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领学生仰望语言的天空(上)

来源 :作文周刊(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vy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感作为一种语言修养,是在长期的语言感受和语言运用中形成的对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语感敏锐的人不仅能迅速领会语言文字所传递的真实信息,而且能较准确地捕捉到文本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在运用语言时,能够更准确自如地表情达意——说话时从容得体,写文章时信手拈来。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先生曾说:“语感是一切文字的基础。”
  然而长期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存在着这样的怪现象:课堂上有“以德育人”的政治味儿,有“生活本真”的科学味儿,却少了地地道道的语文味儿。很多时候我们忽视了文本的语言语义,忽视了蕴含其中的作者的情感,忽视了作品的独特意境,我们热心地为他人作“嫁衣裳”,却不知自己也“待字闺中”,正当好年华。
  也有部分语文教师充分认识到了语感的重要性,也较重视对学生语感的培养并在语文教学中积极对学生进行了语感训练,但培养方式仅仅停留在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层面上。大部分教师虽然注重朗读技巧的灌输,期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却忽视了文本背后作者的鲜活的心灵;注重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提高,认为“语文是写出来的”,却不知语文学习是与思维训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笔者认为,要想让学生的语感“更上一层楼”,进一步品赏到文学作品的魅力,僅有“听、说、读、写”的语感实践是不够的,还需将学生的学习提高到一种有意识的状态,提升到一种理性的状态,在自觉理性地学习之后,终能领会到“感性”的魅力。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究,颇有成效:
  一、立足生活体验,习得语感
  语言的学习往往带有浓厚的经验色彩和强烈的个人体验,只有立足生活体验,才能领会言语背后作者的思想与情感,从而习得语感。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教学需要创设特定的言语情境,让学生结合自己过往的所见、所闻、所感,积极地“以己之心度人之志”,从而对文本作出诠释。
  人教版《外国诗两首》一课中收录了莱蒙托夫的《祖国》和休斯的《黑人谈河流》,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于祖国诚挚的爱,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但是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笔者抛出一问:“两首诗分别把爱国比作奇异的爱情和深邃的河流,如果是你,你会把爱国比作什么?”如此就把抽象的爱国情感化作了具体的生活体验和情感体验,有的学生将其比作“太阳”,有的认为可以比作“早春的小草”……学生个性思维的光芒被点亮了,对文本的理解得以加强,语感的习得也就水到渠成。这正像《红楼梦》中香菱学诗的感悟一样:“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做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在这里,香菱联系了自己进京时所见的黄昏时分乡村的景象,悟到了诗歌的“真滋味”,她把抽象的诗歌意象和自己的生活体验结合起来,让感性的体验上升到理性的高度,自己也获得了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笔者相信,人们对话语系统的敏锐感觉和对生活的敏锐感受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教学时,教师如果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进而引导学生对语言的感悟,学生的语感必将更加深刻和丰富。
  二、结合语文知识,收获语感
  阅读教学,新课标要求要“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要能“根据语境揣摩语句含义,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帮助理解结构复杂、含义丰富的语句,体会精彩语句的表现力”。
  培养学生语感,就是要让学生多接触文本,多触摸语言。例如在诗歌教学中,多数教师只注重朗读,注重重音节奏的指导,注重语气语调的提示,坚信“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殊不知,读书有三到,眼到,心到,口到。笔者认为,从词语入手,准确理解词义,看似简单,实则不凡,因为唯有如此,才能夯实学生语感的基石。
  如余光中先生的《乡愁》一诗中,最打动人心的是那半生漂泊无依,浓得化不开的离愁别绪,正如诗人所说的:“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在那一片厚土”。这份愁绪,对于十五六岁、没有离家经历的少年来说,很难有深刻体会。要想真正走进这首诗,就一定要在咬文嚼字中体会文本的融融的意趣及含蓄蕴藉的情感。课堂上,笔者问学生:“诗歌中有一个字出现了多次,那就是‘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头’字,读一读,然后谈一谈你的感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这头’‘那头’感觉距离很遥远。”“相爱却又分离,诗人内心的伤感尽在这一字之中。”“‘头’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的乡愁是聚集的。”“‘头’字显示出诗人的乡愁是非常厚重的。”
