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制度化管理与创新管理的研究

来源 :中国管理信息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ose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度化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不变性”,即管理中的稳定性。它是建立在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上,经过企业长期的实践、发展、检验、提高后建立起来的,并被证明在一般的时间段、一般的企业内外环境下有效的制度体制。而创新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变更性”,即管理中的非稳定性。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抓住和利用机会,不断创造和引入新的思想、过程和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是统一的,只有将制度化管理与创新管理科学地结合,才能不断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而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同样需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有机结合。
  [关键词]企业;制度化管理;创新管理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04.031
  [中图分类号]F279.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8)04-00-02
  0 引 言
  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保证企业高效的运作,企业需要对其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即进行所谓的企业管理。企业管理可以根据管理对象、过程和流程、职能和业务功能、层次和资源要素等进行划分,涉及各个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制度化管理是对上述各类管理,从企业生产经营系统的整体出发,对各环节输入的各项生产要素、转换过程、产出等制定制度、规程、指标等标准(规范),并严格地实施这些规范,以使企业协调统一的运转。创新管理是企业的组织和管理程序,该组织和管理程序为实现创新,对有前景的创造性思想进行收集、提炼,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
  1 制度化管理的特点
  如果把企业的管理看作一个由一些元素组成的体系,这些元素包括预测、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制度化管理是为实现体系中這些元素的功能,要求企业的员工依据特定的程序、一定的标准规范进行。这些特定的程序和规范标准,构成了不同的管理体系。管理创新意味着,新思想、新过程和新产品引入后,实现体系中元素功能的程序和规范标准发生改变。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为了降低成本等,企业的管理不是一成不变的,创新是必然的。因而,管理过程的演进为:个人经验管理—最初的制度化管理体系(最初的程序或规范标准)—创新(程序或规范标准的改变)—新的制度化管理系统—再创新……;循环反复,追求极致。
  制度化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不变性”,即管理中的稳定性。企业制度化管理把制度看成企业的法律。它建立在坚实的管理理论基础上,经过企业长期的实践、发展、检验、提高后建立起来,并被证明在一般的时间段、一般的企业内外环境下有效的制度体制。它是经企业认可后确立和遵循的制度规范,它能促进企业各部门、各环节照章运行,各部门任务明确、各环节配合有序,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营销目标。管理的制度化一经确立,在一定的时期内,会成为一条“准绳”,这就决定了它的稳定性。
  2 创新管理的特征
  创新管理在实现企业目标时,表现为管理体系的“变更性”,即管理中的非稳定性。创新尽管不是企业创新管理的充分条件,但其是企业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面对的内外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创新管理有助于企业抓住和利用机会,不断创造和引入新的思想、过程和产品,提高企业的效率和效益。创造是创新管理的基础。创新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不断优化、重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元素。创新是一种跳跃性、不连贯的过程,内容上的不断推陈出“新”,决定了它的非稳定性。
  3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关系
  3.1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是统一的
  无论是制度化管理,还是创新管理,其目的都是服务于企业的目标。尽管这种目标在不同的经济学理论中的表述是有差异的。例如,可能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或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其能够实现整个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整个社会的“交易成本”等。企业之所以实行管理制度化,保证管理过程中的稳定性,是为了促进企业运作有序,使员工明确自己的职责,规范员工的行为,杜绝运行过程中出现混乱,使企业的运作具有整体性。制度化管理实际上是划定了要求的最低门槛,每个部门、每个环节都要达到制度规定的要求,堵住和避免可能造成的管理漏洞和失误,是为了保证企业管理获得好的效率和效益。企业之所以要进行管理上的创新,是为了生存、为了发展,为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提高自身的优势。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更有效地整合本企业的资源,才能完成本企业的目标和任务。创新是为了降低管理上的成本,各部门沟通、各环节运行方式的改变,会缩短路径,会提高效率和效益。比如,生产单位和采购及分配单位的管理连接在一起,获得市场和供应来源信息的成本会降低。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是从不同视角着手,对企业管理进行选择方案,是服务于企业目标的,所以是统一的。
