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云南处于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国防一线,同时又是我国地缘国防战略的大 后方。既是“一线”又是“三线”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赋予了云南三线建设独特的面貌和 经验。在1964年至1980年的云南三线建设历程中,经历了两个建设高潮。文章试图真实再现 各个阶段的规划部署、实施过程,分析出现的问题,以弥补相关研究的不足。这场特殊的“ 备战经济”建设,为保卫边疆安全、巩固国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云南的经济社会 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键词:云南;三线建设;地缘政治;备战经济;战略布局;生产任务
中图分类号:K27/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4-01 03-06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的经济建设。云南处于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国防一线,同时又是我国地缘国防战 略的大后方。这种既是“一线”又是“三线”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赋予了云南三线建设独 特的面貌和经验,并成为云南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应对随时可能 爆发的战争,1964年至1980年的云南三线建设,在连续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经历了1964 ~1969年、1969~1980年的两个建设高潮。
一、1964~1969年:云南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60年代初、后期,我国周边地区东西南北四面都不太平,地缘政治环境极其复杂 ,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以及调整我国的 生产力布局,改变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 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1964年,美国制定了对中 国发动突然袭击的计划,〔1〕(P16)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惕,由此掀起了以备战为主 要目的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1.云南三线建设初期的规划与实施
由于三线建设是一个在短期内形成的大规模经济战略,因此决定了其规划特点是高度动 态的,除了一批重点工程外,其它都是“边规划、边施工、边投产”,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 增减。“文化大革命”前,云南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集中表现在1964年8月6日省 计委批准 的《关于省内三线建设划分与工业布局问题的初步设想》①、1964年9月1日《关于一、三 线建设问题的汇报提纲》②和1965年7月17日《关于云南省第三个五年长期规划工农业生 产和基本建设初步设想的汇报提纲》③中,以后十余年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增减。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为了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指挥机构纷 纷筹建。中央一级成立了“小计委”(全面负责三线建设的规划工作)、国家建设委员会(主 要任务之一是抓好西南、西北战略基地和一、二线后方基地的建设及重点项目的建设)。中 共云南省委于 1964年8月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处书记赵健民为组长的云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 ④。
1964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每个省区都应有自 己的“三线”的指示精神,将云南全省划为一、二、三线3种地区,作为备战和调整经济布 局的重大措施。第一线地区为文山、红河、思茅、临沧以南,保山、德钦以西的35个县;第 三线为罗平、路南、易门、双柏、巍山县以北,漾濞、中甸等县以东的58个县;介于一线与 三线之间的地区,加上目标大的昆明市,划为二线,共41个县区(注:云南省计委党组. 关于一、三线建设问题的汇报提纲:(64)074号,1964年9月1日[G].云南档案馆藏.65/1 /149.)。并根据现有的工业布局(注:三线地区:东川铜矿、易门铜矿、昆钢、 云南化工厂、昆阳磷矿、磷肥厂、宣威地区煤矿、宣威电厂、以礼河电站、楚雄地区、森林 工业等。二线地区:昆明地区的电力、煤炭、冶炼、机械、建材、轻工纺织、个旧锡矿及其 它有色金属矿,开远地区的电厂、合成氨厂、糖厂、小龙潭煤矿等。一线的主要企业有澜沧 冶炼厂。),分别规划和确定了一、二、三线建设的布点原则、内容、重点和任务云南省计委党组.关于省内三线建设划分与工业布局问题的初步设想:1964年8月6日[ G],云南档案馆藏.78/2/540.)。
根据中央对“三线建设”提出的“分散、靠山、隐蔽”和不占良田、少占耕地、少迁居 民的方针,〔2〕(P1216)以及云南的具体情况,从1965年起,云南新建的大中 型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主 要布局在三线地区的滇黔线、成昆线、东川支线、昆明至大理公路沿线地区。此外,按照就 矿山、原料、林区的原则,二线地区仍然准备分散建一些中小型企业,如矿山、森工、制糖 、小氮肥厂、农机厂、机械修配厂等。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 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负责直接领导和指挥西南地区三线建设。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65 年3月成立了以杨德讲为主任的国防工业办公室, 8月1日正式成立了云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 (简称省国防工办),负责领导三线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布点工作;同时,与有关部门负责组织 和协调支前工作。
根据云南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和支援攀枝 花钢铁工业基地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建设冶金、有色、机械、煤炭、电力、化工、 森工、建材等相配套的工业体系。它们由3大部分组成:一是新建一批国防科技工业的企、 事业单位;二是新建和扩建一大批军用和民用的企事业单位;三是从省外迁来一批不便或不 能放在沿海地区而又为云南建设所必需的企事业单位。
三线建设初期的具体实施及成就:
首先,以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及成昆、贵昆铁路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先导全面铺开。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对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毛泽东十分关心并多次点名 ,也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各方面倾注力量最多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1964年9月开始,云南 在一线建设紧迫、支前任务重的同时,担负了攀枝花地区2094.55万元投资建设任务(注:云南省计委.关于我省支援攀枝花建设的情况报告:(65)计办张字14号[G].云南档案 馆藏.65/1/149.)。投入众多劳动力,供应煤、电、木材、水泥、钢材等物资,从19 64年下半年到成昆铁路通车之前的6年中,从成都、昆明运往攀枝花的各种建设物资共150万 吨,平均每日近700吨。〔3〕(P117)同时完成了国家计委布置的4条公路的建设任 务,主管部、西 南局指定的楚雄农机厂等5个项目,以及云南省直接援助的15个水利工程项目(注:云南 省计委.我省在攀枝花地区担负的建设任务及一线建设情况:(65)计党组字第4号[G].云 南档案馆藏.65/4/926.),为攀钢的顺利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昆、贵昆铁路建设。为适应加速三线建设、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和六盘水工业基地的 需要,根据毛泽东要求“成昆铁路要快修”,“川黔、贵昆铁路也要快修”的指示,中央决 定集中力量尽快修通以成昆铁路为中心的成昆、川黔、黔滇、湘滇等铁路。先期动工修筑的 贵(阳)昆(明)铁路全长643公里,在云南境内为341公里;成(都)昆(明)铁路全长1102公里, 在云南境内为282公里。
