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品、悟

来源 :语文天地·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u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文言文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统编版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册课本都编入了一两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文言词汇和文言知识、感受文言文的魅力,获得语言的发展,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下面以统编版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为例,具体谈谈小学高年级文言文的教学策略
  一、反复朗读,读好课文
  朗读是读懂文言文的最好办法,教师要甘于将课堂阵地交给学生,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在朗读中充分接触教材提供的语言文字。由于文言文与现代文的差别比较大,学生拿到文本之后自主阅读,可能会把句子读得支离破碎,断断续续,教师应采用多种办法引领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消除学生对文言文朗读的恐惧心理。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点基础,教学《伯牙鼓琴》时,为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可以让学生先尝试自己读课文,如果发现有读错的字音,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及时纠错并示范朗读。如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复为(wèi)鼓琴者。在学生根据课文下面的注释理解大意后,提醒他们根据句意、文意,读好停顿,读出重音。如:“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遇到语气词“乎、也、矣”,要根据情感用重读或慢读等方法读出重音,让学生反复练读,还可以创设伯牙与锺子期相遇的情境,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课文中人物对话的情感和神态。《伯牙鼓琴》的前三句可让学生变换角色反复朗读,以体味两人相逢相知的欣喜,虽然课文并未描述伯牙遇到知音后的喜悦,可以引导学生想象表达,以增加情感体验,读好课文。在熟读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按照“方鼓琴—少选之间—锺子期死”的顺序背诵《伯牙鼓琴》。
  多种形式的反复朗读,让学生对文言文始终保持着盎然的学习兴趣,在教师的正确引领下,学生不但读通、读顺了课文,而且能正确感知课文主题。
  二、理解意思,读懂课文
  读懂课文是指学生能够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读书方式,感知课文内容,感受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情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阅读文言文,理解其基本内容,是课程标准的明确要求。这既是一种良好的习惯,也是一种学习能力。教材对每一篇文言文中稍难理解的字词都作了注释,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文言文下面标示的注释,理解关键词的意思后读懂课文。
  如课文中的“少选”一词可以借助注释明白其形容时间极短的意思。句子的意思,可以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如“巍巍乎若太山”“汤汤乎若流水”这两个句子,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想“太山”“流水”的画面,知道“巍巍乎”意指巍峨高耸,“汤汤乎”意指水流大而急。在理解的基础上出示高山流水的图片,让学生展开想象,去揣摩音乐所描述的画面是怎样的,也可以揣摩伯牙可能会弹奏什么样的音乐,会是怎样的一种曲调,从而感受音乐的表现力。通过体会锺子期听到音乐之后由衷的赞叹之语,
  想象伯牙听到锺子期的话语后的心情,理解“知音”相遇的喜悦。课堂上还可以指导学生小组内合作表演伯牙与锺子期的对话,表现出锺子期能知伯牙所念、知伯牙所想、知伯牙所志的兴奋、激动的情景。
  文言文里面的“文言”有点艰涩难懂,如果一味地逐字逐句讲解,学生只是囫囵吞枣地记住其意思,但是枯燥乏味的被动式学习会从根本上扼杀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因此,教学时发挥教材资源的优势,多种途径指导学生读懂文言文,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交流感受,获得感悟
  统编版教材还设有“资料袋”一栏,对课文内容进行了适当的补充和拓展,使学生对课文以外的故事有了更多更全面的了解,巧用文后资料袋,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有所感受,获得感悟。
  “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这句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也是学习本篇课文的难点之一。很多学生学完课文,不仅心生疑惑:悼念好友的方式有千万种,伯牙为什么要用“破琴绝弦”的这种极端的消极的方式呢?为了解决学生的这个疑惑,就可以结合课后的“资料袋”,通过了解“知音”和“高山流水”的意思和这个故事的历史背景来给学生释疑解惑。伯牙因为一个友人的逝去,毁坏了自己心爱的乐器,而且终身不再鼓琴,从中可以感受到他失去“知音”之后的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也可以看出两人建立在相互了解、相互欣赏的基础上无比深厚的情谊。对六年级学生来说,什么是友谊,什么是知音,他们的认识是朦胧的。教学时,一方面要凭借文本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伯牙以自己艺术生命的终结来纪念好友着实感人至深;另一方面也要挖掘和审视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观和知音价值观,允许学生有其它的合理解读。比如,伯牙可以继续弹琴,用琴声寄托自己思念知音的方式来悼念好友。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文言文的学习也是如此,课堂上的交流、质疑不能用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只有充分的阅读、思考才能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正是在交流的过程中,学生才会质疑,而教师也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思考,引导学生进行思辨、讨论、感悟,取得更大的进步。
  四、想象补白,丰富情节
  小学语文教材中,文言文的内容比较短小,许多情节似乎就在文字的外面,如果把故事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更加具體清楚,那么文言文的内容就会显得更加清楚、有趣、吸引人。
