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

来源 :今日财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ben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人们越来越强烈地感觉到加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道德力量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提高民族整体素质,可以为政治清正廉明奠定基础,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为社会幸福和谐添砖加瓦。
  一、推进新时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为政治清正廉明奠定基础
  社会主义道德是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有利于“以德治国”的实施,促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对于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促进我国政治的清正廉明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政治建设、党风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党性原则的基础,它能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提升每一名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素质和道德水平,它可以使每一位共产党员自警自重、自励自省、严于律己,一身正气,培养出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自觉抵御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从源头上不能腐、不敢腐到不想腐,从而保持自身的坚定性、先进性和纯洁性。
  (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为经济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自主性和竞争性等原则,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发育不成熟、市场运作法规不健全的情况下,就有可能衍生出某些消极的腐败的不道德事物,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假冒伪劣等等,对这些負面效应放任自流,其后果是不堪设想的,不仅损害了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不能保证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会造成经济活动的无效率或低效率,增加了经营成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法制化、规范化的经济运行体系,道德建设应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基础,只有在法律法规以及职业道德准则的规范下,才能保证公平的竞争和经营者、消费者的正当权益,促进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有序的运行。因此要建设健康良性运作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应建设与之相适应相促进的社会主义道德,这样才能正确地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规律,培养也更多地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才。
  (三)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为社会幸福和谐添砖加瓦
  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可以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基础,提升每个人的道德自觉意识,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并逐渐深入人心。它可以促进人际和谐,心理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使人们具有明确的是非善恶,美丑荣辱观念,并把团结友爱、助人为乐、见义勇为、急公好义、敬老爱幼、邻里相济、家庭和睦等社会道德规范落到实处,从而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也能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从根本上杜绝犯罪的思想根源,并增强人民大众的整体素质,对整个国家的长远发展,对更好地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四有公民,都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这也能进一步提升民族凝聚力,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优势,增强中华文化的影响力,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虽然当前我国改革在不断地深入推进,市场经济也逐渐的完善,但社会上还普遍存在一些社会道德失范与滑坡现象,这主要由于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期转型阶段,多元价值观念交织,各种矛盾冲突激烈,这都对人类共同的价值标准、普遍的道德规约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人类精神领域内呈现出空前的混乱与迷茫,因此进行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成完善的道德体系势在必行。
  二、加强新时代道德建设,促进文化繁荣的有效途径
