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争吵” 悄然改变孩子软性子

来源 :中华家教·幼儿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fei19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夫妻之间的剧烈争吵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但是在特别平和的家庭里成长的孩子又容易胆小、自卑。所以,在孩子面前,夫妻之间一定要把握好说话、做事的度。为了改变孩子胆小、自卑的软性子,我和丈夫通过“建设性婚内冲突”,设计有教育意义的“争吵”,成功达到了目的。
  特别平和的家庭里,孩子悄悄出状况
  我是在父母的争吵声中长大的,因此性格颇为敏感,还很缺乏自信。成为母亲之后,我阅读了大量育儿书籍,才知道原来夫妻之间的剧烈争吵会对孩子造成心灵伤害,为其留下终身难以愈合的阴影,所以孩子刚出生时我就和丈夫约定:一定要避免在孩子面前吵架。
  结婚数年来,虽然我和丈夫一直摩擦不断,但我们却一直坚守着当初的承诺,从未在儿子面前发生过争吵。很多时候,我们前一秒还吵得热火朝天,后一秒就已经收敛起怒气,变得笑容满面——因为儿子就要放学了。成长在相对平和的家庭氛围下,儿子果然不像曾经的我那样敏感,性子也非常温和,让我颇感欣慰。但后来我却发现,在育儿过程中,父母完全不吵架也是一种缺憾。
  因为脾气好,儿子跟多数同学都相处得非常融洽,但一旦同他人发生冲突,他就会显得手足无措。幼儿园的老师告诉我,儿子每次跟小朋友闹矛盾,都会局促不安,低头一语不发,任他人哭闹,即便不是他的错也不会争辩,所以大家都有点欺负他。听了老师的话,我便向儿子询问,他不好意思地告诉我:“妈妈,我一看见别人生气着急就害怕,怕他们不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寻找病因,找到“建设性婚内冲突”的妙招
  儿子的状况让我非常担忧,却不知问题出在哪里。有一次,我偶然向同事抱怨儿子性子太软,同事笑道:“你儿子的脾气真该跟我家姑娘换一换,我家那小姑奶奶,每次一发火就张牙舞爪,跟她妈一模一样,估计是她妈老当着孩子的面跟我吵吵,都被小妞学去了,不过这样也好,将来免得受欺负。”
  同事的话让我意识到:儿子不擅长处理矛盾和冲突,是不是跟我和丈夫从不在他面前吵架有关?带着这个疑问,我开始查阅育儿资料,果然发现了如下观点:“建设性婚内冲突”可以帮助孩子提升解决问题和应对冲突的能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看到这句话,我恍然大悟:是啊,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要面对的分歧和矛盾越来越多,而我们却仅仅把世界和睦安详的一面呈现给了他,这是不完整的。那么,什么才算“建设性婚内冲突”呢?专家也给出了具体答案,那就是:吵架时不要发生肢体冲突,避免侮辱对方,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不提旧事,也不要发生冷战。
  合理运用,孩子的状况让我喜上眉梢
  于是,我同丈夫达成了“文明吵架公约”,准备为儿子表演几堂“吵架课”。为了避免争执扩大,我们还约定每次吵架最长不超过5分钟。第二天,丈夫一下班就把鞋子丢在门口,然后坐在沙发上看电视,于是我率先向他开火道:“你是怎么回事?鞋子换下来也不知道放鞋柜。我在厨房忙得热火朝天,你也不知道搭把手!”
