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开头“五法”

来源 :作文周刊·高考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iguanggu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苏联著名的大文豪高尔基曾说过,写文章最难的是开头,它如同音乐里的定调一样,往往要费好长时间才能找到它。由此可见,写好文章的开头是多么重要。尤其是考场作文,一个“凤头”往往能给阅卷老师留下一个好的印象。那么怎样才能写好作文的开头呢?
  开篇点题法
  【技法点拨】
  开题点题,就是一开头就把作文的中心直截了当地告诉读者,目的是让读者直接洞彻你的行文和意图,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阅卷老师很快判断作文是否切题。
  【范例展示】
  追梦青春无怨悔,接力圆梦代代功
  (标题紧扣材料,凸显中心立意)
  ——致2035年18岁青年的一封信
  (书信体格式,一目了然)
  亲爱的年轻朋友:
  见字如面!
  这是一封来自18年前的、在高考考场上的我写给你们的信。它被装进“时光瓶”,经历了18年的漂流,留待这一时刻开启,给18岁的你们——美丽中国的圆梦者——阅读。
  【点评】
  上述文段紧扣材料,点明中心,扣题意识很强。许多优秀的考场作文都运用了开篇点题法,干脆利落,开篇直奔主题,摆明观点,展开论述。
  引用名言开篇法
  【技法点拨】
  名言警句是人类文明的积淀,是语言的精华,富有精辟的思想内涵。在作文的开头恰当地引用名言警句,既能使作文生动而有文采,又可以将名言的内容与作文中心巧妙融合,突出主旨。
  【范例展示】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点评】
  开头引用名句,内容与演讲的主题吻合,突出中心,既讲明了道理,阐明了观点,又使作文富有启发性,增强了说服力,还能使作文的语言精练生动,文采斐然。
  修辞开头法
  【技法點拨】
  有人说“修辞是作文的魔水”,若能将这些“魔水”恰当地洒在作文上,就可以点石成金。尤其是在开头,如能用巧妙的修辞来点缀一下,更会使作文熠熠生辉。
  【范例展示】
  青春是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有人说青春是一首诗,蕴含着无与伦比的浪漫;有人说青春是一幅画,充满着梦幻迷人的色彩;有人说青春是一朵花,散发着恬淡清新的气息;有人说青春是一部电影,每个人都在用心扮演着自己的角色。然而,在时代青年的眼里,青春不仅是人生中一道最美的风景,更是一段值得拼搏奋斗的历程。
  【点评】
  为了使开头的表达更加生动,考生综合运用了设问、排比、暗喻等多种修辞手法,围绕中心论点,回答了“什么是青春”“怎样才能不负青春”等问题,表现出一种拼搏奋斗、积极向上的精神,激励我们在不断的奋斗中追求美丽的青春。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能使作文的开头气势非凡,收到蓄势、点睛的效果。
  解题开篇法
  【技法点拨】
  有时,议论文的题目就是作文所要论述的论点,可以在作文的开头对题目的含义加以解释、阐发,自然导入。
  【范例展示】
  祖先造字之初,便深谙生活的意味。单看“韧”字的构成,便给人一种难以言表的折磨与难以挣脱的感觉。或许与“韧”字相关的,都需要坚强的意志以及不屈不挠的抗争——无论于外人或是于自己——才能实现目的,做到尽善尽美。
  而韧性,在我看来,是中国人深入骨髓的性情。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涵丰富,提到我们的文明,绝不仅仅只有那些可知、可感的宏伟建筑或是遗留下来的璀璨的文艺瑰宝,最值得为人称道的,是我们的民族性格——敦厚、勤劳、善良、奋进,最重要的是百折不屈的韧性。
  【点评】
  开篇解题,由解释什么是“韧”,自然引出“坚强的意志”“不屈不挠的抗争”等与论点密切相关的关键词句,体现对“文明的韧性”的明确认识。接着由个人引申到整个中华民族,顺势提出论点:文明韧性的光辉就是中华民族百折不屈的韧性。这里可以看出考生对文明的韧性与祖国发展关联性的深刻理解与思考。
  哲理式开头法
  【技法点拨】
  在开头设置一个简单的情境或摆出一个朴素的问题,然后以顿悟的方式,引出作文中心,并将其上升到生命哲理的高度,展现出深刻的意蕴。
  【技法点拨】
  爱国,要体现在行动上
  方志敏、陶行知、黄大年……一代又一代,数不清的英雄人物,都在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爱国之情。他们告诉我们,爱国与时代相关,与个人相关,更与行动相关。
  【点评】
  什么是爱国?为什么爱国?怎样爱国?考生以三位英雄人物阐述了爱国主义的精神内涵,深入思考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感受理想信念对引领新时代青年继续奋斗的重大意义。说到爱国,我们不能只是唱高调、空喊口号,而要做一个真正的爱国者,关键是要有具体行动,要做到知行合一。由此,考生水到渠成地提出中心论点“爱国,要体现在行动上”。
  【吕永海/供稿】
其他文献
