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李广射虎》为例谈“文包诗”的教学

来源 :七彩语文·教师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ot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包诗”作为苏教版小语教材特有的一种文体形式,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搭建了小学生学“诗”的平台,激发了学生读“诗”的兴趣,提供了学生学“诗”的方法,更为可贵的是教材对“文”的处理字斟句酌,别具匠心,是学生习得语言、发展思维的俱佳例子。“文包诗”,核心虽然是“诗”,但“诗”“文”相互配合,融为一体。下面,笔者试以苏教版三下《李广射虎》一课教学为例,对“文包诗”中“诗”与“文”的教学略作探讨。
  一、 读“文”,解“词”“达”意,说说“诗”写了什么
  “文包诗”虽然是一种特殊的形式,但不能撇开诗歌教学的基本特征,放弃引导学生对“诗”的自读自悟。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包诗”教学应在学生心求通而未通时引导学生读“文”,从而达到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内容的把握。请看《李广射虎》教学片段:
  师:读了这首诗,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的意思吗?说不清楚的地方你可以提出来。
  生:我不知道“草惊风”是什么意思。
  生:“夜引弓”是什么意思?
  生:“平明”是什么意思?
  生:“白羽”是什么意思?
  生:“没在石棱中”的“没”是什么意思?“石棱”是什么?
  师:一下子提出了这么多问题,而有些词语的意思就藏在课文中,赶快去读一读,找一找。(生读课文)
  生:我知道“夜引弓”的意思是在夜晚拉开弓射箭。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读)“一天夜晚……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所以,“引”的意思就是拉开,“引弓”就是拉开硬弓。
  生:我从“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知道“没”的意思是“陷进”,“石棱”就是石头。
  师:那“草惊风”的意思谁知道?
  生:“草惊风”就是一阵疾风吹来,树木野草发出“沙沙”的声音。
  师:那“惊”是什么意思?(生沉默,师出示注释)“惊”就是“惊动”。你们看是谁惊动了谁?
  生:是风惊动了草。
  师:风惊动了草,诗人偏偏写“草惊风”,这真有趣。这样的情况我们以前也学过,例如“处处闻啼鸟”,到处听到鸟叫声,诗人却写处处闻“啼鸟”,这不是诗人写错了,而是故意这样写,这以后我们会学到。看来,我们在说诗句意思的时候,要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才行。弄清楚了这些词语的意思,我们就可以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首诗写的什么意思了。同座位之间相互说一说。
  二、 学“文”,“意”“文”对照,体会“文”是如何描写的
  借助“文”让学生来理解“诗”的意思、“诗”的创作背景,体会“诗”表达的情感,是从“文”对“诗”的理解层面进行教学的,只是“文”的第一层作用,还没有把“文”作为具有独立教学意义的语言例子来教学,还没达到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因此,还应对“文包诗”中“文”做进一步的思考。
  师:同学们,《塞下曲》写了什么,我们已经知道了。那现在就请你们从文章中找出诗句的意思,用笔画出来,读一读。
  师:课文是怎么描写“林暗草惊风”的?发现课文的描写与刚才我们说的意思哪里不一样?
  生:课文用了一个词“月色朦胧”。
  师:为什么要用这个词?
  生:这样就把当时是晚上写出来了。
  师:刚才我们不是也说了“昏暗”吗?
  生:“昏暗”可能什么都看不清,“月色朦胧”就是隐隐约约的,有点能看清,但是又不能完全看清楚。如果不写“月色朦胧”,李广看得清楚,就不会把石头当作老虎了。
  生:还有,课文写“李广带兵外出巡逻,路过一片松林。”我们在说诗句意思时没有。
  师: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
  生:不出去巡逻怎么会射虎呢?
  师:对,这就交代了事情的起因。你们发现没有,我们说诗句意思时说的是“树林”,但是课文描写却用的是“一片松林”,为什么?
  生:这样就更加清楚是什么树林了。
  生:不对,因为松树的叶子叫松针,风吹松树叶子发出的“沙沙”声更加清楚,我就听过。
  师:有道理。你们说的让老师想起了武松打虎的故事,当时老虎也是从松树林跳出来的。
  生:还有一处课文描写得好,“一阵疾风吹来”,因为风很疾,所以才会有“沙沙”声。
  师:大家说得真好,看来课文描写比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更加清楚、具体、生动。接下来,我们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下面几句诗的意思的,找到这些句子,读一读,和我们刚才说的意思比一比,看看好在哪里?
  生:(读)猛然间,李广发现前方的草丛中,影影绰绰蹲着一只老虎,连忙拈弓搭箭,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嗖”的一声,一支白羽箭射了出去。
  师:你觉得哪里写得好?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写得好,这里我们说诗句意思时没有说到。
  生:我补充,运足气力好,不运足气力,怎么能射死老虎?
