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结合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理念,按照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通用标准和刑事科学技术类行业标准,吉林警察学院构建并实践了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机制;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教学体系;以公安基层工作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与方法;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引导,打造满足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该体系下,学生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明显增强,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具有可复制性。
关键词 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35-04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先进条件,犯罪活动呈现出智能化、技术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特点。这就要求传统的警务机制必须向现代化警务机制转变,破案形式由以前的“侦查、访问、审问”向“现场采证、鉴定”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1],才能为精准高效打击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吉林警察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借鉴“卓越计划”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科学设计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了“院局互动,警学结合3 0.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与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卓越工程师。
一、制定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重点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卓越培养计划”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公安院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公安机关或其他司法部门从事各类案件的现场勘查、物证检验鉴定和刑事技术信息化应用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
二、构建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机制
1.建立完善的调研论证与反馈机制
建立与各级公安机关和各省公安院校的调研论证机制。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关注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需求,吸收先进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
2.建立周期调整与微调整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机制
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组织公安实战单位及专业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内结合人才需求的调研论证结果,提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进行相应的微调整。
3.建立教学过程持续优化机制
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健全课堂教学管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學大纲,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按照“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实战、面向社会科技发展)”和“实战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实战化、前沿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和优化,坚决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补充实战和学科前沿内容。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灵活采用现场教学、协助教学、分组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采用学校慕课平台、“对分易”教学平台、“课堂派”教学平台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深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由校级教学督导组、系部督查组和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校系两级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听课评课、教学检查、评教评学、质量跟综、信息反馈等有机融合、相互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二)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1.结合实战需求,持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进一步突出实验、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使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11的比例,结合实战需求,调整实验(实训)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
2.搭建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实行“三层次开放”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了一个省级教学平台: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省级科研平台:刑事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痕迹物证重点实验、电子数据检验重点实验室;一个院级科研平台:视频图纹分析实验室。结合教科研平台自身特点,在承担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面向不同学生建立教科研平台全面开放制度,实现“三层次开放”,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集中开放”、重点实验室的“预约开放”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全天开放”。
集中开放:开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是让学生验证课上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由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实施每周一天的集中开放,为学生的设计和创新提供感官认识及灵感。预约开放:开放重点实验室主要是让接触专业知识之后对实验项目的后续延伸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平台进行探索,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内预约进行自拟题目的研究;全天开放:开放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全天开放。学生进入工程研究中心前,由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共同审核,并按照科研实验进行规范管理。 3.院局合作,完善专业实习制度
在第7学期将学生安排到公安机关专业对口岗位进行校外实践,实行“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战部门业务指导教师),为每名学生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民警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勘察、物证鉴定、信息录入等具体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分散式校外实践不同于集中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难度很大,学校通过实践前的计划和实践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学生。实践前,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为每位同学指派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日记,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实地或电话抽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结束后,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鉴定、实践日记和实践报告评定成绩并召开实践座谈会,交流经验、畅谈实践体会。
