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与实践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结合自己的教学与听课发现课堂上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
关键词: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程, 能力训练
我们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与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听了许多教师的课,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经验,受到很大的启发。诚然,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学,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即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之上的。自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自学不是一种无目的自由学习。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强调自学,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 、不从实际出发的无原则“少讲”的现象,整个课堂基本上就是学生看书、模仿练习,教师讲得很少,写得很少,自以为这就是在实施新课改。
自学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和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程序地泛泛看书,更没有要求不讲或不分青红皂白地少讲。自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但为了防止学生自学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自学没有目的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明确自己的内容、方式、自学的时间及如何检测,这样才能取得自学的效果。对于教学的难点、疑点、易混易错点,教师必须讲解,仅靠学生自学就达不到目的。例如,学习《相反数》这一节时,什么是相反数、辨认两个相反数,可以让学生自学,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和运用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让学生练习后,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由学生更正以后就需要教师讲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索”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二、不能片面强调探究活动,而忽视双基的落实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某些知识的教学由过去的传授知识变为探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情感,提高了学习质量。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才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并没有要求无论什么知识点的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更没有要求淡化双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新知,形成能力。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1+2x﹚﹙1-2x﹚,﹙2a+3﹚﹙2a-3﹚,﹙100+1﹚﹙100-1﹚,﹙x-6﹚﹙x+3﹚,请学生们用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特征。但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时,就不需要设计探究活动,只需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实了双基。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而忽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习题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几节内容时,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第一步,而不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四、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而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堂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合作,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成,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学习,但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随意合作,随意交流,更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答案式地交流,教师在教室里随便转转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提前划分好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一旦教师提出任务,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进入思考之中,先有自己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内容,解题时,列方程的过程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设的未知数不同,找的等量关系不同,列的方程也不一样,学生可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多种思考方法;而解方程的过程就不需要再合作交流。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
关键词:学后教,当堂训练,新课程, 能力训练
我们运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在学习与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听了许多教师的课,从中学习到了很多先进经验,受到很大的启发。诚然,这些教师的课堂教学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但也存在值得反思的问题,我就这些问题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不能片面强调学生的自学,而忽视教师的讲解
自学就是自我监控下的学习,这是一种高品质的学习。它的主要表现有四个方面,即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调控,学习结果自我反馈,它是建立在“能学,想学,会学,坚持学”的基础之上的。自学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和培养,自学不是一种无目的自由学习。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一些教师片面强调自学,在课堂上出现“不敢讲” 、不从实际出发的无原则“少讲”的现象,整个课堂基本上就是学生看书、模仿练习,教师讲得很少,写得很少,自以为这就是在实施新课改。