其次,积极建设地方兵器工业。云南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后,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省自 为战”的战略思想,开展了地方军工即小三线的建设。〔4〕(P70)当地党政领导 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 和帮助修公路、建厂房、提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各种支持。1965年,国务院决定在云南布点 17个规模较小的地方军工企业和5个生产军用通讯设备的电子工业企业,建设研制、生产步 兵团以下使用的常规兵器。
第三,重点建设国防、边防公路。从1966年开始,先后开工的有:楚雄至墨江、元谋至 永仁、石屏至建水、漾濞至永平等8条国防、边防公路和经济干线,修整昆畹公路、昆明至 勐腊公路。〔5〕(P397)
2.新“三五”计划时期的云南三线建设
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三线建设初期,战备工作成为首要的任务,而三线建设的实 际进展又远远突破了“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1965年9月,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 报送了长达6万多字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对原设想进行了修改 和调整。修改后的“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指导着1966~ 1970年年度计划的制订,而三线建设是这一计划的核心。1966年,毛泽东将“三五”计划的 指导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6〕(P20) “备战”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 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云南省也相应修改和调整了原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其主要变化是:指导 思想由“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加强国防战备建设”,安排的重点由“农轻重”变为“重农 轻”。这一时期云南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地方(新、扩、续建)重点建设项目共59项 ,投资32982万元,集中在冶金、机械、煤炭、化肥、森工、交通等;中央在滇建设重点项 目21项,投资22011万元,集中在电力、煤炭、化肥、公路等(注:云南省计委.1966年 地方建设重点项目,中央在省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建设意见:〔65〕计党组字第12号[G].云 南档案馆藏.65/4/926.)。
为了积极备战,保证内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云南基本完成了一、二线向三线的大搬迁任 务,并掀起了三线建设的高潮。在中共云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的指示下,紧张、秘密地开始 了省内工业企业的战备疏散和中央搬迁至省的各项工作。然而,1966年,云南三线建设刚开 始起步,就遇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蓬勃展开的三线建设几乎全部停工,代之以 武斗、夺权的混乱。1968年连年度计划也无法制定,成为建国以来唯一没有国民经济计划的 一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问题集中在:领导机构瘫痪、管理制度废驰、交通运输 几近中断、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等方面。
领导机构瘫痪。邓小平、薄一波、贺龙、彭德怀、李井泉等领导人,失去了包括对三线 建设领导权的全部权力,领导云南三线建设的省国防科工办领导也经常遭到批斗(注:省级机关部分厅局的同志座谈我省小三线建设问题:1967年6月7日[G].云南档案馆藏.47/ 1/10.)。1967年,在上海“一月夺权”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这一年云南 武斗频繁,甚至出现了震惊全国的“滇西挺进纵队”冤案(注:中共云南省委、中共昆 明军区委员会.关于为“滇西挺进纵队”政治假案公开平反的通知:1978年9月8日[G](无 卷号).)。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被打乱,大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处于停顿状态。
管理制度废驰。设备制造赶不上生产需要,设备损失也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汽车丢失、 建材无人保管等事件屡见不鲜(注:昆明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298厂在武斗期间丢 失汽车的请示报告:(73)昆工办字第049号[G].云南档案馆藏.198/1/6.)。原有的 协作关系大部分丢失,在人力、物力、交通及各部 门、各行业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矛盾更加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工资、生活福利、子女升 学、户口迁移、交通运输等突出问题。“在设计方面忽视审查,边施工边设计,不懂生产 流程,计划投资与实际所需相差大,产品质量差、造价高、浪费大”,检查、验收等都无人 负责(注:中共云南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关于地方军工基本建设存在问题的检查报 告:(66)基党字第2号[G].云南档案馆藏.2/1/6458.)。
交通运输几近中断。交通运输不能适应三线生产建设的需要,建设材料严重不足,煤炭 、电力、地方建筑材料等许多项目被迫停了下来,近百个三线建设项目完成年计划不超过40 %。三线建设的核心部分——国防工业生产遭受的损失非常严重,昆明成为全国国防工业产 品减产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原来预计1968年通车的成昆铁路,从1967年下半年开始沿线工 地发生武斗,各级指挥工地被夺权,施工人员大量外流,工程陷于基本停顿状态,建设工期 被一拖再拖,损失资金达7.3亿元。〔7〕(P124)
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在“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3%,低于调整时期每年递增 6.5%的水平。长期实行的高征购政策,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和损伤,农村经 济 活力日趋萎缩,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山区有大量生产队“吃粮靠 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过日子。〔8〕(P183)云南地方工业(化肥、 农药、机械和轻工产品)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致使农业生产亦无法保证三线建设对粮食 、原料等的需要。
二、1969~1980年:云南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1969年3月至1972年,珍宝岛武装冲突,将全国推向紧张的战备状态。一时间,战云密布 ,中国的备战由常备进入突击阶段,“准备打仗”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三线建设进程 急剧加速,有如1964年三线决策之初。由此,因为“文化大革命”而瘫痪半瘫痪的三线建设 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1.“四五”计划时期的云南三线建设
