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自由表达”作为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已被《语文课程标准》吸收并赋予习作教学勃勃生机,给习作教学改革指明了一条新路。但“自由表达”并非“自流表达”,它是学生学习习作时应有的一种心态,即以一种开放的,没有压力的心态写作。学生在习作的过程中离不开教师的有效指导,因此,本文在分析了“自由表达”提出的背景、“自由表达”的内涵的基础上,对如何通过教师的有效指导以达到“自由表达”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习作教学;自由表达;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271-02
一、传统的习作教学
习作,对于所有生活在童话中的少年儿童来说,是放飞他们的心灵,自由驰骋、憧憬未来的乐园;是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交流情感的天地;是他们认识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用来表情达意,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标尺,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目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指导偏位,作文缺乏创造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以“高分”作为习作目的。学生按着教师设定的格式写作,甚至是背范文。教师惯性地教,学生惯性地学,最终形成了小学生作文的“惯性思维”。第二,习作题材单一,缺乏生活情趣。在小学生习作中同一题材的作文中,最常见的题材就是尊老爱幼、拾金不昧。鲜有学生会对生活细微之处,对身边真情实感进行描写。学生懒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缺乏感情与个性。第三,作文立意过高,脱离实际生活。在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求小学生的作文要符合“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立意深刻”这三个标准。诚然,小学作文中应有“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应在真情实感上加以体现。
传统的习作教学严重地违背了习作训练的目的,学生不能按照“我”的个性来思考,不能按照“我”的意愿来写作,把习作当成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作文中规中矩,面目相似,假话、空话一堆,缺少真情实感,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普遍缺乏自觉习作的主动性,对习作不感兴趣。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中,增加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1]“自由表达”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传统习作教学的缺陷,明确了习作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为习作教学的改革指明了一条新路。
二、“自由表达”的内涵
1.自由和自由表达。何为“自由表达”?首先“自由表达”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学生的“自由表达”是指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欲望、能力等。在习作过程中的“自由表达”即小学生能够与生活保持一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写自己的话。[2]“减少束缚”是“自由表达”的前提,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2.自由表达和自流表达。“自由表达”目的在于“减少客观的束缚”,但是经常有学生会将“自由表达”误解为“放任自流地表达”,在习作的时候出现极端化、庸俗化等问题。“自由表达”是在有边界有制约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表达”是学生学习写作时应有的一种心态,但不是让写作放任自流,而是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种开放的没有压抑的态度进行写作,真实地表达内心所思所想。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在“自由表达”时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自由表达”指导下的习作教学
正如前文所言,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是特别成熟,其习作能否进行正确的“自由表达”,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本文就教师如何在“自由表达”理念指导下进行习作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舒适氛围,让学生乐于自由表达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表达”的前提是学生乐于去表达,而兴趣则是学生乐于去表达的内驱力,而轻松、舒适的氛围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其表达欲望。
1.改变指导方式,激发表达兴趣。传统的习作教学有着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教师把习作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密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真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样的条条框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失去的“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欲望。因此,教师应通过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和热爱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情动辞发、意动心驰的习惯,形成师生平等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畏惧心理,产生表达的欲望,乐于将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都毫无顾忌地自由表达出来,达到文思泉涌的境界。
2.关切学生实际,实现表达自由。毋庸置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应该顺应随时变化的现实生活,顺应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引进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增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自有规划的希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切儿童的现实生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用我手,写我心”。
3.创设写作情境,明确表达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情境也可以给学生酝酿表达欲望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以此来创设一个富有意义的写作氛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忆生活、再现学习情景、展开联想等方式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以“自由”的体验,还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积累材料,让学生善于自由表达
小学生在习作中的“自由表达”,除了要有足够的兴趣,还要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积累,其主要包括生活实践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的积累。 1.注重生活积累,丰富习作素材。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起点,做到“积累”的前提是观察。作为教师应在观察方法上面做一些指导,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运用各处感官,对生活细微之处有所感受和体验。只有观察和体验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才会真实,叙述才会生动感人,写景才会如临其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使生活素材真正纳入积累,形成自己的东西。
2.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进行准确、具体、生动的表述的前提。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1)多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各类报刊杂;(2)多看,即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3)多记,即在多读多看的基础上,勤于摘录;(4)多练,即勤练笔。积累的目的是熟练运用,只有在熟练运用之后学生才能将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拓宽途径,让学生勤于自由表达
“开源”之后还得“拓流”,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和语言文字的积累,还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宽习作途径,让学生勤于自由表达,才能使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并不是传统的“范文讲解式”,而是“自由交谈式”。即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情感共鸣,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所见所感。
在选材上,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善于观察生活。如《我想对你(您)说》、《我喜欢的××》之类的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学生兴奋、激动等情感,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时,让学生到动物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仔细观察,边看,边想,边记,然后回到教室由教师稍加引导,一堂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的习作课就水到渠成了。
在范围上,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符合写作题材的内容。若是由教师命题,在命题时顺应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激起学生“我要写”的欲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清晨》时,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范围——清晨,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清晨,有的说是日出,有的说是晨练,有的说是为人们服务的清洁工等,感受不同,表现的主题也就不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篇一律,面目相似了。
(四)优化评价机制,让学生勇于自由表达
教学评价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高自己。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让他们提升对习作的兴趣。但正面评价也不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明显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还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给予明示并指正。除此,也可以进行生生互评。教师在提倡“自由表达”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互改习作,让他人也有“自由表达”的同等机会,学会倾听和欣赏他人的表达。
四、结语
赞可夫曾说,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3]“自由表达”不仅可以使学生作为一个“主人”参与写作,还可以真正自由地去描写他们的所见所闻,自由地去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规律,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正确定位自身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师在乐中教,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成功,就一定能使新课改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成为孩子们心中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建设,2012,(3):67-79.
