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本文试图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分析中,揭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进一步地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让学生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教学;民主;权利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是什么?乃至,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们应该赋予历史学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纷繁复杂。比如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是当代人的思想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如此等等。
从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来讲,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规定,总结起来,大体要求学生会学历史,体验历史,既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又能识古鉴今;从高考文科综合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适应高素质人才选拔的要求。因此,从历史学的学术范畴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精神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下面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学习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既是本节知识点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内容主题是“民主”“国体”“政体”“公民权利”“宪法”等等,同时,在我们现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民来说,在历史上并没有受过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洗礼,在现实中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和教育,这样一来,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数人既无理论的熏陶,也无感性的认识,难免会感觉到模糊和枯燥,相比现实,也会遇到些许尴尬。但是,作为历史学在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适时地承担起宏大的历史使命,将历史的智慧和教训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改造现实世界。
二、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
首先,从原始材料本身入手,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真实历史的面目,而非人为地、改造地、甚至加工过的“历史”,从而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客观公正”的历史思维观。
在大屏幕上打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材料(在此省略),请同学结合课本叙述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要点。
其次,在落实基本知识点中,进一步诠释相关问题。
1.指导学生掌握《临时约法》基本概况:(1)时间:1912年3月11日;(2)颁布者: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国会);(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5)背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将卸任,将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与袁世凯。
2.剖析《临时约法》之内容及其实质:
(1)国体之规定。原文中“国家主权归属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国体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社会性质。
其次,与封建社会相对比,国家的主权归属君主或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描写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是,对于理解国家的主权问题,这句是恰当不过的。)在《临时约法》中,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来看,国家主权是归属全体国民的,国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而且是人人平等。
再次,历史意义上来看,这个规定实质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揭穿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的道统。
最后,在现实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问题,让青年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精神、平等意识、公民意识。
(2)公民自由和权利之规定。原文中“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对于此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公民意识教育来授课,使学生了解奴隶、臣民和公民的本质不同,树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3)国家政体之规定。原文中“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议会负责任,总统颁布的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总理对总统颁布的命令可以行使否决权。”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三权分立学说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政治观,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对于防止暴政和独裁的出现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最近以李金华为首的“审计风暴”以及最近几年的反腐倡廉的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例的分析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让学生能够让历史学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例如,在学到科技类知识点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②每个民族要有科技意识、创新意识。③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及时转化优秀科技成果。④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又例如“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处于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勇于批判地继承而不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也不能武断地否定马克思主义。④当今我们仍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赋于新的时代内容。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
关键词:高中;历史;现实;教学;民主;权利
历史是什么?历史学的社会功用是什么?乃至,我们为什么要学历史?我们应该赋予历史学什么样的使命和责任?诸如此类的问题,自古以来,众多哲学家、思想家、史学家都从不同的角度去诠释和研究,可谓众说纷纭、纷繁复杂。比如就有一些学者认为,历史是当代人的思想史;历史是人类社会演进、发展的轨迹和历程; 历史是一种客观存在,它只有一个任务或目的,那就是实用,如此等等。
从我们高中历史教学的任务来讲,根据《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之规定,总结起来,大体要求学生会学历史,体验历史,既有坚实的文化底蕴,又能识古鉴今;从高考文科综合的角度看,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历史知识和学科能力来解决历史问题和现实问题,以适应高素质人才选拔的要求。因此,从历史学的学术范畴和高中历史教学大纲之精神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价值取向主要在于引导学生解读历史,评判历史,感悟历史,提高人文素质和综合能力。下面结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学习体会,谈谈在历史教学中将历史和现实联接教学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教学目标的认识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三章第二节《中华民国的建立》中,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既是本节知识点的重点,也是难点。由于内容主题是“民主”“国体”“政体”“公民权利”“宪法”等等,同时,在我们现今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的国民来说,在历史上并没有受过民主思想和实践的洗礼,在现实中也没有相应的训练和教育,这样一来,在授课过程中,大多数人既无理论的熏陶,也无感性的认识,难免会感觉到模糊和枯燥,相比现实,也会遇到些许尴尬。但是,作为历史学在传授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点的同时,我们还必须适时地承担起宏大的历史使命,将历史的智慧和教训更好地指导实践和改造现实世界。
二、关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的分析
首先,从原始材料本身入手,让学生能够切实体验真实历史的面目,而非人为地、改造地、甚至加工过的“历史”,从而养成一种“论从史出”、“客观公正”的历史思维观。
在大屏幕上打出《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原材料(在此省略),请同学结合课本叙述概括《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之要点。
其次,在落实基本知识点中,进一步诠释相关问题。
1.指导学生掌握《临时约法》基本概况:(1)时间:1912年3月11日;(2)颁布者:南京临时政府参议院(国会);(3)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4)目的:为了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5)背景:1912年2月12日清帝退位后,孙中山即将卸任,将临时大总统之职让与袁世凯。
2.剖析《临时约法》之内容及其实质:
(1)国体之规定。原文中“国家主权归属国民全体,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首先,必须让学生明白,国体的含义是什么?所谓国体就是国家的社会性质。
其次,与封建社会相对比,国家的主权归属君主或皇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虽然描写的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但是,对于理解国家的主权问题,这句是恰当不过的。)在《临时约法》中,按照资产阶级民主理论,特别是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观点来看,国家主权是归属全体国民的,国家是按照一定的社会契约建立起来的,而且是人人平等。
再次,历史意义上来看,这个规定实质上否定了“君权神授”的观点,揭穿了封建统治者虚伪的道统。
最后,在现实意义上,可以更好地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主权问题,让青年学生树立国家主人精神、平等意识、公民意识。
(2)公民自由和权利之规定。原文中“国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拥有选举及被选举等权利。”对于此条之规定,我们可以结合《公民道德建设纲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及公民意识教育来授课,使学生了解奴隶、臣民和公民的本质不同,树立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意识。
(3)国家政体之规定。原文中“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内阁由议会多数党产生,内阁总理对议会负责任,总统颁布的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总理对总统颁布的命令可以行使否决权。”
首先,我们应该教会学生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的历史演变过程和重要意义,着重指出,三权分立学说是由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里提出来的资产阶级政治观,核心是权力制约与平衡,对于防止暴政和独裁的出现有一定的作用。
其次,可以结合我们国家现行的人民代表大会制、最近以李金华为首的“审计风暴”以及最近几年的反腐倡廉的党风建设等问题进行全面的思想教育,从而树立权力制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树立科学的法制观念都是不无裨益的。
三、以科学的、现实的态度去感悟历史,从历史教育中获得启迪
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案例的分析来看,高中历史教学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必须有机地统一起来,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点的同时,必须让学生能够让历史学更好地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例如,在学到科技类知识点时,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展开“科技革命对社会发展的现实思考”: 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依*科技进步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所在。②每个民族要有科技意识、创新意识。③科技竞争是人才竞争,要重视培养和吸纳优秀人才,及时转化优秀科技成果。④科技进步推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人类也面临更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强化全民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又例如“怎样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①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性与革命性的高度统一的理论,是人类的优秀文化遗产。②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是开放性和动态性的,处于不断完善丰富的发展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与具体的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③对于马克思主义要勇于批判地继承而不是教条主义地生搬硬套,也不能武断地否定马克思主义。④当今我们仍然要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弄清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并赋于新的时代内容。⑤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