珍宝岛传来的枪声,无疑是一种巨大压力,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恢复三线建设的 规划、机构,加强对三线地区的投资。形成了由国防工业带动整个三线建设、带动全国基本 建设的格局。许多由于动乱而停顿或缓建的项目重新上马,又投资了许多大的新项目,大小 三线建设齐头并进。经过这些部署,三线建设的领导班子、施工力量、物资资金得到充实, 三线建设重新全面铺开。云南十余年三线建设中的大部分项目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和完成的。
从1969年底开始,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在制定发展 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云南省突出强调了:第一,“以备战为纲”,强 调“军工第一、三线第一,配套第一,质量第一”,“集中力量坚决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规 定我省三线建设的任务”;第二,“以粮为纲,建立强大的农业基础”;第三,高速度发展 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第四,加速煤炭、电力建设,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机械工业 、交通建设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地把农业、基础工业、轻纺工业和交通运输搞上去,充 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木材、橡胶、紫胶等主要战 略物资,力争在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把我省建成一个经得起战争和灾荒考验的战略基地” (注:云南省革委.关于下发<云南省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要点和第四个五年的初步设想 (草案)>等计划的通知:云发(70)57号,1970年4月20日[G].云南档案馆藏.79/2/401.)。
在省革委的领导下,全省三线建设再次全面铺开。首先把昆明至玉溪、曲靖至昭通、大 理至楚雄三片地区,建成全省部门比较齐全、相对独立的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使之成为打不 烂、炸不垮,能够应付局部战争、大战及援外三种情况的后方基地。其次将全省其它地州分 为6小片,发展地方“五小工业”(注:“五小工业”指:小钢铁工业、小机械工业、小 化肥工业、小煤炭工业、小水泥工业.),以适应战时的需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19 69~1973年期间,省革委把约70%的基本建设投资集中于3大片地区。〔5〕(P547)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省出现了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倾向。组织了钢 铁、汽车、农机、小化肥厂以及水利等大会战,并提出1971年力争实现粮食200亿斤,1972 年基本超《纲要》达到230亿斤的奋斗目标。
1969年底,中共中央发出了“成昆铁路务必于1970年7月1日通车” 的命令。被中断近 两年的成昆铁路工程重新全面上马,40万解放军官兵、职工、民工一起上阵,1970年增加至 70万人跨省施工。经过艰苦奋战,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成昆铁路的通车为所有三线建设 地区树立了样板,带动了全国的基本建设发展。
1969年,在战争威胁下,云南共担负国家下达的8项工程,总计新建、改造国防公路118 8公里、大桥四座494米(注:云南省革委、昆明军区.关于1969年国防公路建设意见的报 告:1968年11月9日[G].云南档案馆藏.48/1/41.)。次年,在云南国民经济第四个 五年计划中强调“交通运输必须先行”,要求“积极修建公路干线和国防公路,形成纵贯南 北,横连东西的公路网,使我省边防前哨和战略干线畅通无阻”(注:云南省革委.关于 下发<云南省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要点和第四个五年的初步设想(草案)>等计划的通知:云 发(70)57号,1970年4月20日[G].云南档案馆藏.79/2/401.)。
国防工业和为其配套的一大批民用工业新建工程,也是这一时期投入和建成的项目。兵 器工业,在原有356、298两个老厂的基础上,又建设投产了一套地方军工厂,生产轻武器, 装备民兵。造船工业,积极发展水中兵器,重点发展潜艇鱼雷,很快建成了云南昆明鱼雷生 产基地。电子工业,1969年以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已能生产无线电军用通讯 设备、计算机、有线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发射与接受设备、电子管、半导体器件等,至1971 年全省已有53个厂点。
三线建设的重新崛起,带动了国民经济由“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停滞不前和倒退向相对 有序的建设转化。1969年,云南省农业生产战胜了20年来未遇的特大干旱,夺得了大丰收, 粮食总产量比1968年增长近一成半,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蒸蒸日上 ,全省工业总产值21.95亿元,比1965年增长19%,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经过广大干部和 群 众的努力,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较好,扭转了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出现倒退的趋势 (1968年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74%,只相当于1953年的水平),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经 过努力,云南的经济建设有很大的发展。〔9〕(P391)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路线占统治地位,加上林彪、江青集团的干扰, 三线建设中也出现了盲目上马、不讲经济效益的严重失控现象,三线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以这一时期最为严重,暴露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第一,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基建规模偏大,项 目过多,积累率过高;产品质量下降,设备失修,事故增多等。
第二,1972年全国出现了“3个突破”(注:“3个突破”指:职工人数、工资支出、粮 食销量超出计划.)的严重问题,云南省的情况也不例外,这一年全省全民所有制职工 突破163.8万人,比1965年增加了59.5万人;工资总额突破8.85亿元, 比1965年增加3.62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115.5万吨大关,比1965年增加11.1万吨。全省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又出现严重的失调,市场供应又出现紧张状态。〔5〕(P367)
第三,国防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在占全省面积94%的广大山区,公路密度低,运输能 力不足,尚未形成网;标准太低,能列入等级的公路只有一半左右,晴通雨阻的公路约1万 公里。以现有的公路维持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需要已感吃力,应付未来战争的需要则困难更 大(注:中共云南省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关于交通建设的报告:(66)司交绝 字第077号,1966年6月15日[G].云南档案馆藏.2/1/6457.)。
第四,铁路建设由于战备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少、偏、杂的情况。“少”是 指通车里程少,每万平方公里只拥有铁路40.6公里。而同处西南的四川省则每万平方公里 有 铁路50.6公里,贵州省每万平方公里有铁路79.9公里。“偏”是指铁路偏于滇东一隅,而 滇西大片待开发地区没有铁路,丰富的物产运不出来,制约了滇西和整个云南经济的发展。“杂”是指云南铁路准、米、寸三种轨距并存,设备复杂,给铁路管理和检修带来了困难。〔5〕(P643)