(三)以公安基层工作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与方法
1.重视慕课和微课课程建设
开展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慕课建设和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发慕课以及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避免获得的只是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3]。
2.积极进行专业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择优选用 高质量编写”的方式开展专业教材建设,专业课程全部选用公安部统编教材,并按照“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技能性”的原则,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新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努力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3.不断丰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以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实践锻炼、专项调研等活动,收集典型案例形成各课程案例库,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
(四)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引导,打造满足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1.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延长短板”,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升理论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公安实战部门挂职锻炼,增长实践经验;二是聘请公安实战部门业务骨干进课堂,通过基层推荐、教官试讲、学员评价、专家审核、技能培训等程序,从公安实战部门聘请作风优良、业务精通、能战会教的优秀民警充实到学校教师教官队伍,构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官为补充、基本满足“按需择教”的教学团队[4]。
2.科研团队建设
一是依托刑事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凝练学科方向,把刑事科学技术凝练为物证检验技术、电子数据提取技术和声像资料检验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按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组,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题组组长,领导和协调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二是强化科研意识,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教师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三是营造学术氛围,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课题组之间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各课题组之间的科研竞赛,高质量评选“科研尖兵”“科研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树立科研标杆;四是鼓励与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五是鼓励与公安机关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研究。
3.多渠道持续推进教师能力建设
一是通过教学督导、听评课、教学观摩、授课竞赛、课件评比、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教师竞课等措施,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设立教研活动日,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是通过选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参与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的司法鉴定实践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通过跟班听课、协助导师完成课业训练、课外辅导、整理资料等锻炼过程,积累教学经验,完成角色转换,加快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点
(一)构建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以院局合作共建工科專业、联合培养人才为抓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人才需求特点,充分发挥院局双方的办学优势,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人才同育、师资同建、资源同享、研发同步、工作同频”为内涵的“院局互动,警学结合3 0.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和公安机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双主体”作用,实现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本着“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突出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建立了以“通识课 公安业务课”两大平台为基础,以“思政课程 人文社科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 法律课程 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程 公安实战技能课程 通识选修 专业选修”8个模块为实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单独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时间在一学期以上,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达到40%以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的有机结合。
四、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应用与推广
一是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学与实战、专业与行业、教师与教官、课堂与现场”的有效衔接,已在2014级至2017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应用,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以及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比赛等活动中的获奖等次提升、获奖人次增加。二是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向)推广应用效果。2015年,将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向2015级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向)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学生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比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电子数据取证竞赛中获奖。
五、结语
从对实习基地的走访、学生实习总结和授课教师的信息反馈等渠道搜集的信息分析显示,本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中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014级和2015级学生设计性毕业论文比例显著提升,2014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参与刑事案件侦破、犯罪嫌疑人抓捕、现场勘查,达到了“上班就上手,到岗就管用”的目标,多次受到工作单位表彰奖励。未来,学校将立足新时代和刑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不断研究新问题,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公安机关输送更多的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国.再议刑事科学技术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A].2018法庭科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教育论坛[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85-87.
