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在不久前的5月16日,在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的多个地方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把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吸引到这里,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对卡萨布兰卡的美好记忆。
世界各地的很多人都记得,在北非的摩洛哥,有一座常常能引起我们美好遐想的美丽城市——卡萨布兰卡。它仅次于开罗、亚历山大和巴格达,是阿拉伯世界的第四大城市。
这是一座美丽而神秘的城市,因为它在一个遥远的异域,充满着异国的风格,洋溢着多彩的情调;也因为这里曾经秘密地发生过改变了世界格局的重大事件——卡萨布兰卡会议;还因为那部荣膺奥斯卡奖的《北非谍影》和一曲男中音演绎的幽长哀婉的《卡萨布兰卡》。叠加的神秘感增添了这座城市的朦胧美。
白色中的神话
这种美从很早的时候就体现在这座城市的名字上。这座被誉为“白色城堡”的摩洛哥门户城市,完全是殖民者一手创造的现代神话。在西班牙文里,casa 是“房屋”,blanca意指“纯白”。阿拉伯人则把这座城市称做达尔贝达,意为“白房子”,因当地的建筑多为白色而得名。从远处眺望这座海港城市,看到的是一种独一无二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和蓝蓝的大海中间绵延着一条白色的丝带。那就是大西洋岸边洁白的卡萨布兰卡。
从城市不同名称的相同内涵中,我们隐约感到这座城市不平凡的经历。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她并不叫达尔贝达,也不叫卡萨布兰卡。12世纪柏柏尔人建设了这座被称为安法的故城。15世纪中期,美丽的安法故城遭到葡萄牙人的摧毁。1770年,阿拉伯人在废墟上重建起这座城市,使它益发显得独特而美丽。西班牙人在18世纪末获得了这个港口贸易的特权,将它称为卡萨布兰卡——白色的宫殿。19世纪末,它发展成为海上贸易中心。1907年摩洛哥沦为法属殖民地。摩洛哥独立后,阿拉伯人恢复了它“达尔贝达”的名称,但许多人仍然沿用着“卡萨布兰卡”,甚至还有些摩洛哥人亲昵地称之为“卡萨”。这多多少少带有一点后殖民的味道,因为对于许多摩洛哥人来说,“卡萨布兰卡”是一个充满着浓郁异域文化情调的名字。
历史中的政治
让历史记住卡萨布兰卡的是二战期间在这里举行的盟国战略会议,也就是著名的卡萨布兰卡会议。1943年1月,战争的形势已经开始发生变化,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正在顺利进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转折阶段,盟国需要重新研究局势的发展和制定未来的战略计划。为此,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邱吉尔分别率领两国的高级将领,还有法国的戴高乐将军和吉洛德将军,汇集在卡萨布兰卡。会议不仅研究了军事问题,还商讨了未来法国的政治问题,明确了盟国作战的最终目标是迫使法西斯国家无条件投降。在军事方面,会议最后通过了进攻西西里的作战计划,还通过了美国建议的对日作战方案,从而把中国也正式纳入到盟国的战线里来。在政治方面,尽管美英之间由于利益关系分歧较大,但在激烈的讨论后还是达成了协议,由美国支持的吉洛德和英国支持的戴高乐共同组织法国临时行政机构,以利于法国解放后欧洲大陆的政治安排和战争的后续行动。会议还决定努力争取土耳其参加盟国对德作战。就这样,关系到20世纪后半期世界命运的重大战略安排在卡萨布兰卡完成了。
电影中的感动
但是,这座城市真正为世人所熟悉,则得益于好莱坞1941年拍摄的经典影片《卡萨布兰卡》,中文又译《北非谍影》。这部影片于1942年获得了奥斯卡奖,人们对它的痴迷在60年代达到了巅峰,并久盛不衰。