第五,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远不能满足国防军工配套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基 础产品品种和电子工业专用材料方面,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注:云南省计委、云南 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文件.云南省1976年到1985年国防工业规划(草案):“编制说明”,编号 4002,1975年7月[G].云南档案馆藏.198/1/36.)。企业内部刚刚调整过来的 各种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投资效益差,配套工程不收尾,形不成综合生产能力,产 量大幅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仅冶金工业十年累计亏损2.07亿元,尤其是1976年,钢产 量倒退到1961年的水平。
第六,原材料工业不能适应加工工业发展的需要,利用率低,浪费惊人。如森林工业, 省内有15个系统各自建立了近百家制材企业,加上投资不足,导致集中过伐。大量伐木对云 南乃至长江等流域造成了严重后果。滇东、滇东南、滇中、滇北、滇西,特别是滇西北的大 部分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惩罚。
“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主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着手解决三线建设中的许多 问题。1971年12月至次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摒弃了“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 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口号。这表明,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开始发生战略性转移 。
2.云南三线建设的收缩调整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随之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对外关系的改善,改变了对我国构成 严重威胁的国际环境,使中共中央在“战争一时还不会爆发”这一点上逐渐达成了共识,从 根本上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势在必行。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国民经 济计划纲要(修正草案)》,调整了备战、三线建设与各项经济建设的关系。在中央相关方针 的指导下,三线建设的地位发生变化,全国总体建设规模转向收缩。
从1973年开始,云南省革委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对全省的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压缩 了基建投资,1973年,基建投资计划额比1966年减少15%;精简了职工人数,比1972年减少3 .3万人;加强劳动工资的管理,整顿了粮食统销工作;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把农业放 到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降低原定“四五”计划中过高的指标,强调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统一 计划。经过调整,虽然全局性的左倾错误没有根本纠正,但经济冒进造成的危害到1973年下 半年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使1973年全省的经济发展成为“文革”以来最好的一年。〔 5〕(P367)
为了使云南三线建设尽快完成收缩、配套,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4)42号文 件的指示精神,成立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云南省第五机械工业局,同时 撤消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对云南省的国防工业包括中央下放到省的 国防工矿企业、事业的生产、建设和科研,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执行。把原来三 线建设的任务主要调整为充实和加强,而不再铺新摊子(注:云南省革委.关于成立云南 省革命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云南省第五机械工业局、云南矿冶公司的通知:革发(1974 )78号,1974年7月20日[G].云南档案馆藏.198/1/7.)。在国防军工建设方面,要 求“搞 好平战结合、军民结合”。1976年全省安排的军工、能源、交通等大中型项目都是续建扫尾 工程。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决定:自1979年起,“把全党工 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放弃了 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全国三线建设从此结束。此后的追加投资多为解决三线 建设遗留问题,继续扫尾、配套,使已有的投入尽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云南三线建设的尾声:支援对越自卫还击战
就在全国三线建设即将结束,进行继续扫尾、配套阶段的时候,由于越南黎笋集团在苏 联唆使下,推行民族扩张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对我国边境武装挑衅、残杀边民,为保卫祖 国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人民解放军云南边防部队进行了前后 长 达十年之久的对越自卫还击和坚守防御作战(后几年主要在云南边境进行)。致使云南三线 建设的收尾阶段,较其它省延长至1980年。
为保卫边疆安全,1978年12月正式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刘明辉领导的云南省支前委员会和 支前办公室。全省人民在中央“长期作战、长期支前、长期保障”方针的要求下,三线建设 与支援前线战争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兵器工业、电子工业、国防公路等的积极作 用,在短时间内,高速度、高质量的生产步兵团以下使用的常规兵器、军用通讯设备等,以 适应山丘丛林地区作战。
随着中越边境冲突不断升级,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线和国防、边防 公路的修建迫在眉睫。云南省革委、昆明军区提出:“除滇南有1条米轨铁路外,其余均无 铁路,公路网呈辐射状,缺少横贯公路和边防道路,全区214个边防点(中越、中老边界90 个,中缅边界124个)有74个点不通公路,特别是滇南、滇西南交通薄弱,中越、中老边境 尚有3个营,16个连不通公路”。因此,修建国防公路时应“重点加强中越、中老边境道路 及其纵深公路建设,同时兼顾中缅边境公路建设,”(注:云南省革委、昆明军区.1980 年至1985年铁路和国防边防公路建设规划调整意见:(1979)1号,1979年8月13日[G].云 南档案馆藏(无卷号).)。在整个战争中,云南人民在异常艰 苦的条件下,靠肩挑马驮,修建公路73条3071公里,仅在1978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支援 前线,5600民兵抢修20条边防公路1200公里(注:云南省革委.关于对越自卫还击,保卫 边疆参战支前工作总结:云革发(1979)181号,1979年9月6日[G].云南档案馆藏(无卷 号).)。改造、架设通讯线路1847公里,生产配备各种通讯器材5100吨。
1980年,以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标志,云南三线建设宣告结束,开始转入国民经济的调 整和三线调整改造时期。
