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鸡枞陀螺”最早是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沙河乡东等村在祭祀活动中开展的民族体育项目。随着时代的演变,“鸡枞陀螺”慢慢淡出大众的视线。为了进一步挖掘、整理佤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得以推广和普及,本文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文献资料等方法对云南省临沧市“鸡枞陀螺”运动项目发展现状的调查和分析,“鸡枞陀螺”的内容和价值是值得肯定的,但存在着开展密度低,参与人数少,大部分人对这项运动不了解等问题,提出更好传承这项体育活动的对策和意见。
【关键词】云南省临沧市鸡枞陀螺发展现状
双江县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据统计,县里总共有24个少数民族,从而融入了多元民族文化,其主体民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双江县民族体育文化生活融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节日、祭祀活动,都要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而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名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基于一定的民族特殊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接触有一定的基础,陀螺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现针对双江县鸡枞陀螺运动的发展和参与现状做出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双江县鸡枞陀螺运动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增进全民健康。
1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及现状
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 主要聚居在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佤邦,国内主 要分布在 滇西南的 西盟、沧 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市, 另外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也有少数的佤族与其他民族杂居。依山而居的佤族为了避免动物的伤害, 常常采取本能的防御动作, 无意识的本能形成了佤族的原始活动, 并逐渐发展有意识的体育活动, 形成佤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1.2陀螺运动的活动地点、时间、类型
在每年春节、泼水节、火把节、县庆组织比赛活动,在村与村之间比赛,经常会赌羊杀,输组买羊[2]。县政府每年都组织“陀螺王”比赛,已经连续组织了二十多届了。县体育总局还组织代表队参加一些重大的运动会,如全国陀螺邀请赛、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3]。在新平县,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和二月八等传统节日,都要把打陀螺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打陀螺逐渐成为了新平县人民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平县人打陀螺形式的不断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打陀螺也有了更为浓郁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健身功能,越来越深受新平县人民喜爱,并逐渐推广开来。[4]
1.3鸡枞陀螺所具有的独特性
鸡枞陀螺与其它陀螺相比大有不同,首先是制作时的选材十分讲究,鸡枞陀螺必须用质地坚硬且韧性极好的紫杨木为材料;其次是外形独特像盛开的鸡枞花;另外是操作技巧不同,鸡枞陀螺除具有其它陀螺的功能外,最绝之处在于可在地上表演,又可抛向空中表演,可以一人表演,也可群体表演,表演极具难度,观赏中的惊险性强。
鸡枞陀螺的打法是,用一根榄皮撮成的细绳缠紧陀螺的细部,右手小拇指套住绳索的另一端,五个手指紧握陀螺用力抛向前方,同时回掣套在小拇指上的细绳,使陀螺细部朝下在平坦的场地上飞速旋转。然后迅速将细绳从小拇指上取下并结一活扣,把在地上旋转中的陀螺套起急速抛向空中,再用活扣把落下的陀螺接住。接时可在胸前接,在背后接,弯腰拱背在胯下接等等,花样繁多,需要敏捷的身手。
表演鸡枞陀螺极具难度技巧,需要胆识和勇气。表演鸡枞陀螺最难的不是把陀螺掣转,而是空中抛接。难度最大的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用嘴咬住活扣接住抛向空中后飞速下落的陀螺;一种是反手从身后接,这种玩法都极具挑战性也充满危险。用嘴接时只要稍有差池就会被陀螺击落门牙,反手接时如判断差之毫厘,陀螺就会落在头上。双江东等村佤族人的这一绝技多次被邀请到昆明、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参加全国性民族体育盛会,还多次抱奖而归。[5]
2鸡枞陀螺的开展情况
2.1双江县社区居民对鸡枞陀螺的认同态度
双江县社区居民对鸡枞陀螺的发展趋势的看法,认为应该保持传统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32.0%,经过访谈得知这一部分居民认为佤族传统体育的传统精神比较重要,其次就是认为应朝着旅游开发学校体育的方向发展,有65人,占总人数43.3%,而认为佤族鸡枞陀螺应该往竞技方向发展的是少数一部分了,占调查人数的24.7%,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了传承和发展佤族鸡枞陀螺,最好是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开发旅游以及开展学校体育,让更多的人学习鸡枞陀螺,传播佤族文化。[6]
3影响“鸡枞陀螺”开展的因素分析
