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援见汉光武
马援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是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老当益壮”的成语就是他创出来的。)
后来他在西北经营游牧,发了财,叹息说:“凡是经营产业,重要的是在能救济别人,否则不过是守钱虏罢了!”(“守钱虏”或“守财奴”的名字由此出。)于是把所赚的钱都送给穷朋友。后来听见甘肃的军阀隗嚣喜欢招聘人才,就去投奔。隗嚣很器重他,一切事情都和他商量。
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光武刘秀在洛阳做皇帝,公孙述在四川做皇帝。隗嚣派马援做观察家,去瞧瞧这两位皇帝到底怎么样。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一向感情很好,心想见到他时这位老朋友一定會很亲热,两人可以握手大谈往事。哪知公孙述极爱装腔作势,听见老友来到,他上殿升座,派大批侍卫两旁侍候,请他进来恭恭敬敬地交拜,说些客套话,演了一番仪式,然后请马援到贵宾招待所去休息,再令裁缝替马援缝制大礼服大礼帽,在宗庙里举行大会,召集文武百官举行正式见面礼。公孙述大摆仪仗,神气十足地赴会,对马援的礼貌十分周到,完全当他是最尊敬的贵客看待,礼毕之后就留他做官,要封他为侯爵,请他做大元帅。马援的随从们见这位皇帝如此相敬,都很愿意留下,马援却开导他们说:“天下群雄正争斗得十分激烈,公孙述听到人才来到,不匆匆忙忙出来迎接,反而大搞一套无谓的礼节,弄得大家都像木偶一般,天下有才能的人是不会长久给这位仁兄用的。”于是告辞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不如专心靠拢洛阳。”(“井底之蛙”典故出此。)
隗嚣于是派马援到洛阳去。马援到了之后,宦官引他进去,只见刘秀坐在宣德殿南边的廊下,只戴了一顶便帽,服装十分随便,就笑着起来迎接,道:“你见到过两个皇帝,我穿得这样马虎,实在惭愧之至。”马援行礼之后说道:“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也要择君。我和公孙述是同乡,年轻时很要好。我到四川时,公孙述却在殿旁排列了执戟的卫队才命我进去。我这次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人,为什么这样随便?”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说客罢了。”马援见这位皇帝既随和,又有幽默感,心中钦佩之至,道:“现在天下大乱,称王称帝的人不知有多少,今日见你这样恢廓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才知只有陛下才是真的皇帝。”(“恢廓大度”这四字成语,就是这样出来的。)
马援回到甘肃后,隗嚣问他洛阳的情形。马援道:“我到洛阳后,皇帝接见我共达数十次,每次谈话,常常从黄昏直谈到天明。他的才能见识,实在无人可比,而且坦白之极,什么话都说,性格随随便便,就像汉高祖那样。至于谈到学问的渊博,政治眼光的敏锐,那更是前世的皇帝所不及。”隗嚣道:“你瞧他与汉高祖相比谁强些?”马援道:“那他就不及了。高祖喜欢自由散漫,现在这位皇帝却爱守法,什么事都要讲究规矩,而且他又不喜欢饮酒。”隗嚣听他大捧刘秀,很不高兴,道:“照你这样说,那是他比高祖更强了!”
后来马援果然归顺了刘秀。隗嚣数次反复,终于为刘秀所灭。刘秀得到甘肃后,再灭掉公孙述,“得陇(甘肃)望蜀(四川)”的成语,就出于刘秀写给统兵灭隗嚣的岑彭的一封信中。
今日的情况当然与从前帝王的争天下完全不同,但做领袖的人如有风度有见识,自能使人一见钦佩,这在古今都是如此。
选自《三剑楼随笔》
写于一九五六年十月至一九五七年一月,
其时已创作《书剑恩仇录》及《碧血剑》。
郭子仪的故事
正在上映的晋剧舞台纪录片《打金枝》,讲的是唐代大将郭子仪之子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一场吵闹的喜剧。我想,这戏包括两个方面:夫妻互相应该平等亲爱,国家军政力量的团结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坏。
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他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突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人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分;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材,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既富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富贵寿考》或《满床笏》。
用现在的历史观点看来,郭子仪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他在中华民族受外族围攻时保卫国家,收复被侵略者占领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对的安居乐业。他在军事上与李光弼齐名,但他团结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光辉政略,却是李光弼所远远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汉族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做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哪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据杜牧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命令,要他领一部分郭的兵东征。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对坐,道:“现在国家大乱,哪里是计较私仇的时候!”当即分兵给他。两人相别时握手泣涕,相勉报国。)
郭子仪为人宽厚,待部下与士卒极好,李光弼却军令严肃,威猛善战。这两人代表着军人的两种美德。在临阵战斗上,似乎李光弼更为能干,几场大战打得光彩漂亮之极,但部下对他“畏”而对郭“感”。史书上不断提到军士们怎样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大旱之望云霓”“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仪单骑退敌”是极有名的事,这件事固然表现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敌人、争取同盟的识见。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公元七六五年,升平公主就是在这一年五月嫁给郭暧的),回纥与吐蕃两大外族联军进攻泾阳,兵力强大之极,唐兵远远不及。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纥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回纥人不信道:“听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卫队长回来报告,子仪道:“目下众寡不敌,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子仪道:“这反而有害。”他儿子郭晞(子仪的第二子,最会打仗的一个,郭暧则是第六子,远不及哥哥本事)大惊,拉住他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大人是国家大元帅,怎么可以把身体送入虎口!”子仪道:“目下要是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不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只牺牲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郭晞拉住马缰不放,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命人高呼:“令公来啦!”回纥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立在阵前。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枪,缓缓纵马上前。回纥诸酋长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罗拜。子仪也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备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圆。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子仪叫道:“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子仪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了两仗。