历时17年的云南三线建设,经历了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后来的十年中越边 界冲突,整个历史过程跌宕起伏,弥漫着战火硝烟。共新建和扩建了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各 种三线企事业单位164个。其中,军工企事业单位38个,民用企事业单位126个(不包括铁路 、公路和邮电)。国家先后用于云南三线建设的资金达150.95亿元,〔10〕(P79~83) 占全国三线建设投资的7.35%。这场特殊的“备战经济”建设, 为保卫边疆安全、巩固国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向前.六十年代美国试图对中国核计划实施打击揭密[J].百年潮,2001,(8).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问题(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何郝炬.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5〕云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云南省志(卷八):经济综合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 995.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王春才.中国大三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云南(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9〕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Line
of National Defens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in Yunnan
CHAO Li-hua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inism,
Kunming College,Kunming 650031,Yunnan,China)
Abstract:
Yunnan was situated at the first-line of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war o f helping Vietnam to fight against U.S. and in the self-defense counterattack ag ainst Vietnam. Meanwhile, it is the great rear of the geographical national defe nse strategy. In other words, the province is at both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li nes, having develope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experiences concerning its Third- Line Construction, with two climaxes from 1964 to 1980. Attempts are made in thi s article to reveal the plans and implementations, with analyses to make up the
gaps in the research. It is held that this spe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pre pared against war” ha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borderland
security and consolid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Key words: Yunnan;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geopolitics; eco nomy prepared against war; overall strategic arrangement;production task
〔责任编辑:李 官〕
关键词:云南;三线建设;地缘政治;备战经济;战略布局;生产任务
中图分类号:K27/F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09)04-01 03-06
1964年至1980年的三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一场规模空前、具有重要战略意 义的经济建设。云南处于援越抗美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国防一线,同时又是我国地缘国防战 略的大后方。这种既是“一线”又是“三线”的特殊地缘政治环境,赋予了云南三线建设独 特的面貌和经验,并成为云南建设社会主义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应对随时可能 爆发的战争,1964年至1980年的云南三线建设,在连续3个五年计划的时间里,经历了1964 ~1969年、1969~1980年的两个建设高潮。
一、1964~1969年:云南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20世纪60年代初、后期,我国周边地区东西南北四面都不太平,地缘政治环境极其复杂 ,面临着“山雨欲来风满楼”的严峻形势。为了应对随时可能爆发的战争,以及调整我国的 生产力布局,改变我国工业和国防建设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在制定发展国民经济第三个五年 计划的过程中,中共中央作出了建设三线的重大战略决策。特别是1964年,美国制定了对中 国发动突然袭击的计划,〔1〕(P16)引起了中国的高度警惕,由此掀起了以备战为主 要目的三线建设的第一次高潮。
1.云南三线建设初期的规划与实施
由于三线建设是一个在短期内形成的大规模经济战略,因此决定了其规划特点是高度动 态的,除了一批重点工程外,其它都是“边规划、边施工、边投产”,随着形势的变化不断 增减。“文化大革命”前,云南三线建设的总体规划,集中表现在1964年8月6日省 计委批准 的《关于省内三线建设划分与工业布局问题的初步设想》①、1964年9月1日《关于一、三 线建设问题的汇报提纲》②和1965年7月17日《关于云南省第三个五年长期规划工农业生 产和基本建设初步设想的汇报提纲》③中,以后十余年基本上是在此基础上增减。
在中央统一部署下,为了加强对三线建设的领导,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指挥机构纷 纷筹建。中央一级成立了“小计委”(全面负责三线建设的规划工作)、国家建设委员会(主 要任务之一是抓好西南、西北战略基地和一、二线后方基地的建设及重点项目的建设)。中 共云南省委于 1964年8月成立了以省委书记处书记赵健民为组长的云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 ④。
1964年9月,中共云南省委、省人民政府遵照国务院和中央军委关于每个省区都应有自 己的“三线”的指示精神,将云南全省划为一、二、三线3种地区,作为备战和调整经济布 局的重大措施。第一线地区为文山、红河、思茅、临沧以南,保山、德钦以西的35个县;第 三线为罗平、路南、易门、双柏、巍山县以北,漾濞、中甸等县以东的58个县;介于一线与 三线之间的地区,加上目标大的昆明市,划为二线,共41个县区(注:云南省计委党组. 关于一、三线建设问题的汇报提纲:(64)074号,1964年9月1日[G].云南档案馆藏.65/1 /149.)。并根据现有的工业布局(注:三线地区:东川铜矿、易门铜矿、昆钢、 云南化工厂、昆阳磷矿、磷肥厂、宣威地区煤矿、宣威电厂、以礼河电站、楚雄地区、森林 工业等。二线地区:昆明地区的电力、煤炭、冶炼、机械、建材、轻工纺织、个旧锡矿及其 它有色金属矿,开远地区的电厂、合成氨厂、糖厂、小龙潭煤矿等。一线的主要企业有澜沧 冶炼厂。),分别规划和确定了一、二、三线建设的布点原则、内容、重点和任务云南省计委党组.关于省内三线建设划分与工业布局问题的初步设想:1964年8月6日[ G],云南档案馆藏.78/2/540.)。
根据中央对“三线建设”提出的“分散、靠山、隐蔽”和不占良田、少占耕地、少迁居 民的方针,〔2〕(P1216)以及云南的具体情况,从1965年起,云南新建的大中 型企业和小型骨干企业主 要布局在三线地区的滇黔线、成昆线、东川支线、昆明至大理公路沿线地区。此外,按照就 矿山、原料、林区的原则,二线地区仍然准备分散建一些中小型企业,如矿山、森工、制糖 、小氮肥厂、农机厂、机械修配厂等。
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 成立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负责直接领导和指挥西南地区三线建设。云南省人民政府于1965 年3月成立了以杨德讲为主任的国防工业办公室, 8月1日正式成立了云南省国防工业办公室 (简称省国防工办),负责领导三线建设的规划和建设布点工作;同时,与有关部门负责组织 和协调支前工作。