3.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鸡枞陀螺”的开展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部山区,交通和信息都不便利,让政府的扶持工作很难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把扶持力度放到解决温饱、发展经济,而对这项民族体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这几个乡镇的调查中,政府没有建立一个“鸡枞陀螺”的比赛训练场地,也没有专门从事这项体育项目的老师和负责人。[7]
3.2参与“鸡枞陀螺”的人员大量流失
地处山区的佤族青壮年迫于生计和改变生活现状,大部分走出大山,进人大城市务工,留在村中大多是老人与小孩一青壮年的离开,让这项传统体育比赛失去了原有的竞争性和对抗性.而在双江县很少看到这项传统体育,偶有进行也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8]
3.3没有相对严谨的比赛规则
比较健全的规则能够促进这项传统体育项目健康持续的发展,“鸡枞陀螺”的比赛和表演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大多是口头约定的,加之双江县没有一个保护和发展这项传统体育的单位,所以,比赛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比赛进行中很难做到公平性。 4结论和建议
结论
1双江县的居民对鸡枞陀螺的认可程度较高,但是政府部门对鸡枞陀螺的开展和传承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能够使得鸡枞陀螺得到有效的财力和物力的保障。
2鸡在双江县枞陀螺的开展程度不够,涉及面不够广,推广程度不够,使得鸡枞陀螺参加的人数逐渐的减少,只有少部分人群在进行鸡枞陀螺的运动。
3在宣传力度上,双江县的政府机关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鸡枞陀螺的宣传力度上存在疲软,同时没有派遣人员去学习鸡枞陀螺的技法,使得鸡枞陀螺的技法只是有少部分人掌握,没有引成群众日常健身的常见项目,局限性相对较大。
4在开发和利用上,政府部门对鸡枞陀螺的开发程度不高,使得鸡枞陀螺主要是以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的项目,在经济效益的开发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对鸡枞陀螺的文化没有形成有效开发和利用,导致鸡枞陀螺的制作和比赛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制度。
建议
1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是这项民族体育传承的有力保障当地政府应该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民族体育进行保护,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大力宣传,举办比赛让双江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或参与这项体育在佤族聚集地中的有关部门,特别是体育与文化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
2引人体育课,作为校本教学内容的传承和保护民族体育走进课堂是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
3在普及“鸡枞陀螺”时要健身与竞技并重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就要强调体育的普遍性和群体性,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传承民族文化。
4解决“鸡枞陀螺”开展中的困难双江县是个贫困县,现在人们急于脱贫,城市化不断加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发生了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胡黎明.双江县佤族传统体育“鸡枞陀螺”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7(8):171-172.
[2]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4]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敖洪.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张继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反思与现代超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5):48-51.
【关键词】云南省临沧市鸡枞陀螺发展现状
双江县地处西南边陲,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据统计,县里总共有24个少数民族,从而融入了多元民族文化,其主体民族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的传统体育项目,为双江县民族体育文化生活融入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每逢节日、祭祀活动,都要进行传统体育项目的比赛和表演,而云南省临沧市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是一个少数名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基于一定的民族特殊性,对民族传统体育的接触有一定的基础,陀螺运动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播与发展,也有利于形成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现针对双江县鸡枞陀螺运动的发展和参与现状做出研究分析,提出相应的建议,使双江县鸡枞陀螺运动得到进一步推广普及,从而促进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和增进全民健康。
1佤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及现状
佤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成员, 是一个跨境而居的民族, 主要聚居在中国的云南省和缅甸佤邦,国内主 要分布在 滇西南的 西盟、沧 源、孟连、耿马、澜沧、双江、镇康、永德等县市, 另外在西双版纳、德宏、保山等地也有少数的佤族与其他民族杂居。依山而居的佤族为了避免动物的伤害, 常常采取本能的防御动作, 无意识的本能形成了佤族的原始活动, 并逐渐发展有意识的体育活动, 形成佤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
