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进行和开展,教师是教育、教学改革关键性因素的观点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关注教师的成长,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培养与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己成为时代和社会的共同需求。中小学生在心理、生理上均处于发展的高峰期,对他们施加教育影响的教师的素养高低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影响学生
教师素养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内在修养的综合。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某些不和谐的行为已侵入纯洁的校园,个别心态失衡的教师,做出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师德”成了一个高度曝光的词,如“园丁切莫伤童心”、“没有完成作业,教师针扎学生”,这些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深思……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说明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但是当下许多教师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素养、行为、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在他真正的自我与所扮演的角色中乃至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是没有矛盾分歧的,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是诚实的;他对别人的态度是坦诚而热情的,他热爱别人、接受别人,正如热爱自己一样;他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他知道人生不是尽善尽美、顺心如意的,他力求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努力创造未来;他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深信自己的直觉,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具有创造精神,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迷恋对过去的回忆,更不沉溺于今天的享受;他是负责的、合群的,充满活力,不推辞所应完成的任务;他对自己是严格的,对别人是宽厚的,乐于与他人相处,不轻视别人,不炫耀自己。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只是众多描述中之一种。我们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心理健康:
(1)和大多数人比较,和同年人的心理状态比较。
(2)用社会的适应程度和社会的评价去分析。
(3)根据个人的经验,也就是用我们每个人已形成的“模式”去判断各种心理行为是否正常。
(4)利用客观检测指标,即利用心理测验工具和实验仪器来检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
一般地说,最好综合使用以上四个标准,判断就会比较客观、可靠。正如“心理健康”是一人二分复杂的概念一样,心理健康标准也因为常受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规定。对于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中的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综合各种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作如下描述:
(1)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并贯彻现代教育理念,身体力行。
(2)热爱教育工作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一致而不苛刻,一致而不死板,灵活而有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会加以合理的限制和引导,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学会承担责任;经常激励学生,真诚地赞扬学生的长处,不会只盯着学生的弱点;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努力去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应具有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善于调节情绪,克服自己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交往障碍等);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抗干扰、抗诱惑,有良好的耐挫力。
(4)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学识。能够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而不会用填鸭式教学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会把教学等同于讲课,也不会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理解;精心备课上课,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
(5)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除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包括保持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管理者的良好沟通、与家长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关爱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
二、健康的教师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我们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阶段论与平衡论为基本依据进行课题分析。
学生成长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即儿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这四个阶段具有:
(1)阶段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年龄只是一个形式划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有快有慢,但他们的发展次序是一致的。这个发展次序的一致性表现为连续和恒定两个特点。即发展阶段是不间断的、次序是固定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2)阶段的整合性。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具有新的结构,而且还包含着以前的发展成果。旧结构被整合在新阶段中。
