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建设三题

来源 :当代思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net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建设应当充分重视历史条件的变化。根据历史条件的变化,适时调整工作重点和思路,是搞好文化建设、实现中国先进文化与时俱进的客观要求。本文拟从三个方面探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文化建设问题。
  
  一、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条件下的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问题
  
  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不仅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也使中国社会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就经济生活领域来说,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样化必然作为最深刻的根源导致社会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事实上,我国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早已显示出多样化的趋势。如价值观念方面,个性化、务实化的倾向增强;文化选择方面,从内容到形式,人们的选择权力增加,选择空间扩大,选择次数增多。新的形势下保证先进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的关系,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首先,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与马克思主义一元指导并不对立。辩证地看,一元指导以多样化存在为前提,没有多样化存在,就无所谓一元指导;同时,多样化的发展依赖于一元指导,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多样化的发展既不可能健康,也不可能持久。发展地看,多样化有其历史进步性。改革开放的战略,是我们党适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和主动变革社会、创造历史的一种自觉行为,体现了我们党的使命意识和时代眼光。它所带来的社会生活的多样化,包括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本质上应看作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富有生机和活力的表现。精神文化生活从单一化走向多样化,反映了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符合时代潮流,顺应社会趋势。总体上看,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有利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而不是有害于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是否包括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是否会束缚多样化的发展?释疑解惑,应该对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有一个具体的分析。精神文化生活的多样化,有自发的和自觉的两种。自发的多样化,就是不加引导、任其发展、自然存在的多样化。自觉的多样化,就是在某种社会意识的调控下,或者是说在某种理论的指导下形成的多样化。自发的多样化,必然是优劣混杂。以这种状态存在的多样化,不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符合人类文化的发展方向,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使之上升为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自觉的多样化。如果有人硬是要把这种指导作用说成是对多样化的束缚,那我们应毫不含糊地回答,我们就是要进行这种束缚,就是要进行这种限制,我们要做好工作,使自发的多样化上升为自觉的多样化,让多样化的发展顺应社会趋势,符合人民根本利益。十六大报告把我国目前的文化存在分为四种:先进文化,健康有益文化,落后文化,腐朽文化。在我国,先进文化,表现为一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社会全面进步与人全面发展的知识,一切反映和传播这些思想、精神、知识的载体和形式。可见,先进文化本身也是多样化的。这种文化必须大力发展,进一步巩固它在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中的主导地位。健康有益文化,主要指那些能够满足人们多方面文化需求、于人们心身有益的大众文化,其多样化特征更为显著。这种文化与先进文化并不相悖,二者在有些内容上是交叉的,应当给予支持和引导,使之成为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重要方面。先进文化加健康有益文化,构成了目前我国精神文化多样化的主体,这样的多样化适应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层次的需求,体现了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的要求,既能激励先进,又能照顾多数,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落后文化,主要是指那些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东西。腐朽文化,主要是指那些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危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文化。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对待四种文化的方针: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这个方针,体现了破立结合、重在建设的精神。贯彻落实这个方针,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社会变化越是深刻,人们的思想越是活跃,精神文化生活越是多样,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越要巩固和加强。否则,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就有可能走向混乱和无序,导致思想混乱,天下大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新的形势,赋予了我们党以马克思主义引领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的新任务。我们应从这个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高度,深刻认识“我们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历史使命和重大意义。
  再次,在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中加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必须坚持,任何以精神文化生活多样化为理由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都是绝对不能允许的。这是个原则问题。但是,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与必须坚持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搞不好会造成与放弃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同样的恶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历来有两种态度:以发展创新的态度坚持;以教条主义的态度坚持。教条主义地坚持,结果只能是丢光弃尽。在这方面,苏共垮台提供的教训极为深刻。在苏联,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实际上被搞成了僵死的教条。当被扭曲的本本说明不了、解决不了现实问题的时候,就转向怀疑马克思主义本身,认为马克思主义已经过时,已经没有用了。到了戈尔巴乔夫时期,干脆放弃马克思主义,取而代之的是戈氏“新思维”,最终导致苏共下台、苏联解体。就我们来讲,既有经验,也有教训。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最关键的就是要紧密结合形势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在继承的基础上,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努力增强马克思主义的说服力和战斗力,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
  
