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建筑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缺陷,在安全时期不会暴露任何问题,当地震来临时会十分致命。频发的地震灾害促使我国建筑行业不断完善结构设计,增强建筑性能,提高安全性,建筑结构的质量和刚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工程的质量和强度,在设计阶段应当从二维和三维的角度分别体现规则。本文主要针对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一、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主要原则
1.1建筑结构的合理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功能满足使用需求,在设计阶段就需要敲定部分基础内容的设计,这样做也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承载力强度与结构刚硬度结合的合理性。从整体布局角度出发开展的建筑结构设计,能够将建筑的所有部分有机的串联到一起,进而实现整体建筑物抗震新能的有效提升。
1.2抗震理念与结构设计结合
对整体建筑工程而言,建筑设计为项目的施工提供了主要指导,通常建筑设计都要在项目施工之前尽可能完善。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方案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预期开展,不仅仅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预测,并留出应对和调整的空间。也就是说想要将抗震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出来,就要将抗震设计与建筑本身的设计进行融合。
二、地震对于建筑的危害
2.1建筑结构体系
我国最常用的建筑结构是填墙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平面内柱上端会受到强大的剪切力,从而导致破坏,而外墙框架柱也会承受较大的剪切力,但同时受到窗下方墙的约束,容易发生剪切破坏。采用抗震结构的房屋,在面对剪切力时,发生的形变较小,破坏程度也较小,面对一般的地震时破坏程度较轻,且不会直接发生倒塌,安全系数更高。底框结构的建筑在面对地震时会遭受严重破坏,很容易发生倒塌。
2.2建筑的刚度分布
在矩形平面内进行设计和布置的结构,如电梯井等,在地震发生时,其抗侧力构件一般会发生扭转振动,造成扭曲變形,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在地震发生时不能使用电梯。此外,采用不对称平面的建筑,如三角形结构和L形结构、之字形结构,都会在地震面前发生扭转振动,扩大地震的伤害。
2.3建筑地基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和不透水路面等的作用而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或导致地基土结构松散,在地震来临时,很可能发生地下水流向改变及地基土液化、松动等,从而导致局部不均匀沉降,使地基对地上建筑的应力发生改变,建筑受力不均,可能会倾斜或倒塌,甚至导致裂缝等,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另外,若软弱冲积土层场地较厚,地震时就可导致上层建筑的破坏,加深建筑结构受损程度;在地形因素不利或较危险地段建造的房屋,会直接因地基破坏而发生倒塌。
2.4构件
根据我国对多次地震相关数据的统计,总结出以下规律:一般来说,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中,在地震发生时相对于房梁和材料板而言,承重柱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一般窗户下方的墙体会在地震时遭受斜向应力,从而产生裂缝;但采用螺旋箍筋的混凝土结构,在地震过后仍然能保存得较为完整,核心混凝土结构一般不会遭到太大的破坏,柱体仍然保留较强的抵抗能力。
三、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具体策略研究
3.1严谨选择建筑场地和地基类型
建筑物所处的地质条件以及地基的质量对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的影响是直接且关键的,建筑场地和地基类型的选择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基础要素。在敲定选择之前,首先要对所处区域的震动情况和强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掌握区域内的地质情况。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且全面的基础上分析目标场地开展建筑工程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物的抗震水平有清晰明确的评估和认知,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便于建筑物抗震理念的表达。如果评估结果显示目标场地不适合开展建筑工程,开发单位应当尽可能的转变建设地点,如果建设地点已经无法改变,就要通过技术手段或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物的应对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层建筑必须要建立在相对密度较高的土地上,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稳定性,充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和权益。
3.2强调建筑结构的规则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主要受力对象,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是确保建筑均衡承载的关键。因此在设计阶段和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强调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尤其是抗侧力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对建筑结构的平面进行设计师,最好采用规则的形状,为建筑物承载的均衡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尽量不要选择不规则的建筑平面,这类建筑结构的承载力难以控制在均衡状态,在面对强震动环境时出现的损坏也更为严重。
3.3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材料始终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整合不同建筑构件的延性,通过协调不同构件的延性实现建筑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水平的有效提升。应当特别注意钢筋的选择,钢筋的韧性越强,建筑结构能够抵抗的震动也就越强。建筑材料的质量需要严格把控的,包括材料选择、采购、管理等全部环节都要有专业且严格的监管。出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建筑单位必然要控制工程的造价。
3.4增加消能减震