自学属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自主学习的范畴,但新课程并没有要求每一节课和每一个知识点都让学生自学,也不是要求学生没有目标、没有程序地泛泛看书,更没有要求不讲或不分青红皂白地少讲。自学需要教师的指导和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比较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获取知识,但为了防止学生自学流于形式,抓不住关键,自学没有目的性,教师必须精心设计自学指导,明确自己的内容、方式、自学的时间及如何检测,这样才能取得自学的效果。对于教学的难点、疑点、易混易错点,教师必须讲解,仅靠学生自学就达不到目的。例如,学习《相反数》这一节时,什么是相反数、辨认两个相反数,可以让学生自学,但相反数的几何意义和运用相反数的意义化简符号,让学生练习后,对学生中出现的错误由学生更正以后就需要教师讲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小结得出结论。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自主学习不等于自学。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学习,就是“自主探索”的学习,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分为接受式探究和发现式探究,自学即为接受式探究学习。
二、不能片面强调探究活动,而忽视双基的落实
探究就是探讨研究,它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它是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学生参与探究知识的活动。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许多教师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法,把某些知识的教学由过去的传授知识变为探究知识,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情感,提高了学习质量。但有些教师片面强调探究活动,不管是否必要,一节课安排十几个探究活动,接二连三地组织相互讨论,看起来学生都才在主动地学习、探究,课堂气氛十分活跃,但仔细观察一下便会发现,只有少数学生在探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少数学生在动手操作实验,大多数学生在说笑、看热闹,活动完成以后,还不知道自己学了什么。有些问题一看就懂,一点就明,但有些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倡导探究式学习的理念,兜了很大个圈子,设计了探究活动,让学生去观察、猜想,这种形式主义的做法既浪费了时间,又没有达到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目的。
新课程倡导学生探究学习,但并没有要求无论什么知识点的学习都得是探究学习,更没有要求淡化双基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针对教学内容,结合学生实际,设计一些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有一定思维含量,有一定层次性,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探究活动,并能通过这一探究活动,让学生获取新知,形成能力。例如,在学习《平方差公式》这一节时,就可以设计一个发现平方差公式的探究活动,教师先出示四个计算题:﹙1+2x﹚﹙1-2x﹚,﹙2a+3﹚﹙2a-3﹚,﹙100+1﹚﹙100-1﹚,﹙x-6﹚﹙x+3﹚,请学生们用多项式乘法进行计算,通过计算,让学生观察、比较计算结果,发现平方差公式的特征。但在运用平方差公式进行计算时,就不需要设计探究活动,只需对照公式反复训练就可以达到目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又落实了双基。
三、不能片面强调能力训练,而忽视学习积极性的调动
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必须建立在以知识为载体的基础上。没有知识不可能形成能力,更谈不上有创新精神。教学中,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都是培养学生能力和创新的过程,都应受到重视。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对知识的产生、发展过程不予关注,对数学定理、法则、公式等知识一带而过,急忙转入解题教学,认为只有通过解题这样的能力训练,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并且在教学中任意增加习题的数量和难度,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这种片面强调能力训练的做法既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又使很多学生丧失了学习的信心,不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关注学生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并没有要求教师在超出学生认知水平的条件下,任意加大习题的数量和难度,更没有要求为培养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使学生丧失学习的信心。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通过生活实践和动手操作来体验感知数学的形成与应用、理解、掌握、巩固知识,形成能力,得到创新精神的培养。训练题的设计要有层次性,由浅入深,让每个学生都有训练的机会,都得到发展。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几节内容时,每一节的重点都是一元一次方程解法的第一步,而不是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
四、不能片面强调合作交流,而忽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具有一定难度的学习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相互间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识,而且可以学会交流,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在学生合作学习的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只是旁观者,更不应该是局外人,而应该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有些教师片面强调合作交流,不论是否必要,每堂课都让学生合作交流好多次,从外表上看似乎很有实效,如果认真观察和了解一下活动情况,就会发现有学生不能认真参与交流合作,甚至做与合作交流无关的事。有些学生逐渐养成了依赖他人,不愿独立思考的坏习惯。交流时只做一个听者,而没有真正地参与到活动中去。这样的合作学习流于形成,得不偿失。还有些教师,上课前没有认真进行教学设计上课随机让学生合作学习,没有针对性,有些交流讨论的内容层次浅,没有交流讨论的价值。如果长期采取这样的“合作学习”方式,既不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又不利于学生认真听讲、独立思考、勤于钻研等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新课程理念倡导合作学习,但并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随意合作,随意交流,更没有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对答案式地交流,教师在教室里随便转转这种流于形式的合作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选择一些有一定的挑战性、开放性、探索性的问题开展合作学习,并且要提前划分好合作小组。明确合作学习的任务。一旦教师提出任务,每个学生都能迅速地进入思考之中,先有自己的努力,然后再进行交流,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取长补短,共同提高。例如,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这一内容,解题时,列方程的过程可采用合作交流的方式。学生设的未知数不同,找的等量关系不同,列的方程也不一样,学生可通过合作交流,掌握多种思考方法;而解方程的过程就不需要再合作交流。
总之,在实践新课程的过程中,要正确理解新课程理念,不能搞片面性和形式主义,要针对教学实际,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才能取得真正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