  如果说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文化建设中处于中心环节的地位,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伟大实践则要求文化建设必须紧紧扭住这个中心环节。市场经济对人的思想道德有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这是应该充分肯定的,但也应该正视它的消极作用。最突出的消极作用,就是它的利益驱动机制容易导致拜金主义。市场经济中人们对个人、对企业、对地区合法正当物质利益的追求,是市场经济具有活力的根本原因。但在一定条件下,特别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完备的条件下,这个利益驱动机制很容易成为拜金主义滋生和蔓延的土壤。这种二重作用是内在于市场经济的。但是,说它是内在的,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条件下、对任何人都会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不论哪一方面,对人们思想道德的实际影响,都不是必然的、无条件的。哪种作用表现得更大一些,取决于一系列条件,如政府宏观调控是否有力,市场法制建设是否健全,等等。但首要的条件,是市场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这里,市场经济的二重作用是外因,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思想道德觉悟高的人,他所接受的积极作用就大,消极作用对他的影响就小;思想道德觉悟低的人,他所接受的消极作用就大,积极作用对他的影响就小。要利用和扩大市场经济的积极作用,限制和减少市场经济的消极作用,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普遍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
  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思想道德建设,必须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使思想道德建设走上制度化和规范化的轨道,努力增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时代性和有效性。思想道德建设体系的构筑应考虑以下基本要素:第一,理论基础: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二,基本任务: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四有”公民。第三,近期目标:帮助人们进一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在全民族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动员和凝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民族力量;以公民道德建设为切入点,实现公民思想道德素质、群众文化生活质量、城乡文明程度的显著提高,在全国范围形成和巩固“两个文明”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第四,主要内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宣传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为核心的思想教育;坚持不懈地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诚实守信为重点、以“五爱”为基本要求以及以“三德建设”为着力点和“20字基本规范”的公民道德教育;坚持以公民权利和义务为重点内容的民主法制教育。第五,原则要求: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统一,坚持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相结合,坚持尊重个人合法权益与承担社会责任相适应,坚持注重效率与维护公平相协调。第六,工作重点:以领导干部和青少年为重点人群,以经营单位为关键部位,以“窗口”行业和行政执法部门为重点行业。第七,基本途径:把思想教育与健全制度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把教育活动与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思想工作与利益调节结合起来,把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以上体系框架,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总结了思想道德建设的基本经验,立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际。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这个体系,扎扎实实地搞好各方面的工作,我们的思想道德建设就能不断向前推进。
  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建设体系,必须高度重视公民道德建设,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公民道德建设为什么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这首先是由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决定的。共产党是我们国家的执政党,它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在当代中国,为人民服务首先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种思想境界和道德追求。不仅如此,我们党的执政地位又决定了它必须要把这一思想和道德努力推向社会,成为整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和道德。《共产党宣言》指出:“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98页)其次是由社会主义制度决定的。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由经济基础决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以公有制为主体,分配方式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社会生产的目的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经济制度的这些基本规定,必然要求在整个社会倡导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道德。恩格斯指出:“人们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归根到底总是从他们阶级地位所依据的实际关系中——从他们进行生产和交换的经济关系中,获得自己的伦理观念。”(同上书第3卷第434页)从政治制度上来看,社会主义社会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人与人之间是平等互助、共同前进的关系。平等互助的人际关系,必须通过相互之间的为他人服务来体现。因此,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建设公民道德,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再次是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定的。如果说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给为人民服务精神的倡导创造了政治前提,那么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则为这一精神在全社会的弘扬提供了实践的机会和广阔的天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有职业的公民,不论社会分工如何,也不管能力大小,都在本职岗位通过不同形式实践为人民服务。人人都是服务的对象,人人又都为他人服务;人人都是权利的主体,人人又都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没有谁只是服务的享受者,也没有谁只是服务的提供者;没有谁只是权利的享有者,也没有谁只是义务的承担者。这样一种经济活动,既体现着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又与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社会主义道德的最高要求发展有必然联系,根本不同于以我为中心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只有努力实践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竞争与协作、先富与后富、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关系,形成既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良好道德风尚。长期以来,经过我们党的努力倡导和带头实践,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已经成为许多人的追求。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建设公民道德,已经具有了广泛的社会基础,也必将有力促进公民道德素质的进一步提高。
  
