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中数学结课素有课堂教学“豹尾”之美誉,它是课堂教学的一个缩影和必要环节.一位优秀教师在课堂结束的时候,一般说来都能恰到好处地处理“结课”:或留下悬念,引人遐想,或含蓄深远,回味无穷;或归纳总结,强调重点;或新旧联系,铺路搭桥等,显示出了精湛的教学艺术.
一、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改革无疑为初中数学教师变革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全新的教学理念时刻都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结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无结课或结题意识淡薄,特别是讲完一个问题后,不进行及时的归纳小结,不能使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三视图》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练习和操作都结束了,教室里面还是热闹非凡,学生兴高采烈的,做什么的都有.老师一看时间临近下课了,顺势就在黑板上写下布置的作业的页码和题号.然后把教具和书本教案整理下,等下课铃一响,便悄悄的走了……
第二,结课方法单调,往往在课题结尾时宣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或复述一遍所讲内容.如“今天我们学了……”,“这节课我们讲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种课堂小结几乎比比皆是.
第三,结课的教学组织不够紧凑,拖泥带水.用时过多,甚至下课铃响了还在总结,效果不理想.
第四,只进行数学知识的总结,不重视数学方法、思想的归纳.
第五,结课流于形式,收效欠佳,达不到突出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
第六,前有设疑伏笔,后无释疑照应,使一节课显得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支离破碎,留下缺憾.这点在新授课中最容易出现类似情况,导入情景很精彩,抛出一个悬念,但是到一节课的结尾处未能照应课堂开始时抛出的问题.
例如《圆》是九年级数学下册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涉及到诸多的几何性质与数量计算.初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还比较容易产生新鲜感.刚上该章第一节课时候,教师便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车轮子要做成圆的?”.结果到了结课的时候,把导课时候抛出的趣味问题却被抛到九霄云外.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结课的方法
结课的方法很多,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下面结合上述原则和课的类型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和方法.
1.概括总结式
对于新知识密度较大的课型,结课时可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既可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用于总结的语言不应是对所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有所创新.例如,讲完“平行线的证明”一节,结课时可依照“角—线”顺序证明线的平行,由“线—角”顺序求角的关系,四字简明形象地概括相关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判定与性质的互逆关系.
2.列表比较式
若新授知识与旧知识的表达形式非常接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为防止混淆,结课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准确辨别新、旧知识的特征.分清它们的异同,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例如,讲完“线段”后,为防止与直线、射线等混淆,结课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对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列出相关表格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确各种线之间的有关端点与延长线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3.结构图示式
若所讲知识或本节知识与已有知识间逻辑关系密切,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结课时可用简洁明了的结构图将各知识点的关系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建立起知识结构框架.
4.提炼升华式
课堂结尾不但要进行知识的归纳,还应重视思想方法的总结.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形成、一条规律的建立、一个问题的解决,无不包含着数学的方法论因素,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就会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5.讨论加深式
有些概念、规律得出后,不应是教学的结束,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辩论、争论,以明确其意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其与相关概念、规律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6.练习强化式
某些知识讲完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从而常易发生一些误解,结课时应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习题,通过提问,练习、板演、测验等形式及时反馈,予以强化.
7.设疑伏笔式
对于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课型,在总结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后续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之冰山一角,课堂小结作为一节课的缩影,综合了反思、评价等教学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教师剖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有助于把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在的感受与思维活动外显出来.
(责任编辑 易志毅)
一、初中数学课堂结课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与教学改革无疑为初中数学教师变革课堂教学行为提供了一片广阔的天地,全新的教学理念时刻都在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当前课堂教学中结课普遍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无结课或结题意识淡薄,特别是讲完一个问题后,不进行及时的归纳小结,不能使新知识融入学生的认知结构.
