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过程中要了解学情,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活动,发挥学生的潜能,让学生从一个发展区上升到另一个发展区,不断地把“可能的发展水平”变成“现有的发展水平”。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讲评课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4
高三后期,高考真题作为经典案例受到师生青睐。教师引导学生对近年高考真题进行训练研究,对于学生问题比较多的试题进行讲解总结。
一、教学案例
连续两节课,在19、20两个文科平行班对同一高考试题进行讲解。
试题内容: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教师讲解(20班):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学情反馈:20班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举手表示不理解。
课后反思:该题图像信息较为抽象,一部分学生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通过某一介质架起题干抽象知识与生活常识及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此处想到绘简图,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运用题干知识。
教師讲解(19班):目前水深2米的简图如下。
当淤积加大时,水深2米的地方向远离海岸的地方延伸。如下图。
当淤积减小时,水深2米的地方向近岸的地方回缩。如下图。
依据试题图示信息,水深2米的地方刚开始离监测点距离加大,后来逐渐缩小,因此,选择D答案:先淤积、后侵蚀。
学情反馈:95%以上的学生表示比较清楚。
课后反思:同样的试题、同一教师、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讲课策略,导致不同的效果。
高三做题较多,试题讲评频繁,教师有时忽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考虑不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主观认为这些知识学生应该知道。认为自己讲解得比较透彻,教得认真,学生怎么就不认真听,怎么就教不会?
在以上两个班,教师只调查出学生哪道题不会,而不清楚为什么不会。在20班,没有考虑到学生对题干的抽象表述难以理解。在19班,教师绘制简图帮助学生认识题干,结果大为改观。
二、总结反思
如何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与试题之间的桥梁?
备课前,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调查学生哪道题不会,更应调查该题不会的具体原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可以通过简单的试卷调查,也可以参考同学科同事的经验。总之要备好学生,备好学情。
备课时,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用心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首先,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教学活动,恰当地利用好“最近发展区”。其次,创设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制定能让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探究,让学生有序地从一个发展区上升到另一个发展区,不断地把“可能的发展水平”变成“现有的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 周侯辰)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 讲评课 地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250114
高三后期,高考真题作为经典案例受到师生青睐。教师引导学生对近年高考真题进行训练研究,对于学生问题比较多的试题进行讲解总结。
一、教学案例
连续两节课,在19、20两个文科平行班对同一高考试题进行讲解。
试题内容: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图,完成下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教师讲解(20班):该区域外力以淤积作用为主,近海地区海水变浅,则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越大;反之,当海水侵蚀的速度超过泥沙的沉积速度,则两者的距离变小。图中,在1975年至1978年间,两者距离扩大,此后两者距离总体上逐渐缩小。故当地外力作用是先淤积为主,后侵蚀为主。D正确。
学情反馈:20班有三分之一多的学生举手表示不理解。
课后反思:该题图像信息较为抽象,一部分学生不能与现实生活中的情景结合起来。如何让学生通过某一介质架起题干抽象知识与生活常识及已有知识之间的联系?此处想到绘简图,用直观图示帮助学生理解运用题干知识。
教師讲解(19班):目前水深2米的简图如下。
当淤积加大时,水深2米的地方向远离海岸的地方延伸。如下图。
当淤积减小时,水深2米的地方向近岸的地方回缩。如下图。
依据试题图示信息,水深2米的地方刚开始离监测点距离加大,后来逐渐缩小,因此,选择D答案:先淤积、后侵蚀。
学情反馈:95%以上的学生表示比较清楚。
课后反思:同样的试题、同一教师、同样的学生,不同的讲课策略,导致不同的效果。
高三做题较多,试题讲评频繁,教师有时忽略从学生的角度分析问题,考虑不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容易主观认为这些知识学生应该知道。认为自己讲解得比较透彻,教得认真,学生怎么就不认真听,怎么就教不会?
在以上两个班,教师只调查出学生哪道题不会,而不清楚为什么不会。在20班,没有考虑到学生对题干的抽象表述难以理解。在19班,教师绘制简图帮助学生认识题干,结果大为改观。
二、总结反思
如何帮助教师及时发现学生存在问题的症结所在?如何帮助学生构建自己与试题之间的桥梁?
备课前,进行调查研究,不仅调查学生哪道题不会,更应调查该题不会的具体原因。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访谈了解,可以通过简单的试卷调查,也可以参考同学科同事的经验。总之要备好学生,备好学情。
备课时,要把握好“最近发展区”,用心构建学生与教学内容之间的桥梁。首先,我们要选择恰当的教学资源,以学生的“现有发展区”为起点,把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教学活动,恰当地利用好“最近发展区”。其次,创设情景,利用“最近发展区”理论,优化课堂的教学设计。
总之,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于学科教学中,可以让教师很好地把握教材,制定能让学生有效发展的教学目标。教师应鼓励学生动手探究,让学生有序地从一个发展区上升到另一个发展区,不断地把“可能的发展水平”变成“现有的发展水平”。
(责任编辑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