这时局势本来危险异常,代宗已下令御驾亲征,京城戒严。由于郭子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大局才转危为安。
选自《三劍楼随笔》
顾梁汾赋“赎命词”
梁羽生兄在这随笔中连谈了三次纳兰容若,曾提到他救吴兆骞(汉槎)的事,这个故事说起来倒也有趣,不妨比较详细地谈谈。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从小就很聪明,因之也颇为狂放骄傲。据笔记小说上说,他在私塾里念书时,见桌上有同学们除下来的帽子,常拿来小便。同学们报告老师,老师自然责问他,他的理由是:“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老师叹息说:“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因名气大而惹祸!”这话说得很不错,在封建皇朝中,名气大正是惹祸的重要原因。
另一部笔记中还说到他的一件逸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同出吴江县东门,路上忽对汪钝翁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本为刘宋时袁淑语)旁人为之侧目。
吴兆骞虽然狂放,但颇有点才气,对朋友也很有热情。吴梅村把他与陈其年、彭古晋三人合称,名之为“江左三凤凰”。吴的诗风格遒劲,当时传诵的名句有“山空春雨白,江迥暮潮青”“羌笛关山千里暮,江云鸿雁万家秋”等。他的诗集叫作《秋笳集》,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他原本七子而自出精神。
至于他所以获罪,是为了科场事件。顺治丁酉年,他去应考举人,考中了。后来发现这一场考试大有弊端,于是皇帝命考中的举人们复试一次。他学问和才气都很好,本来不成问题,但大概因为复试时气氛十分紧张,心理上大受影响,竟然不能把文章写完。结果被判充军宁古塔。这是一件株连极广、杀人甚众的科场大案。清人入关伊始,主要是借此大杀江南人士立威。吴兆骞完全冤枉,当时名士们都很同情他,写了许多诗词给他送行,吴梅村的《季子之歌》是其中最有名的。
他朋友无锡顾贞观(梁汾)当时与他齐名,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顺治换了康熙,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容若的父亲)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阕词给他,那就是有名的两阕《金缕曲》。
第一首道:“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第二首道:“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白雨斋词话》评这两词说:“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又道:“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千秋绝调也。”
纳兰容若见了这两首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陵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与此鼎足而三。他知道这事不容易办,立誓要以十年的时间营救吴兆骞归来。当时也写了一阕《金缕曲》给顾梁汾,表示目前最大的努力目标只是救吴,这词结尾说:“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不久就在适当的时机中去求他父亲设法。有一次太傅请客,他知道顾贞观素不喝酒,就斟了满满一大碗酒对他说:“你饮干了,我就救汉槎。”顾贞观毫不踌躇地一饮而干。明珠笑道:“我跟你开玩笑的,就算你不饮,难道我就不救他了么?”明珠出一点力,朋友们大家凑钱,终于把吴兆骞赎回来。当时的人把顾贞观的两阕词称为“赎命词”。一个名叫顾忠的人写诗记这事道:“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现在看顾梁汾这两阕词,情思深切,的确感人极深,可见必须有深厚的情感,才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选自《三剑楼随笔》
原编按:梁羽生于《三剑楼随笔》所谈纳兰容若三篇,篇目分别为:《才华绝代纳兰词》《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功名总等闲——再谈纳兰容若的词》《纳兰容若的武艺》。 谈谜语
梁羽生兄曾在随笔中谈到印度的两大史诗(编按:“世界最长的史诗”),这两部史诗累积了长期来无数人的智慧,当然是珍贵无比的神话与文学。但除此之外,印度还有许多篇幅相当长的神话,许地山先生所译的《二十夜问》,就是其中之一,这书又名《红颜月》,意思说一个美丽少女的脸慢慢绯红,表示她内心逐渐动情。故事简单说来是这样: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国王名叫日爱,他最厌恶女人,但有一次见到了一张女人的画像,就神魂颠倒地着了迷。这女人名叫媚娘,美丽无比,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向她求婚。她有一个条件,要求婚者在二十一夜之内,每夜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她回答不出,就嫁给他。所有的人都失败了,日爱王在十九个夜晚之中,提出的十九个难题都被她轻易地回答。媚娘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任何难题都难不倒她。日爱苦恼之极,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她绝对回答不出的问题,媚娘就嫁给他了。你想得到這问题么?
原来问题是这样:“从前有一个王爱上一个王女。那王女有约,谁能发一个使她不能回答的问题,便嫁给他。现在请告诉我,他应当向她发什么问题呢?”
全世界所有的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她不能回答的,那美丽的少女愉快地表示答不出,并且说:“其实,你想不到这问题也没关系,到了明晚最后一晚,你就是问我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会假装回答不出。”因为她早已爱着他啦。
填字游戏所以这样风行,我想这与人们爱好猜谜有关。在派对里、在团体旅行与游戏的时候,我们常常提出些有趣的小问题来考问朋友,如:
“盘里有二十个苹果,分给二十个人,一个人一个,结果盘里还有一个苹果,怎么办?”
“因为第二十个人连盘一起拿去了。”
“两个人进来,一大一小,旁人问小的:这是你爸爸么?小的说是。又问大的:这是你儿子么?大的说不是。为什么?”
“因为这是他的女儿。”
我国的谜语千变万化,在农村中流行的有许多闪烁着很灿烂的智慧的光芒,有一种体裁是“流水谜”,猜了一个又一个,有些是押韵的对唱,形式很是活泼新鲜。我曾学习这种民歌式的体裁,替影片《小鸽子姑娘》写了一个“猜谜歌”,在一连串出题、猜谜、反出题的进程中,同时透露内心的爱情。这次为劳校的义演中,长城歌咏团曾练了想表演,后来因为时间局促,练习时间不够,没有演出。即将上演的影片《鸾凤和鸣》中,也有一个猜谜歌,那是石慧洗澡时唱的。该片的编导袁仰安先生和我谈起这个歌时,说因为是在洗澡时唱,决不可有丝毫“香艳”,我一时动不出脑筋,后来忽然想到小时候姑母给我猜的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愈洗愈脏?”答案是:“水。”于是再加了两段,愈揩愈湿的毛巾和愈洗愈小的肥皂,再加上一点点牺牲自己使别人美好的意义。歌作得并不好,意思倒似乎还不错,因为“愈洗愈脏”这个巧妙的意念,不知是多少年前哪一个地方哪一位聪明的人想出来的。
我国有许许多多好的谜语,例子举不胜举。且看下面这一首曲子:“灯儿下金钱卜落,这苦心一一谁知道?到春来人日俱抛,欲罢何日能了?吾心正焦,有口向谁告?好相交,有上梢来没下梢。既皂白难留,少不得中间分一刀!从今休把仇人靠;千思万想,不如撇去了好!”这明明是一首怨念情人的小曲,哪知中间包藏着从一到十的十个数目字。
欧美人用拼音文字,字谜就远不如我国的巧妙,英文中的字谜大抵在“同音”与“双义”两点上着眼。前者如:“王老五为什么总是对的?答:因为他始终找不到小姐(never miss taken,音同never mistaken从来不错)。”后者如:“律师为什么如同啄木鸟?答:因为他们的Bill都很长(Bill既有账单的意思,也有鸟嘴的意思)。”还有一个开律师玩笑的谜语:“为什么律师像失眠者?答:因为他们都是这边lie一下,翻过来那边又lie一下(在英文中,lie这字既是睡卧,又是说谎)。”
