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进入城市生活和工作,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随之而产生,教育不仅是一国国民立足社会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本所需,流动人口子女如何与城市孩子享受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就成为了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建议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6至14或7至15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随父母流动进入城镇生活,与父母同住的流动人口子女,称为"流动儿童"。另一部分是没有随父母外出而被留在农村的流动人口子女,称为"留守儿童"。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本文主要分析随父母流动进城务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年龄较同龄人偏高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父母的工作问题四处流动和其父母工作地学校的各种限制条件无法在到达入学年龄的时候进入学校学习,由此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年龄较同龄人偏高。有关调查显示: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过入学教育,而9岁儿童中有20%还在上小学一、二年级。
2、流动人口子女难以享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
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要想获得这种较好的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就不得不交纳较大数目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而这些费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来说是难以承担的,由于交不起这笔高额的费用,流动人口子女就无法进去学校读书,即使一部分人交得起这笔高昂的费用,其子女在学校也被当作特殊学生来对待,有的学校甚至将流动子女单独编班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
3、流动人口子女缺乏家庭教育
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员工作繁忙,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像兴趣班和课外辅导班所需要额外支付的费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更加没有能力承担。还有一部分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一放学就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使孩子没有时间学习。此外,各城市对流动口人女都多少有些歧视,由此导致流动人口子女自卑,内向,没有朋友等,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弊端
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环境较差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每天都忙于工作,对于子女必要的家庭教育他们几乎没有时间顾及。而且,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也不高,生活质量差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动人口无法为其子女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环境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进入环境较好的公办学校,就只能去条件一般或较差的私立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通常教育质量差,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的也不够,这就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更差。
2、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各城市的办学标准是由各市政府和教育部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的,而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达到这个标准。总体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具有学校规模不大,学校条件简陋,学校地点较偏僻、交通不方便,教室空间不大,座位拥挤,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流动性大等特点。虽然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不少缺陷,但是收费低廉,许多低收入的进入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员更愿意将其子女送入这些学校就读。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其表现形式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合作,并且家庭教育滞后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上处于被动位置。许多流动人口在其子女教育方面认识不足,一方面是他们本身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就应该全面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因此,在许多流动人口的心目中,学校教育就成了唯一的教育方式,而自己的任务就是竟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三、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改变单一的,被动的授课模式
很多流动人口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上条件不好的,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由此造成老师讲授的东西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也无法辅导,这种状况需要改变。而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国外一些知名大学都会将自己学校的一些课程放在网上供所有需要的人使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即把讲课好的老师每次讲课的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让学生免费下载,来共享这些资源,或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讲义免费发放给每个学生,这样那些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学生就可以在家里通过自己学习,把在学校没有学懂得内容在家里重新学习,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改变我国现在这种单一的,被动的授课方式,同时也可以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流动人员节省一笔为孩子请家教后上补习班的额外费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流动子女的学习还减轻了流动人员的经济负担。
2、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而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有关流动人口政策的一部分。要想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必须与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相协调,就要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应针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弱势群体,建立弱势人群教育补偿机制。即以政府为主导,可以通过其掌握的公共财政,给一些随父母流动工作而无法稳定入学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或优惠政策,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和生存发展机会。
其次,要逐渐转变人们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排斥的观念,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一问题加强关注,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教育上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关怀和关注,逐渐消除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歧视、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使他们能够逐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教育等,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3、加大民办学校投资力度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进入流入地的公办中小学进行义务教育,而大部分还是被各种入学条件或高额的赞助费挡在了门外,这部分人不得不选择教学条件较差、地处偏僻的民办学校。加快民办学校的建设就成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民办中小学的投资力度,提高其教学质量,鼓励受过相应教育的人员去民办学校当老师,以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并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校,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5.
[2]范先佐.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 2006.(1)..
[3]刘潇潇.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之法理分析[J].法学杂志.2006.(4).
