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第二国际理论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基于对所处时代的不同认识及对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不同理解,在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上存在理论分歧。考茨基在《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中,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分析,回应并批判伯恩施坦的改良社会主义观。探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为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关键词:考茨基;伯恩施坦;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36-02
伴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到来,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这种垄断资本主义所呈现的新变化与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论断不符,致使作为“正统派”的考茨基与“修正主义”的代表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问题做出自己不同的阐释。探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为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一、论争的由来:社会主义是否是必然的
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和平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呈现出新特点。在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形成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由无政府状态转向“有组织经济”的表象,似乎“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显得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似乎“过时”。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以“改良”的形式调整统治策略,使工人阶级中的某些领袖成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机会主义者,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出现的“合法斗争”,淡化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使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及革命的理论也似乎成为“过时的教条”。那么,如何认识垄断资本主义所呈现的新变化,作为“正统派”的考茨基与“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对于这个问题以及所关涉的深层理论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
伯恩施坦基于世界历史情境和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质疑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提出“改良的社会主义”。他在《新时代》上以有关“社会主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公开质疑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为“对于一种像社会主义理论这样的理论(它研讨的是应当发生的事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科学并且是否需要成为科学,是值得费些力气进行一次精确研究的”[1]376。并于1901年5月发表《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一文,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科学性。
由于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质疑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引起争议,1901年6月考茨基写了《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分析,回应并批判伯恩施坦改良的社会主义观,指出伯恩施坦曲解了“科学”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误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理论分歧所在: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一)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及价值判断的理解
恩格斯曾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就已经由空想转向科学。在这里,之所以说,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是因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历史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发现了资本主义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内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与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形态变迁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因而,科学社会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物质经济关系与实践,才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的科学性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揭示出来的。
但是,在伯恩施坦那里,却质疑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对此,考茨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回应并批判了伯恩施坦。一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在“科学”的定义判断上。伯恩施坦从实证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将科学定义为“仅仅是经过系统整理的知识”[2]365,“任何一种真正的科学的基石是经验,科学是建立在积累起来的知识之上的”[2]367,因而伯恩施坦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为新事物斗争的学说,缺乏科学证明。而考茨基明确指出,用这种“科学”的定义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考茨基强调,科学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已知事物的概况,还应包括有条理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现实状况做出推论,预知的论断也属于科学。因而,在考茨基看来,它固然是为新事物而斗争,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它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具不具有科学性问题上,伯恩施坦将科学理解为纯粹的自然科学,所以他在价值判断上没有任何利益的倾向,而他将社会主义理解为“具有一种倾向,它代表着利益”[3]77,所以在他看來,具有利益倾向的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性。考茨基指出,伯恩施坦从“科学性”上来质疑社会主义是庸俗、落后的。考茨基认为,从社会科学方面来说,社会科学的困难在于:“社会中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自己是他们需要研究的机体的一个部分”[3]77,并强调说,如果按照伯恩施坦的“这种哪里都不存在的纯粹科学的意义来说以及按照中国的意义来说,社会主义都不可能是科学的”[3]78。在考茨基看来,伯恩施坦之所以会把“科学”和“社会主义”进行概念上的讨论和反对将“科学的”附加在“社会主义”上,是由于伯恩施坦坚持从中国人的科学观出发。