  正所谓:“语忌直,意忌浅,咏忌露,味忌短。”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认知文本语言,结合文本的语言环境,对关键字词反复地揣摩,领悟该词在文本中的意思,这样一来,我们的语文课堂就会更加有声有色,学生语感的形成才会水到渠成。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体会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篇章结构的特点,以及文本的写作手法的多样,让内容美、形式美等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可感。教育家叶圣陶曾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从写作角度来说,《乡愁》一诗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四个意象,构成了整首诗真诚柔和的感情基调。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感,在这里,诗人把这种抽象的情感寄托到了具体可感的四种事物上。这四种事物有漂泊、有分离、还有诀别,通过描写,思乡恋国的乡愁很容易被读者体会到,具有意象之美。此外,这四种意象是按照从小到大、从昨到今的顺序排列的,便于学生领会诗歌的结构之美。
  感知了作者的写作手法,犹如找到了一块敲门砖,持此敲门砖,学生得以站在了一定的高度,与作者的心灵碰撞,被作者的感情感动,获得语感自然是水到渠成。
  【作者单位:浙江省浦江县仙华外国语学校】
其他文献
拿什么来稳定民办中小学教师队伍?丰厚的薪酬,优越的食宿条件,高额的奖励?靠这些影响教师物质生活的外在条件真的有效吗?真的能持久吗?  年级组长没人当,班主任没人愿意干,接送工作安排不下去,相关领导反复做工作收效甚微,话一说重就要离职或辞职……更有甚者,有的学校开学几周还缺老师,这是当前民办中小学普遍存在的现象。民办学校出现这样的问题,意味着民办学校教师岗位已不是香饽饽,也意味着教师已经把自己与学校
期刊
伟伟是我班的一名学生,他秉性善良,聪明伶俐,一、二年级时成绩优异,但性格散漫,进入三年级后,学习成绩直线下降。与家长沟通得知,每天作业虽然不多,绝大多数同学都能在一个小时内完成,但伟伟每天都磨磨蹭蹭写到九点多,有时晚上太困了,就第二天早上起来再写。  虽然伟伟每次都能完成家庭作业,但是这种写作业的方式让我听后既心疼又着急。三年级是个分水岭,学习习惯尤为重要,随着学习内容增多,学习难度加大,成绩一旦
期刊
在我从教的十几个年头里,曾经拜过几次师,我的每位师傅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专长,他们在教育教学方面对我有很大的帮助。而今,一位初登讲台的小刘老师要拜我为师,我心里“好为人师”的情绪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出来,当即爽快地答应了她的恳求。  作为师傅,我该教给她什么技艺才能使她快速地成长呢?  是人格魅力?我这人虽不算缺德,但也有不少缺点,比如不怎么注重外在形象,不善于和领导打交道,做事快却毛糙,还有那么一点点自
期刊
【教学目标】  通过研读课文,结合诗中人物形象分析,挖掘诗歌的现实意义,实现经典作品的现实回归。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透过生活的表象了解生活的本质及人性的复杂,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从经典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身上辨别善恶美丑,净化心灵。  【课堂实录】  师: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诗经》的有关常识,复习了《诗经》“赋、比、兴”的手法,梳理了《
期刊
“截至2016年2月,中国约有6000人正在实践‘在家上学’,约5万名家长有意尝试这一教育模式。”在2月23日举行的“第二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新闻发布会”上,21世纪教育研究院特约研究员、江苏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王佳佳发布了上述调查。  此前,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4)》显示,2013年实践“在家上学”者的规模约为2000人。据王佳佳计算,自2013年初至2017年初,
期刊
教了二十多年书,也带过许多个班,当过很多个班的班主任。今年是第三次教四班,也是第一次当四班的班主任。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后  “老师,我这次考得真差,前三十与我无缘了。”孟某一脸失望沮丧。  “没事,还有下次。”我轻描淡写地说着。  “听说你同桌进步不小呀,是真的吗?”我试探着问旁边的小于同学。  “那当然,人家可是下了‘血本’的。”小于斩钉截铁道。  第一次阶段性检测之后让我明白:别人同情我接了
期刊
笔者在高中讲台上站了二十多个春秋,在较长一段时间里习惯于以知识灌输为中心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模式,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但教学质量不尽如人意。笔者也曾尝试过进行局部课改,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转变教学理念,也未能针对时弊进行一些大胆的课堂创新,故其效果不明显。近些年来,笔者反复认真学习“课程标准”,细细领会其“以生为本”的内涵,虚心向各位同仁学习,深刻反思自己,逐步转变教学理念,稳步进行课改,尝到了
期刊
16岁的武亦姝登顶诗词大会,成为第二季诗词大会的总擂主。透过荧屏,看着与我的学生年龄相当的武亦姝,身为语文老师的我感慨良多。  每个民族都懂得自己民族语言的重要,泱泱华夏也不例外,我等语文教师应该自信自豪才对,可事实上,我们却备受质疑。武亦姝同学所在的上海复旦大学附中的语文学科主任黄荣华面对媒体时感慨传承中华文化的艰难,他也曾多次受到质疑:“背这些诗词有什么用?”  我不想用“無用之用方为大用”“
期刊
面对解读文本的误区,又有哪些应对的策略和方法呢?  一、内容和表达并重,谋求思想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传统的文本解读侧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课文内容,注重对内容的分析和价值的判断,旨在帮助学生获取文本的思想意义和情感体验,而对课文是怎么写的,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方法,为什么这样写,往往省略,或者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期刊
新基础教育理念要求课堂教学的主体为学生,教师要把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还要具有艺术教学的能力。如此一来,教师才能对课堂教学科学调控,才能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心理效应是心理学家们探索研究的成果,它能够客观地反映多数人的心理共性,其中很多效应为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提供了理论参考,对学科教师也有着深刻启示。心理效应对学校教育教学的影响不可低估,如果教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