[2]李晓娟.公安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4-55.
[3]王琼,朱学军.浅析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4(6):84-88.
[4]米佳,肇启军.坚持服务实践宗旨 培育卓越警务人才[J].教育论坛,2012(8):46-48.
关键词 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8.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9)17-0035-04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在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带来极大方便的同时,也给犯罪嫌疑人提供了先进条件,犯罪活动呈现出智能化、技术化、信息化和现代化的特点。这就要求传统的警务机制必须向现代化警务机制转变,破案形式由以前的“侦查、访问、审问”向“现场采证、鉴定”转变,只有充分发挥刑事科学技术的作用,打好“合成战、科技战、信息战、证据战”[1],才能为精准高效打击犯罪提供技术支持。吉林警察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借鉴“卓越计划”的先进理念和宝贵经验,科学设计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并不断完善了“院局互动,警学结合3 0.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培养与公安机关刑事科学技术岗位需求无缝对接的卓越工程师。
一、制定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目标的重点在于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高校与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实践能力。也就是说,“卓越培养计划”要培养的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结构调整需要,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高综合素质、较强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学校在国家通用标准的指导下,按照行业专业标准的基本要求,结合公安院校的特色、办学理念和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应用型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制定了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卓越工程师”的培养目标: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过硬、素质优良、专业基础扎实,能够适应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的专业化、职业化、实战化要求,熟悉相关政策法律和技术标准,系统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能够在公安机关或其他司法部门从事各类案件的现场勘查、物证检验鉴定和刑事技术信息化应用工作,具有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应用型公安专门人才。
二、构建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
(一)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重点,形成刑事科学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持续优化机制
1.建立完善的调研论证与反馈机制
建立与各级公安机关和各省公安院校的调研论证机制。紧紧围绕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目标,持续关注刑事科学技术人才的实践与创新能力需求,吸收先进的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理念,高起点筹划、高标准推进。
2.建立周期调整与微调整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优化机制
按照三年一个周期,组织公安实战单位及专业教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三年内结合人才需求的调研论证结果,提出系统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进行相应的微调整。
3.建立教学过程持续优化机制
在教学内容方面,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明确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目标,健全课堂教学管理。深入挖掘专业课程蕴含的德育内涵和元素,编制课程思政教学指南、教學大纲,实现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的融合。同时,按照“三个面向(面向学生、面向实战、面向社会科技发展)”和“实战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生缺什么就补什么”的要求,大力加强实战化、前沿性教学内容的整合、更新和优化,坚决剔除陈旧落后的教学内容,补充实战和学科前沿内容。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方面,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师灵活采用现场教学、协助教学、分组教学、网络教学、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等教学形式,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教学平台和教学软件,综合运用直观演示法、读书指导法、任务驱动法、现场教学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学方法,采用学校慕课平台、“对分易”教学平台、“课堂派”教学平台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在教学质量监控方面,深入推进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工作,建立由校级教学督导组、系部督查组和学生信息员等构成的校系两级三方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以及听课评课、教学检查、评教评学、质量跟综、信息反馈等有机融合、相互衔接的教学质量监控机制。
(二)以实验教学平台建设为依托,构建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教学体系
1.结合实战需求,持续优化实验教学内容
进一步突出实验、实训在整个教学中的比重,使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达到11的比例,结合实战需求,调整实验(实训)教学大纲,针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2]。
2.搭建专业实验室和研究平台,实行“三层次开放”
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建设了一个省级教学平台: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三个省级科研平台:刑事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痕迹物证重点实验、电子数据检验重点实验室;一个院级科研平台:视频图纹分析实验室。结合教科研平台自身特点,在承担教学计划的基础上面向不同学生建立教科研平台全面开放制度,实现“三层次开放”,即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集中开放”、重点实验室的“预约开放”和工程研究中心的“全天开放”。
集中开放:开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要是让学生验证课上所学知识,加深理解,由刑事科学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安排,实施每周一天的集中开放,为学生的设计和创新提供感官认识及灵感。预约开放:开放重点实验室主要是让接触专业知识之后对实验项目的后续延伸有兴趣的学生,可以通过专业实践平台进行探索,让学生熟练地掌握专业技能,学生可以在规定的开放时间内预约进行自拟题目的研究;全天开放:开放工程研究中心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和创新能力,实行全天开放。学生进入工程研究中心前,由项目指导教师对学生的实验目的、实验方案和步骤进行共同审核,并按照科研实验进行规范管理。 3.院局合作,完善专业实习制度