1.2陀螺运动的活动地点、时间、类型
在每年春节、泼水节、火把节、县庆组织比赛活动,在村与村之间比赛,经常会赌羊杀,输组买羊[2]。县政府每年都组织“陀螺王”比赛,已经连续组织了二十多届了。县体育总局还组织代表队参加一些重大的运动会,如全国陀螺邀请赛、全国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等[3]。在新平县,每年的春节、元宵节和二月八等传统节日,都要把打陀螺作为节日的重要内容,打陀螺逐渐成为了新平县人民生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新平县人打陀螺形式的不断得以顺利传承和发展,打陀螺也有了更为浓郁的民族特色、浓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健身功能,越来越深受新平县人民喜爱,并逐渐推广开来。[4]
1.3鸡枞陀螺所具有的独特性
鸡枞陀螺与其它陀螺相比大有不同,首先是制作时的选材十分讲究,鸡枞陀螺必须用质地坚硬且韧性极好的紫杨木为材料;其次是外形独特像盛开的鸡枞花;另外是操作技巧不同,鸡枞陀螺除具有其它陀螺的功能外,最绝之处在于可在地上表演,又可抛向空中表演,可以一人表演,也可群体表演,表演极具难度,观赏中的惊险性强。
鸡枞陀螺的打法是,用一根榄皮撮成的细绳缠紧陀螺的细部,右手小拇指套住绳索的另一端,五个手指紧握陀螺用力抛向前方,同时回掣套在小拇指上的细绳,使陀螺细部朝下在平坦的场地上飞速旋转。然后迅速将细绳从小拇指上取下并结一活扣,把在地上旋转中的陀螺套起急速抛向空中,再用活扣把落下的陀螺接住。接时可在胸前接,在背后接,弯腰拱背在胯下接等等,花样繁多,需要敏捷的身手。
表演鸡枞陀螺极具难度技巧,需要胆识和勇气。表演鸡枞陀螺最难的不是把陀螺掣转,而是空中抛接。难度最大的有两种玩法:一种是用嘴咬住活扣接住抛向空中后飞速下落的陀螺;一种是反手从身后接,这种玩法都极具挑战性也充满危险。用嘴接时只要稍有差池就会被陀螺击落门牙,反手接时如判断差之毫厘,陀螺就会落在头上。双江东等村佤族人的这一绝技多次被邀请到昆明、上海、新疆、内蒙古等地参加全国性民族体育盛会,还多次抱奖而归。[5]
2鸡枞陀螺的开展情况
2.1双江县社区居民对鸡枞陀螺的认同态度
双江县社区居民对鸡枞陀螺的发展趋势的看法,认为应该保持传统的有48人,占总人数的32.0%,经过访谈得知这一部分居民认为佤族传统体育的传统精神比较重要,其次就是认为应朝着旅游开发学校体育的方向发展,有65人,占总人数43.3%,而认为佤族鸡枞陀螺应该往竞技方向发展的是少数一部分了,占调查人数的24.7%,因此,我们可以知道,为了传承和发展佤族鸡枞陀螺,最好是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开发旅游以及开展学校体育,让更多的人学习鸡枞陀螺,传播佤族文化。[6]
3影响“鸡枞陀螺”开展的因素分析
3.1政府扶持力度不够
“鸡枞陀螺”的开展大多集中在经济相对落后的西南部山区,交通和信息都不便利,让政府的扶持工作很难开展。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把扶持力度放到解决温饱、发展经济,而对这项民族体育的重视力度不够,在这几个乡镇的调查中,政府没有建立一个“鸡枞陀螺”的比赛训练场地,也没有专门从事这项体育项目的老师和负责人。[7]
3.2参与“鸡枞陀螺”的人员大量流失
地处山区的佤族青壮年迫于生计和改变生活现状,大部分走出大山,进人大城市务工,留在村中大多是老人与小孩一青壮年的离开,让这项传统体育比赛失去了原有的竞争性和对抗性.而在双江县很少看到这项传统体育,偶有进行也是茶余饭后的一种消遣方式。[8]
3.3没有相对严谨的比赛规则
比较健全的规则能够促进这项传统体育项目健康持续的发展,“鸡枞陀螺”的比赛和表演都是民间传承下来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法大多是口头约定的,加之双江县没有一个保护和发展这项传统体育的单位,所以,比赛缺乏合理性与科学性,在比赛进行中很难做到公平性。 4结论和建议
结论
1双江县的居民对鸡枞陀螺的认可程度较高,但是政府部门对鸡枞陀螺的开展和传承投入的资金不足,不能够使得鸡枞陀螺得到有效的财力和物力的保障。
2鸡在双江县枞陀螺的开展程度不够,涉及面不够广,推广程度不够,使得鸡枞陀螺参加的人数逐渐的减少,只有少部分人群在进行鸡枞陀螺的运动。
3在宣传力度上,双江县的政府机关部门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因此在对鸡枞陀螺的宣传力度上存在疲软,同时没有派遣人员去学习鸡枞陀螺的技法,使得鸡枞陀螺的技法只是有少部分人掌握,没有引成群众日常健身的常见项目,局限性相对较大。
4在开发和利用上,政府部门对鸡枞陀螺的开发程度不高,使得鸡枞陀螺主要是以参加少数民族运动会上进行的项目,在经济效益的开发上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同时对鸡枞陀螺的文化没有形成有效开发和利用,导致鸡枞陀螺的制作和比赛没有形成规范化的制度。
建议
1政府的保护和扶持,是这项民族体育传承的有力保障当地政府应该对这些濒临失传的民族体育进行保护,提供相应的资金扶持,大力宣传,举办比赛让双江县的老百姓都知道或参与这项体育在佤族聚集地中的有关部门,特别是体育与文化部门应该做好引导和支持工作。
2引人体育课,作为校本教学内容的传承和保护民族体育走进课堂是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普及化的重要途径。
3在普及“鸡枞陀螺”时要健身与竞技并重为了提高人们的身体素质,就要强调体育的普遍性和群体性,培养人们的终身体育意识.从而传承民族文化。
4解决“鸡枞陀螺”开展中的困难双江县是个贫困县,现在人们急于脱贫,城市化不断加速,使人们的生活方式与意识发生了重大转变。
参考文献:
[1]胡黎明.双江县佤族传统体育“鸡枞陀螺”的开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新课程学习(下),2013,7(8):171-172.
[2]刘坚.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12.
[3](明)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
[4]郭泮溪.中国民间游戏与竞技[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8.
[5]敖洪.重庆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现状及其发展研究[D].重庆:重庆大学,2007.
[6]张继生.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反思与现代超越[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8(5):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