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顾委第三次会议上,邓小平强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使用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但不能排除使用武力,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邓小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立者。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重温邓小平的相关思想和丰厚遗产,有助于我们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向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路径规划,由“武力解放”迈向“和平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49年后,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将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武力解放台湾”,但最后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外部势力介入等外部因素影响没有成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同样为此殚精竭虑,邓小平更是把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毕生追求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1979年1月1日,在邓小平的亲自指挥下,大陆停止了对大金门、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同日,大陆公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公告阐述了大陆谋求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邓小平以“两岸和平统一”取代“武力解放台湾”,标志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顶层设计已经走出了“国家统一必然以武力征服为手段”的传统路径,也标志着中国大陆对台湾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切实尊重。
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的系列表述,揭开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篇章,开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新路径。至于如何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邓小平进行了深入思考。
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审阅一份讲话稿时,把原稿“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改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台湾各界人士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
后来,邓小平对此解释:“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国民党当局、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我们过去做了一些,现在更要有计划地安排。”这表明,邓小平已经深刻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民间先行,推动两岸大交流与大合作的历史先驱
为了将政策落到实处,邓小平提出了多项政策,如表示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访问,支持台湾企业家到大陆发展等。
当时,在中国大陆的政策引导下,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弃长期推行的对大陆封闭隔绝的错误政策,实行有限度开放。1985年下半年,台湾当局公开表示不再干预两岸间接贸易,对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等限制也开始逐步松动。1986年,台湾当局推出以解除“戒严”为核心内容的“政治革新”,进一步实质性地放宽了两岸各项交流,如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扩大开放大陆农业、工业原料入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访问台湾等。自此之后,两岸隔海相望,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被彻底打破。
此后,两岸在经贸往来、人员互动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两岸贸易额突破1700亿美元,相较于1990年的25.7亿美元上涨了66倍;两岸民间人员往来高达930万人次,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谓是井喷式发展。
饮水思源,两岸之所以在很多领域能够实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与邓小平早年排除万难、力推两岸接触融合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若当初没有邓小平冲破障碍、化解危局,两岸可能很难取得今日之成就。
从历史现实和长远发展来看,虽然目前岛内还存在种种让人极度忧心的复杂因素,但两岸由长期隔绝到相互往来,两岸经济由互不相干到互利互补,两岸民众由“老死不相往来”到相互融合,都预示着两岸的民间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
两岸民间互动不仅可以造福两岸同胞,也可以有效遏制“台独”,使任何“台独”势力都不得人心,只能成为“过街老鼠、人见人打”。未来,还有可能发挥“以民促官”的政治外溢效应,早日推动两岸官方对话,加速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遏制“台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虽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艰巨性,在这其中自然会夹杂着“台独”分裂势力的噪音。
对于台湾当局的这种倒行逆施,邓小平早有所料。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主权问题。不能设想中国人民会同意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国土上分割出去,这不可能。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使用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统一问题晚一些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由此可见,邓小平当时已经意识到,武力模式是遏制“台独”的实力保障,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保留手段。面对猖獗的岛内“台独”势力,若是大陆一味退让,只会让这些分裂势力更加肆无忌惮。邓小平当时的许多精辟论断,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
