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上,儿童思维的“蒙蔽”与“敞亮”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lverv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课堂上,儿童思维的“蒙蔽”主要指儿童的话语里没有属于他们自己的活生生的思想。贫乏、平淡、毫无表现力,更多地是顺从性与依赖性,思维只是在一个平面上徘徊甚至“休眠”。仅举几例以佐证。
  
  (一)《赶海》教学片段
  一位老师在教学《赶海》这篇文章时,为了让学生能够真切感受其中的“趣”,颇费周折,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学生要笑,一遍又一遍地教学生如何笑,特别是在指导第二段的朗读时,连续地指导学生做“笑”的动作,做“生气”的动作,做“惊讶”的动作。学生完全把文本内容置之度外,把自己的个人认知置之度外,教学成了一种纯机械的“技术活”。
  
  (二)《狼和鹿》教学片段
  上课伊始,师问: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一生:主要讲了狼和鹿;
  一生:主要讲了狼吃鹿;
  一生:狼和鹿之间发生的事。
  (没有说出老师期待的答案)
  老师匆忙中出了一个口头填空,在多次暗示下,学生总算说对了,老师长舒了一口气。
  
  以上所举之例仅仅是冰山一角,但我们能清楚地看到当前的儿童思维现状。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儿童应然思维的蒙蔽呢?我们非常有必要追本穷源。
  一、什么蒙蔽了儿童应然的思维
  1.现行教育的评价原则蒙蔽了儿童的思维
  现行教育评价更强调的是“记忆”,而忽略“思维”,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几乎都受这一评价原则的支配。因此,教师所确定的教学目标中最重要的内容就是确保每个学生都能掌握相关知识点,教学重点自然也落实在如何帮助学生牢固掌握这些知识点上。由此造成语文课堂中大部分时间是对学生进行知识的强化,而忽视了学生运用知识去探究未知世界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日复一日重复别人的思想,久而久之养成思维的惰性,逐渐变得随波逐流、不善思维、个性衰微。
  在新课改的强风之下,虽然一些课堂也在推行“探究”,也在鼓励“质疑”,但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确定的,鲜见开放性的话题探究。因此,从实质上而言,学生所做的是一种伪研究,是一种假思维。
  2.教师既定的自我意识蒙蔽了儿童的思维
  讲风甚盛依然是许多教师的课堂作风,是他们在长期的习惯性思维中身不由己的行为。他们喜欢对文本内容精雕细刻,喜欢把所有的学生认识都“归零”,喜欢把自己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一点一滴地掰给学生,如果学生短时间内不能意会,则会以暗示性的语言迅速把学生的思路、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到标准化路线上,指向标准答案。
  如果你仔细地统计身边教师的课堂语言,会发现大部分教师课堂的讲授话语都为4000字左右。按人们正常的讲话速度是每分钟200字计算,光教师独自占用的时间就接近20分钟,再刨去那些填空式的理解,一问一答的对白,一遍又一遍的指名读、齐读,学生能够静静思考的时间还有多少呢?
  再者,教师的“话语霸权”现象仍然不可小觑,很多时候,教师会把学生的反霸权言语(就是与教师的观点相对的语言)视为无礼的和破坏性的问题行为,以自己的威严剥夺学生进行反霸权或不苟同的机会。
  美国教授林德福斯收集了2-7岁儿童提出的问题,发现在儿童入学前他们自己会提出许多复杂而具科学性的问题,然而,当他们进入学校环境后,他们的问题减少到原来的15%。而且,这些问题常常是程序性的或者是请求得到许可的。这就表明儿童已经不是学习或行动的主体了,已经被要求形成了遵从的思维方式。
  3.“教材化”阅读的方式蒙蔽了儿童的思维
  现行的语文课堂教学已经形成了一个不成文的制度,教师只要拿到一篇课文,不论它是什么体裁的,总要努力挖掘思想内涵,揪字眼,抠句子,一定要读出“高贵品质”或“崇高精神”,品读出各种各样的情感来,悟出藏在字里行间的道理,这样品的结果是条分缕析,有趣变无趣。在“伪圣化”专制话语氛围训导下成长起来的不少语文教师,早已经没有了自己独到的一己之见。按既定套路来思维,早已积淀成一种“潜意识”。如在一次市级观摩课上,5位教师同时执教《蜜蜂》这篇课文,此文是一篇说明文,主要介绍蜜蜂家族的分工和每一种类型的特点。可是执教的5位老师不约而同地把教学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品读重点句,体会工蜂勤劳、敬业的精神品质。因为文章确实没有唤情处,没有升华点,所以明显地感到学生的厌学与无奈。
  除了以上几种,还有诸如功利主义的、技术至上的、机械教条的、伪科学的等等“蒙蔽”现象。所有这些,都把具有生命灵性和天然纯真的儿童,把具有诗意、幸福感和自由精神的儿童思维“蒙蔽”起来了。可悲的是,这些“蒙蔽”有时又是那样地理直气壮和冠冕堂皇。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蒙蔽总是把自己蒙蔽和伪装起来。……上演着在者了无生趣的戏剧。”
  二、儿童思维如何走向敞亮
  所谓思维的敞亮,既意味着儿童在语文课堂上要走出功利主义、形式主义、习惯性思维、伪科学、伪研究等迷雾带来的晦暗,更要把自身的内在言语、美好情思、独特感受热情地爆发出来,回到生命的本真状态,原始状态。
  那么,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如何做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儿童思维的敞亮呢?
  1.语文课堂要直通儿童的生活
  孔子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荀子曰:“以一知万”。无论何种说法,都告诉我们其中的“一”必定是扎根在自己经验里的。墨辩分知识为:闻、说、亲三种。而“亲知”是一切知识的基础,没有“亲知”做基础,“闻知”和“说知”均系不可能的事体,——因为缺少根的生命。在语文课堂上,要想让儿童快乐起来,活跃起来,思维的触须摆动起来,必须引领他们到生动思想的源头去旅游,必须基于儿童的生活经验来解读课文。
  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有生活就有教育,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教育乃生活的改造。现实世界是儿童思维的丰富源泉,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以文本为蓝本,促进学生从文本内容中去体验,养成主动体验生活的习惯。只有从观照生活世界中的儿童出发,教育才能真正体现“儿童是教育的对象”“儿童是教育的目的”这些基本的本质规定。只有当各类知识在儿童的意识中跟鲜明地形象、观念、感受结合起来时,儿童才能领悟活语言的精神,才能做到把直观形象同理性规律的分析结合在一起。
  请看党照虎老师执教《桥》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在生活中你见过什么样的桥?
  生:我见过立交桥、平桥和拱桥。
  生:我还见过斜拉桥。
  师:现代科技!——你呢?
  生:我还见过我们在游乐场玩过的吊桥。
  师:非常好玩的桥,是吗?同学们,今天我们这篇课文里要学到的桥到底是一座什么样的桥?打开书,大声地、自由地朗读一遍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两遍,想一想,课文中的桥是一座什么样的桥?
  (学生自由朗读)
  