根据云南三线建设的规划布局,主要任务是以建设成昆(铁路)、贵昆(铁路)和支援攀枝 花钢铁工业基地为先导,以国防工业为重点,建设冶金、有色、机械、煤炭、电力、化工、 森工、建材等相配套的工业体系。它们由3大部分组成:一是新建一批国防科技工业的企、 事业单位;二是新建和扩建一大批军用和民用的企事业单位;三是从省外迁来一批不便或不 能放在沿海地区而又为云南建设所必需的企事业单位。
三线建设初期的具体实施及成就:
首先,以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及成昆、贵昆铁路建设等重点项目为先导全面铺开。支援攀枝花钢铁基地建设。对攀枝花钢铁工业基地的建设,毛泽东十分关心并多次点名 ,也是三线建设第一阶段各方面倾注力量最多的一个重点建设项目。1964年9月开始,云南 在一线建设紧迫、支前任务重的同时,担负了攀枝花地区2094.55万元投资建设任务(注:云南省计委.关于我省支援攀枝花建设的情况报告:(65)计办张字14号[G].云南档案 馆藏.65/1/149.)。投入众多劳动力,供应煤、电、木材、水泥、钢材等物资,从19 64年下半年到成昆铁路通车之前的6年中,从成都、昆明运往攀枝花的各种建设物资共150万 吨,平均每日近700吨。〔3〕(P117)同时完成了国家计委布置的4条公路的建设任 务,主管部、西 南局指定的楚雄农机厂等5个项目,以及云南省直接援助的15个水利工程项目(注:云南 省计委.我省在攀枝花地区担负的建设任务及一线建设情况:(65)计党组字第4号[G].云 南档案馆藏.65/4/926.),为攀钢的顺利建成做出了重要贡献。成昆、贵昆铁路建设。为适应加速三线建设、建设攀枝花钢铁基地和六盘水工业基地的 需要,根据毛泽东要求“成昆铁路要快修”,“川黔、贵昆铁路也要快修”的指示,中央决 定集中力量尽快修通以成昆铁路为中心的成昆、川黔、黔滇、湘滇等铁路。先期动工修筑的 贵(阳)昆(明)铁路全长643公里,在云南境内为341公里;成(都)昆(明)铁路全长1102公里, 在云南境内为282公里。
其次,积极建设地方兵器工业。云南三线建设全面展开后,根据毛泽东提出的“要省自 为战”的战略思想,开展了地方军工即小三线的建设。〔4〕(P70)当地党政领导 和人民群众全力支持 和帮助修公路、建厂房、提供生产和生活方面的各种支持。1965年,国务院决定在云南布点 17个规模较小的地方军工企业和5个生产军用通讯设备的电子工业企业,建设研制、生产步 兵团以下使用的常规兵器。
第三,重点建设国防、边防公路。从1966年开始,先后开工的有:楚雄至墨江、元谋至 永仁、石屏至建水、漾濞至永平等8条国防、边防公路和经济干线,修整昆畹公路、昆明至 勐腊公路。〔5〕(P397)
2.新“三五”计划时期的云南三线建设
面对日趋严峻的国际形势,三线建设初期,战备工作成为首要的任务,而三线建设的实 际进展又远远突破了“三五”计划的初步设想。1965年9月,国家计委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 报送了长达6万多字的《关于第三个五年计划安排情况的汇报提纲》,对原设想进行了修改 和调整。修改后的“三五”计划实质上是一个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备战计划,指导着1966~ 1970年年度计划的制订,而三线建设是这一计划的核心。1966年,毛泽东将“三五”计划的 指导思想进一步概括为“备战、备荒、为人民”。〔6〕(P20) “备战”成为国民经济建设中 压倒一切的首要任务。
云南省也相应修改和调整了原来“第三个五年计划的初步设想”,其主要变化是:指导 思想由“解决吃穿用”转变为“加强国防战备建设”,安排的重点由“农轻重”变为“重农 轻”。这一时期云南三线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地方(新、扩、续建)重点建设项目共59项 ,投资32982万元,集中在冶金、机械、煤炭、化肥、森工、交通等;中央在滇建设重点项 目21项,投资22011万元,集中在电力、煤炭、化肥、公路等(注:云南省计委.1966年 地方建设重点项目,中央在省建设的大中型项目建设意见:〔65〕计党组字第12号[G].云 南档案馆藏.65/4/926.)。
为了积极备战,保证内迁工作的顺利进行,云南基本完成了一、二线向三线的大搬迁任 务,并掀起了三线建设的高潮。在中共云南省委战备领导小组的指示下,紧张、秘密地开始 了省内工业企业的战备疏散和中央搬迁至省的各项工作。然而,1966年,云南三线建设刚开 始起步,就遇到“文化大革命”的干扰和破坏。蓬勃展开的三线建设几乎全部停工,代之以 武斗、夺权的混乱。1968年连年度计划也无法制定,成为建国以来唯一没有国民经济计划的 一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主要问题集中在:领导机构瘫痪、管理制度废驰、交通运输 几近中断、农业发展速度缓慢等方面。
领导机构瘫痪。邓小平、薄一波、贺龙、彭德怀、李井泉等领导人,失去了包括对三线 建设领导权的全部权力,领导云南三线建设的省国防科工办领导也经常遭到批斗(注:省级机关部分厅局的同志座谈我省小三线建设问题:1967年6月7日[G].云南档案馆藏.47/ 1/10.)。1967年,在上海“一月夺权”的带动下,全国掀起了夺权浪潮。这一年云南 武斗频繁,甚至出现了震惊全国的“滇西挺进纵队”冤案(注:中共云南省委、中共昆 明军区委员会.关于为“滇西挺进纵队”政治假案公开平反的通知:1978年9月8日[G](无 卷号).)。正常的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被打乱,大部分三线建设项目处于停顿状态。
管理制度废驰。设备制造赶不上生产需要,设备损失也到了惊人的程度,如汽车丢失、 建材无人保管等事件屡见不鲜(注:昆明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关于298厂在武斗期间丢 失汽车的请示报告:(73)昆工办字第049号[G].云南档案馆藏.198/1/6.)。原有的 协作关系大部分丢失,在人力、物力、交通及各部 门、各行业之间相互不协调的矛盾更加明显。出现了劳动力不足,工资、生活福利、子女升 学、户口迁移、交通运输等突出问题。“在设计方面忽视审查,边施工边设计,不懂生产 流程,计划投资与实际所需相差大,产品质量差、造价高、浪费大”,检查、验收等都无人 负责(注:中共云南省基本建设委员会党组.关于地方军工基本建设存在问题的检查报 告:(66)基党字第2号[G].云南档案馆藏.2/1/6458.)。
交通运输几近中断。交通运输不能适应三线生产建设的需要,建设材料严重不足,煤炭 、电力、地方建筑材料等许多项目被迫停了下来,近百个三线建设项目完成年计划不超过40 %。三线建设的核心部分——国防工业生产遭受的损失非常严重,昆明成为全国国防工业产 品减产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如原来预计1968年通车的成昆铁路,从1967年下半年开始沿线工 地发生武斗,各级指挥工地被夺权,施工人员大量外流,工程陷于基本停顿状态,建设工期 被一拖再拖,损失资金达7.3亿元。〔7〕(P124)
农业发展速度缓慢。在“三五”期间,农业总产值每年递增3%,低于调整时期每年递增 6.5%的水平。长期实行的高征购政策,使农民的劳动积极性受到严重抑制和损伤,农村经 济 活力日趋萎缩,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下降,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山区有大量生产队“吃粮靠 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过日子。〔8〕(P183)云南地方工业(化肥、 农药、机械和轻工产品)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要,致使农业生产亦无法保证三线建设对粮食 、原料等的需要。
二、1969~1980年:云南三线建设的第二次高潮
1969年3月至1972年,珍宝岛武装冲突,将全国推向紧张的战备状态。一时间,战云密布 ,中国的备战由常备进入突击阶段,“准备打仗”成为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三线建设进程 急剧加速,有如1964年三线决策之初。由此,因为“文化大革命”而瘫痪半瘫痪的三线建设 掀起了第二个高潮。
1.“四五”计划时期的云南三线建设
珍宝岛传来的枪声,无疑是一种巨大压力,中央采取一系列措施整顿和恢复三线建设的 规划、机构,加强对三线地区的投资。形成了由国防工业带动整个三线建设、带动全国基本 建设的格局。许多由于动乱而停顿或缓建的项目重新上马,又投资了许多大的新项目,大小 三线建设齐头并进。经过这些部署,三线建设的领导班子、施工力量、物资资金得到充实, 三线建设重新全面铺开。云南十余年三线建设中的大部分项目是在这一时期开工和完成的。