(3)阶段的双重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每一阶段都有认知结构的初始准备和完成两种水平。
教书育人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离开了教师人格,良好的学生的人格将变成一句空话。新时期肩负着历史重任的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以自己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长时期对教育事业无比的忠诚,它需要教师自身能力、道德品质、个性修养、学识才华都修炼到很高的水准。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要求,更是全社会的要求。
关键词:教师素养;行为;人格;影响学生
教师素养是教师的职业道德、教学理念、专业知识、管理能力、科研能力及内在修养的综合。教师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我国所培养人才的质量,更影响着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然而令人痛心的是,进入21世纪的今天,某些不和谐的行为已侵入纯洁的校园,个别心态失衡的教师,做出违背师德规范的行为,“师德”成了一个高度曝光的词,如“园丁切莫伤童心”、“没有完成作业,教师针扎学生”,这些不得不引起教育界的深思……当前教育实践中的大量事例说明教师的心理素质与学生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十分密切的关联,但是当下许多教师素养现状却不容乐观,在许多情况下,教师的素养、行为、人格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一、教师心理健康的界定
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接纳自己,喜欢自己,有积极的自我观念;在他真正的自我与所扮演的角色中乃至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是没有矛盾分歧的,也就是说,他对自己是诚实的;他对别人的态度是坦诚而热情的,他热爱别人、接受别人,正如热爱自己一样;他不回避自己的缺点,他知道人生不是尽善尽美、顺心如意的,他力求克服困难,正确对待挫折,努力创造未来;他对自己有坚定的信心,深信自己的直觉,也相信自己的经验;他具有创造精神,不满足已有的成就,不迷恋对过去的回忆,更不沉溺于今天的享受;他是负责的、合群的,充满活力,不推辞所应完成的任务;他对自己是严格的,对别人是宽厚的,乐于与他人相处,不轻视别人,不炫耀自己。以上关于“心理健康”的描述只是众多描述中之一种。我们常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衡量心理健康:
(1)和大多数人比较,和同年人的心理状态比较。
(2)用社会的适应程度和社会的评价去分析。
(3)根据个人的经验,也就是用我们每个人已形成的“模式”去判断各种心理行为是否正常。
(4)利用客观检测指标,即利用心理测验工具和实验仪器来检查、判断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否正常。
一般地说,最好综合使用以上四个标准,判断就会比较客观、可靠。正如“心理健康”是一人二分复杂的概念一样,心理健康标准也因为常受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的制约,至今尚无完全统一的规定。对于处于不同的年龄段、文化背景、社会环境中的人,衡量其心理健康的标准是不完全一样的。综合各种因素,对教师的心理健康标准可作如下描述:
(1)热爱本职工作,对工作充满热情。对教育事业有神圣的追求,并贯彻现代教育理念,身体力行。
(2)热爱教育工作尊重学生,努力与学生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对待学生,宽容而不纵容,严格而不苛刻,一致而不苛刻,一致而不死板,灵活而有原则;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不会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但会加以合理的限制和引导,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学会承担责任;经常激励学生,真诚地赞扬学生的长处,不会只盯着学生的弱点;会以发展的眼光看待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并真诚地帮助他们进步;努力去理解学生各方面的兴趣和爱好,与之进行良好的沟通。
(3)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首先应该具有良好的认知能力(包括注意力、感知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其次应具有良好的情绪与情感,心胸开阔,乐观向上,善于调节情绪,克服自己常遇到的心理问题(如职业适应不良、职业倦怠、人际交往障碍等);还要具有坚强的意志力,能够抗干扰、抗诱惑,有良好的耐挫力。
(4)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与学识。能够正确地制定教育目标,懂得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而不仅仅是使其获取知识的过程;具有渊博的学识,不断学习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来让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而不会用填鸭式教学来窒息学生的创造力;不会把教学等同于讲课,也不会用死记硬背来代替理解;精心备课上课,潜心教研教改,开拓创新,勤恳务实。
(5)保持良好的人际交往。除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外,还包括保持良好融洽的师生关系、与教育管理者的良好沟通、与家长的协调与合作关系,当然也少不了充满温馨关爱的家庭成员关系与亲朋关系。
二、健康的教师心理对学生成长的影响
我们以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阶段论与平衡论为基本依据进行课题分析。
学生成长与发展是有阶段性的。即儿童发展分为感觉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这四个阶段具有:
(1)阶段获得次序是连续的、恒定的。年龄只是一个形式划分。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有快有慢,但他们的发展次序是一致的。这个发展次序的一致性表现为连续和恒定两个特点。即发展阶段是不间断的、次序是固定的。这是一个普遍规律。
(2)阶段的整合性。每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具有新的结构,而且还包含着以前的发展成果。旧结构被整合在新阶段中。
(3)阶段的双重性。发展是一个连续的动态过程。每一个阶段本身都有自身的发展过程,表现为每一阶段都有认知结构的初始准备和完成两种水平。
教书育人是教师人格魅力的体现,离开了教师人格,良好的学生的人格将变成一句空话。新时期肩负着历史重任的教师,要培养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以自己健康的人格去影响和教育学生,从而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称号。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不是一个简单的一蹴而就的过程,它需要教师长时期对教育事业无比的忠诚,它需要教师自身能力、道德品质、个性修养、学识才华都修炼到很高的水准。这不仅是教育事业的要求,更是全社会的要求。