  只有制度化管理与创新管理科学的结合,企业的管理水平才能不断提高,从而实现企业的目标。纵览全球各行各业的成功企业,其具有一个共性,就是其制度化管理的章程和规则编制得好、实施得好和创新管理实施得好。而且在制度化—创新的循环中,由于持续不断的创新、优化,企业的制度化管理水平才能呈螺旋式的上升,保持和增强科学、高效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的运转效能。也就是说,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实施得好的企业,在市场中具有竞争上的优势。同质的企业之间,如果某一方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危机,一定是与其他的企业在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方面的差距造成的,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同一产品出现优劣之分,也如此。因此,认识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特征及其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企业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2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立的、是不相容的   第一,制度化管理的理性主义和创新管理的非理性主义是对立的、不相容的。制度化管理的方法是以理性主义为基础的。由于它建立在管理理论的基础上,且经过企业的严格时间检验,所以具有科学性、客观性。制度化管理一经建立,作为企业一般性、通用性的法度,是每个过程具体实施的标准,企业部门每一个流程会按照其在制度中的归类按部就班地运作。而创新管理追求的是创造性,创造性思想的来源是非理性的,它的方法是非理性的,它的产生更多靠个人的直觉、靠灵感,或少数人的智慧。即使在某一个企业实施,相对于其他大多数企业来说,还是个别的;如果它被所有的或大多数的企业都采纳,并将其标准化后,它也就不能再称为创新了。
  第二,制度化管理的“稳定性”和创新管理的“非稳定性”是不相容的。企业会将生产、运营、营销等,形成制度化、流程化、标准化、表单化,以及数据化的管理,形成统一、规范和相对稳定的管理体系,以达到保障企业正常运营的目的。由于制度化管理固有的“不变性”,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不能及时做出反应,不能及时地表现出“变更性”,对企业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会产生不利影响,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创新管理天生具有变更的特性,追求创造性是其本能。它永远在变化中捕捉机会,以变应变,主动迎接挑战。
  第三,制度化管理的“分工”和创新管理的“综合”是不相容的。企业规范化管理是依据企业的运营流程或单元,对组织体系进行建设和管理,建立以責、权、利对等为基础的管理框架,员工分工协作,按固定的流程运作,非相邻的流程单元之间缺乏联系。创新管理则要打破这种专门化造成的部门间的藩篱,在非相邻的流程单元之间搭建新的通道,缩短任务完成的路径,单位时间上的所耗成本就会减少,效益和效率就会得到提高。为了实现企业的目标,创新管理的“变”,就是要通过不断的推动或牵引来修正、改变制度化管理。
  4 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结合
  第一,提高企业家的管理水平,需要做好制度化管理和创新管理的结合。我国的中小企业,经过了近四十年的发展,企业的管理水平日益提高。大多数企业实现或名义上建立了规范化的管理制度。但中小企业管理中还普遍存在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规范,有些有效的管理标准并没有在企业真正实施等问题。比如,有的企业实行所谓的ISO标准的认证,仅仅起到对外宣传的作用;管理中主观、随意,处理问题“人治”化成分较多,处于一种松散的状态。典型的就是一言堂现象,有时会造成企业决策的失误;管理制度不合理,盲目照搬照抄一些大公司先进的管理制度。企业的规章制度不完善,直接影响了企业日常管理和工作执行的贯彻落实。没有完善的制度化管理的建立,就谈不上创新管理,因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出新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制定一套规章制度,建立相应的考核机制,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尽可能充分地考虑其可行性和可操作性。并在此基础上,对旧的规章制度进行创新、改进,防止制度僵化。在企业建立完善的制度化管理后,人性化管理的引入也是创新管理的一部分,它有利于吸引优秀的人才,同国际接轨,增强企业竞争力。
  第二,创新管理对制度化管理弊病的改造是由其本质决定的。没有创新的“循环流转”不能称为发展,只是增长。比如,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并没有产生质的变化的新现象,只有创新造成的螺旋式上升,才能称为发展。而企业是要生存和发展的,所以企业的创新管理对制度化管理不足的完善就成为必然。
  为实现企业的发展,创新管理还要做好以下工作。首先,根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从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中选择适合的创新模式:采取渐进性或根本性的创新方式。其次,从创立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优化生产经营要素配置,改变营销方式,创立自己的品牌,从加强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等方面着手。
  主要参考文献
  [1]刘涛,赵蕾.管理学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李世宗.管理学原理[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
  [3]姚凤云,朱光.创造学与创新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舒化鲁.企业规范化管理标准体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洪功翔.政治经济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2012.