还有一种英文谜语是讲字形的,如:英文中最长的字是什么?答:Smiles,因为头尾两个字母之间,竟有一Mile(哩)。在争辩中,S这字母为什么极为危险?因为它能把语音(Word)变成刀剑(S-word)。排列字母时,为什么B要在C之前?因为一个人要先“存在”(Be),才能“看见”(See)等等。
比起中国字谜来,这种谜语实在太浅了。杜甫有一句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这句诗作谜面打一个字,答案是“曰”。因为在六朝时,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齐梁的皇帝都姓萧,萧萧之下是陈,陈(陳)再无边和落“木”,变成一个“曰”字。这种谜语,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选自《三剑楼随笔》
原编按:《二十夜问》,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F.W.Bain)第一卷译,一九五五年一月第一版,作家出版社出版。
也谈对联
百剑堂主在《吟诗作对之类》一文中提到了杭州的两副对联,因为我是杭州人,他问我在杭州的无数对联之中,对哪几联印象最深。我首先想到的,是月下老人祠那一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联的上联原出《续西厢》,金圣叹批《续西厢》从头骂到底,只对最后这两句赞赏备至。我想这一联人人看了都会高兴,文辞亦佳(月下老人祠有签词九十九条,全部引自经书诗文,雅俗与此间黄大仙签词不可同日而语)。还有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那一联:“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联我是在小时候记得的,以后每次学校大考或升学考试,紧张一番而缴卷出场时,心头轻松之余总会想到它。
百剑堂主所提到岳坟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那一联,出自一个姓徐的女子手笔(陆放翁有“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联,亦颇见风骨)。抗战时我在重庆念书,那时国民党政府时时有向日本求和之想,有些御用教授们就经常宣传“岳飞不懂政治,秦桧能顾大局”的思想。有一次陶希圣到学校里演讲,语气间又宣传这套理论,我们一些同学们听得很气愤,在他第二次演讲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了“青山白铁”这副对联,他见了心里有数,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了。 旧时家中有一小轩,是祖父与客人弈棋处,轩里挂了一副对联:“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当时不懂当中妙处,现在想来,这里面实在颇有哲理。
百剑堂主曾撰一联:“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情真不悔痴。”我见了很喜欢,他用宣纸给我写好,请荷里活道某店裱起,挂在斗室之中,不觉雅气骤增。
我写《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回目全不考究,信手挥写,不去调叶平仄,所以称不上对联,只是一个题目而已。梁羽生兄甚称赏我“盈盈红烛三生约,霍霍青霜万里行”两句(上句写徐天宏与周绮婚事,下句写李沅芷仗剑追赶余鱼同),但比之百剑堂主的每回皆工,那是颇为不及了。
前几天《大公园》中登载文怀沙先生一篇《韩愈与贾岛》的文章,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中,敲字确比推字好,因为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鸟鸣山更幽”本来是宋王籍的诗。《梦溪笔谈》中说: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來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王籍原联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意思一样,王安石这一联集对却是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比原句更工。
旧诗律诗中必有对偶,所以好对不胜枚举,古人因对成妙对而发达做官的事,笔记小说中也记载得很多。如宋时宰相词人晏元献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数年不能得到好对,一天晚上与一个小官王琪一起散步,谈起这事,王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为赏识,从此王琪做官就一帆风顺了。
我从前在江南故乡时很爱听说书,在听说《三笑》时就曾听到许多妙对。唱弹词的人说文徵明在追求爱人时,那位小姐出对道:“因荷(何)而得藕(偶)?”文徵明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于是好事得谐。又据说金圣叹被杀头时他儿子吟道:“莲(连)子心中苦。”金老先生对曰:“梨(离)儿腹内酸!”两对一喜一悲,虽都未必真有其事,但对偶双关,确不容易。
对对子既要工,又要快,不比其他文章可以慢慢琢磨。有一本笔记中记载一个故事:陆文量在浙江做官,有一天与管教育事务的陈震一起饮酒,见陈是个光头佬,就出对嘲他:“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髻)可施。”陈震立即对道:“陆大人满脸髭髯,何须(鬚)如此。”以成语对成语,很有本事,陆大为叹赏,笑道:“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陈震笑道:“我也要不客气了,幸勿见怪。” 于是对道:“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两人抚掌大笑竟日。
据说从前有个人名叫李廷彦,曾献百韵诗给一位大官,中间有一对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那位大官看了很同情他,道:“想不到你家里竟接连遭到不幸。”李廷彦忙道:“实无此事,那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的。”作对至此,可说形式主义到了极点。
选自《三剑楼随笔》
月下老人祠的签词
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那是在白云庵旁,祠堂极小,但为风雅之士与情侣们所必到,可惜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战后虽然重建,情调却已与以前大不相同。杭州正在大举进行园林建设,我想,这所司天下男女姻缘的庙宇,实在大有很精致地修建它一下的必要。
月下老人的典故出于《续幽怪录》,据说唐时有个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经过宋城,看见一位老伯伯在月光下翻书,这位老伯伯说天下男女的姻缘都登记在他的簿子上,他的囊中有无数红色的绳子,只要这绳儿把男女两人的脚缚住了,就算两人远隔万里,或者是对头冤家,都会结成夫妻,所以后来有“赤绳系足”的典故。西洋人的办法却比我们鲁莽得多,他们有一个丘比特,这是一个顽皮的小孩(有时甚至是盲目的),拿着弓箭向人乱射,哪一对男女被他一箭射中,就无可奈何地堕入情网。相较之下,我们的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温柔地替人缚住,还有簿籍可资稽考,显然是文明得多了。月下老人的故事流传全国,然而除了杭州之外,其他地方很少听见有这位“天下婚姻总管理处处长”的庙堂,那倒是很奇怪的。
以前,常常可以见到一对对脸红红的情侣们,尽管穿了西装旗袍,都会在祠堂中虔诚地拜倒,求一张签,瞧瞧两人的爱情能不能永远美满。
杭州月下老人的签词恐怕是全国任何庙宇所不及的,不但风雅,而且幽默,全部集自经书和著名的诗文,据说其中五十五条是俞曲园所集,此外四十四条是俞的门人所增,一共是九十九条。我旧日家中有一个抄本,不知是哪一位伯伯去抄来的,我还记得一些,但九十九条自然是记不全了。
第一条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兆头吉利的有“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团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原来是曾子的话,这里当指这男子很靠得住,可以嫁)等等。求签而得到这些,那自是心中窃喜,无法形容了。
有一条是“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孟子》这两句话,本是反语,但这里变成了鼓励男子去大胆追求。有一条是《诗经·鄘风·桑中》的三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在《诗经》中原本是最著名的大胆之作,所谓“桑间濮上”的男女幽期密约,这一签当也是鼓励情人放胆进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这两签都含有强烈的鼓励性:追呀,追呀,怕什么?