从1969年底开始,为了贯彻中共中央“备战、备荒、为人民”的战略方针,在制定发展 国民经济的年度计划和第四个五年计划中,云南省突出强调了:第一,“以备战为纲”,强 调“军工第一、三线第一,配套第一,质量第一”,“集中力量坚决完成和超额完成国家规 定我省三线建设的任务”;第二,“以粮为纲,建立强大的农业基础”;第三,高速度发展 钢铁工业和有色金属工业;第四,加速煤炭、电力建设,积极开发石油和天然气、机械工业 、交通建设等。总之,要“千方百计地把农业、基础工业、轻纺工业和交通运输搞上去,充 分利用我省丰富的资源,大力发展钢铁、有色金属、稀有金属、木材、橡胶、紫胶等主要战 略物资,力争在1970年和第四个五年,把我省建成一个经得起战争和灾荒考验的战略基地” (注:云南省革委.关于下发<云南省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要点和第四个五年的初步设想 (草案)>等计划的通知:云发(70)57号,1970年4月20日[G].云南档案馆藏.79/2/401.)。
在省革委的领导下,全省三线建设再次全面铺开。首先把昆明至玉溪、曲靖至昭通、大 理至楚雄三片地区,建成全省部门比较齐全、相对独立的小而全的工业体系,使之成为打不 烂、炸不垮,能够应付局部战争、大战及援外三种情况的后方基地。其次将全省其它地州分 为6小片,发展地方“五小工业”(注:“五小工业”指:小钢铁工业、小机械工业、小 化肥工业、小煤炭工业、小水泥工业.),以适应战时的需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19 69~1973年期间,省革委把约70%的基本建设投资集中于3大片地区。〔5〕(P547)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全省出现了急于求成、盲目追求高指标、高速度的倾向。组织了钢 铁、汽车、农机、小化肥厂以及水利等大会战,并提出1971年力争实现粮食200亿斤,1972 年基本超《纲要》达到230亿斤的奋斗目标。
1969年底,中共中央发出了“成昆铁路务必于1970年7月1日通车” 的命令。被中断近 两年的成昆铁路工程重新全面上马,40万解放军官兵、职工、民工一起上阵,1970年增加至 70万人跨省施工。经过艰苦奋战,1970年7月1日全线通车。成昆铁路的通车为所有三线建设 地区树立了样板,带动了全国的基本建设发展。
1969年,在战争威胁下,云南共担负国家下达的8项工程,总计新建、改造国防公路118 8公里、大桥四座494米(注:云南省革委、昆明军区.关于1969年国防公路建设意见的报 告:1968年11月9日[G].云南档案馆藏.48/1/41.)。次年,在云南国民经济第四个 五年计划中强调“交通运输必须先行”,要求“积极修建公路干线和国防公路,形成纵贯南 北,横连东西的公路网,使我省边防前哨和战略干线畅通无阻”(注:云南省革委.关于 下发<云南省1970年国民经济计划要点和第四个五年的初步设想(草案)>等计划的通知:云 发(70)57号,1970年4月20日[G].云南档案馆藏.79/2/401.)。
国防工业和为其配套的一大批民用工业新建工程,也是这一时期投入和建成的项目。兵 器工业,在原有356、298两个老厂的基础上,又建设投产了一套地方军工厂,生产轻武器, 装备民兵。造船工业,积极发展水中兵器,重点发展潜艇鱼雷,很快建成了云南昆明鱼雷生 产基地。电子工业,1969年以来,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起来,已能生产无线电军用通讯 设备、计算机、有线通讯设备、广播电视发射与接受设备、电子管、半导体器件等,至1971 年全省已有53个厂点。
三线建设的重新崛起,带动了国民经济由“文化大革命”前期的停滞不前和倒退向相对 有序的建设转化。1969年,云南省农业生产战胜了20年来未遇的特大干旱,夺得了大丰收, 粮食总产量比1968年增长近一成半,超过了历史上最高水平;工业生产,交通运输蒸蒸日上 ,全省工业总产值21.95亿元,比1965年增长19%,超过了1966年的水平。经过广大干部和 群 众的努力,1969年国民经济计划完成较好,扭转了1967年、1968年连续两年出现倒退的趋势 (1968年工业总产值比1966年下降74%,只相当于1953年的水平),经济有了较大的恢复。经 过努力,云南的经济建设有很大的发展。〔9〕(P391)
但由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路线占统治地位,加上林彪、江青集团的干扰, 三线建设中也出现了盲目上马、不讲经济效益的严重失控现象,三线建设中出现的主要问题 以这一时期最为严重,暴露出比较突出的问题有:
第一,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生产不能满足工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需要;基建规模偏大,项 目过多,积累率过高;产品质量下降,设备失修,事故增多等。
第二,1972年全国出现了“3个突破”(注:“3个突破”指:职工人数、工资支出、粮 食销量超出计划.)的严重问题,云南省的情况也不例外,这一年全省全民所有制职工 突破163.8万人,比1965年增加了59.5万人;工资总额突破8.85亿元, 比1965年增加3.62亿元;粮食销售量突破115.5万吨大关,比1965年增加11.1万吨。全省 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又出现严重的失调,市场供应又出现紧张状态。〔5〕(P367)
第三,国防公路建设分布不平衡,在占全省面积94%的广大山区,公路密度低,运输能 力不足,尚未形成网;标准太低,能列入等级的公路只有一半左右,晴通雨阻的公路约1万 公里。以现有的公路维持日益增长的经济建设需要已感吃力,应付未来战争的需要则困难更 大(注:中共云南省委、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关于交通建设的报告:(66)司交绝 字第077号,1966年6月15日[G].云南档案馆藏.2/1/6457.)。
第四,铁路建设由于战备等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存在着少、偏、杂的情况。“少”是 指通车里程少,每万平方公里只拥有铁路40.6公里。而同处西南的四川省则每万平方公里 有 铁路50.6公里,贵州省每万平方公里有铁路79.9公里。“偏”是指铁路偏于滇东一隅,而 滇西大片待开发地区没有铁路,丰富的物产运不出来,制约了滇西和整个云南经济的发展。“杂”是指云南铁路准、米、寸三种轨距并存,设备复杂,给铁路管理和检修带来了困难。〔5〕(P643)
第五,国防工业和民用工业远不能满足国防军工配套和国民经济发展需要,特别是基 础产品品种和电子工业专用材料方面,影响到整个行业发展(注:云南省计委、云南 省国防工业办公室文件.云南省1976年到1985年国防工业规划(草案):“编制说明”,编号 4002,1975年7月[G].云南档案馆藏.198/1/36.)。企业内部刚刚调整过来的 各种比例关系遭到严重破坏,国家投资效益差,配套工程不收尾,形不成综合生产能力,产 量大幅度下降,企业亏损严重,仅冶金工业十年累计亏损2.07亿元,尤其是1976年,钢产 量倒退到1961年的水平。
第六,原材料工业不能适应加工工业发展的需要,利用率低,浪费惊人。如森林工业, 省内有15个系统各自建立了近百家制材企业,加上投资不足,导致集中过伐。大量伐木对云 南乃至长江等流域造成了严重后果。滇东、滇东南、滇中、滇北、滇西,特别是滇西北的大 部分森林消失,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人们受到了意想不到的惩罚。
“九•一三”事件之后,周恩来主持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着手解决三线建设中的许多 问题。1971年12月至次年2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计划会议,摒弃了“用打仗的观点观察一 切,检查一切,落实一切”的口号。这表明,以备战为中心的三线建设开始发生战略性转移 。
2.云南三线建设的收缩调整
1972年2月28日,中美两国在上海发表联合公报,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 中日邦交正常化。随之中国在联合国恢复了合法席位,对外关系的改善,改变了对我国构成 严重威胁的国际环境,使中共中央在“战争一时还不会爆发”这一点上逐渐达成了共识,从 根本上对三线建设进行调整势在必行。1973年7月1日,国家计委拟订了《第四个五年国民经 济计划纲要(修正草案)》,调整了备战、三线建设与各项经济建设的关系。在中央相关方针 的指导下,三线建设的地位发生变化,全国总体建设规模转向收缩。
从1973年开始,云南省革委根据国务院的指示精神对全省的国民经济进行了调整:压缩 了基建投资,1973年,基建投资计划额比1966年减少15%;精简了职工人数,比1972年减少3 .3万人;加强劳动工资的管理,整顿了粮食统销工作;调整农轻重的比例关系,把农业放 到 国民经济发展的首位;降低原定“四五”计划中过高的指标,强调经济工作统一领导、统一 计划。经过调整,虽然全局性的左倾错误没有根本纠正,但经济冒进造成的危害到1973年下 半年得到较大程度的缓解,使1973年全省的经济发展成为“文革”以来最好的一年。〔 5〕(P367)
