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游浩创作了极具个性的水墨作品,
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与智慧的碰撞,
以及对生命活动的敏感捕捉。
他的作品强调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
又恰当体现了水墨在观念上的突破。
游浩在2009年春从山东来到北京宋庄,工作室在宋庄9号院。一直为人低调,谦和内敛;他不仅尝试书法的新笔法与水墨绘画,特别讲究气场与水的走向,持续十年来研究当代艺术与水墨关系。经常在各个艺术院校授课,讲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涵盖的精、气、神,是一位很受欢迎的青年教授。他的画与新创书法形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作品已经被不少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游浩待人诚恳不假,乐于助人,交往有意思的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很深,在他的工作室内排列整齐的垂挂着他的书法作品,空、悬中藏着中国阴阳五行中的气场,看似虚无但是却与生命的活动分不开,写出“道”运行的踪迹,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字,或似“树枝”的符号,这些小符号无尽变化产生巨大的张力,让人可以驻足。同时,在作品中体现了他的生命力量对生活的热爱,日常里他讲究茶道,也喜欢收藏古董家具,生活中布满了对艺术的喜爱,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精
游浩作品中有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与艺术分不开,如今的艺术大部分是写实油画,抽象绘画,山水风景,或者是当代观念艺术,很多是从西方直接演变过来的艺术,
缺乏精髓。在当前中国的多元发展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活跃的情况下,中西文化在新时期的碰撞,带来了艺术民族化的削弱。在这个艺术的繁荣阶段,我们有责任保护中国写意画的民族性和纯正性。
艺术的发展、创造,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发展中国写意画必须以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而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从历史的源头走来,凝聚着几千年来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追求。它处在绘画和哲学之间,比起绘画它更抽象,比起哲学来又有意象形态,仅靠一条线就能表达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所以说它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游浩将这种绘画与哲学之间的距离拉近,创造出用书法的元素描绘抽象的写意绘画,将绘画、哲学、写意、书法等形式中的精髓提取出来组织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学术的探索及文化的传承。更好的将中西方文化的统一和碰撞,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平行思考,把中国书法中的精髓运用到了他的作品上,其中他以淡雅的精神贯穿他整个的作品中,我们看他的作品,游浩以提按的书法用笔书写出极为淡雅的“余点”:仅仅是剩余支点,既不是传统的皴法与苔点,也不是从石涛而来的墨点,就是“点”之剩余,看起来如同一个蝌蚪,或者是一个小钉子,带有书法用笔的提按笔触,但是在反复书写中,已经不是“一”,不是简单地写形写线,而是一种新的写意,并且带入了新的平淡视觉感受,就是一种回眸之中的淡雅,清雅的色调所打开的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气息相关的生命活动,画画并非制作,而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
气
生命的气息是艺术的来源,气息的阴阳顿挫呼吸的节奏,可以产生艺术生命的律动。游浩的写意抽象书法,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作品的气势磅礴,从山水画及哲学精神中提取气脉组成一个有生命的鲜活的作品。作品中以草书带动篆书,不停草写出似像非像的旋转的笔触,其中有着山水画的某种构图指向,但仅仅是形式地指引,尤其是气势地塑造,不是传统的具体的山水形式,而是一种气势的抽取,也不是西方的形式,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玄观的气势的塑造。从山水气势的抽取,可以走向余像,而且借用西方的抽象形式。
我们在元代文人画,尤其是黄公望的气化的石块垒积的层层叠加与上升上,在晚明的四王作品的龙脉与气脉的塑造上,都可以看到气势的饱满的力量,但是,在游浩这里,因为受到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响,不再直接从形式上描摹,而是取神去形,在神韵与气韵上,抽取出山水画内在灵动的气脉,使之在绞转与旋转的笔触中,在干湿浓淡细微地视觉变化中,得到调节,把传统玄观的三远方式,尤其是高远与深远,还有迷远,转换为现代的视觉力量。
但是画面总体视觉上还是走向冲淡,并不走向具象,也不走向狂乱,尽管笔触是草写的狂乱,但是笔触之间彼此的覆盖之后,尤其是视觉的调整之后,走向一种冲淡而密集的张力,画面的旋绕与纠结,以及浓淡变化,打开了一个深远的世界。