影片讲述了发生在战争年代的三角爱情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欧洲处于德国和意大利法西斯的铁蹄之下,人们要从欧洲逃往美国,都必须绕道摩洛哥北部城市卡萨布兰卡。1940年,北非法属摩洛哥的卡萨布兰卡是纳粹铁蹄下欧洲大陆的最后一扇大门。想摆脱纳粹血腥统治而到别处寻求自由的人们,都纷纷拥进这个城市,各国形形色色的人们云集于此。这些人不外是流亡者、投机家、间谍、罪犯、反纳粹分子与盖世太保。美国人里克在卡萨布兰卡为往日发生在巴黎的一段恋情而痛苦得不能自拔,意外地看到昔日情人伊尔莎出现在他自己经营的咖啡馆,俩人旧情复燃。激情过后,他们双双面临着痛苦的选择。因为伊尔莎此行是为了陪护自己的丈夫拉兹洛——一位反纳粹的地下工作者逃避德国人的追捕。拉兹洛只有在卡萨布兰卡获得签证飞往美国,才能脱离危险。最终,里克冒着生命危险帮拉兹洛夫妇搞到签证,并把他们送上了飞机。
我们随着情节的推进感受了刻骨铭心的爱,也感受了对法西斯的恨;我们为里克和伊尔莎的重逢而喜,也为两人最后的诀别而悲,我们随着男女主人公体验了爱情的幸福和选择残酷命运的痛苦。带着对爱情与战争的思考,我们永远地记住了卡萨布兰卡。
现实中的惨剧
但是这座美丽的城市似乎注定了要在不同的时期遭遇痛苦,仿佛是为了提醒我们不要淡忘了这座美丽城市的存在。就在不久前的5月16日,在卡萨布兰卡这座城市的多个地方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把全世界的目光再一次吸引到这里,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对卡萨布兰卡的美好记忆。我们因美丽被摧残而痛心不已。
那天夜晚,卡萨布兰卡老城区的“西班牙之家”夜总会热闹非凡,100多名摩洛哥社会名流、西班牙的富商巨贾和驻卡萨的外交官们在这里享受着周末的悠闲。然而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骤变突发,惨剧无可避免地发生了。几个男子不慌不忙地走进夜总会大门,挥手割断前来查验身份的服务生的喉咙,闯入夜总会的花园,直奔院内人群密集的地方,并引爆了身上的炸弹。
就在几乎同一时刻,在卡萨布兰卡的犹太社区中心大门外、比利时领事馆外、萨菲尔大饭店和犹太人墓地也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自杀性爆炸者和许多在场的无辜平民应声倒在血泊之中。卡萨布兰卡的这起恐怖事件和发生在沙特、车臣、也门的系列恐怖事件,构成了全球范围内的新一波恐怖袭击浪潮。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为什么是摩洛哥?为什么是卡萨布兰卡?9.11事件发生后,摩洛哥是第一个谴责恐怖袭击的阿拉伯国家,近来又对美英联军攻打伊拉克持赞同和支持立场,从而招致极端恐怖组织的怨恨。
恐怖分子选择了卡萨布兰卡,自然是出于效果的考虑。首先,卡萨布兰卡是摩洛哥的经济首都,这里拥有摩洛哥全国80%的现代工业,60%的能源消费,还集中了40%的非农业劳动力。一年一度的国际博览会是摩洛哥发展贸易的重要手段。打击卡萨布兰卡,就击中了摩洛哥的要害。其次,卡萨布兰卡是西方人和犹太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又是摩洛哥的第二大旅游城市。这里有别具一格的阿拉伯古城,狭窄弯曲的街道,蜿蜒起伏的城墙;这里还有法国人修建的新城,宽广的林阴大道和高层建筑散发着现代都市的气息。游客喜欢这里古老与现代相兼、东方与西方相融的风格。
此外,极端恐怖组织在这里还有很好的“群众基础”。摩洛哥和许多其他阿拉伯国家一样实行了美国人推崇的自由经济模式。但是,这种模式不仅没有给最广大的老百姓带来好处,反而摧毁了阿拉伯国家的传统经济,使许多拥入城市的农民陷入贫困。这些生活在下层的穷苦老百姓为极端恐怖组织的活动提供了可能。
我们为那些不幸的死难者哀伤,我们谴责造成无辜者伤亡的极端恐怖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