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中小学实践基地是深化基地教育课程改革,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常态有效地开展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的重要阵地。开发生活类、军事类、拓展类、安全类、科技类、手工类等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基地;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124-2
近年来,国家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众多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陆续建成,为中小学实践素质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延伸家庭教育搭建了平台,也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提供了舞台。结合多年实践基地工作经验,笔者就实践基地如何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开发方面的一些思考进行论述,供实践教育工作借鉴、指正。
一、课程开发目标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许多孩子不能料理自己和生活。需要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在离开父母照顾或集体生活过程中学会自理,树立自立意识,培养劳动光荣的情感。
2.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是对“什么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还需加深理解和认知;需要了解不同职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高级情感。
3.高中生生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需要加强职业分工和职业角色的认同教育;要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和创造方法的学习。物联网、创客教育、高新农科教领域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设置原则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坚持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基本观念以及兴趣、意志、道德和审美等非智力品质,不断提高和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2.生活化原则
秉持“生活及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开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如结合就寝、内务、就餐、集会等活动,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境中设计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3.个性化原则
通过设置必修课程“菜单”和选修课程“超市”,向学生提供分层设计、可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滿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共性品质,还能使受教育者在充分具备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和志向等个性特征的条件下健康地发展,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也是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人才多方面需求的必要条件。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旋律。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活动组织形式
课程的实施形式主要是知识探究、技能强化、实践体验、情境感悟等。如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健康知识、国防知识和科技知识;通过队列训练、实训演练、技能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手工学习、沙漠拉练、学农实践、素质拓展、角色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主题教育、情境模拟等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五、课程基本类型
重点开发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研究性、情境性、主体性和生成性等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生活类课程可针对性地设置体验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如制订理财计划,动手缝补衣物,清洗衣物,参加厨艺体验、内务整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落实行为习惯养成刚性要求,培养爱护校园环境、讲礼节重礼仪、节约使用资源等行为习惯。
2.学军类课程可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开展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站岗值勤等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做事干练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
3.生命类课程可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消防、地震、交通、人防、法制、防灾、生存技能教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遇险自救知识和技能;开展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预防毒品教育和反邪教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抵制诱惑、健康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拓展类课程可以针对性地配置资源,开设适合青少年学习体验的背摔、毕业墙、攀岩、水上项目等拓展训练科目,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个体的应变能力和具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5.生涯教育可以开设手工类等选修课程,如串珠、丝网花、绣工、剪纸、布贴画、风筝制作、万能机床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勤
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造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管理实验田、种植蔬菜、田间除草、养护花卉等劳动实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开展“校长助理”“食堂助手”“酿酒工”“农民工”“保洁员”“校园纠察”“环保员”“超市理货员”等角色(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培养责任担当和职业意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实践与思考。
6.科技教育开设融合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的STEAM课程、K’bot创意构建、3D打印等创客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中小学各科课程,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的活动,将虚拟水流墙、生活中的化学、电子百拼、清洁能源、智能机器人、磁悬浮等参观展览类活动课程化,分层次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7.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参与学习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共享研究成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走进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8.德育活动开展写感恩的信、做感恩的事、唱感恩的歌、参加感恩演讲等活动,培养知恩、感恩、报恩情怀,为幸福人生奠基;组织才艺展示、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书法、篆刻、音乐欣赏、手抄报、播音主持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创新类课程活动过程
此类课程的教学基本环节如下:
第一步:了解该项目的起源、发展、运用、现状,确定价值体认目标;
第二步:认识项目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基本工艺、制作方法等;
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制订问题解决方案;
第四步:制作、加工、搭建、拼接、组装、装配、改良等创意物化环节;
第五步:成果汇报、作品展示;
第六步:多元评价阶段;
第七步:生成性任务及创新方案制定。