  (一)扬弃中西道德,倡导核心价值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需要建立一个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趋于完善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必须得构建一套完整的道德理论框架,可以在批判地继承中华传统优秀道德理论,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的道德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无疑是当今社会道德建设最好的理论引领,它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指导公民道德建设,保持公民道德建设的正确方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核心理念,引领社会道德思潮,以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价值目标,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以树立社会主义荣誉观为基础工程,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逐步建立日益完善、反映不同层次和不同职业要求,具有很强引导力和规范力的道德体系。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应发挥自己的优势,通过提高自己民族的创造能力,发展和张扬自己的个性来加强道德建设,为我所用、择善而从,既大胆吸收借鉴一切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有益经验和优秀成果,又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和原则,保持民族特色,有效抵制腐朽思想道德的侵蚀。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道德建设史,存留了丰富的道德建设理念和方式方法,中华文化胸襟博大、海纳百川,因兼收并蓄而丰富多彩,我们需要重新发掘中国道德历史文化的积淀,深深地扎根于民族文化的传统根基,传承民族的精神价值。
  同时,在全球化日益加快加深的当今时代,道德的发展更离不开同世界各种文明的对话,应积极适应世界文化交流、交锋更加频繁的新趋势,着眼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的长远发展,以更加自信的心态,更加开阔的视野,使得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阶级的道德文化之间相互继承与融合,相互借鉴与发展。西方先进道德的中的优势与长处比比皆是,西方道德价值观也有与市场经济、现代化生活相适应并积极促进其发展的一面,如博爱精神,契约伦理精神,崇尚科学的伦理道德观等,尤其值得一说的是,西方发达国家由于有着较长的工业发展史,积累了长期公共生活的经验,因此它的公德建设方面的经验优势更为突出,社会公德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主要道德规范,它更多的是处理人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紧迫的任务,我们必须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新形势下道德建设的特点和规律,把公民道德建设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完善保护机制,营造展示环境
  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必须有一套严格的法律和制度来规范和保障,以法治之力 扶起“摔倒的道德”,切实消除人们行善的后顾之忧,让“好人免责”有法可依,“好人好报”蔚然成风。这首先要不断完善法律法规,加快制度建设的长效机制,如让食品安全有法可操作,有标准可整合,既要补漏,更应从严,还应建立可追溯管理模式,让道德败坏者受到法律的严惩和社会的唾弃;旅游产业方面应着力解决游客旅游维权难的问题,建立更快捷的投诉反馈机制,让“旅游、工商、公安”等多部门联动整治,出现纠纷能够“快速结案”,用系统的制度呵护良心,用严苛的法律捍卫道德。
  其次,要综合运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发挥政府、企业和市民的积极作用,建立和完善城市思想道德建设的制度体系,营造扶正祛邪、扬善惩恶的社会氛围,建立健全“好人有好报,恶人有恶报”的长效机制,着重深化公共领域的改革,不断增强社会的民主程度,尽可能地下放过度集中的公共权力,广泛推进社会自治,如在“反家暴”方面,妇联组织就可探索性成立“反家暴联盟”,通过公安、民政、医院、学校等社会力量联手,积极发挥民间社会组织的作用,发现并制止家暴行为,并参与到预防和制止家暴中来。
  再次,应承认家规家训、村规乡约等民间规约对道德产生的积极促进作用,
  以规则促使人们从小养成习惯,进而习惯成自然,使道德教化渗透在日常生活中,润物细无声地促进了道德建设,这不再是书本上生硬的教条,而是使道德建设成为人人参与的主动行为,这样的道德建设带着温情和亲情,并使人乐于接受。这就要求政府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语言表述道德观念,将德化民众列入政府主要工作内容,让道德教育不仅进课堂而且进家庭,深入在人民大众中间,由此形成全社会互爱互助崇尚道德的良性环境,也形成人人学公德、讲诚信的浓厚氛围。
  (三)加强宣传教育,提升大众素质
  道德建设,需要全民共建共享,共同打造道德高地;也要注重把传统道德教育列入国民教育体系,特别注重从青少年教育抓起,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同时,还要注重提高核心職业人群的道德教育水平,使之成为传统美德的先行者,形成良好的影响辐射面,尤其要注重官员道德教育。
  其次,道德宣传的形式要多样化,避免形式主义与走过场,宣传方式要不断改进创新,可灵活地利用电视、微信、街道宣传栏、各种交通工具以及鲜活的督导人员等,也可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及巡讲巡展活动,敬老爱老、关爱留守儿童等各类志愿者活动,使宣传媒介全面覆盖,持续增强了道德创造力、战斗力,以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对生活予以高度提炼,寓教于乐,不断增强了道德的感召力,潜移默化地激励了人民大众强化道德修养、提升道德境界、升华道德情操,促进了全民道德素质的全面提高。
  再次,道德宣传的内容要平民化,宣传内容应贴近群众,实事求是,宣传典型应可亲可信,化礼成俗,着重加强对平民道德事迹的宣传,让道德回归生活,将道德的基本要求转化为人们日常生活习惯和基本生活方式,“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我们每个人都能够成为感动他人的人,而不仅仅是一次次被感动,就在千百万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在我们待人处事的日常生活里,每个人都可以从家庭、职业及身边的点滴道德小事做起,只有人人修身自律,躬行实践,为改善社会的道德风貌做出贡献,才能积小流而成江海,积小善而成大德,久而久之,我们个人就会养成良好道德习惯,社会就会形成良好的道德风气,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才能真正实现。(作者单位为中共宁德市委党校)
其他文献