[2]王敏.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快乐作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曹阳明.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3,(2).
关键词:习作教学;自由表达;教师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52-0271-02
一、传统的习作教学
习作,对于所有生活在童话中的少年儿童来说,是放飞他们的心灵,自由驰骋、憧憬未来的乐园;是激励他们展现自我、交流情感的天地;是他们认识世界、积累素材的过程。学生能否将所学到的语言文字内化成自己的东西,并用来表情达意,是检验学生语文素质的标尺,也是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然而目前习作教学的现状却不容乐观,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第一,教师指导偏位,作文缺乏创造性。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以“高分”作为习作目的。学生按着教师设定的格式写作,甚至是背范文。教师惯性地教,学生惯性地学,最终形成了小学生作文的“惯性思维”。第二,习作题材单一,缺乏生活情趣。在小学生习作中同一题材的作文中,最常见的题材就是尊老爱幼、拾金不昧。鲜有学生会对生活细微之处,对身边真情实感进行描写。学生懒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缺乏感情与个性。第三,作文立意过高,脱离实际生活。在当下的习作教学教师要求小学生的作文要符合“中心明确”、“思想健康”、“立意深刻”这三个标准。诚然,小学作文中应有“思想性”,但这种思想性应在真情实感上加以体现。
传统的习作教学严重地违背了习作训练的目的,学生不能按照“我”的个性来思考,不能按照“我”的意愿来写作,把习作当成一种负担。这样的教学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学生的作文中规中矩,面目相似,假话、空话一堆,缺少真情实感,更为严重的是,学生普遍缺乏自觉习作的主动性,对习作不感兴趣。2011年修订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三条中,增加了“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1]“自由表达”的提出让我们认识到传统习作教学的缺陷,明确了习作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与交流,为习作教学的改革指明了一条新路。
二、“自由表达”的内涵
1.自由和自由表达。何为“自由表达”?首先“自由表达”的主体是学生本人。学生的“自由表达”是指学生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意志、欲望、能力等。在习作过程中的“自由表达”即小学生能够与生活保持一致,用自己的眼睛去看,用自己的耳朵去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写自己的话。[2]“减少束缚”是“自由表达”的前提,这就意味着教师在进行习作教学时要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习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
2.自由表达和自流表达。“自由表达”目的在于“减少客观的束缚”,但是经常有学生会将“自由表达”误解为“放任自流地表达”,在习作的时候出现极端化、庸俗化等问题。“自由表达”是在有边界有制约的基础上进行的。“自由表达”是学生学习写作时应有的一种心态,但不是让写作放任自流,而是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一种开放的没有压抑的态度进行写作,真实地表达内心所思所想。但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是特别成熟,因此在“自由表达”时教师必须进行有效的指导。
三、“自由表达”指导下的习作教学
正如前文所言,小学生的心智并不是特别成熟,其习作能否进行正确的“自由表达”,关键在于教师的有效指导。本文就教师如何在“自由表达”理念指导下进行习作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营造舒适氛围,让学生乐于自由表达
正如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表达”的前提是学生乐于去表达,而兴趣则是学生乐于去表达的内驱力,而轻松、舒适的氛围则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其表达欲望。
1.改变指导方式,激发表达兴趣。传统的习作教学有着一种固定不变的教学流程,教师把习作目标分解成一个个细密的知识点,对学生进行细致入微的指导,真可谓用心良苦。然而这样的条条框框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学生失去的“自由表达”的能力和欲望。因此,教师应通过调动学生习作的主动性,激发他们对习作的浓厚兴趣和热爱的情感,引导学生养成情动辞发、意动心驰的习惯,形成师生平等和谐共进的人际关系,从而消除畏惧心理,产生表达的欲望,乐于将自己看到的或想到的都毫无顾忌地自由表达出来,达到文思泉涌的境界。
2.关切学生实际,实现表达自由。毋庸置疑,生活是写作的源泉。教师在习作教学时应该顺应随时变化的现实生活,顺应不同学生所具有的不同个性,引进富有时代特色的生活素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除此之外,小学生的自我意识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地增强,他们会对自己的生活产生自有规划的希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关切儿童的现实生活,站在儿童的角度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鼓励学生自由地“用我手,写我心”。