  见我话里带有火药味,丈夫先是怔了一下,然后不甘示弱地回敬道:“我都累了一天了,回到家腰酸背痛的,先休息会儿不行吗?”“瞧你这话,就像谁不是累了一天似的,我也工作了一整天,到家还要做饭洗衣服,合着这都是我该干的?”我更加不满了。
  头一回见我和丈夫吵架,儿子有些惶恐,站在一边呆呆地观战。吵了大约有四五分钟,我抬头看看表,见时间差不多了,便给了丈夫一个台阶下,他也就顺势向我道了歉,表示以后会多体谅我工作辛苦,分担部分家务。后来,我和丈夫之间又发生过几次类似的争吵,有时是为了他下班太晚,有时是因为我忘性太大,我们充分发挥了自己的创造性,努力吵得有声有色、有理有据。慢慢地儿子对此也有些见怪不怪了,有时还会站出来点评几句,充当一回和事佬。见儿子对吵架发生了兴趣,我便乘机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的引导。
  儿子放寒假时,我们一家去海南旅行,原本打电话订房时对方说可以加床,但入住之后服务员的态度却很不友好,不仅拒绝为我们加床,还对我们的其他合理要求推三阻四。于是,我便委派丈夫和儿子去找对方交涉。那天下午,年仅5岁的儿子居然像个小大人一样站在大厅里跟服务人员讲起理来,还模仿他爸爸的样子要喊经理,最后把大家都逗乐了。在儿子的再三要求下,对方不仅为我们加了床,还特意赠送了两听饮料表达歉意。那天我们把功劳都推给了儿子,他也非常得意,小脸上笑开了花。
  欣喜过后,引导孩子改掉错误做法
  自那以后,如果有小型的冲突性场合,比如从书店买的书有折页啦、门卫代收快递没有及时通知啦,我都会派儿子去解决问题,他也非常乐意,每次都一板一眼地跟对方讲道理,简直像个小大人。大约是孩子出马的原因,每回问题都能得到圆满的解决,儿子也因此充满了成就感。
  儿子上学前班后,有一次突然跑来向我告状说:“妈妈,我同桌竟然骂我是小笨猪!”“啊?那你是怎么做的?”我惊讶地问。“我也骂了他,我骂他是大笨驴,他的脸那么长,真像头驴!哼,敢跟我吵架,不骂死你……”儿子得意地说。
  听了儿子的话,我深觉不妥,忙教导他:“同桌骂你当然不对,可你回骂人家就更不对了。争吵是为了解决问题,所以一定要讲道理,不能骂人,更不能侮辱别人,要以理服人,懂得退让!”在我的开导下,儿子终于认了错,并向同桌道了歉。此后,他虽然偶尔还是会跟同学闹矛盾,但却更加注意争吵时的风度了。
  现在,儿子已经上二年级了,在社交方面已经不怎么让我们操心了。而由于“文明吵架公约”的作用,我和丈夫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融洽了。看来,“建设性婚内冲突”果然是相夫教子的一剂良药。
其他文献
让小孩子到朋友家里过夜的方式,在西方国家被称为Sleep Over(“过夜派对”),有时还会有一个主题,比如女孩子的“睡衣派对”,男孩子的“游戏电影之夜”等等。晚上睡觉的地方,往往不是在卧室,而是睡在客厅的沙发上、地板上、睡袋里、帐篷里……  我家小丸子很小的时候,我们经常周末和同龄孩子的家庭一起亲子游玩。我们发现,每次在一起的时候,孩子们玩得很开心,根本不会去黏着家长。再后来,孩子们建立起了深厚
期刊
以最舒服的姿态相处  2004年,钟丽缇带着女儿Yasmine与音乐人严铮再婚并迁居加拿大。Yasmine在移民加国后很快融入了新的生活,拥有了亲密的小伙伴。但无论继父如何友善,Yasmine始终与之保持着不远不近的距离,对母亲也不甚依恋。Yasmine7岁生日那年,钟丽缇特意推掉了手头的代言活动,想好好陪陪女儿。没想到Yasmine一整天都和小伙伴们在附近的公园玩耍,根本不在意母亲是否陪在身边。
期刊
爱孩子不在嘴上,而在心上和行动中,所有这一切都需要融入生活的每个点滴。忙碌的爸爸们更需要学会与孩子相处的方法,这其中也是有很多妙招的。  把自己变成孩子  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请把自己变成孩子,蹲下身和孩子处于同一视野高度,你才会发现孩子的视野里只能看到无数成年人的腿,而不是我们大人眼中的世界。所以,在和孩子沟通中,高高大大的爸爸们请一定要蹲下来,与孩子站在同样的高度,这样你就会明白孩子真正想要的