  三、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安全问题
  
  自民族形成之后,人类文化便以民族文化的形式存在。不同民族的文化既有个性,又有共性,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个性和共性,本质上讲都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共性意味着各国文化的一致性,说明了文化交流的可能性;个性意味着各国文化的多样性,说明了文化交流的必要性。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将对民族文化形成冲击,产生一种征服世界每个角落的普世文化,从而消灭各国文化的多样性。这种认识是没有道理的。经济全球化的确会促使各民族重新审视自身文化,的确会在优胜劣汰中对民族文化形成一定的冲击,进一步促进民族文化的融合,扩大“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但不可能消灭各国文化的多样性。因为文化的许多方面是不存在优劣之分的,也因为文化的深层涉及的是一个民族的心理与意识,而这个层面的文化是根深蒂固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文明的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动力。应尊重各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承认世界多样性的现实。
  文化交流对于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一个民族充分认识自身的民族性,产生与其相适应的民族认同感;它可以使一个民族深刻唤醒自身的民族意识,形成民族的内在凝聚力;它可以使一个民族充分认识本民族文化的弱点和不足,明确本民族文化现代化的目标;它可以使一个民族更快地实现本民族文化的积累,甚至跨越某些环节快速进入先进文化的行列;它还可以为民族文化走向世界提供机遇,促进这个民族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人类文明发展表明,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体系愈是整合了不同的文化特质,就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我国对外开放的历史并不算长,但它对我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特别是对人们思想观念变革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有目共睹、有口皆碑的。实践表明,对外开放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同样适用于文化建设。发展中国先进文化,必须继续坚持这个方针。
  对外开放在对我国文化建设发挥推动作用的同时,也给我国的文化安全带来了问题。经济全球化决不是一种单纯的经济现象,也将带来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引起世界各种思想文化,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展开了相互激荡,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总体上处于劣势地位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今天,我们的文化安全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伴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借助商业机制和高科技手段,以电影、电视、流行音乐及因特网为代表的美国文化大举向世界各国渗透,且有愈演愈烈之势。《华盛顿邮报》指出,美国最主要的出口产品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影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这样的流行文化。事实确是如此。美国已成为文化产品的最大出口国,每年的出口额多达600多亿美元,目前控制了世界75%电视节目和60%以上广播节目的生产制作。在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一些发展中国家,甚至某些发达国家都有“狼来了”的感受。相比之下,我国的文化产业差距甚大。1998年,作为中国文化产业主力军的国家文化部系统的文化产业,整体收入不过81亿人民币,而美国一部《泰坦尼克号》电影的收入就达20亿美元。再以出版业为例,1999年我国的版权引进是4016种,而版权输出仅为499种。竞争力低暴露了我国文化产业的诸多问题:质量意识、市场意识不强,社会化、产业化程度低,总体规模偏小,结构不够合理。二是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较之文化产业受到的冲击,价值观念受到的冲击是更深层次的冲击。随着各国间经济交往的增多和经济利益的冲突,文化冲突特别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冲突难以完全避免,有时可能成为冲突的焦点。近些年来,一些发展中国家与西方发达国家在民主、人权、社会价值观等方面频频出现的分歧和冲突,说明了这一点。尤其应当看到,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西方某些国家仍在通过各种途径加紧向我们推销其政治理念、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前些年表现比较突出的资产阶级自由化,近些年部分人理想信念的淡化,等等,都可以找到这方面的原因。在经济全球化加速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今天,文化安全问题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必须大力强化人们的文化安全意识。对外开放条件下,民族经济有一个独立性和安全性的问题,民族文化也有一个独立性和安全性的问题,文化同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一样,越来越成为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的大问题。我们应当站在国家利益的高度来认识文化安全问题,站在文化安全的高度来审视对外开放条件下的文化建设问题。我国加入WTO,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一方面,外国文化产品将源源不断进入中国;另一方面,中国文化产品也可以堂而皇之地进入异国他乡。中外文化碰撞到底谁在更大的程度上影响谁,关键不在于谁的防范措施严密,而在于谁的文化实力强。文化实力强,安全系数才能大;文化实力弱,安全系数必然小。强身固本才能百病不侵。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重要的是要做大做强中国先进文化,壮大实力,增强活力,提高竞争力,扩大辐射力,特别是要加强互联网的建设,尽快扩大汉语文化在国际信息通道上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必须制定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我们应当研究各国文化多样性的特点,总结中外文化交流的规律,正视思想文化冲突的现实,制定一套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发展战略。这种发展战略要着眼于我国的文化安全,不仅能有力地抵御来自西方的“西化”、“分化”战略,而且能有力地促进中国先进文化大踏步走向世界。这一战略至少应考虑以下因素:确立以国家利益为最高原则的目标,完善文化安全预警系统;改革文化贸易管理体制,扭转文化商品进出口贸易的逆差;推进国家文化创新系统的建设,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立法手段对市场进行规范,运用超市场手段扶持精品创作。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文化发展战略,是促进文化安全、保护民族文化的长远大计。
