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感是人们对语言文字或语文现象的敏锐感和迅速领悟的能力。语感不仅包括对语言文字表面意义的了解、深层意义的领会,更重要的是能从这些意义中,品味出其中的情趣,体会其中的感受。语感是一种直觉能力,是来自形成的语文习惯。吕叔湘先生认为,人们在分析写作时,很少是有意识地进行字义、句法的分析,多半是直觉地感觉到这个字不合适,换那个字合适;直觉地感觉到这个说法不合适,换另一种说法才合适。这里所谓“直觉地”不是出于什么本能,而是人们常说的语感。那么我们在平时教学中该如何培养学生的语感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中积累的点滴经验。
【关键词】语感训练;学习方法;经验;反复朗读;积累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带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每节语文课第一个环节都是读,读我选取的一些经典文章,每篇文章读三天,第三天读完后,我会就该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脱离文本,自主回答。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
一、大量阅读,丰富语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语感的养成正应了这句话,语感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培养语感的起点。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量阅读还能使学生写文章时逻辑严密,不自相矛盾。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为了应试而过于咬文嚼字,专注细节,肢解文本,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扼杀了孩子的阅读兴趣。閱读少了,语感形成不了;语感形成不了,理解力差了;理解力差了,语文学习不好;语文学习不好,与人交流难了……所以,在教学中,我每周拿出一节正课和一节辅导课,让学生自由阅读。高一读名著,主要是小说;高二读散文,推荐名家名篇;高三偏重读时评等议论文这一系列。当然节假日的作业更是以阅读为主。坚持不懈,只争朝夕,学生的语感增强了,语文成绩好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二、听记结合,强化语感
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强调“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的口语表达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和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和理解密不可分,听懂即领悟明白。听和记结合起来,把听到的信息文字化,又培养了学生速记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一举多得。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陆蠡的《绿》等文章时,第一环节大都是听记训练,省时高效,一遍训练,学生即可掌握文本内容,为后面的精读细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联想,提升语感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好的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的,阅读时,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比如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细心阅读,发挥联想想象,我们就能参透这景物描写里蕴含的深层意蕴,它象征恶势力的肆虐猖獗,有黑云压城令人窒息之感,它暗示了主人公的处境越发艰难危险,扣动读者的心弦,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林冲奋起枪挑陆虞侯这一大快人心场面作了强有力的铺垫。同时,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毕毕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方法多种多样,作用可圈可点,笔者受益匪浅,也愿诸君多采撷,重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相君.初中散文语感训练的五步教学法[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2]郑颖.品味语感艺术魅力 致力语感培养——浅谈学生的语感训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
[3]贺军.强化语感训练,提升语文素养——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2).
[4]陈燕.阅读教学如何加强语感训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9).
[5]杨永明.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感实践——谈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材的语感训练[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编辑:张驰)
【关键词】语感训练;学习方法;经验;反复朗读;积累语感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我带每届学生,从高一开始,每节语文课第一个环节都是读,读我选取的一些经典文章,每篇文章读三天,第三天读完后,我会就该文内容、结构、语言等方面提出问题,让学生脱离文本,自主回答。这样有助于对文章的整体形成准确的认识,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而且经过视觉、听觉的刺激,配合心理活动,产生感知形成表象,对培养语音感、语义感和语法感有很大促进作用。叶圣陶认为:“读文言文时声调铿锵,足以传出原文的情趣;读语体文时就同话剧的演员在舞台上念诵剧词一般,贴合于语言的自然,表情说理,使听者不但了解而且深深地印在心坎里。”
一、大量阅读,丰富语感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语感的养成正应了这句话,语感得靠阅读来奠定,大量阅读是培养语感的起点。大量阅读可以使学生快速看懂文章,并且抓到文章的重点;大量阅读可以让学生正确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大量阅读还能使学生写文章时逻辑严密,不自相矛盾。目前,我们的学生大多不喜欢学语文,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的教育为了应试而过于咬文嚼字,专注细节,肢解文本,剥夺了学生的阅读时间,扼杀了孩子的阅读兴趣。閱读少了,语感形成不了;语感形成不了,理解力差了;理解力差了,语文学习不好;语文学习不好,与人交流难了……所以,在教学中,我每周拿出一节正课和一节辅导课,让学生自由阅读。高一读名著,主要是小说;高二读散文,推荐名家名篇;高三偏重读时评等议论文这一系列。当然节假日的作业更是以阅读为主。坚持不懈,只争朝夕,学生的语感增强了,语文成绩好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二、听记结合,强化语感
美国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丹尼斯在《美国教学创意手册》中强调“倾听的能力包括理解教师的口语表达信息和能在头脑中将语言转换成意义两部分”。它不但要求学生听见,还要求学生对所听的内容进行鉴赏性思考、主动性理解和批判性接受等方面,听和理解密不可分,听懂即领悟明白。听和记结合起来,把听到的信息文字化,又培养了学生速记能力和汉字书写能力,一举多得。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郁达夫的《故都的秋》、陆蠡的《绿》等文章时,第一环节大都是听记训练,省时高效,一遍训练,学生即可掌握文本内容,为后面的精读细研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发挥联想,提升语感
“用意十分,下语三分”。好的作品往往是藏锋不露的,阅读时,一般可从语言入手,在读懂词句含义的基础上,进行联想与想象。对那意义深层的“七分”用意仔细揣摩,从而欣赏文字的精妙之处。比如小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的景物描写,林冲初到草料场时,“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到草料场后,“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出门沽酒时,“那雪正下得紧”。沽酒返回时,“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这些描写,使读者对当时的风大雪紧,留下了具体深刻的印象。细心阅读,发挥联想想象,我们就能参透这景物描写里蕴含的深层意蕴,它象征恶势力的肆虐猖獗,有黑云压城令人窒息之感,它暗示了主人公的处境越发艰难危险,扣动读者的心弦,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后文林冲奋起枪挑陆虞侯这一大快人心场面作了强有力的铺垫。同时,那密布的彤云,怒号的朔风,飞扬的大雪,破败的草料场,孤寂的古庙,形成一种荒凉、寂寞、冷落的气氛,而草料场上那“毕毕剥剥地爆响”“刮刮杂杂”地燃烧起来的熊熊烈焰,也烘托了林冲的反抗怒火。
学无定法,教无定法。语感的训练与培养,方法多种多样,作用可圈可点,笔者受益匪浅,也愿诸君多采撷,重应用。
参考文献
[1]梁相君.初中散文语感训练的五步教学法[D].漳州:闽南师范大学,2017.
[2]郑颖.品味语感艺术魅力 致力语感培养——浅谈学生的语感训练[J].剑南文学(经典教苑),2012(4).
[3]贺军.强化语感训练,提升语文素养——谈语文教学中语感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2).
[4]陈燕.阅读教学如何加强语感训练[J].商情(科学教育家),2007(9).
[5]杨永明.提高语文能力的关键:语感实践——谈人教版初中《语文》义务教材的语感训练[J].安顺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编辑:张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