在第7学期将学生安排到公安机关专业对口岗位进行校外实践,实行“双导师制”(校内专业指导教师和实战部门业务指导教师),为每名学生安排一位经验丰富的民警作为实践指导教师进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在实践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现场勘察、物证鉴定、信息录入等具体工作,在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岗位上训练和培养学生的实战能力。分散式校外实践不同于集中的校内实践,指导教师要想了解学生实践过程中的真实情况难度很大,学校通过实践前的计划和实践后的考核来引导和约束学生。实践前,制定详尽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并为每位同学指派一名专业指导教师;实践过程中,要求学生撰写实践日记,指导教师定期进行实地或电话抽查,及时发现、解决学生在实践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实践结束后,由专业指导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实践鉴定、实践日记和实践报告评定成绩并召开实践座谈会,交流经验、畅谈实践体会。
(三)以公安基层工作为导向,探索多渠道的课程教学资源建设路径与方法
1.重视慕课和微课课程建设
开展刑事科学技术专业课程慕课建设和系列化、专题式、结构化、完整性的微课程建设,鼓励教师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开发慕课以及相对完整的、系列化、专题式的微课程,使学生既能基于知识点的“针对性、查缺补漏”式学习,也能开展连贯性、完整性的建构式微课程学习,避免获得的只是零散杂乱的不成体系的知识[3]。
2.积极进行专业教材的建设
教材建设是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通过“择优选用 高质量编写”的方式开展专业教材建设,专业课程全部选用公安部统编教材,并按照“科学性、适用性、先进性和技能性”的原则,编写了与之相配套的实验实训教材,将专业教学改革中的新经验和最新科研成果编入教材,努力提高教材的实用性和前瞻性,使之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区域特色与学校特点。
3.不断丰富案例资源库的建设
以课程组为单位,通过实践锻炼、专项调研等活动,收集典型案例形成各课程案例库,实行动态管理、实时更新。
(四)以“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为引导,打造满足实践与创新能力培养的师资队伍
1.教学团队建设
一是“延长短板”,鼓励教师继续深造,提升理论水平,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公安实战部门挂职锻炼,增长实践经验;二是聘请公安实战部门业务骨干进课堂,通过基层推荐、教官试讲、学员评价、专家审核、技能培训等程序,从公安实战部门聘请作风优良、业务精通、能战会教的优秀民警充实到学校教师教官队伍,构建一支以“双师型”教师为主体、兼职教官为补充、基本满足“按需择教”的教学团队[4]。
2.科研团队建设
一是依托刑事科学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凝练学科方向,把刑事科学技术凝练为物证检验技术、电子数据提取技术和声像资料检验技术三个研究方向,按研究方向组建课题组,选拔科研能力强的教师担任课题组组长,领导和协调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二是强化科研意识,把经常性的专题讲座和围绕刑事科学技术发展中的热点与难点问题的集中讲座相结合,不断激发教师科学研究的热情和意识;三是营造学术氛围,每年召开1~2次科研工作座谈会,交流各课题组之间的科研成果和体会,促进各课题组之间的科研竞赛,高质量评选“科研尖兵”“科研贡献奖”等荣誉称号,树立科研标杆;四是鼓励与支持教师参加高层次、高水平的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展示自身科研成果和实力,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学术信息与最新研究动态;五是鼓励与公安机关进行广泛、深入合作,充分发挥智囊团、思想库的作用,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积极参与决策研究。
3.多渠道持续推进教师能力建设
一是通过教学督导、听评课、教学观摩、授课竞赛、课件评比、优秀教学质量奖评选、教师竞课等措施,保证教师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放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上,促进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二是设立教研活动日,开展集体备课、教学研讨等活动,丰富教学内容,推动教育理念和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三是通过选派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毕业实习、参与学院司法鉴定中心的司法鉴定实践等措施,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实践教学指导能力;四是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教授、副教授对新教师进行“一对一”的传、帮、带,青年教师通过跟班听课、协助导师完成课业训练、课外辅导、整理资料等锻炼过程,积累教学经验,完成角色转换,加快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点
(一)构建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模式
以院局合作共建工科專业、联合培养人才为抓手,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为契机,以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根据人才需求特点,充分发挥院局双方的办学优势,构建并不断完善以“人才同育、师资同建、资源同享、研发同步、工作同频”为内涵的“院局互动,警学结合3 0.5 0.5”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充分发挥学校和公安机关在应用型人才培养上的“双主体”作用,实现专业教学与实际工作无缝对接。
(二)完善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本着“突出人才培养针对性、突出警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突出实践教学”的原则,建立了以“通识课 公安业务课”两大平台为基础,以“思政课程 人文社科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 法律课程 公安理论与警察素养课程 公安实战技能课程 通识选修 专业选修”8个模块为实体的“模块化”课程体系,单独设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毕业实习时间在一学期以上,实践教学占总学分(学时)比例达到40%以上,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实践能力培养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校内模拟与校外实战的有机结合。
四、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应用与推广
一是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改变了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脱节的现象,实现了“教学与实战、专业与行业、教师与教官、课堂与现场”的有效衔接,已在2014级至2017级刑事科学技术专业应用,学生岗位核心能力以及工程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全国大学生移动互联网创业大赛、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比赛等活动中的获奖等次提升、获奖人次增加。二是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向)推广应用效果。2015年,将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向2015级刑事科学技术(公安声像技术方向)推广应用,成效显著。学生在公安院校学生科技应用创新成果比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全国电子数据取证竞赛中获奖。
五、结语
从对实习基地的走访、学生实习总结和授课教师的信息反馈等渠道搜集的信息分析显示,本次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探索取得了预期效果,其中立体化、全方位、递进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全面提升了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2014级和2015级学生设计性毕业论文比例显著提升,2014级学生在工作岗位上运用多种工程技术手段参与刑事案件侦破、犯罪嫌疑人抓捕、现场勘查,达到了“上班就上手,到岗就管用”的目标,多次受到工作单位表彰奖励。未来,学校将立足新时代和刑事科学技术的新发展,不断研究新问题,持续优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公安机关输送更多的刑事科学技术卓越工程师。
参 考 文 献
[1]刘建国.再议刑事科学技术在侦查工作中的作用[A].2018法庭科学国际研讨会暨第十二届全国公安院校刑事科学技术教育论坛[C].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8:85-87.
[2]李晓娟.公安院校实践育人机制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1):54-55.
[3]王琼,朱学军.浅析地方电大微课程建设的困难与对策[J].中国远程教育,2014(6):84-88.
[4]米佳,肇启军.坚持服务实践宗旨 培育卓越警务人才[J].教育论坛,2012(8):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