[4]王长中.教育公平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晓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建立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高丙红(1984-),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山东经济学院2009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社会保障研究。
关键词: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建议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现状
流动人口子女,主要是指6至14或7至15周岁的未成年人。这一群体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随父母流动进入城镇生活,与父母同住的流动人口子女,称为"流动儿童"。另一部分是没有随父母外出而被留在农村的流动人口子女,称为"留守儿童"。我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一直都是国家关注的重点,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本文主要分析随父母流动进城务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1、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年龄较同龄人偏高
流动人口子女由于父母的工作问题四处流动和其父母工作地学校的各种限制条件无法在到达入学年龄的时候进入学校学习,由此导致流动人口子女的入学年龄较同龄人偏高。有关调查显示:6周岁儿童中有46.9%没有接受过入学教育,而9岁儿童中有20%还在上小学一、二年级。
2、流动人口子女难以享受到平等的入学机会
流动人口子女在流入地的公办学校接受义务教育本来应该是最好的方式,但是要想获得这种较好的公办学校提供的教育条件,就不得不交纳较大数目的"借读费"或"赞助费"。而这些费用对流动人口子女的父母来说是难以承担的,由于交不起这笔高额的费用,流动人口子女就无法进去学校读书,即使一部分人交得起这笔高昂的费用,其子女在学校也被当作特殊学生来对待,有的学校甚至将流动子女单独编班与其他学生区别对待。
3、流动人口子女缺乏家庭教育
由于大部分流动人员工作繁忙,家庭条件较差,父母无法为孩子提供较好的学习环境,像兴趣班和课外辅导班所需要额外支付的费用流动人口子女家庭更加没有能力承担。还有一部分家庭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问题,孩子一放学就让孩子帮自己忙生意,使孩子没有时间学习。此外,各城市对流动口人女都多少有些歧视,由此导致流动人口子女自卑,内向,没有朋友等,这些因素又进一步影响了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
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存在的弊端
1、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环境较差
流动人口中大部分都生活在城市的底层,每天都忙于工作,对于子女必要的家庭教育他们几乎没有时间顾及。而且,大部分的流动人口自身文化程度较低,收入也不高,生活质量差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流动人口无法为其子女提供较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在家庭教育环境缺失的情况下,学校教育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大部分的流动人口子女无法进入环境较好的公办学校,就只能去条件一般或较差的私立学校或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而这些学校通常教育质量差,老师对学生的心理状况关注的也不够,这就使得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环境更差。
2、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状况不尽如人意
由于各城市的办学标准是由各市政府和教育部根据当地的情况制定的,而大多数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很难达到这个标准。总体来看,农民工子弟学校具有学校规模不大,学校条件简陋,学校地点较偏僻、交通不方便,教室空间不大,座位拥挤,教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教师和学生流动性大等特点。虽然农民工子弟学校存在不少缺陷,但是收费低廉,许多低收入的进入城市务工的流动人员更愿意将其子女送入这些学校就读。
3、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
流动人口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分离,其表现形式为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难以合作,并且家庭教育滞后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在配合学校教育上处于被动位置。许多流动人口在其子女教育方面认识不足,一方面是他们本身文化水平有限,难以在孩子的学习方面有所帮助;另一方面,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以后,学校就应该全面负责教育方面的事。因此,在许多流动人口的心目中,学校教育就成了唯一的教育方式,而自己的任务就是竟自己最大的能力为孩子提供经济上的支持。
三、改善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几点建议
1、改变单一的,被动的授课模式
很多流动人口的子女由于种种原因只能上条件不好的,教育水平较差的学校,由此造成老师讲授的东西听不懂,课后作业不会做,家长文化水平有限也无法辅导,这种状况需要改变。而改变这一状况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经验,国外一些知名大学都会将自己学校的一些课程放在网上供所有需要的人使用,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即把讲课好的老师每次讲课的内容录下来放到网上让学生免费下载,来共享这些资源,或把这些资料整理成讲义免费发放给每个学生,这样那些在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条件较差的学校的学生就可以在家里通过自己学习,把在学校没有学懂得内容在家里重新学习,这样做的最大好处就是可以改变我国现在这种单一的,被动的授课方式,同时也可以为经济条件较差的流动人员节省一笔为孩子请家教后上补习班的额外费用,这样不仅提高了流动子女的学习还减轻了流动人员的经济负担。
2、加强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社会系统工程的建设
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是伴随城市化进程所产生的,而有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政策只是城市化进程中有关流动人口政策的一部分。要想解决好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就必须与解决流动人口的管理问题相协调,就要进行流动人口的管理制度改革和政策创新,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提供一个好的政策环境。
首先,应针对流动人口子女这一弱势群体,建立弱势人群教育补偿机制。即以政府为主导,可以通过其掌握的公共财政,给一些随父母流动工作而无法稳定入学及收入水平较低的家庭提供一定的经济补偿或优惠政策,使流动人口子女能够享受到与城市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和生存发展机会。
其次,要逐渐转变人们对流动人口的歧视和排斥的观念,对流动人口子女受教育机会不平等这一问题加强关注,无论是从生活上还是教育上给予流动人口子女更多的关怀和关注,逐渐消除人们对这一群体的歧视、社会排斥和文化排斥,使他们能够逐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教育等,从而实现真正的教育公平。
3、加大民办学校投资力度
流动人口子女入学只有很少一部分能够进入流入地的公办中小学进行义务教育,而大部分还是被各种入学条件或高额的赞助费挡在了门外,这部分人不得不选择教学条件较差、地处偏僻的民办学校。加快民办学校的建设就成为解决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政府应当加大对民办中小学的投资力度,提高其教学质量,鼓励受过相应教育的人员去民办学校当老师,以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素质,并鼓励有条件的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联合办校,为早日实现城市教育一体化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涤.中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调查与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2005.
[2]范先佐.民工子弟学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导刊. 2006.(1)..
[3]刘潇潇.农民工子女平等受教育权之法理分析[J].法学杂志.2006.(4).
[4]王长中.教育公平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D].贵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5]李晓东.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及建立资助体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作者简介:高丙红(1984-),女,汉族,甘肃白银人,山东经济学院2009级社会保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住房社会保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