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手写的情书在现在这样一个通讯超级发达,e-mail赶上超音速、动动手指就能发短信的时代快要成为古董了,而我似乎还有那么一丝古典情结,一度向往的是电影中用鹅毛笔在信笺上书写的时代。当然,基本只能是想想了。
如果说写在诗里的“情话”也算作情书的话,中国的情书大概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想必每首诗背后都有个故事吧。情书在有些时候不仅能传情,还能做媒呢!
中国封建帝王最没有人性的地方之一就是把大量的宫女幽闭在深宫里只供自己享乐。宫女们进入皇宫后,幸运者能够一睹龙颜,蒙受恩宠,怀胎生子,才算真正在宫里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对绝大多数宫女来说,只能是一生不得睹龙颜,寂寞老死上阳宫。对于宫女来说,能获得皇帝的恩宠是一件大事,不愿轻易放过任何表现的机会,“欲得君王回一顾,争扶金辇下金阶”(王涯《宫词》)。正如白居易《后宫词》所言,“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对于普通宫女来说,她们想要得到皇帝的眷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她们对平常人的生活非常向往。杜牧《秋夕》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和织女是普通农夫与农妇的化身,他们在传说中尚且能一年聚会一次,自己何时才能成家呢?再看张祜的《赠内人》:“斜拨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宫女拯救扑火的飞蛾表明她同情飞蛾实际上也就是同情自己,这只飞蛾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她自己的经历。宫女不但人身自由受到禁锢,连思想也受到钳制,所以,往往是“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馀《宫词》)——战战兢兢的,就怕出错惹来祸端,这样的日子,是非人的呀。成千上万的妙龄女子就这样在深宫里消磨尽了青春,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许多诗歌都明確写出了宫女们对囚禁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自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比如“君门一入无自由,唯有宫莺见得人”(顾况《宫词》),这是她们的心声。可惜,事实是,她们只能无奈地在漫长的孤寂中度过痛苦的一生。她们作为青春妙龄女子,很自然地会有对爱情的期待!那么,这些生活在高高宫墙里的女子是怎样寻找自己的爱情的呢?
唐代是个相对开放的时代,也是个诗歌繁盛的时代,皇宫里一些有才情的宫女就将她们的情感化作诗文,有的还有可能传到宫外。就这样,极少数极幸运的宫女靠诗文传情做媒,找到有情人,并最终成了眷属。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首诗相传为唐僖宗时的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宋代张实的《青琐高议》记述,僖宗时,有个叫于佑的读书人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皇城御沟旁,撩起溪水洗手时,他看见一片红叶,便从水中捡起,看到叶子上面题有这首诗,这娟秀的字体和清淡的字迹不禁引起他的无限遐思,于是他也在一片红叶上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到流进宫中的水渠里。他回家后,便把捡到的红叶珍藏起来。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散出宫的宫女,她姓韩。一天,韩氏偶然见到珍藏在箱中的那片红叶,惊讶不已:“我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不想今天竟然又见到了它!”更有趣的是,韩氏也珍藏着于佑题诗的红叶,真是不可思议的缘分啊!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对此,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和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也有记载,但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略有出入。
这个故事最初在唐人传奇里,在辗转流传中,当然不免有被人添枝加叶之处,不过故事框架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样子。我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古老的浪漫气息,一枚红叶、一首情诗,传达着一分爱意,成全了一段佳缘。韩氏的《题红叶》诗还是颇显才情的,空灵蕴藉,言简意长。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委婉含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的痛苦和回到人间的渴盼,而只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
韩氏还有一首作品传世: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应该写于她和于佑缔结良缘之后,她衷心地感谢红叶做媒,天赐良缘。对这段千古奇缘,连宰相张浚都为他们做诗庆贺:“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无古,可以传千古。”是啊,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城市之一,人口众多,却只有于、韩凭借红叶缔结了一生的情缘,真的是自古没有的稀罕事,佳话传万年哪。
唐代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大多没有于佑夫妇这样圆满的结局。除这首《题红叶》外,在唐代还流传有一个梧叶题诗的故事。据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和孟棨的《本事诗》等书记述,天宝年间,一位洛阳宫苑中的宫女在梧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大诗人顾况,就是那个曾经提醒白居易“长安居,大不易”的老诗人,得诗后曾和诗一首:
