召更多市民关心关爱宁德贫困学子。2020年宁德市阳光助学行动将直接资助190名大学贫困新生和高中贫困新生,预计资助金额40万元,目前项目筹集资金已陆续到位。不止于阳光助学,希望工程还为宁德孩子们带来了别样的温暖:捐建、修缮希望小学54所;帮扶、慰问孤儿、留守儿童、残障儿童2000多人次……
  激发贫困学子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是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力量。团宁德市委联动宁德师范学院、市检察院、市青年联合会等多部门多单位,针对乡村及困难青少年群体开展了“热爱宁德 共享蓝天”农民工子女夏令营、“法治助学育人 托起明天的太阳”留守儿童普法教育、“闽东之光”文艺理论宣讲等一系列实践教育活动,不断提升青少年的获得感和幸福感。2019年7月,高考600分以上的准大学新生与2000多名家庭经济困难高中毕业班学生面对面交流座谈23场,交流学习经验;2019年12月,宁德市团属社工机构志愿者暨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走进下党希望学校,为缺少家庭关爱的留守儿童进行心理疏导;2019年12月,在“宝贝出村”活动中,宁德市青联委员与来自蕉城区赤溪镇的15名留守儿童代表共同参观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宁德市科普中心,体验了团队素质拓展活动……智志双扶,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青春力量。
其他文献
大力推进从严治团,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是共青团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的重要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团中央新一届领导班子成员集体谈话时强调,要切实落实从严治团要求,做到“政治上要严”“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要严”“团员队伍建设也要严”。  近年来,在共青团全面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团广西区委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自觉对标从严治党要求,按照“三转、三抓、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东北农业大学团委结合大学生骨干的成长规律和实际需求,围绕坚定理想信念、锤炼高尚品格、推进东北振兴等方面,以透彻的学理分析回应青年学生思想困惑,引导青年學生牢固树立“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的责任意识和担当。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结合  东北农业大学团委在注重
期刊
创新“组织设置”,知道三个“在哪里”。知道“青年在哪里”。下发《青年调查信息采集表》,经调查,全县共有在校生29828人。除學生外,现有14-35岁青年25876人,其中,14-28岁青年11282人,29-35岁青年14594人;外出务工青年10597人,在县内青年15279人(其中,在县城内务工青年1488人、机关事业单位35周岁以下青年1526人、在工业园区务工35周岁以下青年294人)。知
期刊
7月22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视察指导工作,先后到四平、长春两地,深入农村、社区、科技园区、企业、军队,就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推进东北振兴、谋划“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进行调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期间所作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立足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大背景,立足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的大格局,立足于“十四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东北振兴发展的大战略,提出了
期刊
近年来,按照团中央工作部署,团吉林省委坚持把12355青少年服务台作为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主阵地抓建设,作为了解青少年诉求的主渠道谋发展,作为联系青少年的主桥梁促创新,打通工作痛点,优化区域布局,集中优势资源,建立了全省统一的12355青少年服务热线,整合多方力量,为青少年提供专业维权服务。省委书记巴音朝鲁、省委副书记高广滨亲临团省委12355青少年服务台视察指导。集中统筹抓建设,建立“1+2+N
期刊
作为黑龙江省唯一一所全国“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全国首届文明校园,哈尔滨师范大学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导向,统筹育人资源和育人力量,基于学校“112349”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实施“理想信念铸魂、专业情志奠基、实践能力提升、思想文化浸润、劳动教育淬炼”育人工程,服务青年学生成长成才。  2007年,学校作为首批全国“青年
期刊
作为全国共青团基层组织改革18个综合试点区县之一,哈尔滨市道里区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对黑龙江两次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聚焦团的组织体系建设、聚焦党团队造血输血、聚焦团的作用发挥,全面建强基层团组织。  聚焦团的组织体系建设“固本强基”。打破地域、行业、体系壁垒,建立了道里区乡镇联合团工委、区教育团工委、区青年社会组织团工委以及中央大街等5个商圈团工委,组建了覆盖全区23个街道、镇的团建指导员队伍,实现组
期刊
黑龙江大学团委紧密结合当代青年思想特点和现实需求,深入实施“青年思想教育计划、青年人才培养计划、青年文化发展计划”,努力建设“更富营养、更接地气、更有温度、更具活力”的团组织,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构筑青年一代的强大精神支柱,引导青年学子听党话、跟党走。把好理想信念“总开关” 构筑信仰之基  学校以获批成为团中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基地为契机,加强青年工作的理论探索,积极开展重大课题
期刊
团牡丹江市委始终将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摆在重要位置,努力营造支持青年就业创业良好环境,构建促进青年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切实提升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工作实效,更好展现团的组织力、引领力、服务力和大局贡献度。整合建設实体服务阵地,打造“青创园”  创建“市青年就业服务中心”,为青年求职者提供人才招聘、技能培训、职业规划“一站式”综合性就业服务。不断强化“青创大厦”综合服务功能,引入第三方专业运营机构为青年创
期刊
青年技能人才队伍是技工人才中的生力军,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强大支撑与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全社会弘扬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激励广大青年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团齐齐哈尔市委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技能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新发展理念,践行人才强国战略,解放思想、整合资源、聚焦中心,全方位畅通青年职业技能成长的快车道。以“五小”系列活动为牵引,打造青年职业技能提升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