  生:运足气力,拉开硬弓,把李广射箭的样子生动地描写出来了。
  师:你们注意到了没有,李广拉开的是什么弓?
  生:硬弓。
  师:写“拉开弓”不行吗?
  生:“硬弓”就是很硬的弓,不是一般的人能拉得开,说明李广力气很大。
  师:你体会得真好,“硬弓”就是指这把弓很难拉开。所以,李广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
  生:还有一个“嗖”字,把弓射出箭的声音描写出来了。
  生:还有,这里用了一个“猛然间”写得好。
  师:哦,“猛然间”怎么好?
  生:李广突然发现,说明他的警觉性很高,不愧是一位机智勇敢的将军。
  生:我觉得课文最后的“那白羽箭深深地扎进了石头里,任将士们怎么拔也拔不出来。”写得好。我们说的意思只是讲箭深深陷进了石头里,如果一拔就拔出来了,那说明陷得不深。
  师:你说得很有意思。这箭深深扎进石头里,怎么拔也拔不出来,谁拔不出来?
  生:将士。
  师:将士还是将士们?
  生:将士们,说明不是一个人。
  师:都会有哪些将士来拔这支箭?你们想想看。
  生:有一个士兵,长得很结实,他来拔,拔不出来。
  生:还有一个自称大力士的将军,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把箭都拔断了——
  师:但是箭还是没拔出来。李广真是一位——
  生:神勇无比的将军啊!
  师:捧起书,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将“意”与“文”一一对照,学生通过读“文”,进一步加深了对“诗”的理解。同时,“文”也成为了学生语言学习的例子,它的遣词造句,生动具体的描写,在“意”与“文”的对照中一一展现在了学生们的面前。在这样的对照中,学生对“诗”的丰富意象也必然有所领会,这也为进一步感受“诗”的丰富与凝练做了铺垫。笔者认为这样的对照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诗”本身的理解,帮助学生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更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目的——感受语言,习得语言。
  三、悟“文”,“诗”“文”结合,感受“诗”丰富凝练
  先请看笔者《李广射虎》片段教学: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形式比较特殊,我们以前学过这样的课文吗?
  生:学过《咏华山》《每逢佳节倍思亲》。
  师:对,这样的课文里面既有诗,也有文。老师想问问同学们,喜欢吗?为什么?
  生:喜欢。课文用了三段来写李广射虎的故事,诗呢,只用了四句,二十个字就写清楚了。
  师:是啊,其实一首首诗就是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我们读一首诗,也可以像读课文这样,把它编成一个个小故事、一幅幅画。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笔者给学生们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喜欢“诗”,还是喜欢“文”?说说自己的理由。然后通过“诗”与“文”的对读,使学生对诗歌的凝练、丰富有了更直观、更深切的感受。
  (作者单位:南京市小营小学)
其他文献
伴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信息资源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力量。不同组织、不同部门间私有信息的共享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运作效率,降低整体运营成本,更具有国家层面的战略
苏教版三下《李广射虎》一课是根据唐代诗人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一首编写的,课文的精华内容当然也就是这首诗,对文本的解读,其实就是对诗歌的解读。  与常见诗歌表达志向、抒发情感不同,这首诗给我们讲了一个精彩的故事。如果用现代文学理论来解读,可以说这就是一篇微型小说。  首先,诗中有一波三折的情节。好的小说最为引人入胜之处,就在于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让人欲罢不能。小说故事性永远是第一位的。“林暗草惊风
“文包诗”这一课文形式,源自古代诗词故事,是国标本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对课文编写的有益尝试。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课型该如何教学,教师们看法不一。刘友开老师主持的“文包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结构模式与应用的研究,很好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刘老师的研究准确地把握住这类课型的编写用意,深入比较分析这类课型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探索出教学这类课型的基本构式。刘老师的研究团队通过教学实践证明,这种基本构式能充分实
一、 潜心涵泳,体验文本  体验是个体的自悟自得行为,它是通过学生对文本的直感才得以实现,所以“潜心涵泳”乃是体验的前提和基础。下面是一位老师教学《天鹅的故事》一课的片段:  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生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找出了第5自然段,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看看哪些词可以圈、画、点评,重点读读,体会体会。(生再读)
文本解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开端,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没有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便无从谈起,没有教师的文本解读,阅读教学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如何解读文本,接受美学理论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研究、运用。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总体活动是作家、作品、读者三个环节的动态过程。作家写出的只是文本,文本潜在包含着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而它们意义的确定,必须依靠读者阅读,对它具体化,读者把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