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课堂如同生命的树林,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独特个性的林中鸟儿,我们无法预知结果。课堂教学虽经过精心预设,但是绝不会按部就班地上演,课堂中随即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状况,出现一些转瞬即逝的新情况、新问题,其中不乏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师生互动中暴露出来的新问题或新发现,我们若能敏锐捕捉并善加利用,可以提高科学教学效果,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发展学生科学精神。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
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
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
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合作探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合作中学习可以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充分开展互动交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效率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形状与抗弯曲的能力》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教学目标在于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我组织开展了合作学习,各小组进行设计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折成的形状承受力最大?在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个小组成员合作不融洽,不讲究相互配合,组内的个别学生我行我素,为了不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我当即对他们进行了个别批判教育,教育他们为了小组的荣誉,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动脑动手,增强凝聚力。他们再也不好意思单干了,为了集体利益,他们很快融入团队之中。在集体展示交流时,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踊跃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为自己小组的成功欢呼,为其他小组的胜利喝彩。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潜藏着太多的生成性资源,让我们开启慧眼,巧妙捕捉和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精心挖掘和开发科学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
一、巧妙捕捉猜想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科学探究离不开猜想,组织学生猜想与假设是科学课堂与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猜想点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在猜想时心理自由、思想放松,此时思维开阔、奇思妙想,随即会迸发会一些非预设性的“意外”,有些临时生发的“意外”或许正是创新精神培养的良好契机。
例如,在教学教科版五年级下册《马铃薯在液体中的沉浮》时,我首先创设了问题情境:“土豆在水中是沉是浮?”有的猜想“沉”,有的猜想“浮”,学生猜测后动手实验得知,土豆放在水中会“沉”。我紧接着提出新问题:“你们有办法使沉在水里的土豆浮起来吗?”我组织学生进行假设和猜想,我原本预设的是通过“加盐”的办法,没曾想学生出现了各种预设外的猜想,有的说:“加盐”,有的说:“掏空做成船”,有的说:“加糖”,看到学生的求异思维激活了,我表扬了他们的想法,赞赏他们善于思考、敢于猜想,并鼓励他们继续发散思维,接着有的说“切成薄片”,还有的说“将土豆装在塑料泡沫上也能浮起来”,孩子们插上想象的翅膀,课堂成了孩子们放飞想象的舞台。
猜想往往是利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新问题的分析与加工,学生思维活动在冲突中不断升华,往往会出现一些另类的奇特观点,这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物,我们要及时把握住这些创新的火花,及时点评鼓励,激发求异思维,培养创新精神。
二、灵活捕捉实验中生成性资源,提高操作能力,培养求是精神
实验教学是科学课的重要教学手段,在实验教学中,学生多多少少会出现一些错误,我们要发挥教学智慧,利用这些生成性错误资源,相机开展教学。
在科学兴趣班教学《吸热和散热》这个内容时,我设计安排了这样一个分组实验:给同体积的水和油同时加热,每隔1分钟测量一次温度,然后停止加热,再每隔1分钟测量出各自温度。在实验完毕后,我让各组学生汇报交流实验数据,以便分析得出结论。在10组汇报的数据中,有8组数据显示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立即下降,而有2组数据反映在给油停止加热后温度继续升高,而后开始下降,我知道这里面有学生的数据不真实,私自篡改了数据,我首先表扬了2组学生,赞扬了他们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态度,接着告诉学生:“油在停止加热时短时间内会持续氧化,所以温度会继续上升,然后慢慢下降。”我问另外8组的组长:“你们的数据为什么不是这样?”“我们认为物体一旦停止加热,就没有热量可以吸收,温度应该会下降,其实我们测量的数据也和那两组一样,只不过以为自己实验出错了,所以就改写了原来的数据。”他们不好意思的回答。“其实,油是液体中的一种特例,水和其他液体一般都是停止加热温度立即下降。你们今后一定要实事求是,尊重科学。”我趁机教育说。
课堂就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我们不必惧怕学生出错,而要及时发现灵活捕捉学生的实验错误,巧妙利用这种突发性的“节外生枝”,使之成为一种教育资源,用以提高学生操作能力,培养发展学生实事求是的精神。
三、敏锐捕捉合作中生成性资源,提高合作能力,培养集体精神
合作探究是科学教学的重要形式,在合作中学习可以有效发挥学生主体性,充分开展互动交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合作学习中可能会出现个别学生合作意识不强,导致合作效率不高,影响教学效果。
《形状与抗弯曲的能力》是教科版六年级上册中的内容,教学目标在于探究物体形状和承受力的关系,为了培养学生合作能力,让学生体验合作完成任务的乐趣。我组织开展了合作学习,各小组进行设计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折成的形状承受力最大?在各小组合作探究过程中,我发现有两个小组成员合作不融洽,不讲究相互配合,组内的个别学生我行我素,为了不影响其他小组的探究,我当即对他们进行了个别批判教育,教育他们为了小组的荣誉,主动参与探究,积极动脑动手,增强凝聚力。他们再也不好意思单干了,为了集体利益,他们很快融入团队之中。在集体展示交流时,各小组成员相互配合,踊跃展示自己小组的设计,为自己小组的成功欢呼,为其他小组的胜利喝彩。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潜藏着太多的生成性资源,让我们开启慧眼,巧妙捕捉和有效利用生成性资源,精心挖掘和开发科学教育资源。
(作者单位:江苏省启东市南苑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