他保持每一笔书写中带有安静和柔和,因为画面极为清淡,似有似无,这是整体的气息对生命感受的一种新的调节,平淡中的平淡,在我们这个厌倦疲惫的时代,如此清淡的作品确实可以调节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呼吸,让生命的能量得到最好地节约与转换。
神
淡雅的作品可以在气韵上转换生命,在取神去形上可以传达水墨表现力的内涵。“传神”是当时提出最早的绘画美学观点,在绘画中,开始追求描绘物象不是只求“形似”,而是要通过“以形写神”的手段达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即“神”。中国绘画在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后,表现客体的“神”逐渐向表现主体的“意”转化,绘画中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写意”成为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神”与“意”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艺术家以描绘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传神;以画抒发主观情怀,主观作用于画面为写意。这些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力和内涵,在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中,如何能够传神达意反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值得重点探讨。
游浩的作品中运用了“虚”的方法,“虚”是无形的,其中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抽象写意绘画作品的审美价值。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绘画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绘画,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游浩掌握了熟练技巧,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
他在创作中构造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传承古人的经验方法,结合自己的观念,创造出新的形式。游浩的书写展开了这样的观念,既线条不单单是构成形式的表现,也不单单是情绪感受的再现。而是线条的自身语言特性,在于书写的过程感受起承转合的节奏韵律,体会线条的渗透、弥漫、涩动、凝结。济之想象,自然而然达到无形之识,无形中取神,他的传神变古手法是传统与当代之间既有连续也有差异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不同于西方理性的艺术观念。艺术首先依赖于人的感性认知,这需要个体的自身学养修为。在游浩作品中,依托、重构是其基本特征,忘记一切有为的执着心,没有任何刻意迹象,使自我既超越客体,也超越自我本身,从有入无,无为而为,使画面布满氤氲之气,内质外势形成自然统一的独特风格。这种书写的行迹过程,是此时此刻潜意识的直觉流露,这种书写的无穷变化,也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感悟。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根本差异所在,是中国独特的思维与他的抽象写意书画中神采的结合下的表现形式。
“学无古今中外”,在当下,探究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不是狭隘狂妄的大国崛起的民族主义,不是“狄夷”与“华夏”的二元文化对立,而是平等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享有人类的精神财富。游浩的作品提供了重新观察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维度,突破传统工具材料的局限,把书写性放到当代艺术共同探究的一个范畴。
给人,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与智慧的碰撞,
以及对生命活动的敏感捕捉。
他的作品强调了中国艺术的本质精神,
又恰当体现了水墨在观念上的突破。
游浩在2009年春从山东来到北京宋庄,工作室在宋庄9号院。一直为人低调,谦和内敛;他不仅尝试书法的新笔法与水墨绘画,特别讲究气场与水的走向,持续十年来研究当代艺术与水墨关系。经常在各个艺术院校授课,讲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涵盖的精、气、神,是一位很受欢迎的青年教授。他的画与新创书法形式得到学术界的认同作品已经被不少国内外收藏家收藏。游浩待人诚恳不假,乐于助人,交往有意思的朋友,对中国传统文化修养很深,在他的工作室内排列整齐的垂挂着他的书法作品,空、悬中藏着中国阴阳五行中的气场,看似虚无但是却与生命的活动分不开,写出“道”运行的踪迹,不仅仅是简单的“人”字,或似“树枝”的符号,这些小符号无尽变化产生巨大的张力,让人可以驻足。同时,在作品中体现了他的生命力量对生活的热爱,日常里他讲究茶道,也喜欢收藏古董家具,生活中布满了对艺术的喜爱,渗透着浓厚的文化气息。
精
游浩作品中有着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的精神,哲学与艺术分不开,如今的艺术大部分是写实油画,抽象绘画,山水风景,或者是当代观念艺术,很多是从西方直接演变过来的艺术,
缺乏精髓。在当前中国的多元发展比历史任何时期都活跃的情况下,中西文化在新时期的碰撞,带来了艺术民族化的削弱。在这个艺术的繁荣阶段,我们有责任保护中国写意画的民族性和纯正性。