过往历史经验证明,“合则对国家有利,战则必伤民族元气”,两岸兵戈相向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台湾当局应该念兹在兹,以台湾同胞福祉为重,从过往历史中寻找经验智慧,认清历史发展方向,早日放棄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与中国大陆相向而行,共谋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青年报》等)
邓小平既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也是“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创立者。
当前,两岸关系发展出现了一些新情况与新问题,重温邓小平的相关思想和丰厚遗产,有助于我们继续推动两岸关系稳步向前,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路径规划,由“武力解放”迈向“和平统一”
解决台湾问题,实现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也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1949年后,新中国领导人始终将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一项庄严而神圣的使命,并为此进行了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人提出“武力解放台湾”,但最后因为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外部势力介入等外部因素影响没有成功。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同样为此殚精竭虑,邓小平更是把解决台湾问题作为他矢志不渝的信念和毕生追求的目标,提出了新的解决思路。
1979年1月1日,在邓小平的亲自指挥下,大陆停止了对大金门、小金门等岛屿的炮击。同日,大陆公开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公告阐述了大陆谋求和平统一的大政方针。
邓小平以“两岸和平统一”取代“武力解放台湾”,标志中国大陆在台湾问题上的顶层设计已经走出了“国家统一必然以武力征服为手段”的传统路径,也标志着中国大陆对台湾历史与现实的深刻认识与切实尊重。
邓小平关于和平统一的系列表述,揭开了两岸和平发展的新篇章,开辟了祖国和平统一的新路径。至于如何实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邓小平进行了深入思考。
1984年10月1日,邓小平在审阅一份讲话稿时,把原稿“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改为“我们愿意同台湾当局和台湾各界人士共同协商,早日实现双方都能接受的和平统一”。
后来,邓小平对此解释:“在‘台湾当局’后面加了一句‘和各界人士’,这是我加的。就是说,台湾问题接触面要宽,除了以国民党当局、蒋经国为对手外,要广泛开展工作面。我们过去做了一些,现在更要有计划地安排。”这表明,邓小平已经深刻意识到,解决台湾问题不能只寄希望于台湾当局,也要寄希望于台湾人民。
民间先行,推动两岸大交流与大合作的历史先驱
为了将政策落到实处,邓小平提出了多项政策,如表示欢迎台湾同胞到大陆访问,支持台湾企业家到大陆发展等。
当时,在中国大陆的政策引导下,台湾当局不得不放弃长期推行的对大陆封闭隔绝的错误政策,实行有限度开放。1985年下半年,台湾当局公开表示不再干预两岸间接贸易,对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等限制也开始逐步松动。1986年,台湾当局推出以解除“戒严”为核心内容的“政治革新”,进一步实质性地放宽了两岸各项交流,如允许台湾民众赴大陆探亲,扩大开放大陆农业、工业原料入台;允许台湾艺术文化体育界人士参加在大陆举办的国际民间组织活动,允许大陆有学术影响的文化界人士访问台湾等。自此之后,两岸隔海相望,互不往来的隔绝状态被彻底打破。
此后,两岸在经贸往来、人员互动等方面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16年,两岸贸易额突破1700亿美元,相较于1990年的25.7亿美元上涨了66倍;两岸民间人员往来高达930万人次,相较于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可谓是井喷式发展。
饮水思源,两岸之所以在很多领域能够实现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的新格局,与邓小平早年排除万难、力推两岸接触融合的政策有着密切的关联。若当初没有邓小平冲破障碍、化解危局,两岸可能很难取得今日之成就。
从历史现实和长远发展来看,虽然目前岛内还存在种种让人极度忧心的复杂因素,但两岸由长期隔绝到相互往来,两岸经济由互不相干到互利互补,两岸民众由“老死不相往来”到相互融合,都预示着两岸的民间融合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往前推进。
两岸民间互动不仅可以造福两岸同胞,也可以有效遏制“台独”,使任何“台独”势力都不得人心,只能成为“过街老鼠、人见人打”。未来,还有可能发挥“以民促官”的政治外溢效应,早日推动两岸官方对话,加速两岸和平统一进程。
遏制“台独”,绝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反对分裂、坚持统一虽然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的传统,也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但两岸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实现两岸和平统一的艰巨性,在这其中自然会夹杂着“台独”分裂势力的噪音。
对于台湾当局的这种倒行逆施,邓小平早有所料。早在1975年,邓小平就明确指出,台湾问题是中国统一的问题,这是一个主权问题。不能设想中国人民会同意以任何形式把台湾从中国国土上分割出去,这不可能。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我们始终没有放弃使用非和平方式的可能性,我们不能作这样的承诺。如果台湾当局永远不同我们谈判,怎么办?难道我们能够放弃国家统一?当然绝不能轻易使用武力。统一问题晚一些无伤大局,但是不能排除使用武力。我们要记住这一点,这是一种战略考虑。”
由此可见,邓小平当时已经意识到,武力模式是遏制“台独”的实力保障,也是解决台湾问题的保留手段。面对猖獗的岛内“台独”势力,若是大陆一味退让,只会让这些分裂势力更加肆无忌惮。邓小平当时的许多精辟论断,今天读来依然掷地有声。
过往历史经验证明,“合则对国家有利,战则必伤民族元气”,两岸兵戈相向是任何人都不愿意看到的。台湾当局应该念兹在兹,以台湾同胞福祉为重,从过往历史中寻找经验智慧,认清历史发展方向,早日放棄不切实际的幻想,选择与中国大陆相向而行,共谋两岸和平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
(《中国青年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