还有一些签文含有规劝和指示,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叫人不要为钱而结婚。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指此人虽穷,人品却好,可以嫁得。如“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照《论语》中原来的解释,是这男人嘴头甜甜的会讨人喜欢,相貌又漂亮,然而是头色狼,绝对靠不住。“可妻也”,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孔夫子说公冶长虽然被关进了牢狱,但他是冤枉的,结果还是招了他做女婿。“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这句本来是闵子骞的话,这里大概是说,别三心二意了,还是追求你那旧情人吧。另一条签词中引用孔子的话,恰恰与之相反:“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好的人有的是,你哪里知道将来的没有现在的好?这个人放弃了算啦。这大概是安慰失恋者的口吻吧。“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你爱他,要了解他的缺点,你恨他,也得想到他的好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她虽然对小王很亲热,对你很冷淡,其实她内心真正爱的却是你呢。“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这家伙有什么地方值得你这么颠倒呢?唉,连这种丑八怪也要! 另外一些签条是悲剧性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照余冠英的译法是:“谁说那苦菜味儿太苦,比起我的苦就是甜荠。瞧你们新婚如胶似漆,那亲哥亲妹也不能比。”有一签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虽不一定如孔子的弟子冉伯牛那样患上了麻风病,但总之此人是大有毛病。“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出韩愈《祭十二郎文》)、“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出《诗经·王风·中谷有蓷》),这些签都是令人很沮丧的。
“风弄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那是《西厢记》中张生空等半夜,结果被崔莺莺教训一顿。“夜静冰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那是《琵琶记》中蔡伯喈不顾父母饿死,被人痛斥。求到这些签文的人,只怕有点儿自作多情。最令王老五啼笑皆非的,大概是求到这一签了:“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选自《三剑楼随笔》
民歌中的讥刺
百剑堂主曾在一篇随笔中谈到民歌的爱情题材(编按:《不爱白脸假斯文》)。的确,从民歌集子中所看到的,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谈情说爱的作品。抗战时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冬天的晚上,我和他们一齐围着从地下挖起来的大树根烤火,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熟了的红薯吃,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地唱着,我就用铅笔一首首地记录下来,一共记了厚厚的三大册,总数有一千余首。这些歌中谈情的数量固然最多,但也颇有相当数量的歌曲是诅咒当时政治的。然而在一般印行的民歌集子中,却很难看到这些东西,那当然是因为怕犯当政者之所忌的关系,现在,我们只能在各种史书和笔记中零零碎碎地看到一些这一类的歌谣,但数量仍还不少。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一首民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她一门亲戚个个声势显赫,人民瞧了很不顺眼,就作了这个歌。后来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说的是杨贵妃一家的威风,想来当时人民也有类似的冷嘲的说法。
史书上记载讥刺官吏无能的歌谣,每一代都有,下面举几个例子: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这是汉武帝时的民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审举篇》)这首歌说的是汉末选举的情形,当时被举为秀才的人,连字也不大识,所谓孝廉的人,却不能好好奉养父母。出身寒素号称清白的,其实十分污秽,而出身高门大族的良将,竟是胆怯之至。
“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勉治生。”这也是汉末的歌,含意颇为幽默,只要先发财,就可升官了。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是《明史》中所载描写成化年间中央政府的民歌。
到了明嘉靖年间,政治更加腐败,北京城里到处传唱“十可笑”歌。所谓“十可笑”是这十种:“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妓院里的妓女很可笑倒还没什么关系,兵工总署的刀枪、教育部办的學堂都很可笑,那就大有问题了。当时朝廷听到这歌后大发脾气,下令东厂(明代著名的特务机关,东厂的遗址现在已改为科学院)严查,结果抓到传唱的席瑶等十余人。当政的张桂要将这十余人处斩,后来刑部尚书胡世宁认为处罚太重,改为打一顿屁股而充军。(见《坚匏集》)
大家知道严嵩是明代的大奸臣,当时也有一首民歌刺他道:“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说他随意杀人)。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直到今天,我们提到螃蟹时,还常常会想到“看你横行到几时”这一句话。
其他如:“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见《濯缨亭笔记》,比喻大小官吏拼命搜刮,拿到京里贿赂上司。)又如:“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见《辍耕录》,刺元代奉使的为害民间)等等,数量极多。
近代类似的民歌也很多,我想每位读者都能随口念出几首。这些讥刺政治的民歌一般都很沉痛,但其中总也带着几分幽默,这是一个特点。
选自《三剑楼随笔》
书的“续集”
最近收到了好几封读者的来信,询问有一部叫做《天池怪侠》的书,是不是我的作品。虽说是提出询问,其实他们在信中都已表示知道了答案,知道这是别人冒名之作。因为虽然天池怪侠是《书剑恩仇录》中一个重要人物,虽然这部书中也有陈家洛、霍青桐、无尘、李沅芷、常氏双侠、赵半山等等人物,虽然它是从《书剑》结束的地方开始而封面上也署了我的名字,然而文字的风格毕竟是完全不同的。有一位读者寄了几本这种书给我,我见书里的乾隆皇帝自称“孤王”、李沅芷自称“妾”、一个什么老侠自称“老身”,每个人都似乎在唱戏,实在觉得相当有趣。
给小说或戏剧写续集,这种兴趣似乎是十分普遍的。不一定是好的作品才有人写续集,平庸的无聊的作品,也会有人兴致勃勃地提笔续下去。美国片《阿飞舞》难道是一部好影片么?
马援年轻时家里很穷,常对朋友们说:“大丈夫的志气应是穷当益坚,老当益壮。”(“老当益壮”的成语就是他创出来的。)
后来他在西北经营游牧,发了财,叹息说:“凡是经营产业,重要的是在能救济别人,否则不过是守钱虏罢了!”(“守钱虏”或“守财奴”的名字由此出。)于是把所赚的钱都送给穷朋友。后来听见甘肃的军阀隗嚣喜欢招聘人才,就去投奔。隗嚣很器重他,一切事情都和他商量。
那时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汉光武刘秀在洛阳做皇帝,公孙述在四川做皇帝。隗嚣派马援做观察家,去瞧瞧这两位皇帝到底怎么样。马援和公孙述是同乡,一向感情很好,心想见到他时这位老朋友一定會很亲热,两人可以握手大谈往事。哪知公孙述极爱装腔作势,听见老友来到,他上殿升座,派大批侍卫两旁侍候,请他进来恭恭敬敬地交拜,说些客套话,演了一番仪式,然后请马援到贵宾招待所去休息,再令裁缝替马援缝制大礼服大礼帽,在宗庙里举行大会,召集文武百官举行正式见面礼。公孙述大摆仪仗,神气十足地赴会,对马援的礼貌十分周到,完全当他是最尊敬的贵客看待,礼毕之后就留他做官,要封他为侯爵,请他做大元帅。马援的随从们见这位皇帝如此相敬,都很愿意留下,马援却开导他们说:“天下群雄正争斗得十分激烈,公孙述听到人才来到,不匆匆忙忙出来迎接,反而大搞一套无谓的礼节,弄得大家都像木偶一般,天下有才能的人是不会长久给这位仁兄用的。”于是告辞回去,对隗嚣说:“公孙述不过是井底之蛙罢了,不如专心靠拢洛阳。”(“井底之蛙”典故出此。)
隗嚣于是派马援到洛阳去。马援到了之后,宦官引他进去,只见刘秀坐在宣德殿南边的廊下,只戴了一顶便帽,服装十分随便,就笑着起来迎接,道:“你见到过两个皇帝,我穿得这样马虎,实在惭愧之至。”马援行礼之后说道:“当今之世,不但君择臣,臣也要择君。我和公孙述是同乡,年轻时很要好。我到四川时,公孙述却在殿旁排列了执戟的卫队才命我进去。我这次远来,陛下怎么知道我不是刺客坏人,为什么这样随便?”刘秀笑道:“你不是刺客,不过是说客罢了。”马援见这位皇帝既随和,又有幽默感,心中钦佩之至,道:“现在天下大乱,称王称帝的人不知有多少,今日见你这样恢廓大度,就像汉高祖一样,才知只有陛下才是真的皇帝。”(“恢廓大度”这四字成语,就是这样出来的。)
马援回到甘肃后,隗嚣问他洛阳的情形。马援道:“我到洛阳后,皇帝接见我共达数十次,每次谈话,常常从黄昏直谈到天明。他的才能见识,实在无人可比,而且坦白之极,什么话都说,性格随随便便,就像汉高祖那样。至于谈到学问的渊博,政治眼光的敏锐,那更是前世的皇帝所不及。”隗嚣道:“你瞧他与汉高祖相比谁强些?”马援道:“那他就不及了。高祖喜欢自由散漫,现在这位皇帝却爱守法,什么事都要讲究规矩,而且他又不喜欢饮酒。”隗嚣听他大捧刘秀,很不高兴,道:“照你这样说,那是他比高祖更强了!”