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顾况把和诗放到水波中,流向宫内。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叶上见诗一首,诗云: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片小小的梧叶成了宫女的化身,既承载着她的巨大的苦痛,又寄托着她的缥缈的希冀。这位得不到爱情的女子,把她对爱情的想象随着梧叶送出了禁城。“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她是在嗟叹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这小小的树叶呢,它还可以随波荡漾出得宫城,饱览人间春色,而自己一个青春少女却是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顾况看到后大为感动,亦深表同情,却又无能为力。 宫女们除了想到在树叶上题诗传情,还会采取其他的方式写“情书”。孟棨的《本事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命宫女为边塞将士赶制一批棉衣。有一个士兵在分发到的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共著棉。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显然,这是一首大胆向士兵表达爱意的情诗!这位军士不敢隐瞒,同时也许也抱着和这位多情女子结今生缘的些许希冀吧,他把这件事向主帅作了汇报,主帅又向唐玄宗作了禀告。唐玄宗将该诗遍示宫中,并且宣布:“写诗者不必隐瞒,寡人不会怪罪她的。”
这时,一名宫女上前坦然招认诗是她写的,自称万死,愿领死罪。唐玄宗还是个不错的皇帝,既惜其才,又悯其心,当即宣布赦免她的死罪,并将她嫁给了得到诗的那个士兵,表示要让他俩结今生缘,马上成为夫妇。据说,当时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泣起來,此事一时间传为佳话。
当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首先,故事里的巧合就太多了,多到让人不能相信的程度。所以,这些故事也许更多承载的是宫女们的美好愿望和民间对宫女的深深同情,还有诗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礼赞。
所以,更多的时候,情诗并不具备扭转乾坤的巨大力量。比如,《云溪友议》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对她念念不忘,思慕不已。一次正逢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赠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深受感动,便让崔郊把婢女领了去,传为诗坛佳话。这首诗也从此广为流传,尤其“侯门一入深如海”一句成为名句,常用来形容嫁入豪门、命运莫测的女子。
除了宫女,民间女子也常常借物题诗传情,《全唐诗》里这样的作品很多,比如: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作品借天气的转换、衣物的更替抒发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文字朴素,感情真挚,让人想起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很民间,很草根,也很有生命力。
斗转星移,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很快,但女人的命运却总是差相仿佛。在唐以后,我们也还经常可以读到女诗人咏物寄情的文字,比如: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宋·罗与之《寄衣曲》
男作者也喜欢用寄寒衣这个意象,比如元曲里就有一首明白婉转的好作品: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著名的易安夫人李清照则喜欢以锦帕传情,其名作《一剪梅》中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歌手安雯曾用清丽舒缓的声音演绎这首词,博得了许多听众的喜爱,这首歌不仅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成了很多人平时喜欢学唱的曲子,它的歌名就叫《月满西楼》。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在全体代表欢聚的晚宴上,一位来自长沙的女教授即兴演唱了这首歌,博得了满堂彩,以至于后面几天有不少与会代表围在女教授身边兴致勃勃地学唱呢。
如果说写在诗里的“情话”也算作情书的话,中国的情书大概可以追溯到《诗经》里的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我们早就耳熟能详了。想必每首诗背后都有个故事吧。情书在有些时候不仅能传情,还能做媒呢!
中国封建帝王最没有人性的地方之一就是把大量的宫女幽闭在深宫里只供自己享乐。宫女们进入皇宫后,幸运者能够一睹龙颜,蒙受恩宠,怀胎生子,才算真正在宫里有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但对绝大多数宫女来说,只能是一生不得睹龙颜,寂寞老死上阳宫。对于宫女来说,能获得皇帝的恩宠是一件大事,不愿轻易放过任何表现的机会,“欲得君王回一顾,争扶金辇下金阶”(王涯《宫词》)。正如白居易《后宫词》所言,“三千宫女胭脂面,几个春来无泪痕。”对于普通宫女来说,她们想要得到皇帝的眷顾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她们对平常人的生活非常向往。杜牧《秋夕》说:“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牛郎和织女是普通农夫与农妇的化身,他们在传说中尚且能一年聚会一次,自己何时才能成家呢?再看张祜的《赠内人》:“斜拨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宫女拯救扑火的飞蛾表明她同情飞蛾实际上也就是同情自己,这只飞蛾的经历实际上就是她自己的经历。宫女不但人身自由受到禁锢,连思想也受到钳制,所以,往往是“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朱庆馀《宫词》)——战战兢兢的,就怕出错惹来祸端,这样的日子,是非人的呀。成千上万的妙龄女子就这样在深宫里消磨尽了青春,直到生命的尽头。所以,许多诗歌都明確写出了宫女们对囚禁生活的厌恶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希望自己能像鸟儿一样自由飞翔,比如“君门一入无自由,唯有宫莺见得人”(顾况《宫词》),这是她们的心声。可惜,事实是,她们只能无奈地在漫长的孤寂中度过痛苦的一生。她们作为青春妙龄女子,很自然地会有对爱情的期待!那么,这些生活在高高宫墙里的女子是怎样寻找自己的爱情的呢?
