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数学文化》教学中,教师必须要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为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本文研究的具体内容为教师构建《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体系的方法: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以数学的思想、精神为中心,从宗旨上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为中心。在授课实践时注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同时恰当地灌输人文精神,就一定可以构建起适合每个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规范和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体系;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1-02
一、《数学文化》课程溯源
在国内高校数学文化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下半叶,其背景是“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热。目前,数学文化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数学教育者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学文化类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产物,它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也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领导及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倡议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最早是1999年左右黄力民老师在湘潭工学院开设的,但不久因为黄老师的工作调动而终止了。之后是2001年2月南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其它院校也陆续有类似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内容新颖,富有启发性,形式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受学生的欢迎。正因为如此,数学文化类课程在许多高校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文化刊物出现了。这些均为数学文化课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时间的进行,《数学文化》课程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必将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我们提出《数学文化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目的是力图规范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方法。这样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由于《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目标定位于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为以后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的确立,教学课件的制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学资料库。建立完善丰富的教学模式和考评模式。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是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二是在《数学文化》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会面对不同层次的文理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应如何体现差别。特别是高校实施的大学数学分层教学使得这种矛盾益发突出,所以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求课程体系具有适用面宽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通俗易懂。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要真正理解把握,并逐步建立起对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动力定型。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需要授课教师的长期努力。
为更好的把握好研究方向,教师应该及时的书写详细的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多做教学反馈。尽快准备好详尽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包括课件、大纲,教学资料库等。授课教师要在广泛调研、多方面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效果上能以较为浅显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课程中讲授的数学思想的精髓。使学生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三、构建《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国内的数学文化教学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授课教师只讲自己擅长的部分内容,授课体系缺乏连续性,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系统介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系统性。理论上采用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主线来系统的构建《数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以下途径丰富理论水平: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国内外同行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学习和比较的基础上书写详细的研究报告,精心编写教学大纲,授课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撰写和发表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教师在实践上要注意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来完善课程体系。如在教学中强调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授课中注意以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主线,从五个方面丰富数学文化课的内容,包括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上台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查阅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板书教学、教具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程同时进行读书报告和半开卷期末考试两种考核,充分发挥考评的区分功能和激励功能。这样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动态促进,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最终达到健全教学体系的目的。
四、结论
鉴于国内的《数学文化》教学大多采用讲座式,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系统介绍。因此,《数学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要定位于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为今后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所以教学特色着眼于系统性、连续性。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需以数学的思想、精神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为为宗旨。在授课实践时注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同时恰当地灌输人文精神,就一定可以构建起适合每个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规范和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
\[2\]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4\]陈文胜.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教学\[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3):36.
\[5\]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6\]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丁石孙,张福贵.数学与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9\]\[美\]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11\]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13\]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