七、课程实施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提倡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自我反思、体验与收获记录在档案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甘肃 张掖 734017)
关键词:核心素养;实践基地;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63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992-7711(2020)16-124-2
近年来,国家利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建设了众多中小学综合实践基地。这些基地的陆续建成,为中小学实践素质教育、衔接社会教育、延伸家庭教育搭建了平台,也为提高学生基本素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统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建设研究提供了舞台。结合多年实践基地工作经验,笔者就实践基地如何开发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基地课程开发方面的一些思考进行论述,供实践教育工作借鉴、指正。
一、课程开发目标
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积极体验,形成对自身、自然和社会的整体认识;养成积极而负责的生活态度;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探究,学会创造;实现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效衔接,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促进德、智、体、美在实践活动中相互渗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二、学情分析
1.小学生生活自理能力较弱,许多孩子不能料理自己和生活。需要加强生活教育,需要在离开父母照顾或集体生活过程中学会自理,树立自立意识,培养劳动光荣的情感。
2.初中生有了一定的生活能力,掌握了一定的劳动技能,但是对“什么是劳动”“劳动创造了人类”还需加深理解和认知;需要了解不同职业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的作用;需要培养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高级情感。
3.高中生生活能力较强,具有一定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需要加强职业分工和职业角色的认同教育;要加强创新思维培养和创造方法的学习。物联网、创客教育、高新农科教领域的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程设置原则
构建基于核心素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体系,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应坚持以下原则:
1.教育性原则
培养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培养其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基本观念以及兴趣、意志、道德和审美等非智力品质,不断提高和发挥课程的教育功能。
2.生活化原则
秉持“生活及教育”理念,坚持课程开发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如结合就寝、内务、就餐、集会等活动,在衣食住行等生活情境中设计教育活动,以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自立能力。
3.个性化原则
通过设置必修课程“菜单”和选修课程“超市”,向学生提供分层设计、可自主选择的课程体系,培养学生具有滿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共性品质,还能使受教育者在充分具备兴趣、爱好、能力、性格和志向等个性特征的条件下健康地发展,不仅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必要,也是满足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对人才多方面需求的必要条件。
4.实践性原则
实践性,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主旋律。所以在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动脑想、动口说、动手做、用心体验,在实践中获得知识和技能。
四、活动组织形式
课程的实施形式主要是知识探究、技能强化、实践体验、情境感悟等。如通过教师指导、自主学习的方式了解、掌握安全自护知识、健康知识、国防知识和科技知识;通过队列训练、实训演练、技能学习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能;通过手工学习、沙漠拉练、学农实践、素质拓展、角色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通过主题教育、情境模拟等专题教育,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底蕴、社会责任等核心素养。
五、课程基本类型
重点开发具有实践性、体验性、研究性、情境性、主体性和生成性等特点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1.生活类课程可针对性地设置体验性课程培养学生的生活能力。如制订理财计划,动手缝补衣物,清洗衣物,参加厨艺体验、内务整理、环境保护等活动,在集体生活中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落实行为习惯养成刚性要求,培养爱护校园环境、讲礼节重礼仪、节约使用资源等行为习惯。
2.学军类课程可实施“准军事化”管理,开展队列训练、内务整理、站岗值勤等军事训练和国防教育活动,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严于律己、忠于职守、做事干练的优秀品质和良好的责任担当意识。
3.生命类课程可采取多种形式集中开展消防、地震、交通、人防、法制、防灾、生存技能教育,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互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遇险自救知识和技能;开展健康教育、青春期教育、预防毒品教育和反邪教教育,教育学生热爱生命、远离毒品、抵制诱惑、健康生活,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4.拓展类课程可以针对性地配置资源,开设适合青少年学习体验的背摔、毕业墙、攀岩、水上项目等拓展训练科目,增强集体凝聚力和团队成员之间的沟通能力,激发学生潜能、培养自信心和抗挫折能力,培养个体的应变能力和具有攻坚克难的精神。
5.生涯教育可以开设手工类等选修课程,如串珠、丝网花、绣工、剪纸、布贴画、风筝制作、万能机床等活动,以培养学生做事认真细致、勤
于思考、善于动手、勇于创造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管理实验田、种植蔬菜、田间除草、养护花卉等劳动实践,形成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为走向社会奠定基础;开展“校长助理”“食堂助手”“酿酒工”“农民工”“保洁员”“校园纠察”“环保员”“超市理货员”等角色(职业)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职业特点和工作职责,培养责任担当和职业意识,为学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提供实践与思考。
6.科技教育开设融合工程、技术、数学等学科的STEAM课程、K’bot创意构建、3D打印等创客类课程,培养学生具有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结合中小学各科课程,联系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发展前沿的活动,将虚拟水流墙、生活中的化学、电子百拼、清洁能源、智能机器人、磁悬浮等参观展览类活动课程化,分层次组织实施,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素养。
7.研究性学习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通过确定研究主题、制订研究方案、参与学习研究、撰写研究报告、交流共享研究成果等环节,使学生掌握研究性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走进自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8.德育活动开展写感恩的信、做感恩的事、唱感恩的歌、参加感恩演讲等活动,培养知恩、感恩、报恩情怀,为幸福人生奠基;组织才艺展示、经典诵读活动,开展书法、篆刻、音乐欣赏、手抄报、播音主持活动,让学生张扬个性、发展特长、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六、创新类课程活动过程
此类课程的教学基本环节如下:
第一步:了解该项目的起源、发展、运用、现状,确定价值体认目标;
第二步:认识项目的基本原理、操作程序、基本工艺、制作方法等;
第三步: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制订问题解决方案;
第四步:制作、加工、搭建、拼接、组装、装配、改良等创意物化环节;
第五步:成果汇报、作品展示;
第六步:多元评价阶段;
第七步:生成性任务及创新方案制定。
七、课程实施评价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评价提倡多元评价,注重过程评价,教师要鼓励学生建立自己的实践活动档案,运用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和学生相互评价等方式,把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行为表现、情感态度、自我反思、体验与收获记录在档案中。
(作者单位:甘肃省张掖市综合实践学校,甘肃 张掖 734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