唐代是个相对开放的时代,也是个诗歌繁盛的时代,皇宫里一些有才情的宫女就将她们的情感化作诗文,有的还有可能传到宫外。就这样,极少数极幸运的宫女靠诗文传情做媒,找到有情人,并最终成了眷属。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
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
这首诗相传为唐僖宗时的宫人韩氏所写。关于这首诗,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据宋代张实的《青琐高议》记述,僖宗时,有个叫于佑的读书人到长安应举,偶然来到皇城御沟旁,撩起溪水洗手时,他看见一片红叶,便从水中捡起,看到叶子上面题有这首诗,这娟秀的字体和清淡的字迹不禁引起他的无限遐思,于是他也在一片红叶上题了两句诗“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放到流进宫中的水渠里。他回家后,便把捡到的红叶珍藏起来。后来,他娶了一位被遣散出宫的宫女,她姓韩。一天,韩氏偶然见到珍藏在箱中的那片红叶,惊讶不已:“我当时偶然题诗叶上,随水流去,不想今天竟然又见到了它!”更有趣的是,韩氏也珍藏着于佑题诗的红叶,真是不可思议的缘分啊!这就是有名的“红叶题诗”的故事。对此,唐代范摅的《云溪友议》和五代孙光宪的《北梦琐言》也有记载,但在朝代、人名、情节上都略有出入。
这个故事最初在唐人传奇里,在辗转流传中,当然不免有被人添枝加叶之处,不过故事框架依旧保持着最初的样子。我很喜欢这个小故事,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一种古老的浪漫气息,一枚红叶、一首情诗,传达着一分爱意,成全了一段佳缘。韩氏的《题红叶》诗还是颇显才情的,空灵蕴藉,言简意长。它写的是一个失去自由、失去幸福的人对自由、对幸福的向往。“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妙在只责问流水太急,诉说深宫太闲,并不明写怨情,而怨情自见。“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委婉含蓄,妙在曲折传意,托物寄情,不从正面写自己的处境和心情,不直说自己久与人间隔离的痛苦和回到人间的渴盼,而只从侧面下笔,只对一片随波而去的红叶致以殷勤的祝告。
韩氏还有一首作品传世: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
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这应该写于她和于佑缔结良缘之后,她衷心地感谢红叶做媒,天赐良缘。对这段千古奇缘,连宰相张浚都为他们做诗庆贺:“长安百万户,御水日东注。水上有红叶,子独得佳句。子复题脱叶,流入宫中去。深宫千万人,叶归韩氏处。出宫三千人,韩氏籍中数。回首谢君恩,泪洒胭脂雨。寓居贵人家,方于子相遇。通媒六礼俱,百岁为夫妇。儿女满眼前,青紫盈门户。兹事自无古,可以传千古。”是啊,长安是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城市之一,人口众多,却只有于、韩凭借红叶缔结了一生的情缘,真的是自古没有的稀罕事,佳话传万年哪。
唐代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但大多没有于佑夫妇这样圆满的结局。除这首《题红叶》外,在唐代还流传有一个梧叶题诗的故事。据唐人范摅的《云溪友议》和孟棨的《本事诗》等书记述,天宝年间,一位洛阳宫苑中的宫女在梧叶上写了一首诗,随御沟流出,诗云:
一入深宫里,年年不见春。
聊题一片叶,寄与有情人。
大诗人顾况,就是那个曾经提醒白居易“长安居,大不易”的老诗人,得诗后曾和诗一首:
愁见莺啼柳絮飞,上阳宫女断肠时。
君恩不闭东流水,叶上题诗寄与谁?