后来马援果然归顺了刘秀。隗嚣数次反复,终于为刘秀所灭。刘秀得到甘肃后,再灭掉公孙述,“得陇(甘肃)望蜀(四川)”的成语,就出于刘秀写给统兵灭隗嚣的岑彭的一封信中。
今日的情况当然与从前帝王的争天下完全不同,但做领袖的人如有风度有见识,自能使人一见钦佩,这在古今都是如此。
选自《三剑楼随笔》
写于一九五六年十月至一九五七年一月,
其时已创作《书剑恩仇录》及《碧血剑》。
郭子仪的故事
正在上映的晋剧舞台纪录片《打金枝》,讲的是唐代大将郭子仪之子郭暧与升平公主之间一场吵闹的喜剧。我想,这戏包括两个方面:夫妻互相应该平等亲爱,国家军政力量的团结不可被一些偶然的小事所破坏。
郭子仪死时,历史上评他一生道:“天下以其身为安危者殆三十年。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位极人臣而众不疾,穷奢极欲而人不非之,年八十五而终。其将佐致大官、为名臣者甚众。”这几句评语突出地描绘了一个善于团结各种力量的巨人的形象:皇帝不疑忌他的大功,同僚们不厌恶他做大官,一般人并不反对他生活享受的过分;同时,他善于提拔与培养人材,所以他属下的干部有许多人都成为国家的重要官员。在历史上,郭子仪是许多人的理想,出将入相,既富贵亦寿考,“七子八婿,皆为朝廷显官”。据说他做寿那天,家人拜寿时把朝笏(朝见皇帝时捧在手中的那块板)放在床上,竟致堆满一床,可见家中大官之多。所以演出《打金枝》这剧目的京剧又叫做《富贵寿考》或《满床笏》。
用现在的历史观点看来,郭子仪仍旧是一个值得赞扬、值得钦佩的人。他在中华民族受外族围攻时保卫国家,收复被侵略者占领了的京都;他使人民免于被外族劫掠之苦,得到了相对的安居乐业。他在军事上与李光弼齐名,但他团结一切力量来保卫国家的光辉政略,却是李光弼所远远不及的(李光弼不是汉族人)。
郭子仪与李光弼同做中级军官时,据说两人感情很不好,虽然同桌吃饭,但只互相对望一眼,不说一句话。后来安禄山造反,皇帝命郭子仪做朔方节度使,李光弼成为他的部下。当时的节度使大致相当于战区司令长官兼行政长官,权力极大。李光弼很怕郭借故杀他,哪知郭反向皇帝极力举荐,皇帝就任李为河东节度使。郭子仪还分了部下一万名精兵给他。这种博大的胸襟和政治风度,真是一个巨人!(据杜牧写的一篇文章中说,郭子仪当节度使后,李光弼想逃走,还没决定,皇帝已下命令,要他领一部分郭的兵东征。他心想郭子仪这次一定放他不过了,于是对郭说:“我死是心甘情愿的,只求你饶了我的妻儿。”郭子仪忙拉住他的手上堂对坐,道:“现在国家大乱,哪里是计较私仇的时候!”当即分兵给他。两人相别时握手泣涕,相勉报国。)
郭子仪为人宽厚,待部下与士卒极好,李光弼却军令严肃,威猛善战。这两人代表着军人的两种美德。在临阵战斗上,似乎李光弼更为能干,几场大战打得光彩漂亮之极,但部下对他“畏”而对郭“感”。史书上不断提到军士们怎样盼望郭子仪来统率他们,如何“如子弟之望父兄”“如大旱之望云霓”“咸鼓舞涕泣,喜其来而悲其晚也”等等。 “郭子仪单骑退敌”是极有名的事,这件事固然表现了他的勇敢,但更重要的,是他孤立敌人、争取同盟的识见。代宗永泰元年十月(公元七六五年,升平公主就是在这一年五月嫁给郭暧的),回纥与吐蕃两大外族联军进攻泾阳,兵力强大之极,唐兵远远不及。郭子仪下令严守不战,他知道回纥与吐蕃内部颇有矛盾,于是命卫队长去见回纥。回纥人不信道:“听说郭公已经死了,你骗人。要是真的在这里,我们见见可以吗?”卫队长回来报告,子仪道:“目下众寡不敌,难以力胜。从前我和回纥颇有交情,不如挺身去说服他们。”部下主张选五百名铁骑兵作卫从,子仪道:“这反而有害。”他儿子郭晞(子仪的第二子,最会打仗的一个,郭暧则是第六子,远不及哥哥本事)大惊,拉住他的马劝道:“他们是虎狼,大人是国家大元帅,怎么可以把身体送入虎口!”子仪道:“目下要是战,那么咱父子一定都得死,国家不免遭难。我以至诚的话去说服他们,如幸而见从,那是四海之福!否则,只牺牲我一个人,可以保全全体。”郭晞拉住马缰不放,子仪扬起马鞭,在他手上猛击一鞭,喝道:“走开!”大开城门而出,命人高呼:“令公来啦!”回纥人大惊,大元帅弯弓搭箭,立在阵前。子仪脱下盔甲,抛下铁枪,缓缓纵马上前。回纥诸酋长相顾道:“不错,是他!”皆下马罗拜。子仪也下马,上前握住回纥元帅的手,责备他进军侵略。两人一番谈论之后,回纥元帅终于被他说服,并答应去打吐蕃兵。这时回纥兵两翼缓缓推进,子仪部下见状也疾忙上前,两军对圆。子仪挥手令部下退开,取酒与回纥酋长共饮。回纥人请他先发誓,子仪叫道:“大唐天子万岁!回纥可汗亦万岁!两国将相亦万岁!有负约者,身殒阵前,家族灭绝!”回纥元帅也照样发誓,两军大喜,齐呼万岁。吐蕃兵知道后连夜逃走。子仪与回纥合兵追逐,大胜了两仗。
这时局势本来危险异常,代宗已下令御驾亲征,京城戒严。由于郭子仪这个外交上的大胜利,大局才转危为安。
选自《三劍楼随笔》
顾梁汾赋“赎命词”
梁羽生兄在这随笔中连谈了三次纳兰容若,曾提到他救吴兆骞(汉槎)的事,这个故事说起来倒也有趣,不妨比较详细地谈谈。
吴兆骞是江苏吴江人,从小就很聪明,因之也颇为狂放骄傲。据笔记小说上说,他在私塾里念书时,见桌上有同学们除下来的帽子,常拿来小便。同学们报告老师,老师自然责问他,他的理由是:“与其放在俗人头上,还不如拿来盛小便。”老师叹息说:“这孩子将来必定会因名气大而惹祸!”这话说得很不错,在封建皇朝中,名气大正是惹祸的重要原因。
另一部笔记中还说到他的一件逸事:有一次他与几位朋友同出吴江县东门,路上忽对汪钝翁说:“江东无我,卿当独秀!”(本为刘宋时袁淑语)旁人为之侧目。
吴兆骞虽然狂放,但颇有点才气,对朋友也很有热情。吴梅村把他与陈其年、彭古晋三人合称,名之为“江左三凤凰”。吴的诗风格遒劲,当时传诵的名句有“山空春雨白,江迥暮潮青”“羌笛关山千里暮,江云鸿雁万家秋”等。他的诗集叫作《秋笳集》,袁枚《随园诗话》中说他原本七子而自出精神。
至于他所以获罪,是为了科场事件。顺治丁酉年,他去应考举人,考中了。后来发现这一场考试大有弊端,于是皇帝命考中的举人们复试一次。他学问和才气都很好,本来不成问题,但大概因为复试时气氛十分紧张,心理上大受影响,竟然不能把文章写完。结果被判充军宁古塔。这是一件株连极广、杀人甚众的科场大案。清人入关伊始,主要是借此大杀江南人士立威。吴兆骞完全冤枉,当时名士们都很同情他,写了许多诗词给他送行,吴梅村的《季子之歌》是其中最有名的。
他朋友无锡顾贞观(梁汾)当时与他齐名,他被充军时曾承诺必定全力营救,然而二十多年过去了,顺治换了康熙,一切努力始终无用。顾贞观自己也是郁郁不得意,在太傅纳兰明珠(容若的父亲)家当幕客,想起好友在寒冷偏塞之地受苦,于是寄了两阕词给他,那就是有名的两阕《金缕曲》。