  促进我国的文化安全,根本举措是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创新。先进文化永远都是在不断创新中发展的。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必须坚持不懈地推进文化创新。坚持不懈地进行文化创新,实现中国先进文化的与时俱进,是做大做强中华民族文化、不断增强文化安全性的根本举措。进行文化创新,应当把握好有关环节。第一,出发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现代文化、外来文化特别是西方文化,对待这三方面文化的方针分别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认真总结,发扬光大;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以三方面文化为资源进行文化创新,要在“综合”和提高“原创力”上下功夫: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经过分析、比较、选择和整合,把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优点结合起来,在植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努力创新,突破单纯引进和模仿的发展思路,进行自主型创造与集成,实现中国先进文化的跨越式发展。第二,内容:包括思想创新、理论创新、道德创新、教育创新、科技创新、知识创新等等,在这一系列创新中,具有统领作用的是理论创新。它处于一系列创新的基础地位,指导和推动其他创新。有了理论创新,其他创新就有了支撑,就能防止盲目性、自发性和随意性,增加创新成功的机会和比率。第三,方针: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是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深刻反映了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如果说已有的文化成果回答了“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那么文化创新则要进一步回答“应当是什么”和“如何使应当变为现实”的问题。创新,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由已知创新新知。这样一种探索活动,需要通过贯彻“双百”方针创造平等、民主的社会氛围,极大地发挥个人的创造性。第四,原则:结合新的实践,结合时代要求,结合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是前无古人、继往开来的创造性实践,实践中提出的各种文化问题需要回答,涌现的各种文化现象需要概括,萌发的各种文化新芽需要培育。只有结合这个实践,文化创新才能获得坚实的基础、丰厚的源泉和广阔的前景。时代总在不断变迁,特别是在当今,以科技革命为龙头的社会各领域变革日新月异,预示着时代的发展趋势。只有具备世界眼光,把握时代要求,特别是要着眼于世界科学文化发展的前沿,锲而不舍地进行创新,才能使我们的先进文化走在时代的前列。随着物质生活的改善,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必然是扩大的趋势。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仅是文化创新的动力,而且是文化创新的最终目的。第五,机制:应高度重视创新精神的激励和弘扬。创新精神,既是一种可贵的文化精神,又是文化创新的精神动力。作为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创新精神事关文化创新的全局。文化创新机制的各个方面,特别是方针政策的出台,应当有利于创新精神的激励、培育和弘扬。第六,落脚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为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包括人的现代)服务(包括为人的现代化服务),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不断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作者单位:国防大学政治理论教研室)
其他文献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摆上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在充分总结过去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反腐败的思路。十六届三中全会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涵是在反应过程和化工生产中,尽量减少或彻底消除使用和产生有害物质。化学教学绿色化.是新世纪化学课改的重点方向和崭新课题。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真正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即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国家是人民的国家,人民参与国家权力的管理和监督。这种民主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全体人民统一行使国家权力,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扩大基层民主,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民主实践的必要条件是作为参政主体的人必须形成系统的民主知识,自觉的民主要求,理智的民主行为和
【摘要】阅读促进个人的精神成长,提高国民综合素养,增强民族凝聚力,直接影响到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未来。通过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等三个方面可以有效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阅读教学;兴趣;习惯;阅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21-0183-01  阅读,是促进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手段。《语
【摘 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新鲜事物交替更迭,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是如此,在新课程教育背景下,各种语文教育观念、方法如雨后春笋般崛起。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就是更好地为我们的学生“服务”。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设计一堂更扎实有效的课堂才是学生最需要的。我认为从以下三点出发:一、课前备好课,有的放矢;二、课堂消化,突破作业资源理解的重难点;三、课后练笔,情感升华;并结合《语文课堂作业本》,让我们的语文
中共十六大向全党提出了“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为了实现这一重大的社会发展目标,必须进行全面的社会改革。走新型的工业化道路是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    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工业化实际同世界工业化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最新理论成果    实现工业化、造就富强的新中国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以来的奋斗目标。早
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也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关键环节。党的建设的成效取决于全体党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没有党内民主的充分发展,广大党员处于消极被动状态,那么,无论是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还是作风建设,都将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一、党内民主与思想理论建设    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武装全党,并使全党在带领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推向前进。然
目的 探讨气管内吸痰导致粘膜损伤的原因及响应护理对策。方法 将48例气管切开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n=24)和对照组(n=24).实验组采取改进后的吸痰护理,对照组采取传统吸痰护理。结果
【摘要】本文针对目前工科高等学校专业生产实习效果普遍变差、“走马观花”现象严重等问题,以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几个工科本科专业为分析对象,以提升工科本科生的生产实习质量为目标,探讨研究提升工科本科生生产实习效果的实施方案及其效果评价问题。对多种实习形式(含:班级参观式实习、小组指导式实习、劳动式实习、个人独立实习、生产实习与毕业论文一体化实习等)的实践及效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工科专业生产实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