顾况把和诗放到水波中,流向宫内。过了十几天,又在御沟流出的梧叶上见诗一首,诗云:
一叶题诗出禁城,谁人酬和独含情。
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
这片小小的梧叶成了宫女的化身,既承载着她的巨大的苦痛,又寄托着她的缥缈的希冀。这位得不到爱情的女子,把她对爱情的想象随着梧叶送出了禁城。“自嗟不及波中叶,荡漾乘春取次行”,她是在嗟叹自己的命运还不如这小小的树叶呢,它还可以随波荡漾出得宫城,饱览人间春色,而自己一个青春少女却是宫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顾况看到后大为感动,亦深表同情,却又无能为力。 宫女们除了想到在树叶上题诗传情,还会采取其他的方式写“情书”。孟棨的《本事诗》还有这样一个故事:唐玄宗开元年间,朝廷命宫女为边塞将士赶制一批棉衣。有一个士兵在分发到的短袍中发现了一首诗:
沙场征戍客,寒苦若为眠。
战袍经手做,知落阿谁边?
蓄意多添线,含情共著棉。
今生已过也,重结后生缘。
显然,这是一首大胆向士兵表达爱意的情诗!这位军士不敢隐瞒,同时也许也抱着和这位多情女子结今生缘的些许希冀吧,他把这件事向主帅作了汇报,主帅又向唐玄宗作了禀告。唐玄宗将该诗遍示宫中,并且宣布:“写诗者不必隐瞒,寡人不会怪罪她的。”
这时,一名宫女上前坦然招认诗是她写的,自称万死,愿领死罪。唐玄宗还是个不错的皇帝,既惜其才,又悯其心,当即宣布赦免她的死罪,并将她嫁给了得到诗的那个士兵,表示要让他俩结今生缘,马上成为夫妇。据说,当时在场的人都感动得哭泣起來,此事一时间传为佳话。
当然,这些故事的真实性很值得怀疑,首先,故事里的巧合就太多了,多到让人不能相信的程度。所以,这些故事也许更多承载的是宫女们的美好愿望和民间对宫女的深深同情,还有诗人们对美好爱情的礼赞。
所以,更多的时候,情诗并不具备扭转乾坤的巨大力量。比如,《云溪友议》还记载着这么一个故事:元和年间,秀才崔郊的姑母有一婢女,生得姿容秀丽,与崔郊互相爱恋,后却被卖给显贵于頔。崔郊对她念念不忘,思慕不已。一次正逢寒食,婢女偶尔外出与崔郊邂逅,崔郊百感交集,写下了一首《赠婢》: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后来于頔读到此诗,深受感动,便让崔郊把婢女领了去,传为诗坛佳话。这首诗也从此广为流传,尤其“侯门一入深如海”一句成为名句,常用来形容嫁入豪门、命运莫测的女子。
除了宫女,民间女子也常常借物题诗传情,《全唐诗》里这样的作品很多,比如: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陈玉兰《寄夫》
作品借天气的转换、衣物的更替抒发对戍守边关的丈夫的思念,文字朴素,感情真挚,让人想起孟姜女送寒衣的故事,很民间,很草根,也很有生命力。
斗转星移,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很快,但女人的命运却总是差相仿佛。在唐以后,我们也还经常可以读到女诗人咏物寄情的文字,比如:
此身倘长在,敢恨归无日。
但愿郎防边,似妾缝衣密。
——宋·罗与之《寄衣曲》
男作者也喜欢用寄寒衣这个意象,比如元曲里就有一首明白婉转的好作品: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
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姚燧[越调·凭栏人]《寄征衣》
著名的易安夫人李清照则喜欢以锦帕传情,其名作《一剪梅》中就有“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的句子,歌手安雯曾用清丽舒缓的声音演绎这首词,博得了许多听众的喜爱,这首歌不仅成了她的代表作,也成了很多人平时喜欢学唱的曲子,它的歌名就叫《月满西楼》。记得我有一次参加学术会议,在全体代表欢聚的晚宴上,一位来自长沙的女教授即兴演唱了这首歌,博得了满堂彩,以至于后面几天有不少与会代表围在女教授身边兴致勃勃地学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