第一首道:“季子平安否?便归来,平生万事,那堪回首!行路悠悠谁慰藉?母老家贫子幼,记不起,从前杯酒。魑魅搏人应见惯,总输他,覆雨翻云手。冰与雪,周旋久。 痕莫滴牛衣透。数天涯,依然骨肉,几家能彀?比似红颜多薄命,更不如今还有。只绝塞,苦寒难受。廿载包胥承一诺,盼乌头马角终相救。置此札,君怀袖。”第二首道:“我亦飘零久!十年来,深恩负尽,死生师友。宿昔齐名非忝窃,只看杜陵穷瘦,曾不减,夜郎僝僽。薄命长辞知己别,问人生到此凄凉否?千万恨,为兄剖。 兄生辛未吾丁丑。共些时,冰霜摧折,早衰蒲柳。词赋从今须少作,留取心魂相守。但愿得,河清人寿!归日急翻行戍稿,把空名料理传身后。言不尽,观顿首。”《白雨斋词话》评这两词说:“二词纯以性情结撰而成。悲之深,慰之至,丁宁告戒,无一字不从肺腑流出,可以泣鬼神矣!”又道:“两阕只如家常说话,而痛快淋漓,两人心迹,一一如见……千秋绝调也。”
纳兰容若见了这两首词后,不禁感动得流泪,认为古来怀念朋友的文学作品中,李陵与苏武的《河梁生别诗》,向秀怀念嵇康的《思旧赋》,与此鼎足而三。他知道这事不容易办,立誓要以十年的时间营救吴兆骞归来。当时也写了一阕《金缕曲》给顾梁汾,表示目前最大的努力目标只是救吴,这词结尾说:“绝塞生还吴季子,算眼前此外皆闲事。知我者,梁汾耳!”不久就在适当的时机中去求他父亲设法。有一次太傅请客,他知道顾贞观素不喝酒,就斟了满满一大碗酒对他说:“你饮干了,我就救汉槎。”顾贞观毫不踌躇地一饮而干。明珠笑道:“我跟你开玩笑的,就算你不饮,难道我就不救他了么?”明珠出一点力,朋友们大家凑钱,终于把吴兆骞赎回来。当时的人把顾贞观的两阕词称为“赎命词”。一个名叫顾忠的人写诗记这事道:“金兰倘使无良友,关塞终当老健儿。”
现在看顾梁汾这两阕词,情思深切,的确感人极深,可见必须有深厚的情感,才会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选自《三剑楼随笔》
原编按:梁羽生于《三剑楼随笔》所谈纳兰容若三篇,篇目分别为:《才华绝代纳兰词》《翩翩浊世佳公子,富贵功名总等闲——再谈纳兰容若的词》《纳兰容若的武艺》。 谈谜语
梁羽生兄曾在随笔中谈到印度的两大史诗(编按:“世界最长的史诗”),这两部史诗累积了长期来无数人的智慧,当然是珍贵无比的神话与文学。但除此之外,印度还有许多篇幅相当长的神话,许地山先生所译的《二十夜问》,就是其中之一,这书又名《红颜月》,意思说一个美丽少女的脸慢慢绯红,表示她内心逐渐动情。故事简单说来是这样:有一个英俊勇敢的国王名叫日爱,他最厌恶女人,但有一次见到了一张女人的画像,就神魂颠倒地着了迷。这女人名叫媚娘,美丽无比,天下不知有多少人向她求婚。她有一个条件,要求婚者在二十一夜之内,每夜向她提出一个问题,如果她回答不出,就嫁给他。所有的人都失败了,日爱王在十九个夜晚之中,提出的十九个难题都被她轻易地回答。媚娘简直是智慧的化身,任何难题都难不倒她。日爱苦恼之极,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她绝对回答不出的问题,媚娘就嫁给他了。你想得到這问题么?
原来问题是这样:“从前有一个王爱上一个王女。那王女有约,谁能发一个使她不能回答的问题,便嫁给他。现在请告诉我,他应当向她发什么问题呢?”
全世界所有的问题中,只有这个问题才是她不能回答的,那美丽的少女愉快地表示答不出,并且说:“其实,你想不到这问题也没关系,到了明晚最后一晚,你就是问我的名字叫什么,我也会假装回答不出。”因为她早已爱着他啦。
填字游戏所以这样风行,我想这与人们爱好猜谜有关。在派对里、在团体旅行与游戏的时候,我们常常提出些有趣的小问题来考问朋友,如:
“盘里有二十个苹果,分给二十个人,一个人一个,结果盘里还有一个苹果,怎么办?”
“因为第二十个人连盘一起拿去了。”
“两个人进来,一大一小,旁人问小的:这是你爸爸么?小的说是。又问大的:这是你儿子么?大的说不是。为什么?”
“因为这是他的女儿。”
我国的谜语千变万化,在农村中流行的有许多闪烁着很灿烂的智慧的光芒,有一种体裁是“流水谜”,猜了一个又一个,有些是押韵的对唱,形式很是活泼新鲜。我曾学习这种民歌式的体裁,替影片《小鸽子姑娘》写了一个“猜谜歌”,在一连串出题、猜谜、反出题的进程中,同时透露内心的爱情。这次为劳校的义演中,长城歌咏团曾练了想表演,后来因为时间局促,练习时间不够,没有演出。即将上演的影片《鸾凤和鸣》中,也有一个猜谜歌,那是石慧洗澡时唱的。该片的编导袁仰安先生和我谈起这个歌时,说因为是在洗澡时唱,决不可有丝毫“香艳”,我一时动不出脑筋,后来忽然想到小时候姑母给我猜的一个谜语:“什么东西愈洗愈脏?”答案是:“水。”于是再加了两段,愈揩愈湿的毛巾和愈洗愈小的肥皂,再加上一点点牺牲自己使别人美好的意义。歌作得并不好,意思倒似乎还不错,因为“愈洗愈脏”这个巧妙的意念,不知是多少年前哪一个地方哪一位聪明的人想出来的。
我国有许许多多好的谜语,例子举不胜举。且看下面这一首曲子:“灯儿下金钱卜落,这苦心一一谁知道?到春来人日俱抛,欲罢何日能了?吾心正焦,有口向谁告?好相交,有上梢来没下梢。既皂白难留,少不得中间分一刀!从今休把仇人靠;千思万想,不如撇去了好!”这明明是一首怨念情人的小曲,哪知中间包藏着从一到十的十个数目字。
欧美人用拼音文字,字谜就远不如我国的巧妙,英文中的字谜大抵在“同音”与“双义”两点上着眼。前者如:“王老五为什么总是对的?答:因为他始终找不到小姐(never miss taken,音同never mistaken从来不错)。”后者如:“律师为什么如同啄木鸟?答:因为他们的Bill都很长(Bill既有账单的意思,也有鸟嘴的意思)。”还有一个开律师玩笑的谜语:“为什么律师像失眠者?答:因为他们都是这边lie一下,翻过来那边又lie一下(在英文中,lie这字既是睡卧,又是说谎)。”
还有一种英文谜语是讲字形的,如:英文中最长的字是什么?答:Smiles,因为头尾两个字母之间,竟有一Mile(哩)。在争辩中,S这字母为什么极为危险?因为它能把语音(Word)变成刀剑(S-word)。排列字母时,为什么B要在C之前?因为一个人要先“存在”(Be),才能“看见”(See)等等。
比起中国字谜来,这种谜语实在太浅了。杜甫有一句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以这句诗作谜面打一个字,答案是“曰”。因为在六朝时,东晋之后是宋齐梁陈,齐梁的皇帝都姓萧,萧萧之下是陈,陈(陳)再无边和落“木”,变成一个“曰”字。这种谜语,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选自《三剑楼随笔》
原编按:《二十夜问》,据贝恩编译的《印度故事集》(The Stories of India.F.W.Bain)第一卷译,一九五五年一月第一版,作家出版社出版。
也谈对联