随着人均土地资源的紧张,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相比于其他类型建筑物,高层建筑物还需要附加隔振和消能的能力。想要实现这一方面的目标,就要从地基方面入手,通过地基目的和质量的提升缓冲震动给建筑本体带来的影响。建筑结构、高度的不同都会给建筑的隔振系数带来影响,这些内容应当在设计阶段就充分的考虑并表现在设计方案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工作者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造的同时,必须注重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好抗震设计,并使用性能较好的原材料,提高建筑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保障我国居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J].张培.江西建材.2020(07)
[2]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李鹤龄.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李媚丽.门窗.2019(21)
[4]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柳林涌.价值工程.2020(06)
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李 海
关键词:建筑工程;结构设计;抗震问题
一、建筑工程抗震设计主要原则
1.1建筑结构的合理
为了确保建筑结构的功能满足使用需求,在设计阶段就需要敲定部分基础内容的设计,这样做也是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的承载力强度与结构刚硬度结合的合理性。从整体布局角度出发开展的建筑结构设计,能够将建筑的所有部分有机的串联到一起,进而实现整体建筑物抗震新能的有效提升。
1.2抗震理念与结构设计结合
对整体建筑工程而言,建筑设计为项目的施工提供了主要指导,通常建筑设计都要在项目施工之前尽可能完善。实际施工过程中建筑设计方案还会受到自然环境、地质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不得不进行适应性调整。为了确保建筑工程的施工能够按照预期开展,不仅仅要保证建筑设计的科学性与实用性,还需要对可能出现的变化进行预测,并留出应对和调整的空间。也就是说想要将抗震理念在建筑设计中表达出来,就要将抗震设计与建筑本身的设计进行融合。
二、地震对于建筑的危害
2.1建筑结构体系
我国最常用的建筑结构是填墙框架结构或钢筋混凝土结构,在地震发生时,平面内柱上端会受到强大的剪切力,从而导致破坏,而外墙框架柱也会承受较大的剪切力,但同时受到窗下方墙的约束,容易发生剪切破坏。采用抗震结构的房屋,在面对剪切力时,发生的形变较小,破坏程度也较小,面对一般的地震时破坏程度较轻,且不会直接发生倒塌,安全系数更高。底框结构的建筑在面对地震时会遭受严重破坏,很容易发生倒塌。
2.2建筑的刚度分布
在矩形平面内进行设计和布置的结构,如电梯井等,在地震发生时,其抗侧力构件一般会发生扭转振动,造成扭曲變形,引发严重后果,因此,在地震发生时不能使用电梯。此外,采用不对称平面的建筑,如三角形结构和L形结构、之字形结构,都会在地震面前发生扭转振动,扩大地震的伤害。
2.3建筑地基
在建筑使用过程中,可能会由于人们对地下水的过度使用和不透水路面等的作用而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从而引发不同程度的沉降问题,或导致地基土结构松散,在地震来临时,很可能发生地下水流向改变及地基土液化、松动等,从而导致局部不均匀沉降,使地基对地上建筑的应力发生改变,建筑受力不均,可能会倾斜或倒塌,甚至导致裂缝等,结构遭受严重破坏;另外,若软弱冲积土层场地较厚,地震时就可导致上层建筑的破坏,加深建筑结构受损程度;在地形因素不利或较危险地段建造的房屋,会直接因地基破坏而发生倒塌。
2.4构件
根据我国对多次地震相关数据的统计,总结出以下规律:一般来说,采用框架结构的建筑中,在地震发生时相对于房梁和材料板而言,承重柱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在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一般窗户下方的墙体会在地震时遭受斜向应力,从而产生裂缝;但采用螺旋箍筋的混凝土结构,在地震过后仍然能保存得较为完整,核心混凝土结构一般不会遭到太大的破坏,柱体仍然保留较强的抵抗能力。
三、提高建筑工程抗震能力具体策略研究
3.1严谨选择建筑场地和地基类型
建筑物所处的地质条件以及地基的质量对建筑物本身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的影响是直接且关键的,建筑场地和地基类型的选择是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的基础要素。在敲定选择之前,首先要对所处区域的震动情况和强度进行全面的了解,借助科学技术手段掌握区域内的地质情况。确保信息的真实、有效且全面的基础上分析目标场地开展建筑工程的可行性。除此之外,还需要对建筑物的抗震水平有清晰明确的评估和认知,在设计阶段对结构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便于建筑物抗震理念的表达。如果评估结果显示目标场地不适合开展建筑工程,开发单位应当尽可能的转变建设地点,如果建设地点已经无法改变,就要通过技术手段或设计方法提高建筑物的应对能力。需要特别注意的是,高层建筑必须要建立在相对密度较高的土地上,保证建筑物的抗震能力和稳定性,充分保障使用者的安全和权益。
3.2强调建筑结构的规则
建筑结构是建筑物的主要受力对象,科学合理的建筑结构是确保建筑均衡承载的关键。因此在设计阶段和建筑物施工的过程中,都必须要强调建筑结构的规则性,尤其是抗侧力结构布局的合理性。对建筑结构的平面进行设计师,最好采用规则的形状,为建筑物承载的均衡性提供一定的保障。尽量不要选择不规则的建筑平面,这类建筑结构的承载力难以控制在均衡状态,在面对强震动环境时出现的损坏也更为严重。
3.3结构材料的选择和质量控制
材料始终是建筑工程质量的关键,材料的选择对于建筑结构的稳定性和抗震能力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设计,要整合不同建筑构件的延性,通过协调不同构件的延性实现建筑结构稳定性和抗震水平的有效提升。应当特别注意钢筋的选择,钢筋的韧性越强,建筑结构能够抵抗的震动也就越强。建筑材料的质量需要严格把控的,包括材料选择、采购、管理等全部环节都要有专业且严格的监管。出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建筑单位必然要控制工程的造价。
3.4增加消能减震
随着人均土地资源的紧张,高层建筑的数量不断增加,对建筑物抗震能力的需求也在不断上升。相比于其他类型建筑物,高层建筑物还需要附加隔振和消能的能力。想要实现这一方面的目标,就要从地基方面入手,通过地基目的和质量的提升缓冲震动给建筑本体带来的影响。建筑结构、高度的不同都会给建筑的隔振系数带来影响,这些内容应当在设计阶段就充分的考虑并表现在设计方案当中。
结束语
综上所述,相关工作者在进行大规模工程建造的同时,必须注重建筑的抗震结构设计,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采取科学的方法做好抗震设计,并使用性能较好的原材料,提高建筑安全性能和抗震性能,保障我国居民的安全。
参考文献:
[1]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问题的分析[J].张培.江西建材.2020(07)
[2]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对工程造价的影响分析[J].李鹤龄.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1)
[3]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研究[J].李媚丽.门窗.2019(21)
[4]新型建筑材料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J].柳林涌.价值工程.2020(06)
安徽省建设监理有限公司 李 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