例如《三视图》课堂教学中所有的练习和操作都结束了,教室里面还是热闹非凡,学生兴高采烈的,做什么的都有.老师一看时间临近下课了,顺势就在黑板上写下布置的作业的页码和题号.然后把教具和书本教案整理下,等下课铃一响,便悄悄的走了……
第二,结课方法单调,往往在课题结尾时宣读一遍板书各纲目的标题或复述一遍所讲内容.如“今天我们学了……”,“这节课我们讲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这种课堂小结几乎比比皆是.
第三,结课的教学组织不够紧凑,拖泥带水.用时过多,甚至下课铃响了还在总结,效果不理想.
第四,只进行数学知识的总结,不重视数学方法、思想的归纳.
第五,结课流于形式,收效欠佳,达不到突出重点、加深理解、强化记忆的目的.
第六,前有设疑伏笔,后无释疑照应,使一节课显得有头无尾,有始无终,支离破碎,留下缺憾.这点在新授课中最容易出现类似情况,导入情景很精彩,抛出一个悬念,但是到一节课的结尾处未能照应课堂开始时抛出的问题.
例如《圆》是九年级数学下册中非常重要的一章内容,涉及到诸多的几何性质与数量计算.初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还比较容易产生新鲜感.刚上该章第一节课时候,教师便根据学生生活的实际,抛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为什么车轮子要做成圆的?”.结果到了结课的时候,把导课时候抛出的趣味问题却被抛到九霄云外.
二、改进初中数学教学结课的方法
结课的方法很多,设计模式多种多样,下面结合上述原则和课的类型介绍几种常用的形式和方法.
1.概括总结式
对于新知识密度较大的课型,结课时可引导学生用准确简练的语言,提纲挈领地把整节课的主要内容概括归纳,给学生以系统完整的印象,既可促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培养其综合、概括能力.用于总结的语言不应是对所讲内容的简单重复,而应有所创新.例如,讲完“平行线的证明”一节,结课时可依照“角—线”顺序证明线的平行,由“线—角”顺序求角的关系,四字简明形象地概括相关角与平行线之间的判定与性质的互逆关系.
2.列表比较式
若新授知识与旧知识的表达形式非常接近,知识结构十分相似,为防止混淆,结课时可采用列表比较的方法,使学生准确辨别新、旧知识的特征.分清它们的异同,加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提高知识迁移能力.例如,讲完“线段”后,为防止与直线、射线等混淆,结课时可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对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列出相关表格加以比较,从而使学生明确各种线之间的有关端点与延长线的区别与联系,加深对这三个概念的理解.
3.结构图示式
若所讲知识或本节知识与已有知识间逻辑关系密切,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结课时可用简洁明了的结构图将各知识点的关系展示出来,以帮助学生理清所学知识的层次结构,掌握其外在形式和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系列,建立起知识结构框架.
4.提炼升华式
课堂结尾不但要进行知识的归纳,还应重视思想方法的总结.在数学课的教学中,一个概念的形成、一条规律的建立、一个问题的解决,无不包含着数学的方法论因素,这些方法一旦被学生所掌握,就会使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从本质上得到提高.
5.讨论加深式
有些概念、规律得出后,不应是教学的结束,而应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带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辩论、争论,以明确其意义、适用条件、适用范围及其与相关概念、规律的关系,从而加深理解.
6.练习强化式
某些知识讲完后,学生由于种种原因难以全面正确地理解掌握并灵活运用,从而常易发生一些误解,结课时应针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精心设计相应的典型习题,通过提问,练习、板演、测验等形式及时反馈,予以强化.
7.设疑伏笔式
对于上下两节课的内容和形式均有密切联系的课型,在总结上节课的基础上提出后续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期待,为下节课做好铺垫.
结课是整个课堂教学之冰山一角,课堂小结作为一节课的缩影,综合了反思、评价等教学功能和作用,有利于教师剖析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有助于把我们看不见、摸不着的,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和内在的感受与思维活动外显出来.
(责任编辑 易志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