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養成良好习惯。”通过数学的训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提出的。只有具备良好学习习惯,才能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创新的能力。在我看来,培养数学学习习惯最佳时期便是小学阶段,习惯教育更应作为小学阶段最主要的目的之一。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1、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较好掌握所学内容;2、计算时马虎大意,经常出错;3、审题不仔细,对题的理解有偏差;4、作业不能独立思考,及时完成;5、对做错的题目,不及时纠正等。因此,联系本身的教育体会,针对怎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谈几点感触:
一、良好的倾听习惯
优秀的倾听习惯,不仅是获取学问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相比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将对其学习数学起着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时,一定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唤醒,将积极参与,用心倾听,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的能力。其中,兴趣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在课堂上,我将试着沉闷的纯知识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猜一猜”活动中学习三角形分类,教材中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1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2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到第三幅图,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我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在有趣的数学中,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显得更有味道。
二、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求解数学题时,对所求问题进行周密详尽的剖析与一题多解、多思、多变的训练是分不开的,甚至可说若无周密详尽的剖析不会有一题多解,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一题多思、一题多变。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发散性等,是学生具有优秀思维的表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体现在是否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
对于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我主要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每次讲题都要求学生说出题目有几个问题,分别让我们求什么;其次,在题中标注出关键字,整理脑海中的知识,列式计算;再次,把所求答案代入检验,并再次读题目,看是否违反常识,是否合理;最后,尝试用其他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多思、多变。
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独立思考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运用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并对所学知识经由自身思考,提出不同观点的习惯。
首先,教师需有意识培育学生积极地动脑、独立思考良好学习习惯。教导新课时,教师在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好奇心的同时,更要善于提出引发学生动脑的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只有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发现。其次,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如在《鸡兔同笼》学习中的一题:鸡兔同笼,有30个头,70只脚,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对该题的学习,教师通过画图、画表、直接列算式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分析时着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假设它们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30×2=60(只),与题目中脚的数量相差10只,那么这10只脚应该是补充给兔子的,进而推算出鸡与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课下继续思考,若假设全是兔,应怎么计算。当学生养成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良好的温习习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因此,在我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我就会要求我的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做一件事情——“放电影”。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在入睡前想一想今天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哪些还不太会的在脑海中再想一想,实在不会的明天来学校问同学或老师。这样的话既能及时温故旧知,加深记忆力,还能及时把不懂的知识搞懂,真是一举两得。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吸收知识能力,教师需在重视结合现实的指导的同时,关注学生训练的持之以恒,使其始终贯穿在教与学过程中。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皆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今后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探索。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1、上课不认真听讲,不能较好掌握所学内容;2、计算时马虎大意,经常出错;3、审题不仔细,对题的理解有偏差;4、作业不能独立思考,及时完成;5、对做错的题目,不及时纠正等。因此,联系本身的教育体会,针对怎么培养学生数学学习习惯谈几点感触:
一、良好的倾听习惯
优秀的倾听习惯,不仅是获取学问的前提,更是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基础。作为小学数学教师,相比教会学生知识,让学生学会认真倾听将对其学习数学起着关键作用。在培养学生养成倾听习惯时,一定要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旦被唤醒,将积极参与,用心倾听,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前提下,培养学生聚精会神的能力。其中,兴趣是专心倾听的根本。因此,在课堂上,我将试着沉闷的纯知识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以便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猜一猜”活动中学习三角形分类,教材中设计了“猜一猜”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下面的三角形各露出了一个角,你能猜出它们各是什么三角形吗?”学生1试探性地回答:“只露出一个直角,它是直角三角形。”当从口袋中取出三角形纸片时,同学们不约而同地喊了一声:“耶,猜对了!” 学生2站起来:“只露出一个钝角,它一定是钝角三角形。”“又猜对啦!”同学们的积极性一下子就激发起来了。到第三幅图,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只露出一个锐角,它一定是锐角三角形。” “肯定吗?”我追问了一句,同学们陷入沉思。“不一定。”有人忍耐不住,喊出来。当老师把只露出一个锐角的直角三角形纸片高高举起的时候,再也没有人喊是锐角三角形了。在“猜一猜”活动中,同学们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在有趣的数学中,孩子们积极主动的探索显得更有味道。
二、良好的审题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审题习惯,为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奠定基础。求解数学题时,对所求问题进行周密详尽的剖析与一题多解、多思、多变的训练是分不开的,甚至可说若无周密详尽的剖析不会有一题多解,也不可能进行有效的一题多思、一题多变。思维的灵活性、周密性、发散性等,是学生具有优秀思维的表现。学生思维能力的强弱,往往体现在是否具有优秀的思维品质。
对于学生审题习惯的培养,我主要采取以下步骤:首先,每次讲题都要求学生说出题目有几个问题,分别让我们求什么;其次,在题中标注出关键字,整理脑海中的知识,列式计算;再次,把所求答案代入检验,并再次读题目,看是否违反常识,是否合理;最后,尝试用其他方式解决这一问题,争取做到一题多解、多思、多变。
三、良好的独立思考习惯
赞可夫曾说“教会学生思考、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独立思考习惯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当中,运用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并对所学知识经由自身思考,提出不同观点的习惯。
首先,教师需有意识培育学生积极地动脑、独立思考良好学习习惯。教导新课时,教师在激发学生对所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好奇心的同时,更要善于提出引发学生动脑的问题。独立思考的能力首先表现在怀疑的精神上。只有敢于提出新问题、新思想、新方法,才可能有创造性的发现。其次,给予学生充裕的思考时间,鼓励学生积极主动的多角度探寻解决问题方法,促进思维能力的生成与发展。如在《鸡兔同笼》学习中的一题:鸡兔同笼,有30个头,70只脚,鸡与兔各有多少只?对该题的学习,教师通过画图、画表、直接列算式等多种途径鼓励学生积极独立思考,寻求答案。分析时着重关注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假设它们全是鸡,那么脚的总数是30×2=60(只),与题目中脚的数量相差10只,那么这10只脚应该是补充给兔子的,进而推算出鸡与兔各有多少只。让学生课下继续思考,若假设全是兔,应怎么计算。当学生养成积极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就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良好的温习习惯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并不是均匀的。遗忘的进程很快,并且先快后慢。观察曲线,你会发现,学得的知识在一天后,如不抓紧复习,就只剩下原来的25%。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因此,在我的第一堂数学课上,我就会要求我的学生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做一件事情——“放电影”。顾名思义,就是让孩子们在入睡前想一想今天都学习了哪些知识?哪些还不太会的在脑海中再想一想,实在不会的明天来学校问同学或老师。这样的话既能及时温故旧知,加深记忆力,还能及时把不懂的知识搞懂,真是一举两得。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更有利于提高吸收知识能力,教师需在重视结合现实的指导的同时,关注学生训练的持之以恒,使其始终贯穿在教与学过程中。良好数学学习习惯对学生适应未来的学习和生活皆有重大现实意义。在今后教学中,我还将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