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中的情境图蕴含着丰富的信息,每一个情境图都是专家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需求设计的,教材呈现的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的情境图风格和色彩很适合儿童的年龄特点,富有儿童情趣,这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一幅幅生动的数学情境图作为一个个问题情境出现在课堂上,使数学知识贴近社会生活与儿童实际,改变以往枯燥、抽象的教学,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也为教师的教学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可借鉴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有效地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情境。
一、大胆挖掘情境图中隐含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教学《我和小树一起长》时,教材意在借助“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生活情境,将前三个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观察与测量、100以内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加减法贯穿于两幅情境图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导入环节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收集和整理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提出各种加减、高矮等问题后,我筛选后确定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利用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了图中丰富的素材。学生兴趣浓厚,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且广度大,充分地挖掘了情境图中的教学资源,去发掘它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去钻研它,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让情境图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二、根据学生以有经验,变静态为动态情境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情境图都是静态的画面,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 数学教学中我选取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材料为素材,顺着经验引发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如我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买文具》时,把教材情境图进行生活化,动态化的处理,用多媒体演示爱心超市情景,镜头定格到购物架上,橡皮1角,铅笔5角,钢笔1元……创设实物模拟出现购物的场景,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同的刺激,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人民币有些认识,教师在一旁指导,就能更加充分的认识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有意识的向更高的层次延伸,提问:“买一只钢笔可以怎样付钱?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一元钱够吗?差多少?”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收到最佳效果。
三、创造性地利用情境图
情境图是学生认知的桥梁,也是教学的一种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情境图的利用可根据教学的实际和要求,采取相应方法灵活进行。
心理学家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买文具》:教材安排了一组小面额人民币换算的情境图,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也能获得“1元=10角,1角=10分”的结论。但是这样做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把人民币的认识作为单纯的知识来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缺乏动作的支持与体验,知识是被动地接受的。因此我在讲授本节课时,课前给每桌准备了几张张不同面值的小面额人民币,课上让学生根据平常积累的生活经验,同桌内尝试将元的人民币与角的人民币进行互换,并交流为什么这样换。我在教学时还创设了一个兑换人民币的游戏情境:笑笑想买1枝钢笔,和同桌说说她可以怎样付钱?可用钱摆一摆,学生说出:1个1元;2个5角;5个2角;1个5角,2个2角, 1个1角;10个1角等不同的付钱方法。我马上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出:都是10角。我说:“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在讲台上出示人民币10个1角)总结出1元=10角。在设计活动:买1块橡皮会怎么付钱?发现什么? 1角等于多少分吗?通过汇报总结,得出结论1角=10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我通过组织兑换人民币的模拟活动,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在动作能力的基础上发生发展,从而顺利地学会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互换。这样灵活运用情境图,效果很好。
情景图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情景图的生动性、简洁性及鲜艳性,使抽象及深奥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形象化及通俗化,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不愧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第二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材情境图的重要作用,发挥情境图的价值,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征程中,让情景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
一、大胆挖掘情境图中隐含的资源
我们要充分利用情境图,让学生在有趣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如教学《我和小树一起长》时,教材意在借助“我和小树一起长”这一生活情境,将前三个单元100以内的数的认识、观察与测量、100以内不进位和不退位的加减法贯穿于两幅情境图中,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建立的数学模型对实际问题进行解释与应用,从而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在导入环节时我首先出示情境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收集和整理图中的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尝试解决问题。开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提出各种加减、高矮等问题后,我筛选后确定本课的主题。让学生从情境图中寻找自己喜欢的学习材料,利用实践操作,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充分利用了图中丰富的素材。学生兴趣浓厚,增强了练习的趣味性,且广度大,充分地挖掘了情境图中的教学资源,去发掘它的丰富内涵。作为教师,必须认真去钻研它,结合学生的认知背景,让情境图成为有生命活力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
二、根据学生以有经验,变静态为动态情境
教材呈现给学生的情境图都是静态的画面,主要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 数学教学中我选取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材料为素材,顺着经验引发问题,激活学生思维。如我教学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买文具》时,把教材情境图进行生活化,动态化的处理,用多媒体演示爱心超市情景,镜头定格到购物架上,橡皮1角,铅笔5角,钢笔1元……创设实物模拟出现购物的场景,从多方面多角度给学生的感官带来不同的刺激,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在愉快的环境中完成教学任务。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对人民币有些认识,教师在一旁指导,就能更加充分的认识了。在此基础上,教师趁热打铁,有意识的向更高的层次延伸,提问:“买一只钢笔可以怎样付钱?买一块橡皮,两支铅笔和一本练习本一元钱够吗?差多少?”促使学生进入思考与探究的过程中,收到最佳效果。
三、创造性地利用情境图
情境图是学生认知的桥梁,也是教学的一种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等因素。情境图的利用可根据教学的实际和要求,采取相应方法灵活进行。
心理学家曾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要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可组织学生动手操作,以“动”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一年级下册《买文具》:教材安排了一组小面额人民币换算的情境图,虽然学生通过观察情境图也能获得“1元=10角,1角=10分”的结论。但是这样做没有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也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这样把人民币的认识作为单纯的知识来进行传授,忽视了学生的参与意识,缺乏动作的支持与体验,知识是被动地接受的。因此我在讲授本节课时,课前给每桌准备了几张张不同面值的小面额人民币,课上让学生根据平常积累的生活经验,同桌内尝试将元的人民币与角的人民币进行互换,并交流为什么这样换。我在教学时还创设了一个兑换人民币的游戏情境:笑笑想买1枝钢笔,和同桌说说她可以怎样付钱?可用钱摆一摆,学生说出:1个1元;2个5角;5个2角;1个5角,2个2角, 1个1角;10个1角等不同的付钱方法。我马上追问:“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说出:都是10角。我说:“让我们一起数一数。”(在讲台上出示人民币10个1角)总结出1元=10角。在设计活动:买1块橡皮会怎么付钱?发现什么? 1角等于多少分吗?通过汇报总结,得出结论1角=10分。一年级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他们的抽象思维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進行。我通过组织兑换人民币的模拟活动,使学生的智力能力在动作能力的基础上发生发展,从而顺利地学会了人民币之间的换算关系,并能进行不同面值人民币之间的互换。这样灵活运用情境图,效果很好。
情景图的使用,提高了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情景图的生动性、简洁性及鲜艳性,使抽象及深奥的数学问题转变为形象化及通俗化,使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不愧是富有生命力的数学“第二语言”。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教材情境图的重要作用,发挥情境图的价值,在如火如荼的新课改征程中,让情景图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发挥更好的作用,让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