百剑堂主在《吟诗作对之类》一文中提到了杭州的两副对联,因为我是杭州人,他问我在杭州的无数对联之中,对哪几联印象最深。我首先想到的,是月下老人祠那一联:“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为眷属;是前生注定事,莫错过姻缘。”这联的上联原出《续西厢》,金圣叹批《续西厢》从头骂到底,只对最后这两句赞赏备至。我想这一联人人看了都会高兴,文辞亦佳(月下老人祠有签词九十九条,全部引自经书诗文,雅俗与此间黄大仙签词不可同日而语)。还有阮元为杭州贡院所撰的那一联:“下笔千言,正槐子黄时,桂花香里;出门一笑,看西湖月满,东浙潮来。”这联我是在小时候记得的,以后每次学校大考或升学考试,紧张一番而缴卷出场时,心头轻松之余总会想到它。
百剑堂主所提到岳坟前“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那一联,出自一个姓徐的女子手笔(陆放翁有“青山是处可埋骨,白发向人羞折腰”联,亦颇见风骨)。抗战时我在重庆念书,那时国民党政府时时有向日本求和之想,有些御用教授们就经常宣传“岳飞不懂政治,秦桧能顾大局”的思想。有一次陶希圣到学校里演讲,语气间又宣传这套理论,我们一些同学们听得很气愤,在他第二次演讲之前,先在黑板上写了“青山白铁”这副对联,他见了心里有数,就不再提这个话题了。 旧时家中有一小轩,是祖父与客人弈棋处,轩里挂了一副对联:“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当时不懂当中妙处,现在想来,这里面实在颇有哲理。
百剑堂主曾撰一联:“偏多热血偏多骨,不悔情真不悔痴。”我见了很喜欢,他用宣纸给我写好,请荷里活道某店裱起,挂在斗室之中,不觉雅气骤增。
我写《书剑恩仇录》《碧血剑》,回目全不考究,信手挥写,不去调叶平仄,所以称不上对联,只是一个题目而已。梁羽生兄甚称赏我“盈盈红烛三生约,霍霍青霜万里行”两句(上句写徐天宏与周绮婚事,下句写李沅芷仗剑追赶余鱼同),但比之百剑堂主的每回皆工,那是颇为不及了。
前几天《大公园》中登载文怀沙先生一篇《韩愈与贾岛》的文章,认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中,敲字确比推字好,因为这有“鸟鸣山更幽”的意境。“鸟鸣山更幽”本来是宋王籍的诗。《梦溪笔谈》中说:古人诗有“风定花犹落”一句,素來认为无人能对,王安石用“鸟鸣山更幽”来对。王籍原联是“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两句意思一样,王安石这一联集对却是上句静中有动,下句动中有静,比原句更工。
旧诗律诗中必有对偶,所以好对不胜枚举,古人因对成妙对而发达做官的事,笔记小说中也记载得很多。如宋时宰相词人晏元献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数年不能得到好对,一天晚上与一个小官王琪一起散步,谈起这事,王应声道:“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大为赏识,从此王琪做官就一帆风顺了。
我从前在江南故乡时很爱听说书,在听说《三笑》时就曾听到许多妙对。唱弹词的人说文徵明在追求爱人时,那位小姐出对道:“因荷(何)而得藕(偶)?”文徵明对道:“有杏(幸)不须梅(媒)!”于是好事得谐。又据说金圣叹被杀头时他儿子吟道:“莲(连)子心中苦。”金老先生对曰:“梨(离)儿腹内酸!”两对一喜一悲,虽都未必真有其事,但对偶双关,确不容易。
对对子既要工,又要快,不比其他文章可以慢慢琢磨。有一本笔记中记载一个故事:陆文量在浙江做官,有一天与管教育事务的陈震一起饮酒,见陈是个光头佬,就出对嘲他:“陈教授数茎头发,无计(髻)可施。”陈震立即对道:“陆大人满脸髭髯,何须(鬚)如此。”以成语对成语,很有本事,陆大为叹赏,笑道:“两猿截木山中,这猴子也会对锯(句)。”陈震笑道:“我也要不客气了,幸勿见怪。” 于是对道:“匹马陷身泥内,此畜生怎得出蹄(题)?”两人抚掌大笑竟日。
据说从前有个人名叫李廷彦,曾献百韵诗给一位大官,中间有一对云:“舍弟江南殁,家兄塞北亡。”那位大官看了很同情他,道:“想不到你家里竟接连遭到不幸。”李廷彦忙道:“实无此事,那是为了对仗工整才这样写的。”作对至此,可说形式主义到了极点。
选自《三剑楼随笔》
月下老人祠的签词
杭州有座月下老人祠,那是在白云庵旁,祠堂极小,但为风雅之士与情侣们所必到,可惜战时被炮火夷为平地,战后虽然重建,情调却已与以前大不相同。杭州正在大举进行园林建设,我想,这所司天下男女姻缘的庙宇,实在大有很精致地修建它一下的必要。
月下老人的典故出于《续幽怪录》,据说唐时有个名叫韦固的人,有一次经过宋城,看见一位老伯伯在月光下翻书,这位老伯伯说天下男女的姻缘都登记在他的簿子上,他的囊中有无数红色的绳子,只要这绳儿把男女两人的脚缚住了,就算两人远隔万里,或者是对头冤家,都会结成夫妻,所以后来有“赤绳系足”的典故。西洋人的办法却比我们鲁莽得多,他们有一个丘比特,这是一个顽皮的小孩(有时甚至是盲目的),拿着弓箭向人乱射,哪一对男女被他一箭射中,就无可奈何地堕入情网。相较之下,我们的月下老人用一根红线温柔地替人缚住,还有簿籍可资稽考,显然是文明得多了。月下老人的故事流传全国,然而除了杭州之外,其他地方很少听见有这位“天下婚姻总管理处处长”的庙堂,那倒是很奇怪的。
以前,常常可以见到一对对脸红红的情侣们,尽管穿了西装旗袍,都会在祠堂中虔诚地拜倒,求一张签,瞧瞧两人的爱情能不能永远美满。
杭州月下老人的签词恐怕是全国任何庙宇所不及的,不但风雅,而且幽默,全部集自经书和著名的诗文,据说其中五十五条是俞曲园所集,此外四十四条是俞的门人所增,一共是九十九条。我旧日家中有一个抄本,不知是哪一位伯伯去抄来的,我还记得一些,但九十九条自然是记不全了。
第一条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兆头吉利的有“永老无别离,万古常团聚”“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原来是曾子的话,这里当指这男子很靠得住,可以嫁)等等。求签而得到这些,那自是心中窃喜,无法形容了。
有一条是“逾东家墙而搂其处子则得妻,不搂则不得妻”,《孟子》这两句话,本是反语,但这里变成了鼓励男子去大胆追求。有一条是《诗经·鄘风·桑中》的三句:“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宫,送我乎淇之上矣。”这在《诗经》中原本是最著名的大胆之作,所谓“桑间濮上”的男女幽期密约,这一签当也是鼓励情人放胆进行。“求则得之,舍则失之”“不愧于天,不畏于人”,这两签都含有强烈的鼓励性:追呀,追呀,怕什么?