期刊
儿子两岁多时,我发现他极不情愿洗手,每次叫他来洗,总是各种推辞和执拗。开始是摆事实、讲道理,比如“人的每只手上附着大量的细菌,如果手洗不干净,就会病从口入”等等。大道理反复地说,我发现效果并不好:大人在旁边监督的时候,他就好好洗洗,没监督时就敷衍了事,不是沾湿一点,就是用毛巾撩一下,然后,飞快跑到我面前,一脸的坏笑,说:“洗好啦!”  关于洗手这件事,先生也和我唱反调,他认为,男孩子粗糙一点没关系
期刊
大部分父母并不注意也不重视“自信心”这个问题,只是在意孩子的在校成绩及课业表现的情形。因此,当孩子课业表现或学业成就不理想时,经常给予严厉的指责或惩罚,使孩子产生莫明的罪恶感,进而摧毁他的自信心,造成孩子的成绩逐渐下降,对学习缺乏兴趣。如果父母能做些工作,让孩子学会相信自己,那么孩子的成长将会更健康。  大文学家左思小时候,学业成绩也不理想  西晋年代,有个著名的文学家,姓左名思,字太冲,他的家在
期刊
走近自然拥抱芬芳  平时,我们一家常利用寒暑假、周末的时间去亲近自然,增长孩子的见识。从儿子四岁起,我就带他去爬长城,感受长城的雄伟壮观;和他一起去海边,领略大海的神奇和美丽;当然,平时更多的是带他去附近的公园和湖边散步。  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儿子就学会了表达,学会了学习与思考。比如当儿子看到各种动植物就会问一些问题,看到竹子他会立即兴奋问我们竹子属于什么科?找到问题的答案后,先生常会神神秘秘地
期刊
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性格特别内向,她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本能的惧怕。姥姥带她出门儿,路上遇到熟人说话,她就害羞地捂起自己的小脸;在幼儿园里从不积极回答老师的问题,更不会主动参与小伙伴的游戏;小伙伴们在一起玩儿,我提议每人唱一首儿歌,别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唱,她却扯起我的手要回家……  其实,孩子当时所表现出来的性格特征,也是有原因的。我和先生工作忙,孩子平时都是奶奶带。奶奶是一个退休医生,对孩子呵护有加
期刊
受传统观念影响,有些家长认为在家庭教育中,父亲主外,母亲应该承担更多家庭内的教育责任,但这种观念已经不适合现在的教育模式。由于父母在性格、智力、兴趣爱好、行为方式等方面各有自己的优点与不足,在教育孩子时,丈夫和妻子只有扬长避短,才能优势互补。  教育孩子的事情主要涉及学习、生活、劳动、体育、文娱和其他活动,父母可以按教育内容分工,可以按时间分工,也可以根据各自的工作性质、特点来适当调整自己教育孩子
期刊
“购物小狂人”,如此雷人的称呼,何许人也?不是旁人,正是我那年仅五岁半的儿子。这个标新立异的名字可是有一番来历的。  或许今天的孩子都被宠惯了,儿子不知从何时起,也养成了疯狂买各种各样小玩具的毛病。每天下午一出幼儿园的大门,便直奔超市,“我要,我要”“快买,快买”,凭借他独有的软磨硬泡之术,让你只好无可奈何地乖乖就范。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每次儿子拿着心爱的玩具“得逞”之后,就会一边奔跑,一边狂喊,
期刊
认真做手工,奖励一颗跳跳糖;帮助父母洗一次碗,奖励5角钱;连续一周幼儿园表现很棒,奖励10元钱……曾经在上世纪80和90年代,不少家长为激励孩子,往往会将孩子的表现与金钱直接挂钩,效果尚佳,还美其名曰教导有方。可如今,随着物质生活的水涨船高,那些当年很有诱惑力的物质奖励,早已不被今天的孩子放在眼里。而且,你一旦给孩子们在物质奖励中“开绿灯”,精灵古怪的“小屁孩”准会“狮子大开口”,令你招架不住。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