艺术的发展、创造,必须遵循艺术规律。发展中国写意画必须以中国最优秀的传统文化为支撑,而中国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它从历史的源头走来,凝聚着几千年来我们民族的智慧和审美追求。它处在绘画和哲学之间,比起绘画它更抽象,比起哲学来又有意象形态,仅靠一条线就能表达出中国人的哲学观念和审美意识,所以说它是中国文化思想最凝练的物化形态。游浩将这种绘画与哲学之间的距离拉近,创造出用书法的元素描绘抽象的写意绘画,将绘画、哲学、写意、书法等形式中的精髓提取出来组织成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这是一种艺术的创新,学术的探索及文化的传承。更好的将中西方文化的统一和碰撞,他通过中西方文化的平行思考,把中国书法中的精髓运用到了他的作品上,其中他以淡雅的精神贯穿他整个的作品中,我们看他的作品,游浩以提按的书法用笔书写出极为淡雅的“余点”:仅仅是剩余支点,既不是传统的皴法与苔点,也不是从石涛而来的墨点,就是“点”之剩余,看起来如同一个蝌蚪,或者是一个小钉子,带有书法用笔的提按笔触,但是在反复书写中,已经不是“一”,不是简单地写形写线,而是一种新的写意,并且带入了新的平淡视觉感受,就是一种回眸之中的淡雅,清雅的色调所打开的是一个与日常生活气息相关的生命活动,画画并非制作,而是一种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生命活动。
气
生命的气息是艺术的来源,气息的阴阳顿挫呼吸的节奏,可以产生艺术生命的律动。游浩的写意抽象书法,可以让人们感受到作品的气势磅礴,从山水画及哲学精神中提取气脉组成一个有生命的鲜活的作品。作品中以草书带动篆书,不停草写出似像非像的旋转的笔触,其中有着山水画的某种构图指向,但仅仅是形式地指引,尤其是气势地塑造,不是传统的具体的山水形式,而是一种气势的抽取,也不是西方的形式,而是中国文化特有的玄观的气势的塑造。从山水气势的抽取,可以走向余像,而且借用西方的抽象形式。
我们在元代文人画,尤其是黄公望的气化的石块垒积的层层叠加与上升上,在晚明的四王作品的龙脉与气脉的塑造上,都可以看到气势的饱满的力量,但是,在游浩这里,因为受到西方抽象绘画的影响,不再直接从形式上描摹,而是取神去形,在神韵与气韵上,抽取出山水画内在灵动的气脉,使之在绞转与旋转的笔触中,在干湿浓淡细微地视觉变化中,得到调节,把传统玄观的三远方式,尤其是高远与深远,还有迷远,转换为现代的视觉力量。
但是画面总体视觉上还是走向冲淡,并不走向具象,也不走向狂乱,尽管笔触是草写的狂乱,但是笔触之间彼此的覆盖之后,尤其是视觉的调整之后,走向一种冲淡而密集的张力,画面的旋绕与纠结,以及浓淡变化,打开了一个深远的世界。
他保持每一笔书写中带有安静和柔和,因为画面极为清淡,似有似无,这是整体的气息对生命感受的一种新的调节,平淡中的平淡,在我们这个厌倦疲惫的时代,如此清淡的作品确实可以调节我们的情绪,我们的呼吸,让生命的能量得到最好地节约与转换。
神
淡雅的作品可以在气韵上转换生命,在取神去形上可以传达水墨表现力的内涵。“传神”是当时提出最早的绘画美学观点,在绘画中,开始追求描绘物象不是只求“形似”,而是要通过“以形写神”的手段达到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即“神”。中国绘画在经过几个时期的发展后,表现客体的“神”逐渐向表现主体的“意”转化,绘画中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写意”成为中国画最突出的特点。“神”与“意”在概念上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艺术家以描绘客观对象的内在精神气质为传神;以画抒发主观情怀,主观作用于画面为写意。这些丰富了笔墨的表现力和内涵,在现代中国绘画的发展中,如何能够传神达意反映适合当代人的审美,值得重点探讨。
游浩的作品中运用了“虚”的方法,“虚”是无形的,其中神采、气韵、意境等内容互相依存,相互为用,共同表现出抽象写意绘画作品的审美价值。神采、气韵、意境,都是无形之物,他须要通过有形的用笔,结构与章法加以表现。神采是绘画艺术的灵魂,古人评论绘画,早有“神采为上,形质次之”的说法,但同时又指出“规矩既失,神则无存。神采美只有通过形质美才能表现出来。气韵是绘画艺术的生命,是形与神之间的桥梁,是表达情感的媒介。游浩掌握了熟练技巧,以气行笔,点画之间气脉相通,气韵和神采才表现出来。”
他在创作中构造自己的独特的语言,传承古人的经验方法,结合自己的观念,创造出新的形式。游浩的书写展开了这样的观念,既线条不单单是构成形式的表现,也不单单是情绪感受的再现。而是线条的自身语言特性,在于书写的过程感受起承转合的节奏韵律,体会线条的渗透、弥漫、涩动、凝结。济之想象,自然而然达到无形之识,无形中取神,他的传神变古手法是传统与当代之间既有连续也有差异的一种表现方法,也是不同于西方理性的艺术观念。艺术首先依赖于人的感性认知,这需要个体的自身学养修为。在游浩作品中,依托、重构是其基本特征,忘记一切有为的执着心,没有任何刻意迹象,使自我既超越客体,也超越自我本身,从有入无,无为而为,使画面布满氤氲之气,内质外势形成自然统一的独特风格。这种书写的行迹过程,是此时此刻潜意识的直觉流露,这种书写的无穷变化,也是个体对生命意义的不断感悟。这也是中国传统艺术不同于西方艺术的根本差异所在,是中国独特的思维与他的抽象写意书画中神采的结合下的表现形式。
“学无古今中外”,在当下,探究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精神,不是狭隘狂妄的大国崛起的民族主义,不是“狄夷”与“华夏”的二元文化对立,而是平等的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共同享有人类的精神财富。游浩的作品提供了重新观察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维度,突破传统工具材料的局限,把书写性放到当代艺术共同探究的一个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