还有一些签文含有规劝和指示,如“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叫人不要为钱而结婚。如“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指此人虽穷,人品却好,可以嫁得。如“不有祝之佞,而有宋朝之美”,照《论语》中原来的解释,是这男人嘴头甜甜的会讨人喜欢,相貌又漂亮,然而是头色狼,绝对靠不住。“可妻也”,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孔夫子说公冶长虽然被关进了牢狱,但他是冤枉的,结果还是招了他做女婿。“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这句本来是闵子骞的话,这里大概是说,别三心二意了,还是追求你那旧情人吧。另一条签词中引用孔子的话,恰恰与之相反:“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好的人有的是,你哪里知道将来的没有现在的好?这个人放弃了算啦。这大概是安慰失恋者的口吻吧。“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你爱他,要了解他的缺点,你恨他,也得想到他的好处。“其所厚者薄,其所薄者厚”;她虽然对小王很亲热,对你很冷淡,其实她内心真正爱的却是你呢。“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这家伙有什么地方值得你这么颠倒呢?唉,连这种丑八怪也要! 另外一些签条是悲剧性的。“谁谓荼苦,其甘如荠。宴尔新婚,如兄如弟。”照余冠英的译法是:“谁说那苦菜味儿太苦,比起我的苦就是甜荠。瞧你们新婚如胶似漆,那亲哥亲妹也不能比。”有一签是“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虽不一定如孔子的弟子冉伯牛那样患上了麻风病,但总之此人是大有毛病。“则父母国人皆贱之”“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出韩愈《祭十二郎文》)、“条其啸矣,遇人之不淑矣”(出《诗经·王风·中谷有蓷》),这些签都是令人很沮丧的。
“风弄竹声,只道金佩响,月移花影,疑是玉人来”,那是《西厢记》中张生空等半夜,结果被崔莺莺教训一顿。“夜静冰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那是《琵琶记》中蔡伯喈不顾父母饿死,被人痛斥。求到这些签文的人,只怕有点儿自作多情。最令王老五啼笑皆非的,大概是求到这一签了:“或十年,或七八年,或五六年,或三四年!”
选自《三剑楼随笔》
民歌中的讥刺
百剑堂主曾在一篇随笔中谈到民歌的爱情题材(编按:《不爱白脸假斯文》)。的确,从民歌集子中所看到的,差不多百分之九十以上是谈情说爱的作品。抗战时我曾在湘西住过两年,那地方就是沈从文《边城》这部小说中翠翠的故乡,当地汉人苗人没一个不会唱歌,几乎没一个不是出口成歌的歌手,对于他们,唱歌就是言语的一部分。冬天的晚上,我和他们一齐围着从地下挖起来的大树根烤火,一面从火堆里捡起烤熟了的红薯吃,一面听他们你歌我和地唱着,我就用铅笔一首首地记录下来,一共记了厚厚的三大册,总数有一千余首。这些歌中谈情的数量固然最多,但也颇有相当数量的歌曲是诅咒当时政治的。然而在一般印行的民歌集子中,却很难看到这些东西,那当然是因为怕犯当政者之所忌的关系,现在,我们只能在各种史书和笔记中零零碎碎地看到一些这一类的歌谣,但数量仍还不少。
《史记·外戚世家》中记载了一首民歌:“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她一门亲戚个个声势显赫,人民瞧了很不顺眼,就作了这个歌。后来唐代白居易在《长恨歌》中“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说的是杨贵妃一家的威风,想来当时人民也有类似的冷嘲的说法。
史书上记载讥刺官吏无能的歌谣,每一代都有,下面举几个例子:
“何以孝悌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这是汉武帝时的民歌。
“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抱朴子·审举篇》)这首歌说的是汉末选举的情形,当时被举为秀才的人,连字也不大识,所谓孝廉的人,却不能好好奉养父母。出身寒素号称清白的,其实十分污秽,而出身高门大族的良将,竟是胆怯之至。
“古人欲达,勤诵经。今世图官,勉治生。”这也是汉末的歌,含意颇为幽默,只要先发财,就可升官了。
“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这是《明史》中所载描写成化年间中央政府的民歌。
到了明嘉靖年间,政治更加腐败,北京城里到处传唱“十可笑”歌。所谓“十可笑”是这十种:“光禄寺,茶汤;太医院,药方;神乐观,祈禳;武库司,刀枪;营缮司,作场;养济院,衣粮;教坊司,婆娘;都察院,宪纲;国子监,学堂;翰林院,文章。”妓院里的妓女很可笑倒还没什么关系,兵工总署的刀枪、教育部办的學堂都很可笑,那就大有问题了。当时朝廷听到这歌后大发脾气,下令东厂(明代著名的特务机关,东厂的遗址现在已改为科学院)严查,结果抓到传唱的席瑶等十余人。当政的张桂要将这十余人处斩,后来刑部尚书胡世宁认为处罚太重,改为打一顿屁股而充军。(见《坚匏集》)
大家知道严嵩是明代的大奸臣,当时也有一首民歌刺他道:“可笑严介溪,金银如山积,刀锯信手施(说他随意杀人)。尝将冷眼观螃蟹,看你横行到几时。”直到今天,我们提到螃蟹时,还常常会想到“看你横行到几时”这一句话。
其他如:“知县是扫帚,太守是畚斗,布政是叉袋口,都将去京里抖!”(见《濯缨亭笔记》,比喻大小官吏拼命搜刮,拿到京里贿赂上司。)又如:“奉使来时,惊天动地;奉使去时,乌天黑地;官吏都欢天喜地,百姓却啼天哭地!”(见《辍耕录》,刺元代奉使的为害民间)等等,数量极多。
近代类似的民歌也很多,我想每位读者都能随口念出几首。这些讥刺政治的民歌一般都很沉痛,但其中总也带着几分幽默,这是一个特点。
选自《三剑楼随笔》
书的“续集”
最近收到了好几封读者的来信,询问有一部叫做《天池怪侠》的书,是不是我的作品。虽说是提出询问,其实他们在信中都已表示知道了答案,知道这是别人冒名之作。因为虽然天池怪侠是《书剑恩仇录》中一个重要人物,虽然这部书中也有陈家洛、霍青桐、无尘、李沅芷、常氏双侠、赵半山等等人物,虽然它是从《书剑》结束的地方开始而封面上也署了我的名字,然而文字的风格毕竟是完全不同的。有一位读者寄了几本这种书给我,我见书里的乾隆皇帝自称“孤王”、李沅芷自称“妾”、一个什么老侠自称“老身”,每个人都似乎在唱戏,实在觉得相当有趣。
给小说或戏剧写续集,这种兴趣似乎是十分普遍的。不一定是好的作品才有人写续集,平庸的无聊的作品,也会有人兴致勃勃地提笔续下去。美国片《阿飞舞》难道是一部好影片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