在我国精准脱贫的大战略背景下,对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进行分析和分层,剖析其致贫因素,寻找自主脱贫的渠道,利用职业教育有促进经济发展、脱贫致富的社会功能来帮助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人口有脱贫。分析目前辽宁省农村和贫困地区职业教育发展现状,为寻找对策提供依据。  一、辽宁省贫困和农村人口地区分析  辽宁省经济较我国东南沿海其他发达省市有一定差距,农村地区人口数量较大,占全省人口比例重接近总人口的1/
期刊
探索并建立一个切实可行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能扎实做好教育、管理、服务流动党员的工作,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江西工贸职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针对流动党员管理矛盾,摸索出新时期高职院校流动党员的管理对策。  一、新时期学生流动党员管理中出现的“新矛盾”  (一)找党组织与找工作的矛盾。学生党员在去企业顶岗实习期间,自由流动日益频繁,哪个行业好流向哪个行业
期刊
高校扶贫是扶贫工作的重中之重。高校扶贫,是面向广大贫困家庭的,不仅从经济角度解决贫困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而且从教育角度上,有效保障了优质生源顺利完成学业,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途径。而高校对于贫困家庭学生资助工作的建档立卡,是开展高校扶贫工作的核心部分,也是优化开展高校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建档立卡是对需要进行扶贫的高校生源进行系统而准确的登记记录,并建立相应的贫困卡。建档立卡
期刊
我国当代职业女性面临着过大的社会压力,这不仅会对这些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的影响,同时会束缚其自身的发展,也会使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受到影响。通过调查已婚职业女性面临的社会压力现状、来源与内在原因,结合国家“全面二孩”新政给职业女性带来的影响,找准她们在职业发展与家庭维持中存在的矛盾与困难,寻求一系列解决策略。尽量缓解已婚职业女性的社会压力,促进其身心健康与职场的顺利发展,减少职业女性生育的后
期刊
本文梳理了金融环境变迁、财务管理专业和金融学教学的关系,从金融学教学不能及时反映金融环境变化及课程内容特色缺失两个维度指出了其不能满足财务管理专业培养目标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建议。  一、问题的提出  (一)金融环境变迁与金融学教学  进入21 世纪,中国金融业已进入到全球化、自由化和工程化的新阶段,金融学科将面临新的要求和挑战,不仅要为日新月异的金融产业提供充足的
期刊
现代教育要求教学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具有互动性,而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会计专业的人才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要掌握基本的财会理论和方法,还要具备处理会计业务的能力,所以高职院校会计实务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本文对当前高职院校会计实务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根据现阶段企业的用人需求以及企业会计核算各个岗位的要求,对高职院校会计实务教育进行了新的思考,提出了会计实务教育改革的目
期刊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建设响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工作经验,为学生创业打造良好的空间,推动创业教育的相关课程以更为合理的方式开展。下文主要就其具体的转型方式等展开讨论。  一、众创空间背景下高职院校创业孵化器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自身问题  就学生个人而言,在当前建设过程中,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学生本身并没有
期刊
经济全球的实施使得我国的经济迅猛发展,市场上成本会计职员的岗位也越来越多。成本会计作为会计专业中的核心部分,与企业的适时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为了缓解市场上成本会计人员的短缺问题,高职院校也都做出了努力,将成本会计教学已被列为重点教授课程。但在高职院校进行成本会计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本文将结合成本会计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做出相应的探讨。  一、高职院校成本会计教学中
期刊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推进这一目标实现的根本途径就是提升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本文立足于河北省廊坊市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当地政府提升农民素质工作进行了全面总结,梳理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为地方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参考。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同时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写进党章,赋予突出重要的地位。它的
期刊
跨境电商是未来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对于高校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自然是无法适应新型业态的需求。论文以跨境电商这种新型业态为切入点,结合企业需求,分析跨境电商迅速发展下培养复合型外贸人才的必要性,提出新型外贸发展方式下人才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需要兼具国贸与电子商务专业知识,并能够熟练运用外语与客户进行外贸磋商及沟通的技能。最后重点从改革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建设来对复合型外贸人才培养的路径进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