关键词:数学文化;课程体系;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4-0121-02
一、《数学文化》课程溯源
在国内高校数学文化是当前数学教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数学文化”这一概念的提出始于20世纪下半叶,其背景是“文化”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并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股文化研究热。目前,数学文化作为现代数学教育研究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数学教育者的重视。
进入新世纪以来,数学文化类课程在我国高校的兴起和迅速发展是我国当前高等教育改革深化的产物,它适应了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也顺应了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潮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教育部领导及以杨叔子院士为代表的一批教育家和教育工作者倡议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大学中推进人文素质教育。我国高校开设“数学文化”课,最早是1999年左右黄力民老师在湘潭工学院开设的,但不久因为黄老师的工作调动而终止了。之后是2001年2月南开大学开设了“数学文化”课,其它院校也陆续有类似的课程开设。这些课程内容新颖,富有启发性,形式生动活泼,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很受学生的欢迎。正因为如此,数学文化类课程在许多高校迅速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教育专家关注数学文化的传播,数学文化刊物出现了。这些均为数学文化课的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条件,随着时间的进行,《数学文化》课程在大学教学体系中必将越来越重要。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所以我们提出《数学文化课程的体系的构建》目的是力图规范数学文化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和教学方法。这样既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最终使学生终身受益。
二、《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研究内容和方向
由于《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标准。因此目标定位于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为以后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研究的具体内容包括教学大纲的确立,教学课件的制作,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教学资料库。建立完善丰富的教学模式和考评模式。
教师在教学内容上重点解决的关键问题有三个,一是如何更好的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如何让学生学会“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培养创新意识;二是在《数学文化》课程体系实践过程中会面对不同层次的文理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程体系中应如何体现差别。特别是高校实施的大学数学分层教学使得这种矛盾益发突出,所以解决这些矛盾必须要求课程体系具有适用面宽的特点,要求课堂教学内容必须通俗易懂。三是要求授课教师对数学文化的内涵与作用要真正理解把握,并逐步建立起对核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动力定型。而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上,这需要授课教师的长期努力。
为更好的把握好研究方向,教师应该及时的书写详细的研究报告,撰写教学研究论文,多做教学反馈。尽快准备好详尽的教学材料,教学材料包括课件、大纲,教学资料库等。授课教师要在广泛调研、多方面实践的基础上建立起科学合理的教学体系,在教学效果上能以较为浅显的数学知识为载体,让学生理解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理解数学的文化价值并进一步提高数学素养;让大多数学生真正掌握课程中讲授的数学思想的精髓。使学生能真正提高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使其终身受益。
三、构建《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具体操作方案
事实上,作为一个新兴的学科,《数学文化》课程无论在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尚无统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而国内的数学文化教学大多采用讲座的方式,授课教师只讲自己擅长的部分内容,授课体系缺乏连续性,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系统介绍。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研究方法上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突出系统性。理论上采用以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为主线来系统的构建《数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并通过以下途径丰富理论水平:广泛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调研国内外同行的教学实践。在广泛学习和比较的基础上书写详细的研究报告,精心编写教学大纲,授课教师精心制作教学课件,并撰写和发表相关的教学研究论文。
教师在实践上要注意通过实际的课堂教学,来完善课程体系。如在教学中强调采取多种教学模式,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研究性教学的方法。授课中注意以数学思想和方法为主线,从五个方面丰富数学文化课的内容,包括数学问题、数学典故、数学方法、数学观点、数学思想等。课堂上加强师生互动,鼓励学生上台演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锻炼学生查阅材料、组织材料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课程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板书教学、教具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的配合,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课程同时进行读书报告和半开卷期末考试两种考核,充分发挥考评的区分功能和激励功能。这样通过理论和实践相互动态促进,不断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技能,最终达到健全教学体系的目的。
四、结论
鉴于国内的《数学文化》教学大多采用讲座式,缺乏连续性、系统性,缺乏对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系统介绍。因此,《数学文化》课程教学的目标要定位于系统地构建比较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体系,为今后的数学文化课程教学实践提供良好的指导和服务,所以教学特色着眼于系统性、连续性。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是教学实践和构建课程体系的主线。授课教师在授课内容上需以数学的思想、精神为中心,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文化素养、思想素养为为宗旨。在授课实践时注意采取师生互动的教学方法,同时恰当地灌输人文精神,就一定可以构建起适合每个授课教师的教学体系。完善的《数学文化》课程体系的建立既规范和方便了教师的教学,又让学生学会了“数学方式的理性思维”,既培养创新意识又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和文化素养,可使学生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王庚.数学文化与数学教育:数学文化报告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112.
\[2\]张顺燕.数学的美与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张楚廷.数学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1.
\[4\]陈文胜.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教学\[M\].天津师范大学学报,2004,(3):36.
\[5\]实施研究型教学,推进创新性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03,(6).
\[6\]郑毓信,王宪昌,蔡仲.数学文化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7\]丁石孙,张福贵.数学与教育\[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9.
\[8\]\[美\]G·波利亚.怎样解题\[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9\]\[美\]G·波利亚.数学与猜想(第一卷)\[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2.
\[10\]朱成杰.数学思想方法教学研究导论\[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8.
\[11\]张维忠.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12\]任樟辉.数学思维论\[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0.
\[13\]顾沛.数学文化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