  从生活中的桥,到文本中的“桥”,引发了阅读期待。这样的对话,师生关系更契合了,教学节律也随着教学情境和谐地跳动。
  在时下的课堂上,如果我们都能着力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中,就会极大地激发起学生作为生活主体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就会巧妙地将教学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当学生在生活化的情境中无拘无束地尽情体验、尽情实践时,他们就获得了文本与生活深层的心灵对话,课堂上必然是一派生机勃勃。
  2.语文课堂要直指儿童的心灵
  从某种意义上说,儿童有着比成人更丰富的语言,更细腻的情感,更敏感的思维。素质教育倡导者、教育专家陈锋在《成功素质教育》一书中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正是教育艺术的关键所在,只要你走进孩子的心灵,你就能走出教育的误区,使你的教育得以成功。”因此,对儿童的教育必须从儿童的真实需要着手,从儿童的情感体验出发,直指他们的心灵深处。这就要求教师要发挥自我的主体性,凭借文本的语言材料以及文本承载的文化背景,在其“文本意义”与儿童的“生活意义”之间激活、打通,竭力使文本内容及精神内核作为鲜明的、充满激情的、思想的、情感的、活生生的、有质感的生命形象揭示在儿童的意识面前,和他们的心灵产生对白,创造出属于儿童个人的一个深入的全新的“自我”。
  请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在《推敲》一课中的教学片段:
  