(二)对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的理解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科学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马克思曾断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1。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阶级革命斗争才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级才会得到解放。 但是,在伯恩施坦那里,他将社会主义理解为“走向合作制的运动”[1]386。在考茨基看来,“如果把社会主义描述为走向合作制的运动,那就同样也能把医药科学描述为开药方和制造药物的技术。”[3]79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考茨基认为伯恩施坦的改良社会主义观“无非是老的乌托邦主义的一个新版本”[3]83。考茨基指出,伯恩施坦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在于,他颠倒了剩余价值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没有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的意义而从直觉上去判断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的描述。在马克思那里,剩余价值的创立,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人的生存状态异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供了解释和证明。再者,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觀的发现,提供了现存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规律,为更好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提供了清楚认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看到了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和现实基础——无产阶级,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走向了科学。
考茨基虽然认识到伯恩施坦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局限性,并且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身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但是考茨基基于自身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将其理解为“处处立足于经验”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出,考茨基并不是从阶级斗争的立场去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具有实证化倾向。
三、论争的评析:论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探究考茨基对伯恩施坦的回应和批判,不可否认的是,考茨基从研究方法入手批判伯恩施坦,为我们认识“修正主义”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这一批判,为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尽管考茨基指出了伯恩施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上的偏误在于研究方法的问题,但是考茨基本人所使用的方法也不是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唯物史观,而主要是指他的一般思想方法,即“应用科学”——一种纯粹建立在实证化科学基础上的论断。实际上考茨基是基于自身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来批判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观,而他本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因此他只看到伯恩施坦所用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方法上的问题,而没有从唯物史观、阶级立场观点入手批判伯恩施坦。因此,考茨基不可避免地陷入实证主义,丧失了哲学批判的维度,即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那一维度——“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和实践功能”[5]。当然,考茨基之所以实证化理解马克思主义,更是由于早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致使他无法深刻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性和完整性,导致对伯恩施坦的批判呈现出不彻底性。
因而,我们认为,无论是考茨基,还是伯恩施坦,他们都不是对“资本主义理解经典逻辑的确立,而是他们面对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新发展所做的调整和推进”[6]465。
参考文献: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文选[M].殷叙彝,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3][奥]卡尔·考茨基.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李平.革命精神的钝化[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
[6]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20-03-0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卢森堡与考茨基、伯恩施坦社会革命观的比较研究”(18KSD315)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罗莎·卢森堡的社会革命观研究(15YJA710013)
作者简介:王冬梅(1993-),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李平(1973-),女,黑龙江黑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关键词:考茨基;伯恩施坦;科学;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20)09-0036-02
伴随着第二次产业革命到来,资本主义生产力迅猛发展,引发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新变化——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向垄断过渡。这种垄断资本主义所呈现的新变化与经典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所揭示的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论断不符,致使作为“正统派”的考茨基与“修正主义”的代表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的问题做出自己不同的阐释。探究考茨基和伯恩施坦有关社会主义问题的论争,为人们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一、论争的由来:社会主义是否是必然的
19世纪70年代后期至20世纪初,是资本主义和平稳定发展时期。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深刻变化——由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呈现出新特点。在经济上,垄断组织的出现形成一种资本主义经济由无政府状态转向“有组织经济”的表象,似乎“缓解”了资本主义经济中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从而显得马克思主义所指出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论似乎“过时”。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以“改良”的形式调整统治策略,使工人阶级中的某些领袖成为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机会主义者,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出现的“合法斗争”,淡化了无产阶级革命意识,使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斗争及革命的理论也似乎成为“过时的教条”。那么,如何认识垄断资本主义所呈现的新变化,作为“正统派”的考茨基与“修正主义”者伯恩施坦对于这个问题以及所关涉的深层理论问题——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问题,形成各自不同的理论观点。
伯恩施坦基于世界历史情境和资本主义出现的新变化,质疑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提出“改良的社会主义”。他在《新时代》上以有关“社会主义问题”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公开质疑社会主义的科学性,认为“对于一种像社会主义理论这样的理论(它研讨的是应当发生的事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成为科学并且是否需要成为科学,是值得费些力气进行一次精确研究的”[1]376。并于1901年5月发表《科学社会主义怎样才是可能的?》一文,否认科学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科学性。