一、关注热点主题,占据心理优势  现代文阅读命题材料广泛,考生应在命题材料的大方向上,作必要的关注。如备考论述类和实用类文本阅读时要多关注优秀传统文化,发掘文化资源,增强文化自信;要关注社会现实,重视时代热点,追踪科技前沿,特别要注意与国家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备考文学类文本阅读既要关注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等宏大主题,也要关注反映日常生活的亲情、友情、爱情
期刊
模拟文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楚将子发爱结交有一技之长的人。有个其貌不扬、号称“神偷”的人,也被子发视为上宾。有一次,齐国进犯楚国,子发率军迎敌。交战三次,楚军皆败北。子发麾下不乏智谋之士、勇悍之将,但在强大的齐军面前,都无计可施。这时神偷请战,在夜幕的掩护下,他将齐军主帅的睡帐偷了回来。第二天,子发派使者将睡帐送还给齐军主帅,并告知:“卒有出薪者,得将军之帷,使归之于执事。”当天
期刊
文題呈现  (2020年高考上海卷作文题)  世上许多重要的转折是在意想不到时发生的,这是否意味着人对事物进程无能为力?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文题中的两句话,第一句叙述了一种客观事实,第二句基于之前的事实提出疑问,重点应落在第二句上。第二句的主体是人,客体是“事物发展进程”,逻辑指向是主体对客体该怎么样,即面对意
期刊
每个乡村有每个乡村的历史,一个村落有一个村落的故事,都蕴含着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需要让乡村文化散发更多乡土味道。在浙江龙游,文化部门统一抢修、迁建了一大批古建筑,以民间节庆活动为抓手盘活了舞龙灯、硬头狮子、走马灯、舞貔貅等传统文化载体,在校园介绍推广制蓑衣、蒸发糕、打糍粑等民间技艺。同时,动员社会力量认养、认领文化遗存,让外出游子回乡也能感受到乡村文化的“泥土芬
期刊
阅读指要  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概念理解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项正误”。  1.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  作答的基本思路是“审读题意,把握指向——扫描文本,搜集信息——梳理要点”。考生在审读题意之后,需要循着答题的指向扫读文本,将有效信息筛选出来。按照答题指向的要求,对两个乃至多个事物的相关信息分别进行筛选,并将筛选出的信息加以比照,以探求其相同、相通或相异之处
期刊
在家乡江苏如皋,农家书屋、雉水书香亭、东皋书驿随处可见,街角村口拐弯就能遇到图书馆。为了“让精神书屋离读者更近一点”,村子和社区设有“百姓茶馆”,定期邀请“名家”来宣讲,开展“走近非遗”志愿服务项目。文明浸润乡土,文化滋养乡情,家乡的农村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有村干部总结经验:“良好的乡风民风,还得以更有力的举措来推进!”得益于因地制宜优化布局,农家书屋的功能得以最大化发挥;得益于倡导力行村规民
期刊
范本呈现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路易吉·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
期刊
“村晚”是村民自导自演、群众自发参与的乡村文化活动。笔者有幸参加过甘肃平凉静宁县界石铺镇二夫村的“村晚”。晚会回顾了过去一年村里各项工作,现场表彰“好媳妇”“好婆婆”“脱贫攻坚模范”和“最美致富带头人”,鼓励有创业经验、励志故事的典型人物讲述奋斗故事,随后村民还表演了精彩纷呈的文艺节目,让人记忆犹新。  在口袋鼓起来、生活好起来后,精神饱满起来也是美好生活的题中应有之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把好日子唱
期刊
范本呈现  齐老太太  ◎冯骥才  齐老太太有滋有味地住在西城一个小院里。老头死了后,就一个念想——家别散了。  她有三个孩子,两个儿子一个闺女。闺女老三没出嫁,两儿子老大老二虽然都成了家,还全住在家里,守着老娘。打牌是老太太平生一大好。可是她七十岁后,打多了便要歇一会儿。几个孩子便在堂屋一角,给她支了一张软榻,她累了,就倚在榻上伸伸胳膊腿儿,有了精神招呼闺女媳妇接着再来。反正全家人对老太太一呼百
期刊
范本呈现  霍山红岩松记  梁衡  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版的名著《红岩》,以其塑造的英雄形象及传达的浩然正气影响了几代人。特别是它的封面,红色背景,一崖突起,青松挺立,永远定格在读者的心中。许多年来我一直感叹这艺术的创造力。但是,当六年前我在山西霍山脚下见到这块红色的岩石和石上的青松时,竟惊得合不上嘴。同行的人也都禁不住大喊:原来红岩松在这里!  这棵树与小说《红岩》的封面如出一模,几无两异,在当地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