  师:我们的祖先真聪明,发明了火药、指南针等,对社会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还发明了许多有趣的文字,比如上节课我们说的那个“木”字(板书,画“木”),多像一棵树呀!(再板画“休”)瞧,一个人在树边上休息,多形象呀!再比如说“步”,上面指鞋子,下面也是鞋子,两脚跨出去,不是一步吗?词也很有意思,如“左”和“右”(让学生先举左手再举右手),如果“左右”放在一起又有了新的意思;再比如说“东西”,单个表示方向,两个字摆一起,就成了物件。(生读)
  师:(举起书)这是什么东西?
  生:书。
  师:(又举起粉笔)这是什么东西?
  生:粉笔。
  师:(调侃地)我是东西吗?
  生:(异口同声、非常肯定)你不是东西!
  师:(笑)哈哈!变成骂人的话了。
  师: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来看看这个词:(板书)斟酌,这斟酌分别指倒酒的意思,摆在一起变成考虑了。
  师:再看这个词:(板书)推敲。假如这是门,谁来推?(生推)谁来敲?(生敲)“推敲”摆在一起又变成什么了呢?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故事,什么故事呢?
  年近七旬的贾老师,并没有把学生当做研究对象来对待,有的只是一颗金子般的童心。在轻松、和谐的对话中将学生在课堂上要领会的概念、知识都巧妙地纳入了他们获取知识的积极劳动中来。这种学习过程中的脑力劳动深深地触及了学生的情感,而且这些知识的获得也使学生感到是个人努力的结果。他们说着、议着、快乐着,师生对话亲密、和谐、自然。
  语文教学的本质规律就是自然淳朴,简洁明了,立足自我,立足学生,立足生活,淡化外在功利,归位简约,回归人文,认认真真地教,扎扎实实地学,褪尽繁华留纯真。
  (作者单位:江苏省铜山县大许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郭敬燕)
  
其他文献
即将到来的2011年,是我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转瞬,两个甲子的时间过去了,算起来离我们很远,似乎又离我们很近。远去的是那个时代的教育家们和无数从学堂、私塾里走出来的求学者们;离我们非常之近的,是老一辈教育家留下的宝贵的教育思想与主张。  陶行知先生曾在艰难困苦的年代为我们开辟了教育的方向,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教育主张。未当教师之前,我对此理解不
自2000年网络小说《第一次亲密接触》被改编为电影以来,网络小说的影视剧改编已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逐渐产业化、现象化.其中东方玄幻类小说在改编市场独据一席,因其概念性、
班主任的类型有很多,比如,班妈、班官、鼓动家等。然而若要向校园暴力说“不”,倒不如做个导师型的班主任,我们可以利用学生对网络新闻的兴趣,让他们自己体会领悟。  网上有一则新闻:29岁的丈夫杀害妻子后,在家中冷藏妻子尸体3个月,每天若无其事地吃饭、睡觉、遛狗,甚至还代替妻子发微信、短信……  学生对此类新闻总是比较敏感的:“这男人是不是变态啊!”“看这男子清秀帅气,不像杀人犯啊!”“這也太吓人了吧!
期刊
寓言,以鲜明的教育性和讽刺性等,展示给我们一个曲折的故事情节.篇幅短小,言简意赅.但是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关于寓言如何去教,尤其是中年段,初次接触寓言,在“言”和“理”之
电子文件的科学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标准的作用,标准是电子文件高效、规范管理的保障,同时也是其他相关活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等)有效开展的基础。标准的缺失、滞后、失
讨论了期刊和期刊价格指数的概念,编制了三张价格指数表格,然后就表格分析了美国,2002年期刊价格的变动情况。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periodicals and periodical price
一、行动背景与目标rn1.2014年9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做了题为“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的讲话,北京师范大学是百
期刊
教师对教材把握不到位,以致于课堂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重点没有落实,难点无突破,无疑是一种最大的课堂浪费。除此之外,是不是还有一些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教学行为也在不知不觉中造成语文课堂教学时间的浪费,却一直被我们忽略了呢?  现象一:故弄玄虚  某教师在教授《观舞记》时设计了这样的导语:    动人的音乐,优美的舞姿,都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可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时,却似乎捉襟见肘,为语言的匮乏而苦
摘要:本文阐述了科技查新是科技管理科学化的客观需求,分析了造成当前科技查新工作相对混乱状况的原因,并对建立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科技查新;行业协会;组建;思考    科技查新符合科技创新活动内在的一般规律,是科技管理科学化的客观需求。不因任何部门或个人的意志而改变。    科技查新工作符合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内在的一般规律,主要是指科技创新活动是在原有科技成果(就)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