其他文献
[摘 要]随着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很多地级市也开始着力打造居住区环境景观,这种大范围的居住区设计呈现出现了百花齐放的局面,要让居住区设计在整体的设计中脱颖而出必须依靠环境特色,这些特色中最主要的就是景观环境和本地文化特色和周边环境的融合。作为城市建设的主要组成部分,城市居住区环境的优劣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本文主要通过介绍娄底愿景·山水链城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来突出文化和地域环境在景观设计中的重要地位
[摘 要]为探究2015年至今我国电子政务的研究热点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本文选取了2015-2018年CSSCI数据库中的434篇以电子政务为主题的文献为样本展开分析,利用社会网络分析的方法以4年为周期构建了电子政务领域的热词网络并展开分析,分析结果显示“互联网 ”、公共服务、大数据、政务服务、政府网站和智慧城市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通过对比前人关于电子政务热点研究的论文发现,“互联网 ”和“智慧城
[摘 要] 在国家大力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现状下,小微企业进入发展机遇期。小微企业由于自身的问题,发展过程中面临诸多风险。SAS财务分析模型是从战略、财务角度全方位分析企业所存在问题的模型。SAS模型在小微企业有广泛适用性,但实际应用应做相应调整。文章以案例解析SAS模型在小微企业的实际应用问题,分析结果为小微企业寻求规避风险途径、正确选择发展方向和战略选择等提供帮助。  [关键词] 小微企业; 财
[摘 要] 深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是我国应对全球范围内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历史抉择。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长期跟踪研究我国制造业企业两化融合发展,依据《工业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规范》(GB/T 23020-2013),通过对全国近13万家样本企业展开两化融合水平评估,揭示出我国不同经济区的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与特征。近年来,我国两化融合发展水平稳步提升,但是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区域
[摘 要]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正逢我国提出“普惠金融”之时,是深化金融改革的“必选项”。针对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是否会摧毁传统金融行业,二者是否是此消彼长还是和谐共生的问题,文章基于生物学中的生态共生理论的基本原理,分别从共生关系是否存在(质参量的兼容性)、共生模式实证判断、共生界面分析(利益分配维度、非对称分配因子、阻尼特征系数)、以及共生序研究四个大方面分析了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共生的情况,提出了参
[摘要]]在全球变暖以及环境危机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行为成为了学界关心的议题。通过杭州市的低碳建设案例研究发现,地方政府的积极响应与激励条件、能力条件以及约束条件相关。因此,需要将气候变化的国际问题转化为地方的首要问题,与地方的需求紧密联系在一起,气候问题应该内化于地方的能源、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从而促进地方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性。  [关键词]低碳城市;气候变化;激励;能力;约束 
[摘 要] 在传统市场日渐饱和、通信领域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形势下,为保证企业生存,争取企业发展,必须进行一系列的改革创新。应以新业态下的项目创新为重中之重,通过重新思考ICT项目发展趋势,反思传统ICT项目的存在问题,结合目前新兴的大智移云和用户的多样化信息化需求,提出打造云网端一体化行业解决方案的新业态ICT项目体系,并寻找出如何解决问题,发展新型ICT项目的途径。  [关键词] ICT项目;创新
[摘 要]在高职会计教学中,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会计教育工作,才能为培养会计高素养人才提供保障。“把企业搬进课堂”一体化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开展育人活动的,能够解决会计专业教育理论性强、实践性不足的问题,有利于培养高素养的职业技能型会计人才。  [关键词]会计教学;一体化教学;教学模式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8.20.092  [中图分类号]G71
[摘 要] 农业机械与媒体之间的经济合作形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一个雏形,这反映在村民通过农业机械的独家或共享所有权,销售和生产来共享生产领域的利益。农业机械的经济合作作为一种媒介,包括农业机械生产技术,生产和消费过程的整合,可以丰富农村现有的经济研究。农村部分经济的社会基础与传统和现代因素交织在一起,生产和消费单位的身份决定了经济内容共享的复杂性,互联网和移动技术构成了共享经济的现代社会基础
[摘 要] 我国长期护理保险起步晚,经验不足,借鉴国外成熟体制的经验对高效建立起我国长期护理保险有着重要意义。文章选取德、日、美三国,对其长期护理保险的产生背景,重要制度安排及政府责任进行梳理,确定我国社会长期护理保险应适应我国国情与价值取向,以鼓励家庭护理为导向实行有限保障,利用有限资源实行逐级分层保障,以商业保险补充效率,重视社会力量引入,辅助国家进行服务提供与市场监管。  [关键词] 长期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