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魏书生老师说:“好的导语像磁铁,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催人奋进。”的确,好的导语就像唱戏的开台锣鼓,未开场先叫座儿。它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渲染良好的课堂气氛。
关键词:导入语;运用;情境;激趣
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结合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归纳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外部条件。用艳丽夺目的彩图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锄禾》这首诗是讲农民劳动辛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导入课文时可出示多媒体视图课件《老农锄禾》让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有感情叙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烈日下,一位農民伯伯手握锄头锄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头上的汗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会儿,擦擦汗,继续锄起来。同学们,这位农民伯伯辛苦吗?粮食来得容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首诗。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生活实际中有不少现象,学生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因素,从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如《要下雨了》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要下雨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
三、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联系旧知,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唤起了他们与新知类似的记忆及联想,为学习新知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比如特级教师王晓红在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
学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王晓红老师在执导这样一篇对荷花有着特别传神描写的散文名作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有关荷花的诗句,既复习巩固了这些诗句知识,同时又为从形到神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做好了准备,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四、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物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故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五、故事诱导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课,教师可把贝多芬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两百多年前,一位德国少年出身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7岁就担任音乐老师。可他后来却失去了听觉,对于自己的坎坷命运他并不气馁,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了众多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这位作曲家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月光曲》中的主要人物——贝多芬。”
六、谜语引路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七、音乐感染法导入新课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声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游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八、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如《司马光》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小朋友到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爬到花园的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刚好掉进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满满的,旁边又没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险,这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是怎样救出小伙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
关键词:导入语;运用;情境;激趣
魏书生在《谈语文教学》中这样说:“导语设计得好,也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一堂课有个良好的开端。”结合十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学,我归纳了以下几种常用的导入方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创设的情境,正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外部条件。用艳丽夺目的彩图和充满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可以拨动学生的心弦,吸引他们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如《锄禾》这首诗是讲农民劳动辛苦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粮食来之不易,要珍惜粮食的道理。导入课文时可出示多媒体视图课件《老农锄禾》让学生细致观察,教师有感情叙述图意:“中午,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烈日下,一位農民伯伯手握锄头锄地,汗水浸透了他的衣裳,头上的汗滴像断了线的珠子往下直落。他舍不得歇一会儿,擦擦汗,继续锄起来。同学们,这位农民伯伯辛苦吗?粮食来得容易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锄禾》这首诗。
二、联系实际导入新课
生活实际中有不少现象,学生往往能感觉它而不能理解它,一旦把它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便能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利用这种心理因素,从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导入新课。如《要下雨了》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下雨之前小燕子总是飞得很低,大群大群的蚂蚁往高处搬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了《要下雨了》这一课我们就知道了。”
三、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联系旧知,既巩固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又唤起了他们与新知类似的记忆及联想,为学习新知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比如特级教师王晓红在执教《荷塘月色》一文时是这样导入的:
师:我们都知道,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散文家,他们用自己饱蘸深情的笔,写下了许多诗情画意的篇章,在名家们的笔下一草一木都含有深情,富有灵性,光写荷花的就有许多优美的诗句,如描写荷花色彩和形状的有“接天莲叶无穷碧”,下一句——
生:映日荷花别样红。
师:还有描写荷花动态的有“小荷才露尖尖角”,下面一句是什么?
学生回答:早有蜻蜓立上头。
师:好。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朱自清笔下的《荷塘月色》,看看那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
王晓红老师在执导这样一篇对荷花有着特别传神描写的散文名作时,首先引导学生回顾以往学过的有关荷花的诗句,既复习巩固了这些诗句知识,同时又为从形到神欣赏朱自清笔下的荷花做好了准备,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
四、直观演示导入新课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物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故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答案。
五、故事诱导导入新课
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有趣的故事。教师若能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因素,变学生的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就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月光曲》一课,教师可把贝多芬的故事讲给学生听:“在两百多年前,一位德国少年出身宫廷歌手世家,自幼跟从父亲学音乐,17岁就担任音乐老师。可他后来却失去了听觉,对于自己的坎坷命运他并不气馁,以超人的毅力创作了众多举世闻名的音乐作品,成为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这位作曲家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课文《月光曲》中的主要人物——贝多芬。”
六、谜语引路导入新课
谜语导入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营造欢乐、愉快、轻松的学习氛围有重要的作用。谜语的导入开拓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猜谜的过程中为了找到正确的答案,探索知识的欲望被激起,自然就使他们以最佳的思维状态进入到学习中来。
七、音乐感染法导入新课
播放一首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歌曲,唤起学生的想象,激起学生学习欲望。记得从前一位教师教《草原》这篇课文时,播放《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挥动鞭儿响四方,白鸟齐飞翔……”接着用抒发感情的声调描述了内蒙古辽阔的大草原美丽的景象:“那儿的草原一碧千里,空气清新,天空明朗,牧草茂盛,牛肥马壮。现在就让我们跟着老舍爷爷一起去风景如画的内蒙古大草原游览一番……”这样的导入,使学生神往于大草原的景物,唤起他们丰富的想象,从而对学习这篇文章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八、巧设悬念导入新课
教师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带有悬念的问题来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课。如《司马光》一课可用这样的导语:“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几个小朋友到花园里玩,有个小朋友爬到花园的假山上玩,一不小心摔了下来,刚好掉进假山下面的大水缸里,缸里的水满满的,旁边又没有大人,眼看小朋友有生命危险,这该怎么办呢?在这紧急关头,司马光急中生智,他是怎样救出小伙伴的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学习课文《司马光》。”
总之,导入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达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我们要在瞄准教材的重点、难点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灵活设计,巧妙运用,使导入——这个教学的“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灵上,迸出迷人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