3.创设写作情境,明确表达需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创设情境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且情境也可以给学生酝酿表达欲望提供条件。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媒体、游戏等方式创设情境,以此来创设一个富有意义的写作氛围。同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忆生活、再现学习情景、展开联想等方式同学生进行交流,这样不仅能够给学生以“自由”的体验,还能够了解学生的需求以此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二)积累材料,让学生善于自由表达
小学生在习作中的“自由表达”,除了要有足够的兴趣,还要找到适合自己表达的内容,善于运用语言文字表述出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积累,其主要包括生活实践的积累和语言文字的积累。 1.注重生活积累,丰富习作素材。叶圣陶曾说:“生活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丰富的生活经验是学生的起点,做到“积累”的前提是观察。作为教师应在观察方法上面做一些指导,使他们能够尽可能地运用各处感官,对生活细微之处有所感受和体验。只有观察和体验生活,学生的作文内容才会真实,叙述才会生动感人,写景才会如临其境。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观察时还要引导学生对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进行思考,形成自己的独特体验,使生活素材真正纳入积累,形成自己的东西。
2.注重语言积累,提高表达能力。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丰富的语言文字的积累是进行准确、具体、生动的表述的前提。教师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对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积累:(1)多读教科书和课外书籍、各类报刊杂;(2)多看,即多看一些有意义的电视节目;(3)多记,即在多读多看的基础上,勤于摘录;(4)多练,即勤练笔。积累的目的是熟练运用,只有在熟练运用之后学生才能将这些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从而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三)拓宽途径,让学生勤于自由表达
“开源”之后还得“拓流”,学生有了习作素材和语言文字的积累,还需在老师的指导下,拓宽习作途径,让学生勤于自由表达,才能使写作水平得到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指导”并不是传统的“范文讲解式”,而是“自由交谈式”。即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和情感共鸣,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写作思路,引导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所见所感。
在选材上,要指导学生善于从生活中寻找写作素材,善于观察生活。如《我想对你(您)说》、《我喜欢的××》之类的题目贴近学生生活,能唤起学生兴奋、激动等情感,满足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特点,产生“我要写”的积极愿望,有利于学生展开思路。例如我在教学《写一种动物》时,让学生到动物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动物,进行仔细观察,边看,边想,边记,然后回到教室由教师稍加引导,一堂让学生“自由地”表达的习作课就水到渠成了。
在范围上,要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最熟悉、最符合写作题材的内容。若是由教师命题,在命题时顺应关注的热点问题,这样激起学生“我要写”的欲望。例如我在指导学生写《××清晨》时,先让学生明确习作范围——清晨,然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某个清晨,有的说是日出,有的说是晨练,有的说是为人们服务的清洁工等,感受不同,表现的主题也就不同,学生写出来的文章就不会千篇一律,面目相似了。
(四)优化评价机制,让学生勇于自由表达
教学评价并不是为了将学生分为三六九等,而是为了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从而提高自己。因此,教师在评价时应注重与学生情感交流,多给予学生正面的评价,让他们提升对习作的兴趣。但正面评价也不是一味地表扬、鼓励,对学生习作中存在的明显的具有共性的问题,还是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和途径给予明示并指正。除此,也可以进行生生互评。教师在提倡“自由表达”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学会自改,互改习作,让他人也有“自由表达”的同等机会,学会倾听和欣赏他人的表达。
四、结语
赞可夫曾说,习作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使学生的个人特点及完整的个性得以充分发挥。[3]“自由表达”不仅可以使学生作为一个“主人”参与写作,还可以真正自由地去描写他们的所见所闻,自由地去表达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只要每一位教师都能转变教学思想,改变教学方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和认知规律,坚持《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理念和要求,正确定位自身在习作教学过程中的角色,让学生在乐中学,教师在乐中教,做到教学相长,共同成功,就一定能使新课改背景下的习作教学成为孩子们心中自由翱翔的天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J].语文建设,2012,(3):67-79.
[2]王敏.让作文走进生活,让学生快乐作文[J].中国校外教育,2014,(23).
[3]曹阳明.开放性作文教学模式的理论思考[J].上海教育科研,19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