由于伯恩施坦对科学社会主义必然性的质疑在德国社会民主党内引起争议,1901年6月考茨基写了《疑问的社会主义对抗科学的社会主义》一文,通过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以及与之相关的价值判断问题的分析,回应并批判伯恩施坦改良的社会主义观,指出伯恩施坦曲解了“科学”和“社会主义”这两个概念,误读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从而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
二、理论分歧所在:如何理解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
(一)对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及价值判断的理解
恩格斯曾指出,由于马克思的两大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就已经由空想转向科学。在这里,之所以说,社会主义由空想转为科学,是因为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的思考,以历史辩证的唯物主义方法,剖析资本主义经济社会结构,发现了资本主义资本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的内部矛盾,阐明了资本主义的运行逻辑与发展规律,科学地认识到人类社会形态变迁规律,揭示出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因而,科学社会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物质经济关系与实践,才超越空想社会主义的局限性,也就是说,它的科学性是从历史发展的逻辑中揭示出来的。
但是,在伯恩施坦那里,却质疑科学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对此,考茨基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回应并批判了伯恩施坦。一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在“科学”的定义判断上。伯恩施坦从实证的经验主义立场出发,将科学定义为“仅仅是经过系统整理的知识”[2]365,“任何一种真正的科学的基石是经验,科学是建立在积累起来的知识之上的”[2]367,因而伯恩施坦认为社会主义是一种为新事物斗争的学说,缺乏科学证明。而考茨基明确指出,用这种“科学”的定义标准来衡量社会主义的科学性,完全不符合社会主义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考茨基强调,科学不应该只局限于对已知事物的概况,还应包括有条理的研究,通过科学的方法对现实状况做出推论,预知的论断也属于科学。因而,在考茨基看来,它固然是为新事物而斗争,但并不能因此否认它在现代意义上的科学性。
另一方面,关于社会主义具不具有科学性问题上,伯恩施坦将科学理解为纯粹的自然科学,所以他在价值判断上没有任何利益的倾向,而他将社会主义理解为“具有一种倾向,它代表着利益”[3]77,所以在他看來,具有利益倾向的社会主义不具有科学性。考茨基指出,伯恩施坦从“科学性”上来质疑社会主义是庸俗、落后的。考茨基认为,从社会科学方面来说,社会科学的困难在于:“社会中的观察者和研究者自己是他们需要研究的机体的一个部分”[3]77,并强调说,如果按照伯恩施坦的“这种哪里都不存在的纯粹科学的意义来说以及按照中国的意义来说,社会主义都不可能是科学的”[3]78。在考茨基看来,伯恩施坦之所以会把“科学”和“社会主义”进行概念上的讨论和反对将“科学的”附加在“社会主义”上,是由于伯恩施坦坚持从中国人的科学观出发。
(二)对社会主义的实现路径的理解
关于科学社会主义,在马克思那里,科学社会主义是作为资本主义的对立面产生的。马克思曾断言,“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的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4]51。这也就是说,只有通过阶级革命斗争才能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下的社会结构,无产阶级才会得到解放。 但是,在伯恩施坦那里,他将社会主义理解为“走向合作制的运动”[1]386。在考茨基看来,“如果把社会主义描述为走向合作制的运动,那就同样也能把医药科学描述为开药方和制造药物的技术。”[3]79基于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考茨基认为伯恩施坦的改良社会主义观“无非是老的乌托邦主义的一个新版本”[3]83。考茨基指出,伯恩施坦之所以这样认为,原因在于,他颠倒了剩余价值与社会主义的内在关系,没有真正理解剩余价值的意义而从直觉上去判断和理解科学社会主义,并没有涉及社会主义的本质,只是一种表现形式的描述。在马克思那里,剩余价值的创立,为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剥削、人的生存状态异化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为认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提供了解释和证明。再者,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觀的发现,提供了现存生产方式的发展规律和运动规律,为更好解释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阶级斗争提供了清楚认识。马克思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现实,看到了社会变革的政治力量和现实基础——无产阶级,克服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缺陷,走向了科学。
考茨基虽然认识到伯恩施坦对社会主义理解的局限性,并且认为科学社会主义本身超越空想社会主义,但是考茨基基于自身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将其理解为“处处立足于经验”的科学,从这里可以看出,考茨基并不是从阶级斗争的立场去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具有实证化倾向。
三、论争的评析:论争的意义和局限性
探究考茨基对伯恩施坦的回应和批判,不可否认的是,考茨基从研究方法入手批判伯恩施坦,为我们认识“修正主义”提供了有益启示。同时,这一批判,为人们进一步深刻认识和把握科学社会主义的必然性,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以及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理论思考。
尽管考茨基指出了伯恩施坦研究科学社会主义上的偏误在于研究方法的问题,但是考茨基本人所使用的方法也不是指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唯物史观,而主要是指他的一般思想方法,即“应用科学”——一种纯粹建立在实证化科学基础上的论断。实际上考茨基是基于自身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解来批判伯恩施坦的社会主义观,而他本人并没有真正理解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因此他只看到伯恩施坦所用于研究科学社会主义方法上的问题,而没有从唯物史观、阶级立场观点入手批判伯恩施坦。因此,考茨基不可避免地陷入实证主义,丧失了哲学批判的维度,即马克思主义所体现的那一维度——“唯物史观和历史辩证法的批判功能和实践功能”[5]。当然,考茨基之所以实证化理解马克思主义,更是由于早期深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致使他无法深刻认识科学社会主义的深刻性和完整性,导致对伯恩施坦的批判呈现出不彻底性。
因而,我们认为,无论是考茨基,还是伯恩施坦,他们都不是对“资本主义理解经典逻辑的确立,而是他们面对19世纪70年代后资本主义新发展所做的调整和推进”[6]465。
参考文献:
[1][德]爱德华·伯恩施坦.伯恩施坦文选[M].殷叙彝,编.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国际共运史研究室.德国社会民主党关于伯恩施坦问题的争论[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1.
[3][奥]卡尔·考茨基.考茨基文选[M].王学东,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5]李平.革命精神的钝化[J].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1).
[6]张一兵,周嘉昕.资本主义理解史:第1卷[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
收稿日期:2020-03-07
基金项目: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专项“卢森堡与考茨基、伯恩施坦社会革命观的比较研究”(18KSD315)的阶段性成果;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罗莎·卢森堡的社会革命观研究(15YJA710013)
作者简介:王冬梅(1993-),女,四川泸州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研究;李平(1973-),女,黑龙江黑河人,副教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