  伯牙是一个技艺高超的琴师,他的琴声不仅能表现巍峨的太山,汤汤的流水,那么,伯牙的琴声还可以表现哪些动人的事物、场景呢?假如锺子期听到了,又会发出怎样的赞叹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词语“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袅袅炊烟、潇潇春雨、皑皑白雪、习习凉风……”,再出示句式“善哉乎鼓琴,    。”让学生练习仿说。再如,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讲故事用自己的话讲讲伯牙与锺子期初次相会时的情景,伯牙是怎样弹琴的,弹的是怎样的一种曲调,锺子期听到了,脸上的表情是怎样的,心里会想些什么,动作是怎样的;当伯牙听到有人听懂他所弹的音乐后,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第二年,当伯牙听闻锺子期已死的噩耗时,又会是怎样的悲痛欲绝……通过这些想象补白,引导学生把这个故事讲具体。
  把文言文“转述”为现代文,需要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要把课文中的留白之处描述得具体合理、通俗易懂,需要花费一番脑筋,而这个思考的过程,促使学生对文言文的解读更加深入。
  通过朗读、品析、感悟等方式学习文言文,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了解古人的生活情景,感受古人的情怀;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受到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真正提高文化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实验小学(226002)
其他文献
山尖挂几瀑素色人家  鸡鸣晨曦狗吠炊烟  叫醒满山白发  山雀叼走了浮躁和喧哗  白云吻着冬天的脚丫  几位沟壑纵横的老人  捧出一坛热腾腾的亲情  举杯话桑麻  山下披一块浪漫银纱  民歌袅袅小调飘洒  那篮凄艳的塞外风光  成了贴在乡村额头的壁画  生命的激情煨热烈酒  醉倒一方耕耘的犁铧  我们撷一瓣透明的思绪  随手掷入心海  就可荡出一圈一圈金色的年华  于是那山民掌中褐色的屋檐  吊着
期刊
一篇短章,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春的窗子,让清新自由的空气扑面吹来,使我们呼吸到一缕生命的真气。  “最好是坐小划船从城外摇进来。”文章起笔略过数层,诗意的笔触从至佳至妙处切入,将读者的视听一下子带入到一片空灵剔透的境界。小船、细波、白云、风帆,一切是那样真真切切,又是那样如梦如幻。当你神往的双脚迈上弄堂青幽的石板时,“一株老藤迎着”。此一句化静为动,凭添淳风古韵,真可谓神来之笔。如果说“一株老藤”是弄
期刊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教师要充分发挥教材中选文的范例价值,积极开掘其中所蕴含的教学价值,为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地发展提供最适切的教学资源。为此,教师就需要在诵读、理解、想象和拓展的过程中,引领学生全方位感知古典诗词的内在之美。  一、多维诵读,感知古诗音韵之美  古典诗词的创作讲究节奏、讲究韵律,彰显出鲜明的节奏之美、音韵之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多维朗读的过程中,将古诗词读正确、读
期刊
《火烧云》作为精读课文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学习,对接本篇课文学习,课后用3道练习题细化了训练要求:背诵第3~6自然段;说说课文写了火烧云的哪些特点,你是从哪些词语了解的;读读下面这些表示颜色的词语,再说几个类似的。这些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我们解读文本指出了方向:课文把火烧云描写得美如画,而这种美是从颜色和形状两个方面的具体变化中得以呈现的。  一、丰富的“色变”  萧红虽然是用文字来描绘火烧云的
期刊
从一二年级写话到三年级写作文,这是一关键过渡期,如果指引不到位,学生对作文兴趣培养不上来,将对后续的作文教学留下很大“隐患”。怎样让学生感受到作文的快乐?可引入丰富多样的写作活动,从活动中调动学生的作文兴致,并在活动体验与交流分享中,增强作文自信心,形成良好作文习惯,从中提高学生作文水平。  一、顺应学生心智特点,以趣味活动导写作文  提起作文课,每位教师都会感到棘手,特别是中低段学生,对作文不了
期刊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也有文化价值体系。小学语文教学中成功引入文化自信培养意识,能够为学生带来全新文化渗透和教育,让学生在弘扬民族精神的同时,增强民族创造力和文化学习凝聚力,促进学生文化自信的成长。教师深潜教材发掘文化资源、精设教学程序、优化学习引导、夯实训练实践,为语文学习提供丰沛助力。  一、发掘资源,建立文化自信意识  教师深潜教材之中,不仅要为教学设计寻找切入点,还要对文化因素展开
期刊
《小学语文新课标》在高年级閱读教学提出: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要真正达到上述目标,可以尝试“以点带面”和“重视人文”两种基本方法。  一、深挖教材,给阅读教学精准定位  课标对于高年级阅读的阅读方法、阅读体验都有着着纲领性要求,具体落实还要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深度、广度的拓展。从部编版六年级上册教材来看,各单
期刊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是学生爱读、乐读的一种文学样式。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教材专设了小说单元,主要围绕“虚构小说”这个专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引导学生读小说,喜欢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让学生理解情节推进和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其中“关注”是路径,“感受”是目的,通过关注情节和环境,更好地去关注人物的品行,关注人物形象背后
期刊
佐藤学先生认为,在学校里“学习”的本质就是在教师的介入下,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的活动。“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就是要以“学”语言为中心,回归语文教学本质,调动多向交往,培养倾听品质,促进学生共同成长。  一、回归教学本质,避免形式主义  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学习共同体”理念下的语文教学,依然是语文教学。学习共同体为语文教学服务,而非反之,学习共同体应回归语文教学本质。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改
期刊
“有目的地阅读”是一种阅读策略。有目的地阅读,首先要根据自己的阅读目的去选择恰当的阅读材料,减少无关材料和不重要的材料对本次阅读的干扰;确定阅读内容后,还要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展开阅读活动,达到自己的阅读目的。学会有目的地阅读,能提高阅读效率,有助于尽快完成学习任务,是阅读高效的一种表现。那么在说明文教学中,如何使用“有目的地阅读”这种阅读策略进行教学呢?《宇宙生命之谜》是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的一篇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