为了使云南三线建设尽快完成收缩、配套,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国发(1974)42号文 件的指示精神,成立云南省革命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成立云南省第五机械工业局,同时 撤消中国人民解放军云南省军区国防工业办公室,对云南省的国防工业包括中央下放到省的 国防工矿企业、事业的生产、建设和科研,进行统筹规划、全面安排、组织执行。把原来三 线建设的任务主要调整为充实和加强,而不再铺新摊子(注:云南省革委.关于成立云南 省革命委员会国防工业办公室、云南省第五机械工业局、云南矿冶公司的通知:革发(1974 )78号,1974年7月20日[G].云南档案馆藏.198/1/7.)。在国防军工建设方面,要 求“搞 好平战结合、军民结合”。1976年全省安排的军工、能源、交通等大中型项目都是续建扫尾 工程。1978年12月22日通过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决定:自1979年起,“把全党工 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从而,从根本上放弃了 以备战为中心的经济建设指导思想,全国三线建设从此结束。此后的追加投资多为解决三线 建设遗留问题,继续扫尾、配套,使已有的投入尽早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3.云南三线建设的尾声:支援对越自卫还击战
就在全国三线建设即将结束,进行继续扫尾、配套阶段的时候,由于越南黎笋集团在苏 联唆使下,推行民族扩张主义和地区霸权主义,对我国边境武装挑衅、残杀边民,为保卫祖 国领土完整、反对霸权主义,从1979年2月17日开始,人民解放军云南边防部队进行了前后 长 达十年之久的对越自卫还击和坚守防御作战(后几年主要在云南边境进行)。致使云南三线 建设的收尾阶段,较其它省延长至1980年。
为保卫边疆安全,1978年12月正式成立了由省委书记刘明辉领导的云南省支前委员会和 支前办公室。全省人民在中央“长期作战、长期支前、长期保障”方针的要求下,三线建设 与支援前线战争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充分发挥兵器工业、电子工业、国防公路等的积极作 用,在短时间内,高速度、高质量的生产步兵团以下使用的常规兵器、军用通讯设备等,以 适应山丘丛林地区作战。
随着中越边境冲突不断升级,加强交通运输和邮电设施建设,交通运输线和国防、边防 公路的修建迫在眉睫。云南省革委、昆明军区提出:“除滇南有1条米轨铁路外,其余均无 铁路,公路网呈辐射状,缺少横贯公路和边防道路,全区214个边防点(中越、中老边界90 个,中缅边界124个)有74个点不通公路,特别是滇南、滇西南交通薄弱,中越、中老边境 尚有3个营,16个连不通公路”。因此,修建国防公路时应“重点加强中越、中老边境道路 及其纵深公路建设,同时兼顾中缅边境公路建设,”(注:云南省革委、昆明军区.1980 年至1985年铁路和国防边防公路建设规划调整意见:(1979)1号,1979年8月13日[G].云 南档案馆藏(无卷号).)。在整个战争中,云南人民在异常艰 苦的条件下,靠肩挑马驮,修建公路73条3071公里,仅在1978年对越自卫还击战中,为支援 前线,5600民兵抢修20条边防公路1200公里(注:云南省革委.关于对越自卫还击,保卫 边疆参战支前工作总结:云革发(1979)181号,1979年9月6日[G].云南档案馆藏(无卷 号).)。改造、架设通讯线路1847公里,生产配备各种通讯器材5100吨。
1980年,以第五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为标志,云南三线建设宣告结束,开始转入国民经济的调 整和三线调整改造时期。
历时17年的云南三线建设,经历了援越抗美、对越自卫还击战,以及后来的十年中越边 界冲突,整个历史过程跌宕起伏,弥漫着战火硝烟。共新建和扩建了以国防工业为主体的各 种三线企事业单位164个。其中,军工企事业单位38个,民用企事业单位126个(不包括铁路 、公路和邮电)。国家先后用于云南三线建设的资金达150.95亿元,〔10〕(P79~83) 占全国三线建设投资的7.35%。这场特殊的“备战经济”建设, 为保卫边疆安全、巩固国防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同时也为云南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的 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向前.六十年代美国试图对中国核计划实施打击揭密[J].百年潮,2001,(8).
〔2〕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问题(下卷)[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3.
〔3〕何郝炬.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3.
〔4〕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兵器工业[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3.
〔5〕云南省地方志编撰委员会.云南省志(卷八):经济综合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 995.
〔6〕毛泽东.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2册)[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
〔7〕王春才.中国大三线[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
〔8〕当代中国丛书编辑委员会.当代中国的云南(上)[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1991.
〔9〕中共云南省委政策研究室.云南省情[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86.
〔10〕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司.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1950-1995)[M].北 京:中国统计出版社,1997.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of “the FirstLine
of National Defense”
——A Study on the History of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in Yunnan
CHAO Li-hua
(Teaching and Research Department of Marxism and Leninism,
Kunming College,Kunming 650031,Yunnan,China)
Abstract:
Yunnan was situated at the first-line of national defense in the war o f helping Vietnam to fight against U.S. and in the self-defense counterattack ag ainst Vietnam. Meanwhile, it is the great rear of the geographical national defe nse strategy. In other words, the province is at both the first and the third li nes, having developed distinctive features and experiences concerning its Third- Line Construction, with two climaxes from 1964 to 1980. Attempts are made in thi s article to reveal the plans and implementations, with analyses to make up the
gaps in the research. It is held that this special construction of “economy pre pared against war” has played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reservation of borderland
security and consolidation of national defense, and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of Yunnan.
Key words: Yunnan; the Third-Line Construction; geopolitics; eco nomy prepared against war; overall strategic arrangement;production task
〔责任编辑:李 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