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智库联合南京大学紫金传媒研究院、度小满金融发布了一份《2019年两栖青年金融需求调查研究》,这份报告发现,对这些既有主业又有副业的年轻人来说,多数人工作总时长超过996。面对超长工作时间,两栖青年却乐在其中,因为他们是为自己工作,而不是为老板。
所以,关于996的舆论可能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面,忽略了另一面,两栖青年的调查报告为这场争论作了一个漂亮的总结陈词: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
这份基于翔实数据研究、统计、访谈、深访的报告给两栖青年画了一个完整的像。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两栖青年规模突破8000万人。“走穴”在过去是一个贬义词,“兼职”也处于灰色地带,两栖的常态化,见证着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调查显示,超五成两栖青年居住在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一线城市。——这个数据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年轻人为何喜欢奔向北上广为何不会真正逃离,因为这里有更多的两栖机会。报告还提到,高学历人群依然为两栖领跑人群,中等收入群体仍占多数。——这组数据也让人看到,那些有才华的、高学历的人,可能比你还勤奋努力。
刘慈欣早年在电力企业一边上班一边写科幻小说,这段经历今年初还被拿出来炒了一番——这可能是最早一批“两栖青年”,只存在于一些特殊的职业和特别的人身上。马云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创业时,实际上也是一个兩栖青年,那时做工作之外的事也被称为“不务正业”。而当下的中国,两栖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对于这个8000多万的两栖青年群体,有人看到的是他们创业的金融需求,有人看到的是创业的艰难,有人看到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对“生活”与“理想”二分的态度,而我看到的是他们身上可敬的奋斗精神,他们用两栖的拼搏消灭着生活的丧,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对这些两栖的年轻人,我充满敬意。我知道,两栖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为了生活压力和所热爱的事业找到一个平衡,需要付出比一般人双倍的努力和时间。虽然因兴趣爱好而从事副业的比例已达到了42.97%,但大部分两栖青年仍是出于改善生活品质的目的而选择开展副业,此类人群占比达到52.13%。
这代年轻人,可能承担着远比他们的父辈大得多的压力。过去,有了高学历,可能就有了铁饭碗和好工作、高收入和体面生活,而如今不一样了,段子手源于生活的“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的追问,让人开始怀疑奋斗和学历的意义。“房东叫价728万,砍价几小时最终以748万成交”的故事,让人觉得本就遥不可及的房子离自己更远了一些。奋斗一辈子,不及别人一套房;奋斗一辈子,还买不上一套房,残酷的现实似乎消解着奋斗的意义。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压力和焦虑,有许多很丧很丧的表达: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你还信这句话;人生就是这么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跟狗一样,那你真是误会大了,狗才没你那么累!——这正是对这些两栖青年充满敬意的地方,他们也许也会在朋友圈转这种丧段子,也会焦虑不安,但他们没有瘫软在这种丧之中,而是用积极的两栖状态去消灭这种丧。
当我们在谈“奋斗”时,我们在谈什么?过去谈这个词,带着太多的说教和“利他”成分:为单位,为集体,为社群,为他人——这种源于他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可能会让人排斥。而两栖青年身上的奋斗,首先源于自己对生活品质和兴趣爱好的追求,是“利己”的,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这种自在自为自律的奋斗,正是这代年轻人身上的特征。
这种两栖式奋斗,除了给个人带来收入,解决了个人的财务自由,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呢?亚当·斯密说,公益正是在市场中由私利的追求所创造,两栖青年们牺牲个人时间做一份副业,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其实也在为一个国家创造着巨大的红利。
所以,关于996的舆论可能都只摸到了大象的一面,忽略了另一面,两栖青年的调查报告为这场争论作了一个漂亮的总结陈词:找到喜欢的事,不存在996这个问题;如果不喜欢不热爱,上班每分钟都是折磨。
这份基于翔实数据研究、统计、访谈、深访的报告给两栖青年画了一个完整的像。最新调查结果表明,全国两栖青年规模突破8000万人。“走穴”在过去是一个贬义词,“兼职”也处于灰色地带,两栖的常态化,见证着观念的变化和社会的进步。调查显示,超五成两栖青年居住在北上广深、杭州、成都等一线城市。——这个数据让人们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了年轻人为何喜欢奔向北上广为何不会真正逃离,因为这里有更多的两栖机会。报告还提到,高学历人群依然为两栖领跑人群,中等收入群体仍占多数。——这组数据也让人看到,那些有才华的、高学历的人,可能比你还勤奋努力。
刘慈欣早年在电力企业一边上班一边写科幻小说,这段经历今年初还被拿出来炒了一番——这可能是最早一批“两栖青年”,只存在于一些特殊的职业和特别的人身上。马云作为一个英语教师创业时,实际上也是一个兩栖青年,那时做工作之外的事也被称为“不务正业”。而当下的中国,两栖已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和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
对于这个8000多万的两栖青年群体,有人看到的是他们创业的金融需求,有人看到的是创业的艰难,有人看到的是这一代年轻人对“生活”与“理想”二分的态度,而我看到的是他们身上可敬的奋斗精神,他们用两栖的拼搏消灭着生活的丧,也给个人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红利。
对这些两栖的年轻人,我充满敬意。我知道,两栖不是什么“好玩”的事,为了生活压力和所热爱的事业找到一个平衡,需要付出比一般人双倍的努力和时间。虽然因兴趣爱好而从事副业的比例已达到了42.97%,但大部分两栖青年仍是出于改善生活品质的目的而选择开展副业,此类人群占比达到52.13%。
这代年轻人,可能承担着远比他们的父辈大得多的压力。过去,有了高学历,可能就有了铁饭碗和好工作、高收入和体面生活,而如今不一样了,段子手源于生活的“如果北大清华毕业都买不起房,还买学区房做啥”的追问,让人开始怀疑奋斗和学历的意义。“房东叫价728万,砍价几小时最终以748万成交”的故事,让人觉得本就遥不可及的房子离自己更远了一些。奋斗一辈子,不及别人一套房;奋斗一辈子,还买不上一套房,残酷的现实似乎消解着奋斗的意义。
对于这一代年轻人的压力和焦虑,有许多很丧很丧的表达: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你还信这句话;人生就是这么起起落落落落落落的……如果你觉得自己一整天累得跟狗一样,那你真是误会大了,狗才没你那么累!——这正是对这些两栖青年充满敬意的地方,他们也许也会在朋友圈转这种丧段子,也会焦虑不安,但他们没有瘫软在这种丧之中,而是用积极的两栖状态去消灭这种丧。
当我们在谈“奋斗”时,我们在谈什么?过去谈这个词,带着太多的说教和“利他”成分:为单位,为集体,为社群,为他人——这种源于他者居高临下的说教,可能会让人排斥。而两栖青年身上的奋斗,首先源于自己对生活品质和兴趣爱好的追求,是“利己”的,为了自己热爱的事业,这种自在自为自律的奋斗,正是这代年轻人身上的特征。
这种两栖式奋斗,除了给个人带来收入,解决了个人的财务自由,还给社会带来了什么呢?亚当·斯密说,公益正是在市场中由私利的追求所创造,两栖青年们牺牲个人时间做一份副业,把一个人“掰”成两个人用,其实也在为一个国家创造着巨大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